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疑还是信     
正《列子·说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个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邻居家的儿子偷走了斧子,便去观察那人。看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像偷斧子的。不久后,他在翻动他的谷堆时发现了斧子,第二天再见到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言  相似文献   

2.
古代有个寓言故事,说的是有个农夫丢了把斧子,怀疑是邻居家的孩子偷的,于是看他走路的姿态,说话的神情,一举一动都象偷斧子的。过了几天他在山上找到了斧子,才发现原来是自己将斧子丢在山上了。再来看邻居家的孩子,走路的  相似文献   

3.
两个老故事     
第一个老故事:有一个人想找块磨石磨手中的斧子。他碰见一个少年,就问他:“好孩子,你家有磨石吗?”“有啊。”男孩子回答说。“真是个好小伙子。”那人说,“你能让我磨磨斧子吗?”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好小伙子,心里很高兴:“行啊,先生,跟我来吧。”走到磨石旁,那...  相似文献   

4.
《推背图》是一本迷信书,但“推背”一词却是有道理的。有好些玄物玄事是需要背向推理,即推背思维才可以知晓的。古代民间有个故事,说有人把三百两银子埋在地里.上面竖板留字“此地无银三百两”。邻人阿二偷走了银子,则写上“隔壁阿二不曾偷”。这个故事只要稍稍推背思维一下.便命人捧腹不已。然而.现实商战中,象“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事还在不断演绎,诸如“跳楼价”“挥泪大甩卖”“滴血的优惠”,之事,有多少真如广告言中所说?!只要推背思维一番.便知这多半是骗人的把戏,大可以一笑置之,将此权且当作市场中的小幽默;倘若不…  相似文献   

5.
一个年轻人在自家的田地上种了一些桃树。在他桃园的前面有一所小学。为了防止调皮的孩子去偷摘他的桃子,每当桃子长大时他就会用篱笆墙把桃树围起来,并且在桃园里日夜守护。可是,每当课余时间,孩子们便围在桃园四周,有的将他的篱笆墙上掏个洞钻进里面去摘桃子,有的用长棍去打桃子,他一个人顾东顾不了西,常常累得气喘吁  相似文献   

6.
省力与费力     
正记得小时候,要举起一把斧子,是很吃力的事,便想,把斧子做轻一些,举起来不就省力了吗?几天下来,我都为自己的这个想法而沾沾自喜。可父亲说,斧子做轻一些,举起来倒是省力了,但劈起柴来就费力了,正因为斧子重,斧子沉,举起来费力,所以劈起柴来才省力。  相似文献   

7.
一次分享福传经验时,一位在堂区主持慕道的热心老教友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他的慕道班里有一个年轻的慕道者经过长时间的慕道学习,已懂了不少教会道理,信仰也一天天地不断成熟。忽然,有一天年轻人向这位教友请教:“我怎样才能看见我们的主耶稣基督呢?” 老教友送给他一本圣经说:“基督在《圣经》里,只要你静下来用心去看。”过了一段时间,这个年轻人又对他说:“您说的很对,基督是在《圣经》里,不过我还想看得更清楚些。”教友便邀请他:“你和我一同去参与弥撒吧!基督就在弥撒中,只要你去很投入地用心灵去看。”弥撒结束…  相似文献   

8.
潇洒漫议     
女人爱漂亮男人爱潇洒已是今日之时尚。人们为求潇洒,演绎出五花八门的世相和故事。什么是潇洒?有歌云“留一半清醒留一半醉”,这支歌叫做“潇洒走一回”,耐人寻味。民企老板A君最爱唱它。他本贫穷,却能顺时势,当其怀揣数百万时,人的劣根性———无止境地追求享乐便恶性膨胀,他一掷千金泡小妞,豪气冲天玩赌局,终日里醉眼朦胧,云里雾里,早把那“一半清醒”丢了个精光。人们看他哗啦啦地花着银子,无不羡慕他活得潇洒。可叹不过两三年,百万富翁迅速沦落成乞丐,原来终点就是起点。A君的作派也算是潇洒走一回?庸常之辈以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为潇洒…  相似文献   

9.
有天,邻居老刘带着他的妹妹和他妹妹 13岁的女孩来到我家,说有件难以启齿的事 向我请教,因我曾在武汉市综合畸型病医院 当过几年的心理医生,看我能不能给他侄女 指点迷津,病因是:偷癖。 这是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女孩,从她脸 上,看不到因有人说她"偷癖"两个字后人们 惯常表现出来的那种愧色和畏惧,她将一双 大大的眼睛投向我,很天真的样子。 她母亲开始对我慢慢道来: 我这女儿很聪明,成绩非常好,只是有 个很大的毛病,从小就很喜欢偷东西,到了 什么程度呢?她偷家里的钱偷得我们防不胜  相似文献   

10.
美兰 《思维与智慧》2001,(12):36-36
美国有个推销员奇科,他为一个厂家推销价格为395美元的烹调器具。一次,他到一个城镇推销,他把镇上的人叫到一块,一边示范这套器具,一边强调它节省燃料费用,并把烹调好的食品散发给人们,请大家品尝。这时一位当地著名的守财奴,一边吃着烹调食品,一边说:“他的产品再好我也不会买的。”第二天奇科首先敲开了这位老顽固的家门。顾客一见到推销员就说:“见到你很高兴,但你我都知道,我不会购买400元一套的锅的。”奇科看看顾客,从身上掏出1美元的钞票,把它撕碎,问顾客:“你心疼吗?”顾客对推销员的做法很吃惊,但他说:“我不心…  相似文献   

