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涼     
今年8月3日,斯里兰卡的维普拉萨拉长老来到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当他看到《佛教文化》季刊上登载的《众善奉行》歌时,立即高兴地唱起来。他唱的曲调虽与发表的谱子近似,却另有一种深幽空灵的韵味。几天后,我见到了给我吟唱这歌的威玛拉那坦尼,对他谈起这件事。他说:‘是不一样。他是按寺院传统吟诵的,我唱的是电台上的佛曲。’这使我想起他曾给我唱过好几段佛教歌曲,确与我原有的寺院佛曲录音不尽相同,他唱的似乎更能沟通凡俗。这说明是经过创作的。西方的宗教音乐中有为宗教仪式而演唱的殿堂吟颂,有信众在教堂参加宗教唱诗班的合唱,也有为表达宗教感情而创作的歌曲。诸如《平安夜·圣诞夜》一类的圣诞歌,舒伯特、古诺创作的《圣母颂》等均属这一类。这些宗教歌曲早已成为西方国家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了。我们的群众也同样喜欢宗教音乐,无论是西方的弥撒亚·圣诞歌,还是中国的梵乐、佛曲,都有相当数量的欣赏者。云南省滇南发电总厂有位读者,给本刊来信,表达了一部分青年读者希望能听到佛曲音带,并传唱佛教歌曲的愿望。现代高僧弘一大师曾为传播这种歌曲做出过开创性的贡献。他曾应大醒、芝峰诸师礼请亲自谱写了由太虚法师作词的《三宝歌》。1931年间他还曾专门写了一些佛教歌词,让他的学生刘质平等为他谱曲。本期发表的《清凉》就是弘一法师在浙江白湖金仙寺时撰词,由俞绂棠作曲的。弘一法师这首歌词很有意思,没有用佛、菩萨的名号,也没有用明显的佛教术语,但却是一首典型的佛教歌曲,深邃隽永。‘清凉’在佛教中是‘尸罗’(sila)十意之一。尸罗是梵语,意译为‘戒’,但包括多层含义,其中很重要的一义就是清凉。因为身口意三业所引燃的欲火、怒火、无明火,能将修行者的五脏六腑焚作一团,只有戒能止息热恼,故称清凉。全曲歌词用月、风、水来描绘清凉,进一步阐述了佛教大智清凉地的意境。清凉月。《华严经》中有‘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句,歌词中用心地光明来表现这种无我的境界。清凉风。《大日经》中有‘譬如风界除一切尘’句。说如来慧风,涤除一切障盖烦恼,令证涅磐清凉法性。也即前面说到的业罪使人热恼,戒像一阵清风吹去了这种火热。清凉水。《智度论》中有‘人大热闹,得人清凉池中,冷然清了,无复热恼。’又有‘智目行足,到清凉池’句。歌词用清水一渠,涤荡污秽表达了这种意思。最后一句‘清凉、清凉,无上究竟真常’,是总的概括。世事无常,但如达到无我的境地明白了究竟无常的深意,便可以得到真常。弘一大师圆寂辞世已50周年,为纪念他,有心人当再唱此歌,聊胜泣怀。也希望作家们能继往开来,使喜欢欣赏佛曲的读者能有更多更美的佛曲传唱。  相似文献   

2.
三宝赞     
主持寄语 为了鼓励广大读者都 来关心本栏目,我们在本 期发表了寂妙作词,圆慧作曲的《三宝赞》。歌词我们作了修改,曲调基本未动。 大家都熟悉太虚法师作词弘一法师作曲的《三宝歌》。这两首歌曲就内容来说都是礼赞三宝的,有心的读者可以试唱一下,作些比较,提出您们的感受与意见。我想这会有利于佛教歌曲的创作,对作者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3.
《心经》     
辛诚 《佛教文化》1993,(1):50-51
新年第一期,本栏目发表了辛诚为《心经》谱写的佛曲。辛诚是上海一位成就卓著的中年作曲家。因为是试写佛曲,他没有用原名。但他是诚心诚意想做好这件事的,故而用了“辛减”这一笔名。这支佛曲已在海外录制了音带,据说效果还很不错。我们发表它是希望读者试着唱唱,提出意见,以使佛曲更趋完善,达到乐供养的目的。最后的咒,一般都按汉字音来念,这实际是不准确的。依照梵语应是Ka tai Ka tai,Ba la Ka tai,Ba la Sao Ka tai, Bao ti Sao Wa Ka。唱时还是按照这个标准更合法度,也更动听。  相似文献   

