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李科林 《世界哲学》2009,(5):143-152
哲学是为了寻求关于人的真理,或者,哲学是人的思想所留下的轨迹?康德提出思想是朝向真理前行,是为了认识人自己。然而,康德哲学所塑造的人的形象在德勒兹眼中却成了人自由的羁绊,是对于思想的束缚。为了理解思想在康德和德勒兹之间的转变,论者在这里考察了德勒兹对于康德的理性主义的批判,以及德勒兹对于思想自由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张能 《世界哲学》2023,(2):107-116+161
德勒兹毕生的思想与“内在性”难解难分。德勒兹在不同时期对“内在性”都有其艰深的探索,尤其在后期重要著作《什么是哲学?》《内在性:一个生命……》中,德勒兹又重思“内在性”这一课题。德勒兹对“内在性”一直萦萦于思,但就其每个时期的单个思想文本而言,所朝向内在性的方式是迥异的。总体上,根据德勒兹系列的思想文本,内在性本身以不同的形式或方式显现于其哲学的内部,并将其勾连为一套完整的独属于德勒兹的哲学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内在性就是为了实现内在性而进行无限创造的努力活动。对于我们来说,关键是如何充分地呈现和利用内在性,而不是将其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陈述表达。因为内在性本身就是必须被思考,但是又无法被思考。毋宁说,它不是一种知识或者理论,而是一种触摸。它超越了一切理论知识的纯粹沉思,它指向的是一种纯粹潜能或者思想道路。  相似文献   

3.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学术界就越来越关注当代法国哲学。德勒兹作为在萨特之后,与福柯、梅洛庞蒂同时代的哲学家,也越来越受到学者的注意。德勒兹自称是一名经验论者,他突出的观点之一是"先验经验论"(transcendental empiricism),这一论点一方面是为了克服经验论所导致的怀疑主义,另一方面,其目的在于超越理性主义所内含的决定论。在德勒兹对经验的分析中,艺术创作被予以重要的地位,并被视为突破经验模式的出路:艺术作品冲击并更新了日常的生活情感方式。本文以德勒兹关于绘画的反思为例,试以探讨德勒兹对于艺术的新的定义在何意义上颠覆了对于艺术的传统观点,且艺术创作所表达的丰富感情如何成为抗拒理性主义的先锋。德勒兹以对于艺术创作的思考为基础,建立了反理性主义的"先验经验论"。因此,本文在讨论德勒兹关于艺术创作的美学理论的同时,也试以说明他浸透在关于艺术的反思中的哲学立场,即德勒兹哲学中的反理性主义的基调。  相似文献   

4.
张能 《世界哲学》2016,(1):71-79
不同于传统哲学将哲学规定为静观、沉思和沟通,德勒兹认为,哲学就是创造概念。德勒兹的哲学包含三个概念要素:"内在性平面"、"概念性人物"和"概念",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哲学创造概念既不能脱离"内在性平面",也不能脱离具体的创造者即"概念性人物"而孤立存在。德勒兹的概念创造性哲学是作为生命提升自身的力量而被规定的,即哲学总是关系到生命思想的提升,而这些创造的哲学概念向我们敞开了思想的权力。  相似文献   

5.
潘越 《世界哲学》2023,(1):91-99
德勒兹的繁复体概念通常被理解为对黎曼、柏格森和胡塞尔等人的思想继承,这一方面导致人们忽视了德勒兹本身的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将繁复体概念的思想源头限制在了19、20世纪,从而忽视了德勒兹这一概念与康德“杂多”“时间综合”等概念之间的理论联系。本文从三方面入手,首先规范并阐释了繁复体概念,其次在德勒兹的文本中区分出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繁复体,最后发现了三种繁复体与德勒兹所区分的三种时间综合之间的对应关系,借此在更大历史跨度内说明了德勒兹繁复体概念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6.
尚杰 《世界哲学》2016,(3):32-41
尼采的哲学,是一种从视域角度重估生命价值的哲学,它的一个重要学理基础,在于凸显瞬间的价值以抵抗传统,而传统与永恒之间,有着隐秘的互译关系。这就使得尼采的思想为现代欧洲哲学奠定了基础,它使哲学走上了生活艺术的方向,当代欧洲哲学延续了这个方向:一方面,强调时间问题引领了全部哲学问题;另一方面,从视域或者差异、不连续性、如何、当下在场等概念,分析"时间哲学",从而在搁置了传统哲学问题的同时,开辟了异域的哲学话题。德勒兹、福柯、德里达等哲学家,接着尼采继续讲述这些哲学话题,这使我们不仅要重新思考传统哲学问题或者"重估一切价值",而且要创造一批不曾有过的哲学概念,这使哲学从封闭走向开放。  相似文献   

