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利亚 《天风》2013,(5):16-17
在旧约的记载里,香炉里盛有从祭坛上取的火和特制香料,所发出的馨香之气可达到耶和华神的面前;在今天,这代表着基督徒在主面前的代祷和祈求。然而,我们却看到很多香炉生了锈。也就是说,我们在代祷上出了问题,我们需要更新心意,让香炉升烟!  相似文献   

2.
陈企瑞 《天风》2011,(6):47-47
古罗马军队打完胜仗凯旋之时,沿途通常摆放着香料,用熏香来撒播胜利的气息,人们或许看不到军队的行进队列有多壮观,但胜利的香气却弥漫着全城,令人欢欣鼓舞。主基督也常常率领我们在胜利的行列中,用生命的熏香来撒播属灵的香气,人们或许已经看不到拿撒勒人耶稣的佳形美容,但藉着基督徒的生命传递,他那沁人心脾的香气永久弥漫。  相似文献   

3.
道服,即道教服饰。隋唐时期,文人士大夫穿道服的现象零星出现,至五代而形成社会风气,北宋蔚为大观,形成了文人士大夫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穿道服的独特现象。文人主要在两种时空穿道服:一是在职官员非公务的私人生活中;一是贬官或无仕的在野文人日常生活中。他们所穿道服既来源于道士服饰中的"常服",又发生了变异。这一社会文化现象是道教世俗化对文人影响在服饰方面的重要表现,这一现象的背后有其深刻的文化意蕴:带有道教信仰意味;是闲适生活方式的象征;代表了一种与世俗礼仪相对的处世态度。  相似文献   

4.
潮州木雕中有许多狮子造型,这些狮子不只是器具上的装饰,更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表达崇文重道的思想应用于建筑和家具构件;二是作为护法运用在礼祭器具;三是作为喜好烟火的神兽应用于香炉装饰。各类潮州木雕狮子,应用在不同的器具上,起到不同的装饰作用,造型各异,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5.
毗那夜迦(Vināyaka)形象发源于公元2世纪的古印度,又称伽内什(Ga.ne?a),是象头人身的智慧神与创世神,因其能为世人消解障碍而广受供奉,经唐代密宗传入,在西藏与蒙古地区的佛教铜像中流传甚广。印度佛教中的毗那夜迦常以趺坐或舞蹈形象示人,而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象首金刚铜香炉"中象神却是以双手捧物的跪拜形象示人,"象首金刚铜香炉"中的象首金刚是否是象头神毗那夜迦值得探讨,其姿态的改变值得探析。唐代香炉区别于宋代的瓷质香炉与秦汉的青铜质地香炉,唐人燃焚香料以求去浑浊除污秽,达到礼敬神佛的目的,以法门寺地宫中出土的"象首金刚铜香炉"为例,对此件器物的造型、纹饰进行分析,总结此件器物的风格特征。通过探讨毗那夜迦形象在中国的流传与发展,分析象首金刚铜香炉中毗那夜迦姿态产生变化的原因,并分析唐人将毗那夜迦形象安置于铜炉之上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动物形香炉在我国古代的香炉中,形态独具特色,是优秀的设计佳作。它的设计发展脉络、形态设计、材质工艺、设计理论对现今的设计活动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动物形香炉不仅具有实用功能,同时还满足古人的精神追求,这恰好与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的造物观相合。对中国古代的香炉设计观展开研究,从制器尚象、以人为本、文质结合这三种设计观中可获得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宋代文人的艺术创作较雅,故受众窄,且传播地点有限,趋于精英化;元代文人的艺术创作较俗,故受众广,且传播地点广大,趋于贫民化。造成这种差异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基础的不同。  相似文献   

8.
香药是香料药物的简称。是具有挥发性并能用以医疗卫生及配制香料食品的 ,含有多种芳香成份的天然物质。可分为动物性香药和植物性香药两类。动物性香药多为某些动物的生殖器官(腽肭脐)性腺分泌物(麝香、灵猫香)、动物脂肪(狮子油)或病态分泌物(龙延香)等 ;植物性香药种类繁多 ,多从芳香植物的花(郁金香 ,丁香)、叶(艾纳香 ,迷迭香 ,胡荽)、果实(茴香、词子、荜茇 ,荜澄茄 ,胡椒 ,草果 ,砂仁) ,种仁(肉豆寇、胡芦巴、胡芥子、咖啡)、根茎(木香、檀香)、树脂(芦荟 ,血竭 ,乳香 ,没药)部分或分泌物胶质经加工而得。香药盛…  相似文献   

