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正魏晋时期,医士文人以"瘟""殟"描述疫疾,"瘟疫"一词由此诞生,其最初是指由"毒病之气"引起的疾病,至现代,已演化为对人类所有传染病的统称。由于瘟疫能使大批人受到传染且造成死亡,在人类历史上,它一直是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隐患,死亡率往往远高于战争、水灾、旱灾等灾难——20世纪,仅天花一种传染病就夺走了近3亿人的生命。作为一个关注"长生"的宗教,道教很早就开始关注瘟疫问题,并努力寻求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2.
2003年5月8日上午,北京白云观全体道众在观内举行了隆重的“道教界避瘟驱疫祈福禳灾道场”,祈祷早日战胜“非典”病疫,祝愿国家繁荣富强,人民身体安康。面对肆虐人类的“非典”病疫,全国道教界和全国人民一样积极地投入到抗“非典”的战役中,组织道众和信教群众学习防“非典”常识,搞好宫观和个人卫生,教育道众和信众发现疫情要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各宫观及时准备了口罩和消毒用品发给全体人员,并制定了外出等方面的制度,确保一方平安健康。大家相信有政府的果断措施,有全国人民的团结奋战,有白衣战士的无私奉献,中国一定会战胜“非典”…  相似文献   

3.
正现代汉语中,习惯将"瘟疫"连称,但如果细辨,"瘟"与"疫"其实是相当不同的。日前语文学家孙玉文在《语言学微刊》上发表《说"瘟疫"中"瘟"的语源》一文,就指出了以往常被忽视的一点:先秦时通常把瘟疫称作"疫"或"疠",而"瘟"字的出现要晚得多,文献中最早只能追溯到东汉末年蔡邕著《独断》,直到东晋以后才逐渐盛行。  相似文献   

4.
本刊讯近几个月来,全国面临着“非典”瘟疫的严峻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全国人民众志成城,全力抗击“非典”。佛教界也不例外,纷纷动员起来,为防治“非典”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动员各地佛教界做好防治“非典”工作,4月22日,中国佛教协会发出通知,又于4月30日发出《致全国佛教四众弟子的公开信》,要求全国佛教四众弟子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以各种方式为防治“非典”做出贡献。同时成立了防治“非典”工作领导小组,对会本部及中国佛学院、广济寺、法源寺、灵光寺的防治“非典”工作进行了严格部署。广大僧俗工作人员及广…  相似文献   

5.
浅川 《学海》2003,(4):191-195
明代万历年间 ,华北地区发生了大范围的瘟疫。对于这次瘟疫 ,曹树基认为是鼠疫 ,本文就此论点提出几点存疑。这次瘟疫 ,其时称为大头瘟。对于大头瘟 ,古今学者多有论述。至于大头瘟属于现代医学何种疾疫 ,目前学界并没有取得一致认识。因此曹文对万历年间华北地区瘟疫的论证不够充分 ,尚需深论  相似文献   

6.
瘟疫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在中国古人抵抗瘟疫的历史上,道教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众遭受疾疫侵袭时,道门中人并没有隐遁山林,而是积极投身于防治疫病的实践活动中。他们对于染疫患者的救疗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1)医学疗法:针灸、药剂等;(2)法术疗法:符咒、劾厌等;(3)仪式疗法:上章谢过、修斋祭祷、设醮送瘟等;(4)心理疗法:持诵经咒、虔诚奉道等。这些应对措施中既含有科学化成分,也带有宗教神秘色彩,均彰显出道门中人对生命的尊重及其寄托于道法战胜病疟的美好愿望。  相似文献   

7.
瘟疫历来是人类文明的重大威胁,在我国与瘟疫抗争的历史中,道教扮演着重要角色。除了以宗教方式来驱除瘟疫、安抚人心之外,道教更是以医学的方式,通过道教医药学家们的医学活动来防治瘟疫,不仅留下了丰富的瘟疫防治文献,总结了较为合理的瘟疫认识,而且形成了独到的瘟疫防治方法体系,为我国历史上的瘟疫防治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似文献   

8.
<正>道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道教认为,“道”是万物生成的本源和变化的根本,倡导道法自然、清静无为、天人合一,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主要讨论道教思想对中国传统园林的影响。中国传统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园林”在古代文献典籍中往往根据不同性质,被称为“囿”“园囿”“苑囿”等,而“园林”一词是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园而出现的,  相似文献   

9.
1 社会需求对科技的导向作用就整个社会而言,一切科学技术成果,都是人类为满足社会的某种需求而自觉创造出来的认识或实践的手段。人类对生存和健康的需求亦然。起初,人们对传染病束手无策,对“瘟疫”谈虎色变。后来人们发现,那些得了“瘟疫”而又幸免一死的人,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可在“瘟疫”再次来临时得以幸免。是什么让那些人幸免“瘟疫”的迫害呢?怎样才能躲过这样的灾难而得以生存、保持健康呢?这种对生存和健康的需求,促使人们去研究。后来研究者们发现,原来免疫的动物或人体的血清中具有抵抗细菌毒素作用的物质。那么在…  相似文献   

10.
从词牌看道教对诗词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信中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没有中国这块特定的土壤,不可能诞生道教这种对中国人影响深刻的宗教;同样,没有中国这块土壤,也不可能产生道教文学。道教对中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限于篇幅,下面具体论述对词牌的影响。十九世纪初,甘肃敦煌鸣沙山第二八八石窟被打开,其中有数百首词曲,这是唐五代音乐舞蹈的资料,它对唐五代的词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从敦煌卷子中清理出来的唐五代词,又称为敦煌曲子词,或称为敦煌歌词。它是反映民间生活的唐五代的曲子词,这就是说,至晚在盛唐,这种带音乐的诗即词就已经产生了。起于民…  相似文献   