7.
奥古斯丁的时间观和永恒观都以实体化的现在为基础:永恒是恒定不动的现在,时间由转瞬即逝的现在构成,这既是基督教时间哲学和古希腊时间哲学的关键区别,也构成奥古斯丁理解自然秩序和生活意义的形而上学基础。本文试图证明,奥古斯丁对现在的实体化理解的思想根源可以追溯至保罗书信对于"末世论时间感"的阐发。只有在末世论生存经验所带来的紧张焦虑的精神处境中,每一个现在才会以实体的方式凸显于信仰者对生活和救赎的思考之中,成为理解时间和永恒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生命在当下的时代,已经越来越变成固步自封、束缚创造的惯性模式和价值预设.这尤其在德勒兹式的生命主义那里达到极致.对德勒兹主义进行批判性反思,既要基于技术与生命彼此纠葛的悖谬现实,又要回归其思想发展的内在脉络.从"内在生命"到"欲望—机器",观念论和生命论之间看似牢不可破的内在联结却日渐解体,生命亦最终脱离了哲学的掌控,...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科学和哲学两种时间观启发下,以道家方式对时间所作的一种全新理解和诠释.这种时间观立足于传统道论,通过道家的生命体验模式,指出时间的本质是能量.这种能量是道的主要运动和存在形式,时间的流逝发散造就了万事万物,时间能量的不同存在方式决定了事物的不同形态.在时间的能量性中完成时间形式与内容、生命与宇宙的统一,是道学实现个人和人类生命升华的方式,也是其对当今哲学和生命问题的独特回应.它或许将是道学和科学、哲学的主要交汇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德勒兹的"三种时间综合"是对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中的"三种综合"的精巧改造。这一概念在德勒兹哲学中极具代表性,几乎他的所有概念都可经由三种时间综合的结构获得理解。然而矛盾的是,这个三元结构仍然深陷于他试图摆脱的辩证法的泥潭,从而在整体上对其哲学的合法性造成了冲击。本文试图从德勒兹阐发的斯宾诺莎的"表达"概念入手,重新诠释并整合三种时间综合,进而尝试在德勒兹哲学内部解决上述矛盾。  相似文献   

11.
栾栋 《世界哲学》2006,(4):16-23
G.德勒兹是20世纪卓有创见的哲学家之一。他的《差异与重复》以及与F.伽塔里合著的《反俄狄浦斯》、《千高原》和《哲学是什么?》,是法国现当代哲学的精华,后现代思想的经典。本文对德勒兹和伽塔里的理解,得自与德勒兹的一次交谈和多方位的比较阅读,提供给读者的是这位哲学家的学术概况和思想风范。笔者阐述的重点放在对其术语的解析和创新精神探讨方面。  相似文献   

