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我国理论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和介绍已有十余年的历史,但长期以来基本上是持批判的态度。近年来,不少同志开始就“西方马克思主义”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和评价。其中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评价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质。这一问题包括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问题:一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一股客观存在的思潮?二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在我国可以说是形成了三派主要观点。 1、“客观思潮——非马克思主义”说。徐崇温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一书中,概括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具体特征:反对教条主义;存在两种相反的倾向,各自强调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的一面或科学实证的一面;强调利用资产阶级思想的伟大成就;脱离有组织的工人运动;彼此缺乏联系和交流。并且认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思潮,这股思潮是非马克思主义的。在近年的争论中,徐进一步强调和发挥了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
近两年来,刘节先生发表了《中国思想史上的“天人合一”问题》、《孔子的“唯仁论”》、《墨子的“兼爱”和实利思想》、《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等文。刘节先生在这些文章中发表的意见,在我看来,是同历史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实际上是用他的“天人合一”说、他的“唯仁论”来代替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的理论。他认为,只有用他这样的观点去研究历史,才能揭示“历史真象”,才能“古为今用”,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不少同志已对刘节先生的观点提出批评,刘节先生在不久前的发言中,还坚持己见,继续争鸣。为了明辩是非,为了追求真理,争论应当继续下去。本文拟对刘  相似文献   

3.
《历史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三期发表张玉楼以“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方法和历史研究”为题的文章,批评刘节“怎样研究历史才能为当前政治服务”(发表于“学术研究”一九六三年第二期)一文提出的“阶级斗争的理论不能用以解释古代历史事件”的观点。作者首先指出:自从马克思学就传入中国以来,关于这个学说是否适合于中国社会和中国历史,从来就是有争论的。解放以后,这个争论仍然在不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  相似文献   

4.
沈志远是中国早期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他编撰出中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哲学辞典,翻译了大量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创办了多份马克思主义期刊,较早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内容作了研究和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他积极著书立说,对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新时代,我们在深入研究沈志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术贡献时,要用大历史观来看待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积极发掘不同历史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理论贡献,努力推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进入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乔茂林 《哲学动态》2023,(7):32-40+126-127
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是拓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谱系的关键之维,近年来受到学界密切关注,并取得了一些重要研究成果。解读关键理论家的相关思想成果,从而赋予“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研究主题以具体规定性,是将此项研究向纵深推进的必要环节。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的建构具有创造性、自主性和继承性三大理论特征。其创造性体现为对“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辩证性区分,对“两个决定论”的创新性解读,对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的系统性阐释。胡绳区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两种身份”,前者为在中国传播的“一种理论”,属于一个“历史事实”;后者为解决中国问题的“一种方案”,属于一个“历史事件”。其中所蕴含的独立解决中国问题的自主意识、对教条主义束缚的破除、对新民主主义理论的阐释,均体现了胡绳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建构的自主性特征。其继承性体现为这一新知识体系对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发展五形态论、生产力发展论、社会进步途径、人类解放和民族解放的深刻理解,与经典马克思主义哲学知识体系一脉相承,共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认知架构。  相似文献   

