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阿什努、沙连堡、德恒隆等三乡,居住着一个奇特的穆斯林群体。他们口操藏语、身着藏服,其生活、饮食习俗等除遵守伊斯兰教禁忌的以外,其它和藏族一模一样。他们信奉伊斯兰教,并承认自己是回族。有人称他们为“卡力岗藏人”,有人则称其为“藏回”。那么,他们的先民究竟是笃信伊斯兰教的藏民,还是会操藏语的回民?我曾带着浓厚的兴趣和疑团奔赴该地进行了社会调查。鲜明藏族特色的生活习俗卡力岗,系藏语音译,意为“高山”、“雪山”。位于县城南部,由尕加山、尕吾山等诸山组成,顶峰海拔3579米。阿什努…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将操藏语的穆斯林统称为“藏回”,其主要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卡力岗地区,这里的一部分藏族,由于长期与回族往来,归信了伊斯兰教,从而被周围的回族和其他穆斯林民族称为“藏回”①;另一是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居住的部分回族,在清中后期回民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民族屠杀而迁移到藏族地区居住,出于生存的需要,这部分回族较快地学习和掌握了藏族的文化并适应了藏族的生活,但始终认同自身身份为回族,被其他民族称为“藏回”。两支“藏回”的共性是对回族的心理认同,尤其是在宗教上都信仰伊斯兰教,从而被划分为一个特…  相似文献   

3.
我们通常讲中国有十个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这十个少数民族是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塔塔尔族、塔吉克族、东乡族、撒拉族、保安族。很少有人知道在雪域高原之上有一些藏族群众同样信仰伊斯兰教,他们讲藏语方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仍然保持着许多藏族风格。  相似文献   

4.
在青海的东部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卡力岗”地区,生活着一个特殊的穆斯林群体,他们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吸引了很多人的关注,成为人们研究跨文化族群的典型案例。“卡力岗”所处的地区是我国西北多民族杂居、多元文化共存、多种宗教信仰共生的民族地区。在这里生活着汉、回、  相似文献   

5.
回族信仰伊斯兰教,贵州省有回族十四万多人,半数以上分布在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其次较为聚居的地区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安顺市。回族因信仰伊斯兰教,所以他们为了满足宗教生活方面的需要在聚居地区(有两三百人口不等)就要修建清真寺。  相似文献   

6.
历史上,维吾尔族曾有过图腾崇拜,信仰过基督教、萨满教、琐罗亚斯德教、摩尼教、佛教。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明朝末年,维吾尔族才成为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所以,维吾尔族的宗教意识当中仍存在着各种历史上曾经信仰过的宗教的影响。这些都在他们的宗教生活和风俗里表现出来,反映出维吾尔族伊斯兰教信仰的民族性和地区性。与其他穆斯林民族相比较,维吾尔族穆斯林在宗教信仰、生活方面有以下一些特点。 土地崇拜:维吾尔族人的这个风俗习惯主要来自于伊斯兰教,因为伊斯兰教认为人的祖先亚当是被真主…  相似文献   

7.
一、十八罗汉信仰在藏地的传播十八罗汉信仰何时传播到西藏?在藏传佛教史上一直有不同的争论,藏族学者们大多赞成藏传佛教后弘期,大约10世纪前后,十八罗汉信仰就开始在藏区流传。但一些汉族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传播的时间晚到明朝。其次,对十八罗汉信仰是直接从汉地传入  相似文献   

8.
保安族     
保安族是我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十个少数民族之一,約有5,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的西部积石山南麓的保安民族乡。关于保安族的历史,过去沒有文字記載。据说保安族原来是临夏县南龙区楊妥家一带的人,明朝时候迁往青海省保安(現同仁县)四寨子地方居住,曾与当些信佛教的“于乌人”通婚,但仍信仰伊斯兰教,属于华寺门宦,他們在四寨子住了九代人,因和藏族发生械斗,被迫逃至青海循化撒拉族地方住了三年,1860年(同治元年)迁至临夏县現在住的地方。因他們是从保安来的,故称作“保安人”,他們原来住的大(土冬)、梅坡、甘河滩村子也被称作“保安三庄”。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又和回族长期生活在一起,一般风俗习惯和回族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妇女  相似文献   

9.
保安族——中国穆斯林中人口较少的民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保安族是我国十个信仰伊斯兰教民族中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目前只有七千四百余人。他们多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县西北部吹麻滩、癿藏两区所属的大河家、刘集、柳沟、石源等公社。其中,以大河家公社的大墩、甘梅和刘集公社的高赵李家三个地方最集中,人们习惯地把这三个地方称为“保安三庄”。保安人居住地区山林茂密,水草丰美,是个宜农宜牧的好地方。长期以来,保安族多以农业为生,或兼营畜牧业、手工业等。  相似文献   