9.
李成是把自己个人成败的失落之情注入了其山水创作中。他作为败落家族中的子弟,人世炎凉在他心灵上必定会投上厚厚的阴影,不平,愤懑,使他感到生如梦幻,命运渺不可测,甚至可以说正是李成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地位决定了他的人生及成就。正像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古代文人来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对于山水的留恋其实是对更大天下的渴望,他们的绘画也就不在于题材本身,而在于画外的逍遥以及对万水千山走遍的自由憧憬一样,李成借以自娱寄情的山水画画风,也是一种失意士大夫的强烈自尊的表现。  相似文献   

10.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一个鼎盛的时期,当时全国窑场林立,瓷器品种繁多,无论是官窑亦或民窑都多产"实用之器"。宋瓷独特的造型设计体现了宋代统治阶层及文人士大夫和市民生活个层面对其的影响,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化的朴实、文质彬彬和优雅的美学观念。  相似文献   

11.
王教佺 《天风》2018,(8):40-42
吴渔山(1632-1718)本名启历,又称吴历,号渔山、桃溪居士,又号墨井道人,江苏常熟人,是"清初六大画家"之一。他43岁时成为天主教传道员,是清初较早信奉天主教的士人画家。吴渔山不仅信仰上敬虔勤勉,他的中国文人士大夫风度亦儒雅拔群,与当时许多文人在文字狱之下趋炎附势之态大相殊异。  相似文献   

12.
"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设计."(尹定邦语)这就意味着人可以自由地在科学和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利用材料制作生产工具或生活器具,而设计则创造这个工具或器具的样式与结构.  相似文献   

13.
荒寒萧疏是文人画追求的最高境界。画家借寒境来表现对生命的关切,寒冷中包含的不是对宇宙人类的冷漠,而是对生命的挚爱。正所谓:不尽寒意丝丝出,却是画人情。  相似文献   

14.
5月10日,位于北京什刹海东岸的火神庙内仙乐飘飘,瑞气呈祥,"北京市文物局接受荷兰王国驻华大使馆赠还清代铁香炉暨地安门火神庙接收安放仪式"在此隆重举行。此次赠还的香炉,从上世纪初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一直放置在荷兰驻华大使馆内。出于对中国文化遗产的尊重,荷兰驻华大使馆决定修复香  相似文献   

15.
道教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宋代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宋朝历代帝王对道教的推崇,极大影响了当时文人士大夫对于道教文化的态度,这也生动体现在当时的文学作品当中。当时的文人士大夫阶层与道士群体交往密切,创作的作品涉及道教文化的各个方面,包括抒发仰慕神仙、崇尚清虚的道教感情,赞颂神仙高道的功业事迹,记述与道士隐逸的交往、与道教徒的诗歌唱和,描写道教的各类活动,对名山宫观的题咏等。  相似文献   

16.
正喜欢行走,只要无事,我总会远离闹市,行走到乡间。某个黄昏,我信步走进乡村一所庙宇。这是一所新建的庙宇,庙内有一尊新塑的神像。神像下,崭新的香案上摆放着新设的香炉,香炉里已经插满了香,香烟袅绕,供品也摆放了  相似文献   

17.
田青 《佛教文化》2016,(5):110-115
从东晋的“佛学时期”开始,中国的文人上大夫几乎没有不谈禅的,同时,中国传统的文人,也多少要懂一点音乐。“琴棋书画”。一直被视为文人必需的修养,而且,琴——音乐,更被置于四艺之首。魏晋之际,虽尚无“琴棋书画”的成说,但己将“琴”与“书”并提,  相似文献   

18.
张燕 《中国宗教》2021,(2):56-57
中唐以后,随着中国化的佛教宗派——禅宗的影响逐渐扩大,"悦禅之风"不但在佛教僧人中广为盛行,在文人士大夫阶层也流传甚广。到了宋代,禅宗和净土宗更是成为当时佛教的主流宗派。在此阶段,佛教与中国传统的儒家、道教文化进一步融合,极大推进了佛教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士德和士大夫精神是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其中有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可供借鉴或吸收。本文对其包含的思想内涵及评价提出一些粗浅之见。  相似文献   

20.
常正 《法音》2005,(7):33-39
人类社会早在数千年前就开始使用各种各样的香料以增香除臭、驱虫辟秽、防治疾病,无论是帝王将相、文人雅士,还是僧道医巫、各界百姓,对于各种香品无不喜爱,与之相应的香具也是林林总总,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香道、香文化。一、我国用香的历史与香品的分类1、我国用香的历史人类使用天然香料的历史极其久远,在古代四大文明的发源地,最早使用香料的时间,其有据可考的历史都可以溯及3000至5000年之前。从现有的史料可知,中国对香料植物的利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开始了。由于地域所限,中土气候温凉,不太适宜香料植物的生长,所以春秋时期所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