6.
〔译者说明〕这是法国历史学家维拉尔1964年2月在“法国知识界天主教中心”所组织的学术会议上的一个报告。他以历史家的资格,自称要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历史的客观性,同时批判法国人格主义哲学家保罗·里苟和其他一些人的观点,从这里可以看出法国学术界在历史观点上的一些争论情况。作者认为马克思是哲学家,但不是历史哲学家。他说马克思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的学者”,但社会发展的一般理论不是历史哲学,而是受到或将受到经验检验的一套假设。他说马克思根据过去的思想家的遗产,提供了一系列社会史的基本概念,所以是历史社会学的第一个理论家。他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观点,应用在历史研究上,就是要同当前的斗争相结合,不要只研究过去。作者主要阐述了三方面的问题:第一,他从理论上解释了几个问题:生产力概念,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概念,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之间的“适应规律”。第二,他阐述了“作为批判工具的马克思主义”的意义。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批判方法表述成达样一条规则:“对于决定历史家的主观性的那些客观因素的认识,应当通过历史家的专业操作,给历史家提供一种本领,使他能够看透过去的人们的主观性,从而得出关于客观和主观的关系的一个客观的看法,这就是科学和哲学相结合的最高阶段”。第三,他阐述了“作为辩证法工具的马克思主义”,他又把它叫做“建设性的辩证法”。他提出观察一切历史现象的三种连续的方法:第一步把历史现象看作“征兆”而进行论证和分析,第二步是向后看而把它作为“结果”来考察,第三步则向前看而把它作为“原因”来考察。他说这种方法可以在归纳和演绎之间、分析和总体化之间、循环的证明和确实的前进一步之间实现必然的联系。作者虽然自己说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但是对资产阶级唯心主义的观点力求妥协,例如他虽然对里苟进行争论,却又对里苟的一些观点表示赞成;他虽然说萨特尔“信口开河”,但又采用了萨特尔的一些术语,如“总体化”、“实践的-惰性的”存在物等,来解释问题。他虽然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战斗的政治立场和科学态度的一致,但是在解释上都带有浓厚的唯心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和中共理论建设的需要。《解放日报》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更是当时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流媒介和载体,通过马克思主义实践资讯报道、革命导师生平事业介绍、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现实解读四种形式,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传播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诠释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实现了中国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为中国革命实践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南,拓展了以大众媒介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路径选择,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主要是指十月革命莳,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情况。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就此问题的研究概况作一简介。一、研究的几个阶段国内对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建国初期(1956年以前)。发表的研究成果主要有黎澍的《论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荣孟源的《辛亥革命前中国书刊上对马克思主义的介绍》、于晋的《社会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学”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学术舶来品,“马克思学”在中国并非新物:上世纪80年代初便伴随“青年马克思”的有关讨论而得到介绍;到了90年代中期,更是借由“恩格斯问题”而引起人们关注,成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着力批判的错误倾向之一。今天,“马克思学”却好像不仅成了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标尺,更俨然大有取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之势。为了正确对待这种特殊的学术潮流,特别是它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需要回到现实的社会历史和思想语境之中,梳理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马克思学”在中国的历史命运,并在此基础上做…  相似文献   

10.
在欧美各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当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实质上不是唯物主义的;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是对马克思哲学的“偏离”,与马克思哲学是完全“对立”的“两个体系”等。前几年,这类观点在国内哲学界也有反响。这样,深入开展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比较研究,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内在联系,就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紧迫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回顾徐素华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毛泽东、艾思奇在30年代后半期提出的。问题的提出及探讨的规模既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更加注重结合实际应用和发展的新时期,同时也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实际进程,使之进入一个更加自觉自为的新阶段。回顾这段历史,一是借此纪念毛泽东的百年诞辰;二是为人们深刻理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一点启迪。一、问题的提出1938年4月,艾思奇在《自由中国》创刊号上发表《哲学的现状和任务》一文,明确提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并作了详细论证。“哲学的中国化和现实化”运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时称为新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必然阶段。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前后开始传入中国,经历初步翻译介绍(1927年以前)和比较全面系统地翻译介绍(1934年以前)之后,于30年代中期进入通俗化(即大众化)传播时期。由艾思奇首倡并形成一定声势、产生一定影响的新哲学大众化运动,打破了哲学的神秘外壳,使之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接近,成为人们思想行动的指南。新哲学大众运动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传播史上很有意义。但是,“通俗化并不等于中国化现实化。由于其整个并  相似文献   

12.
近几年来,国内哲学理论界在研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上,大多围绕马克思主义创立时期的哲学著作.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系统化时期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和探讨.因而在某些同志中产生了一种误解,似乎恩格斯晚期哲学中忽视或者没有主体性思想.个别同志甚至认为,恩格斯晚期把精力放在自然辩证法和事物本来面目的研究是“深化旧唯物主义的永久性基础”,背离了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学说关注人,恩格斯学说关注物”.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错误的.恩格斯晚期哲学中仍然非常重视主体性问题,而且在马克思早期著作主体性思想的基础上又前进了一大步.研究恩格斯晚期哲学中的主体性思想,有助于全面、系统、准确、深刻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思想.  相似文献   