11.
一天,一个高二的男生来找我说“老师,我能和您谈谈吗?”我笑着接待了他。他开门见山地对我说:“老师,我是把你当作朋友,才把我心里的秘密告诉您——‘我恋爱’了。”他便深情的讲起了自己的故事。  相似文献   

12.
古代作战讲究招数、枪法,口头、书面的语言应变也是一样,需要认清对象,洞察情势,讲究技法,相机措词,方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且看:演绎与淘汰妙理覃思。有位在王老爷家当家庭教师的高先生,常讲起“子罕不纳宝”的故事:有人送一块价值连城的宝玉给子罕,子罕说:“你把宝玉当作宝,我把不贪当作宝,我们还是各人保存自己的宝吧!”送礼者只好作罢。老爷心想高先生老讲这个故事,好像很清高,难道他就不爱财宝?于是对高先生说“桌子上一边是财宝,一边是道德,你挑哪一样?”高先生毫不迟疑地挑选了财宝。老爷揶揄道:“你看,一动…  相似文献   

13.
    
至今我仍欠图书馆一本书。那是被人窃走的,不算偷。那晚自习,碰巧遇见老乡陈,他请我去吃夜宵。我高兴答应下来,忙转身去拿书。“就一会儿。咱们吃了马上就回来。”“我怕……那走吧。”我迟疑了一阵后跟着他走了。  相似文献   

14.
当文穿着一身警服很帅气地站在我面前时,我多看了他两眼。文脸一红,低下头。嘿!这年头还有这么腼腆的男孩。好在我是个活泼外向的女孩,很随便地向他问了声好便又跟我的朋友们说笑了。那时我读大二,文是附近一所警校的学生。 文是我朋友的朋友,一起到郊野公园玩过一回后便认识了。后来,文便爱在晚饭后同他的朋友一起到我们宿舍玩,开始时文并不爱说话,只静静听我们“神侃”。后来熟识了,他的话便多了起来,其实文  相似文献   

15.
所谓藏代,就是指在一定的场合,不直接说出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巧妙地利用对方或自己前面提到过的某一词语来代替的说话方式。根据藏代方式的不同,可以把它分为三类:判断式藏代、反应式藏代、后果式藏代。明代浮白主人的《笑林》中有这么一个故事:一个人留客吃饭,家中只有一样豆腐作菜,便自言自语地说:“豆腐是我的性命,其他菜的味道都无法相比。”后来他到对方家作客,对方记住了他的偏爱,就在鱼肉中都放了豆腐。他一见鱼肉,便埋头“苦”吃,对方问:“老兄,你不是曾经说过豆腐是你的性命吗?今天怎么不吃豆腐了?”他回答说:“…  相似文献   

16.
熟人赵君论能力和资历,升职似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可阴差阳错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下子让他的希望变成了泡影。他越想越生气,悲歌人心之不古,哀叹世风之日下。赵君从此戴着“有色眼镜”来看世界,他整日里牢骚满腹,看什么事都不顺眼,看谁都不服气,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也把自己的精神折磨得很疲惫。不久以后,他因此而住进了医院。而朋友曹君却远比赵君豁达。有一次,我们一起出去旅游,下汽车时曹君的钱包被偷。钱包里装的可是他几个月的工资,还有各类急等着用的证件。顿时,我们都傻了眼,满脑门儿直冒汗,他却平静得很。这真是钓鱼的不急,…  相似文献   

17.
一次,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去金山寺看望好朋友佛印和尚,步近禅房时,便闻到狗肉香味.原来,佛印是个不戒酒肉的花和尚.这天,他把一条黑狗杀来吃,独自躲在房里低斟浅酌,大嚼狗肉.正吃得起劲,听到苏东坡的叫声,慌忙把酒肉藏了起来.苏东坡早就看在眼里了,却佯装不知,心里暗想和他开个玩笑,便对佛印说:“我今天写了首诗,有两个字一时想不起来怎么写,所以特来请大师指教.”  相似文献   

18.
<正>在儒学中,凡是有志于圣学的君子都把“义”看做重中之重,强调必须懂得什么是“义”,并教诲我们若在“生”与“义”中选其一,必须舍生取义。《论语》所记录的孔子直接谈及“义”的内容充分展示了东亚正义的特征。~①其中叶公和孔子共同探讨的“直躬故事”展现了儒学中规定的正义为何具有那样的特征。叶公举了儿子告发偷羊的父亲的事例道破了正直的概念。(《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他认为因为亲情而为违法的父亲隐瞒是助长违法的行为。  相似文献   

19.
陈抟自五代至宋初一直是在华山修道,因他负经纶之才,又多次奉当时帝王之诏问,他的故事在民间流传颇广。稗史小说也有不少记载。兹从记载中摘出几则有关陈抟的诗歌传说,以见其故事之一斑。关于陈抟睡觉的传说,《山堂肆考》说他大睡三十六载,小睡一十八春。“陈抟大睡觉”是句民间流传颇广的俗话,《坚瓠集续》中有个故事:说他在华山云台观修道,每日总闭门独睡,一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听说他很有学问,又能睡觉,一时好奇,想看个究竟,就派人把陈抟召到他的禁中,锁在一间房子里。锁了一月多,开门看时,陈抟依然在酣睡。周世宗知他是个有道之  相似文献   

20.
有一个老人,临终前把家里的土地和财产“二一添作五”平均分给了两个儿子。老人过世后,小儿子想:“我独自一人日子容易打发,可哥哥拉家带口,日子过得比较艰难,我应该把自己的那一份,再分一半给哥哥才对。”他有这个想法,又怕哥哥不接受,便趁着夜黑风高,把自己分得的苹果和玉米,搬了一半偷偷地送到了哥哥的粮仓里。住在另一边的大儿子心里也想:“老爸不在世了,弟弟孤单一人,日子咋过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