4.
修行之歌     
主持寄语我常在寺庙里听到播放佛歌,较多的是念诵佛菩萨名号的,所选曲调常常是民间小调,尽管唱者力求庄严,由于这些小调在民间流传甚广,为人十分熟悉,听者很容易联想到原来的曲调与内容,并由此产生不够严肃的想法。用小调配唱佛、菩萨名号,说明我们的佛曲、佛歌急待发展,以适应信众的需求。可是我个人以为小调不太合适,当年弘一法师用西方音乐的曲调来配歌,可能也是想到这一点的。本期发表的佛歌,是晨鸣居士作词作曲的。晨鸣居士曾编辑出版过《黄河文化》,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佛歌,可说是一位热心者。希望“梵呗清歌”栏目能成为…  相似文献   

5.
主持寄语     
本期发表的《春在枝头已十分》,出自流传甚广的一首女尼《悟道诗》。这位尼师虽不知是何时、何方人氏,但悟道诗写得确实很好,很有禅意。谱曲者是四川广安市的伍光芹居士,伍光芹居士是《佛教文化》的老读者,对梵呗清歌栏目特别热心,常给我们写信并投稿。 前些日子他给我来信,提到自己喜欢哼唱佛教歌曲,并且谱了几首寄给本刊,我把他以往寄来的几首佛曲一起拿出来又看一遍,产生了一些想法。在这里谈一谈,既作为对伍居士的回复,也想与广大读者作探讨。 1999年4月伍居士曾谱写了“悟道诗。集句诗。忍耐歌、走马灯诗、清平调、清…  相似文献   

6.
本刊今年第一期曾对苏联哲学家伊里因科夫,特别是对他的主要哲学观点及其在苏联引起的不同反应,作了简要介绍。为了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他在重大哲学问题上的论述,特别是苏联其他哲学家就他的论点所提出的针锋相对的反驳,我们在这一期上又选登了他的《辩证法和世界观》、《列宁的辩证法和实证主义的形而上学》一书的结束语和伊利切夫的《论唯物辩证法的世界观职能》。今后本刊还将适当发表这方面的文章,望读者对我们的安排提出宝贵意见,并请提供稿件。  相似文献   

7.
杂阿舍经     
主持寄语本期发表由济征居士供谱的佛歌 ,内容摘自《杂阿含经》中关于布施的一节。为经文谱曲 ,这类形式过去发表不多 ,请大家试唱。因为是经文 ,唱时要平和、庄严 ,边唱边体会其含意 ,这对信众来说无疑是很合适的。由于内容是叙述性的 ,词句形式很规整 ,曲调不宜起伏 ,可能会显平一些。本栏选载一些不同形式的佛歌 ,是希望读者在试唱中比较 ,提出看法 ,以推动佛教音乐的发展。近期来 ,给本栏投稿者很多 ,由于篇幅与人手的限制 ,很难都刊登或回复 ,请读者谅解。为表达对来信来稿的诚挚谢意 ,同时使佛教音乐得以更好地弘扬 ,编辑部同仁将进行…  相似文献   

8.
《法音》1993,(7)
四川读者袁希贵来信说: 我从1982年开始学佛,看见《法音》,如同指路明灯。我今在家学佛,在各方面想一切办法,度一切众生学佛,希望上级领导大力支持。我们这地方组织了一个佛教学习小组,恢复了3间寺院,新造桥梁2座,待到圆满成  相似文献   

9.
田青 《佛教文化》1994,(4):48-48
最近,赵朴老对佛教音乐谈了一些意见,我们感到很有道理。他说“我看,佛教音乐还是要吸取各地丛林唱腔,及日本、韩国、斯里兰卡等佛教诵念腔调,总之令人听起来有肃穆、安静之感。”类似意见他曾多次强调。 我们《佛教常用唱诵规范本编辑小组》二年来基本上是按这样去作的。除了已经收集了全国各大丛林的唱腔,也计划与日、韩、斯等国联系,汇集那里的诵念来加以研究。在实践中我们感到这一工作既是十分必要,也确实非常艰巨。 本刊已先后发表了十二首我们收集整理的曲谱,不少读者也给我们提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在我们编辑的《规范本》即将完成之际,希望读者向我们提供您所收集到的唱念谱,并提出您对这项工作的意见与期望。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中国佛教协会咨议委员会委员、福建省佛教协会顾问、泉州开元寺住持妙莲法师于11月5日19时40分在泉州开元寺安详示寂,僧腊65,世寿87岁。妙莲法师俗名金增祥,1913年农历十月初九出生子上海。幼失怙恃,12岁当学徒,18岁起在上海世界佛教居士林学佛。1935年3月依日现法师披剃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旋受具足戒。先后亲近圆瑛法师、印光法师、弘一法师等近代佛门泰斗。1937年至1942年,他随侍弘一法师卓锡闽南各寺,备受器重与赞许。弘一法师临终遗嘱:身后事由妙莲法师负责。他不负重托,不仅如法圆满地处理弘一法师的后事,并且完整地…  相似文献   