13.
孙伯鍨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专家。他立足马克思主义历史文本 ,关注社会主义的现实问题 ,充分展开与当代西方哲学和社会思潮的对话 ,为我们留下了一份富有启示意义的学术遗产。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创建以前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研究实质上局限于“读经”、“注经”阶段。孙先生则认为“六经皆史” ,强调必须以文本为依据 ,从历史的视角加以解读 ,取得了多项原创性学术成果。这里略举两例 ,以见一斑 :一是通过对马克思早期文本的历史解读 ,提出了马克思早期思想经历“两次转变”和《1 84 4年经济学哲学…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为什么要批判资本主义?他又为何倡导社会主义呢?马克思本人对这些问题的解释似乎是莫名其妙的。一方面,他声称提出了一种客观的、“科学的”历史理论。这一历史理论的一个根本原则是,道德价值——包括马克思主义自身的那些道德价值——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产物。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又断言自己并不是一种“中立的”或“没有价值趋向的”观点。它毫不掩饰地谴责资本主义,并且不遗余力地倡导社会主义。一种批判性的观点正是它不可缺少的。  相似文献   

15.
张允熠同志在《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一书中超越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的理解,力图探求或找出其“更为广博的思想渊源”观点新颖而大胆。笔者读后受到不少的启发,但感到该书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其方法论前提和逻辑推理过程有待于进一步推敲。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学脉渊承”的立论根据《中国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探求和找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学脉渊承”关系时,其主要的立论根据如下:第一,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论述:“中国的社会主义跟欧洲的社会主义像中国哲学跟黑格尔哲…  相似文献   

16.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本文通过梳理分析“两个结合”的历史发展,分析了“两个结合”的意义、判准与演变中的不同理解模式,探索了“两个结合”的基本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今天所确定的历史方位,就是中国化时代化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两个结合”所确定的,就是明确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品格和中华文化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王炯华同志:《哲学研究》编辑部转来您的《对<马克思主义哲苑的奇葩>一文的两点意见》,非常感谢您对拙文提出的“补正”。李达的《社会学大纲》是一部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它在中国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作用不容忽视。目前哲学界对这部著作的研究还很不够,象毛泽东所说的“看了十遍”者甚少,比如我就没有。但是,也想说明一下,拙文对《社会学大纲》  相似文献   

18.
自从柯尔施《马克思主义与哲学》问世以来,有关马克思主义与哲学的关系问题就成为马克思主义传统自我理解的核心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代表性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科学,是对历史和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的客观解释,因而需要从实证科学立场、结构功能分析和  相似文献   

19.
在宗教研究领域引领潮流的“文化传教”人.正在从“宗教学的立场观点”指导的研究转向“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指导的研究.这证明马克思主义的声望正在逐步提升。但这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怎样“观马克思主义”的?不防略举一二:其一是启用马克思少年时期写的中学作文给成熟的马克思主义按上一个“神性”基础:其二是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的一句短语中引申出宗教是“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其三是引用恩格斯的早期文章.说明信仰甚至迷信,都是出自“人类本质的永恒本性”:其四是引用列宁《论工人政党对宗教的态度》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向宗教开放,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此类以“宗教”观“马克思主义”方法不足取.加润国同志的文章就向此类似是而非的观点提出质疑,本刊或将陆续发表一些.以供切磋。  相似文献   

20.
毛崇杰同志在《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吗?》一文(载《哲学研究》1983年第3期)中说:“问题决不是马克思主义重视人究竟到何种程度,马克思在他的全部著作中多少地方提到了人,等等,而是在人的问题上要不要与怎样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但是,作者又认为历史发展的动因是在“人之外”,因而人的本质规定的根源或原因也在“人之外”。不管怎样解释,这种观点也不能被认为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这同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否认实践是历史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