10.
梅红 《宗教学研究》2022,(3):195-201
嘉绒藏族地区的关帝信仰是历史上藏汉文化交流的结果,关帝信仰在部分嘉绒藏族地区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本文结合地方文献及民间口述资料,深入田野考察嘉绒藏族地区关帝信仰的历史与现状,指出嘉绒藏族地区关帝庙供奉多元神灵,主神关公、周仓、关平的神像造型具有藏式特点。通过嘉绒藏族地区农历五月十三关帝庙会的田野观察,揭示出嘉绒藏族地区关帝信仰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是俄罗斯的第二大宗教,也是许多地区历史上的传统宗教。苏联解体后,过去信仰其他宗教的许多人转而信仰伊斯兰教,如一些斯拉夫人、犹太人、西伯利亚地区的居民和一些偏北地区的居民,使得俄罗斯穆斯林的民族属性和教派呈现出多元性和复  相似文献   

12.
史金波 《法音》2005,(9):19-25
五、僧人和度牒西夏是多民族的王朝,其僧人也是多民族的成分,包括主体民族党项、汉、藏、回鹘以及印度(天竺)僧人。其中党项族僧人人数最多。回鹘僧人在西夏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们是西夏前期译经的主力。元昊和秉常时代译经的主持人白法信、白智光两位著名的僧人,应是汉文文献中反复提到的“回鹘僧”的代表人物。藏传佛教在西夏的影响颇深,在西夏的藏族僧人数量较多。11世纪末以后,伊斯兰教在印度强力推行,对原来的佛教造成重大威胁。不少印度僧人为躲避灾难并宏扬佛法,纷纷到西藏传法。同时一些印度僧人也到佛教兴盛的西夏传法,有的人…  相似文献   

13.
本文是作者从宗教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对一个处于文化交融地带的康区藏族村寨———莫洛村的宗教及民间信仰进行的考察。该村寨历史上曾经是苯波教盛行地区 ,现今保留亦较完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党的宗教政策的实施 ,寺院传统的经济核心地位已经不再 ,其对世俗生产、生活的影响也渐趋弱化。调查结果进一步显示 ,康区藏寨民间信仰呈多元共存态势 ,寺院及其神职人员的作用也发生了明显的转换。该地区在宗教信仰方面呈现出的变化与趋势在藏族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相似文献   

14.
唐卡是指用彩缎装裱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题材内容涉及藏族的历史、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唐卡的绘画艺术千余年来影响深远,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松赞干布时期,直至今日仍流行于藏族地区,它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老挝入主要信仰佛教,信仰伊斯兰教的人极少,而且自二战结束以来,老挝的伊斯兰教发展也很缓慢。 在1975年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成立之前,老挝的穆斯林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来自印度的泰米尔穆斯林,他们有可能是经越  相似文献   

16.
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伊斯兰教是一个非常爱好和平、重视中道思想的宗教。“伊斯兰”在阿拉伯语中就是“顺从”的意思,信仰伊斯兰教的人被称之为“穆斯林”,在阿拉伯语中的意思就是“顺从者”。伊斯兰教的中道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宗教信仰方面,坚持信仰原则,“谨守中道”,认主独一,笃信安拉(真主),不以物配主。伊斯兰教坚决反对在真主之外还存在别神的说法。《古兰经》贯穿始终的思想,就是真主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真神,除此以外,别无他神。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的标准也就是这个认主独一的原则,建立在这一原则之上的一切思想行为都是正确的,反…  相似文献   

17.
群加乡是地处甘青河湟地区的一个藏族乡,由于这里藏汉杂居、文化多元、宗教多样,因而使其宗教信仰形成了以藏传佛教为主,苯教、文昌信仰等为辅的结构,它管控和支配着此地人们对现实和来世的两种生活取向。随着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这一宗教结构中各要素的地位与作用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转移。但这种变异的过程是纠结、博弈、沉重以及缓慢的,它实际上反映了藏族社会和藏人观念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复杂趋势。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有回族九万余人,约有半数分布在西北边的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境,其次以分布在省境西南的安顺、兴义两行署地区较多。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与回族的生活习俗有密切关系,因此,回族人民只要建起村寨后,随之出现的就是清真寺。  相似文献   

19.
正日本人第一次与伊斯兰接触是在1868年明治维新后,当时日本对世界敞开了国门,一些日本人开始接触到海外的穆斯林世界。他们中一些人皈依了伊斯兰教并赴麦加朝圣。今天,更多的穆斯林从海外来到日本,而皈依伊斯兰教的日本人的数量也有所增长(但数量依然非常有限)。事实上,伊斯兰教在日本依然是一个外国人的、陌生的宗教。  相似文献   

20.
<正>库尔德人95%以上信仰伊斯兰教,是中东地区仅次于阿拉伯人、土耳其人和波斯人的第四大民族。库尔德人对中东历史和伊斯兰教的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其社会组织、文化演变和价值观念等都打上了伊斯兰教的深刻烙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