11.
主持梵呗清歌以来,常有许多想法。这不仅仅在于如何选择佛面,而 是考虑到究竟怎样才能通过这一栏目使佛教音乐得以弘扬、发展。在这方 面广大读者给了支持帮助,我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年二月收到哈尔滨读者陈星桥先生的信,他说:“佛教音乐源远流 长,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它所用乐谱和乐器特殊及所填之词艰深难懂,往往局限于寺院早晚诵经及做佛事之用,这大大影响了它作用的发挥,尤其在今天更是难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和佛教事业的发展。因此,我希望热心佛教音乐的高僧大德和专家学者们在发掘、整理、研究佛教音乐的同时,能结合时代作些改良和创造。例如将已有佛教乐曲配上现代乐谱,并试用现代乐器加以演奏;进而根据佛教音乐清寂和雅的特点,参考国内外的佛教音乐,创造一些比较符合现代人乐感的佛教乐曲,填上通俗易懂的佛教歌词,藉以激发出人民群众心中的宗教情感,一旦产生共鸣,影响将十分深远。” 这方面我们是努力在做的,我们在整理传统的同时参与天津歌舞剧院佛教音响诗《东方慧光》的创作,就是一次尝试。只是由于机缘尚不成熟,难以比较顺利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现在,有志于此的同道日益多起来了。本期发表的《千年暗室一灯明》是著名作曲家马友道作的。希望读者试唱,并提出您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梵呗清歌     
这一年来梵呗清歌栏目收到的佛曲与信日渐增多,这是一件大好事。就当前情况来看,不少佛教信众对于佛教音乐的认识还是有局限的。他们往往只承认日常熟悉的作为仪轨用的唱念,而对为弘扬佛法而整理、创作的佛曲则不大能接受。上期本刊劳里写的《有声有色》一文中后面一段话是颇含代表性的。这确实不能怪任何人,佛教要有自己既有宗教性又有艺术性的佛曲还有待努力。我们想在今年的梵呗清歌栏目中为这方面的发展做点有益的事。本期发表了两首佛曲。1《养心行孝歌》佛教提倡报父母恩,行孝极为重要。用歌曲来弘扬这种精神是需要的,但是就词曲来看…  相似文献   

13.
在20世纪60年代,西方法理学界曾就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有过论战,英国牛津大学法理学教授赫伯特·哈特发表了《法律的概念》一书,形成新分析法学派,另一方是以美国啥佛大学法理学教授富勒为代表,他发表了《法律的道德性》一书批判对方,成为新自然法学派在美国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4.
本刊第4期发表评论员文章《批判“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积极开展百家争鸣》以后,收到一些读者的来信。艾狄同志的来信,对这篇文章提出了批评性意见,对此,我们表示欢迎。下面摘要刊登这封来信,希望大家对本刊如何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5.
主持寄语正兴法师与陈卫东先生合作 ,用群众易于接受的词 ,通俗上口的旋律制作了《普陀之音》。二位合作不止一次 ,本刊以前就曾发表过二位的作品《为了这一天》。希望他们更多地合作 ,为弘扬佛教文化创作出更多的佛歌。为了推动这方面的创作 ,本栏特征求了几位词、曲家的意见。对词曲作者谱写佛歌的一片诚心 ,我们都很赞赏。同时也希望作者在词上更多地注意形象与内容的贴切 ,紧紧围绕着《普陀之音》的“音”字在表达 ,曲与词在意境和内容上更好地融合 ,旋律上更朴实 ,掌握一定的传统佛乐的韵味 ,这样一定会使这首佛曲更加完善的。囿于篇幅…  相似文献   

16.
正衢州佛教历史悠久,约在三国时期传入,以南北朝和唐宋时代最为兴盛。历史上很多高僧在衢州潜心研究佛理,留下著述,例如唐代的大彻禅师、永明延寿禅师(曾驻锡天宁寺,完成禅宗论著《宗镜录》100卷)、明代传灯法师等。被收入《高僧传》《五灯会元》《传灯录》《明一统志》《两浙明贤外录》等史书的衢州高僧有21人。1923年衢县佛教会成立时,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来衢主持其事,赠送玉佛及大藏经,  相似文献   

17.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19.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20.
近期,“祈祝世界和平——中国佛乐道乐精粹展演”在京沪两地成功举行,引起了人们对于佛道音乐这一民族文化瑰宝的极大兴趣。为了让广大读者加深对佛道音乐的了解和理解,本刊约请海峡两岸有关人士,就佛道音乐的历史流变、艺术特征、文化价值和发展前景发表了他们的看法,希望带给读者以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