11.
王醮仪式是明清以降闽台地区十分盛行的一种宗教民俗活动,其含义就是将代表瘟疫和灾厄的瘟神(王爷)迎请来祭祀礼遇一番后,再将其连同交通工具“王船”一起送离出境,故世人又称为“送王船”。推究此仪式之渊源,当与古老的龙舟竞渡及“厉祭”传统有着直接关联,两宋时期江淮及两湖流域民众中流行的“祀瘟神”与“送瘟船”习俗则可视为其雏形。明清闽台方志文献中大量涉及了有关“出海”、“王醮”的内容,借助这些史料可大致梳理出王醮仪式的缘起、沿革及流布等情况,并对闽台二地的差异及特点展开比较和分析。 姜守诚,哲学博士、历史学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2.
道教是惟一的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对中国的历史发展起过重要作用。道教伦理思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重要价值。一、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二、道教“尊道贵德”、“知足常乐”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和谐。三、道教“积功累德”、“济世利人”的伦理思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阶层与阶层之间的和谐。  相似文献   

13.
连续两年的春季,整个亚洲,乃至全球都在非典及禽流感等各种传染病的威胁之中度过,春天不再是万物复苏、百花齐放的景象,而是人类严防死守,全民动员,顽强地与传染病抗争的气氛.不少资料显示2003年横行一时的"非典"也是来源于动物.目前禽流感肆虐,疫情在我国多个省市蔓延开来,再一次警示我们,必须关注动物疫源疾病,处理好人类与各种动物的关系,保持好生态平衡,人类要想生存在安全、健康的环境之中,就必须学会和身边的动物打交道.  相似文献   

14.
体系庞大、包罗万象的道教养生学,是中国传统养生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集大成者。《老子》中所包括的独辟蹊径的哲学思想和修身御神的养生理论,为道教养生学的养生之道和养生之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一、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与顺应自然的养生观天人合一或曰天人相应观念,包括天人相通和天人相类两部分。《老子》对天人关系的探索是通过对“道”的认识开始的。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有生无生的各种事物和现象的本体都是“道”,都是“道”的普遍规律在各种具体物象中的体现和反映。因此,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有其相通的特征和规律。人是自然界中  相似文献   

15.
2000年8月31日至9月3日,由中国道教协会道教文化研究所和江西九江道协、庐山仙人洞道院共同举办的第二届庐山中国道教文化研讨会在江西庐山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海内外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及道教界人士80余人。会议围绕“道教文化与现代生活”这个主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生活道教”这个话题。现将有关会议的情况综述如下:一、关于“生活道教”的话题本次会议重点讨论了“生活道教”的问题,张继禹道长在这次会议上,作了“践行生活道教,德臻人间仙境”的主题发言。认为面对21世纪的来临,世界各种文化和宗教为了在社会…  相似文献   

16.
佛教水陆壁画中有较多的涉医图像,壁画中的医家有不同身份,如"十代名医"图像为元代医祀三皇制度中从祀的十大名医,而服饰中有眼睛标志及持串铃者显示为走方医的特殊身份;"五瘟使者"图像揭示了道教、佛教信仰与瘟疫的流行及四时温病理论之间的密切关系;"堕胎产亡"除反映冤死业报外,还展现了古代妇人产蓐过程、浴儿风俗以及妇人诊病禁忌,反映了古代医疗水平、接生条件;温疫流行、寒暑失节、难产堕胎、虫蛇咬伤、水溺火焚、误死针医,反映不同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抗击非典的关键时刻,我会先后收到香港道教青松观和白花油药厂有限公司捐赠的口罩一万个、白花油一万瓶,支援和帮助了北京抗击非典,体现出香港与内地道教界之间的手足之情。香港人士支持北京抗击非典$中国道协联络处  相似文献   

18.
苟波 《中国道教》2005,(3):41-44
道教创立后,在汲取古代神话传说及民间信仰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神仙境界系统,并对中国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仙境”的观念早在道教之前就存在。虽然道教产生后在汲取“仙境”传说基础上形成了宗教色彩更浓的神仙境界理论,但“仙境”本身并非是一个纯宗教范畴。从最早的乐园神话开始,“仙境”就是中国先民集体意识中和谐富裕、平和安乐生活的象征,是中国人理想生活的一个缩影以及隐蔽在他们心灵深处的一个美好梦想。道教在先民原有的“仙境”思想的基础,又构造了自己的神仙谱系。道教认为,神仙有不同等级,居于不同的仙境,《太平经》分神仙为…  相似文献   

19.
由于道教思想体系对于“道”(自然规律)的特殊理解,决定了它在“科学思想”层面上的重要性。道教思想实际上内含了对科学技术的需求,科学技术在道教的信仰、实践中又获得了存在和发展的思想基础。最终道教哲学“发展了科学态度中许多极为重要的特点,因此对中国的科学史非常重要。”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Joseph Needham,1900-1995)曾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优美的东西都源出于道家学说。如果没有道家学说。  相似文献   

20.
1993年秋,人民中国出版社向社会推出了一本关于道教思想史论方面的新著——《中国重玄学》(作者卢国龙)。“重玄学”,这是个使一般读者感到陌生的学派名称;即使是研究哲学思想史及道教史的学术界,曾有所涉猎、关注及此的人,恐怕也为数不多;至于对它有深研、卓识的人,便更为寥寥了。然而,它确是哲学思想史上被忽略了的一个环节,是道教思想上被忽略了的一个重要思想学派。也就是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