12.
本文考察了柏格森面对心身关系问题的处理方式,并参照梅洛-庞蒂、德勒兹、米歇尔·亨利和德里达的诠释进行分析,通过交叉阅读和思考,旨在追踪心身问题如何在当代法国哲学脉络中转换为对于实在世界的存在及其可理解性的问题,尝试探讨一种与英美哲学传统相对或互补的关于实在的本体论理论途径与意蕴。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初叶起,法国思想界就开始持续讨论斯宾诺莎,并于20世纪60年代末形成了强劲的斯宾诺莎主义。尽管斯宾诺莎哲学在法国的兴起受惠于德国哲学,然而作为反黑格尔主义的典型,德勒兹则通过斯宾诺莎哲学中的表现主义,以思想和存在的强度重新构造了认识论和主体论,并以此作为对黑格尔辩证法的超越。在法国思想界兴起的"斯宾诺莎主义"的思潮中,德勒兹对斯宾诺莎的阐释有其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他摆脱了此时学院派借助以斯宾诺莎和笛卡尔为代表的早期现代哲学,重建法国知识论中理性主义的诉求;另一方面,通过批判黑格尔,他取消了主体在本体论上的超越性,从表现论的角度重新定义人作为力量的本质,从而摆脱了关于斯宾诺莎的理念论传统。德勒兹在呈现了斯宾诺莎对当代思想启示的同时,也预示着法国哲学的理论焦点正在发生的转移。  相似文献   

14.
《周易》重"时",强调"生生"、"与时偕行",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时间观念,而过程哲学亦重视"创造"、"生成"和时间问题,《周易》与过程哲学存在诸多相合之处。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就多有留意此问题者。本文不打算面面俱到地评述八十年来华人学者援引过程哲学阐述《周易》思想的全部努力,而仅把视角集中在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之间关系上,尝试撮述并评骘方东美、程石泉、牟宗三、唐力权、成中英、于连、张成武等海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论著,以期厘清并进一步揭示过程哲学与《周易》时间观念在哲学理路上的相通与龃龉之处,思考作为现代哲学的过程哲学对于《周易》时间观念这一古典思想的接引与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15.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6.
克服形而上学传统对世界的遗忘从而恢复世界作为存在原则的地位是20世纪哲学宇宙学运动的基本主张,而德勒兹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单义性存在论恰恰可以被视为这场运动的环节之一。在洛维特和芬克的影响下,德勒兹意识到赫拉克利特式本源世界直观对于建构存在论而言的重要意义,并进一步用斯宾诺莎主义对这种直观做出深化,最终设定了作为无限存在者和有限存在者的共同存在论条件的自然-世界。  相似文献   

17.
方用 《现代哲学》2013,(4):101-108
"时间"是近现代哲学的基本范畴,也是现代中国哲学建构的重要问题。朱谦之的唯情哲学以"情"解《易》,继而以"情"释"时",以"时"为"情"之"感",为"变化流动永不间断的绵延",并强调"时间的意义就是现在"。以此视野考察历史,他主张历史是生命的进化史,历史的价值在"现代"。唯情哲学对情感与时间的考察,不仅是对将时间理性化、形式化的纠偏,其时间与生命内在关联的讨论,也使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更加具体、真实。  相似文献   

18.
<正>以先秦道家典籍《老子》、《庄子》的文本解读为范例,有助于审美观与时间观之关系的研究,有助于阐释中国古典美学研究中的关键问题;对时间问题的深入思考,有助于形成更为正确的时间观,由此才能更好地解读道家典籍中的审美观。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以时间问题为视角,以哲学美学关系为中心,在注重历史考据、典籍文本与义理思想相结合的同时,运用还原语境和纵横比较相结合的方法来诠释文本思想,试图从审美与时间的角度来诠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与虚无主义:从马克思对施蒂纳的批判角度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对实践的崇拜、对经验世俗的崇尚、对超验形而上学的批判与拒斥,伴随着汉语思想传统中道德意识的弱化和本来就有的对实用理性的崇尚,促使当代中国思想对世俗性存在的崇尚不断加强,而中国社会的世俗化程度也在急剧扩展。作为这种扩展的结果,“反对超感性价值,否定它们的存在,取消它们的一切有效性”的虚无主义问题就会随之而来。如德勒兹所说,这种反对和否定“不再是借更高价值的名义来贬低生命,而是对更高价值本身的贬低。这种贬抑不再指生命具有虚无的价值,而是指价值的虚无,指更高价值本身的虚无”。(德勒兹,第217页)这种在…  相似文献   

20.
张寅 《现代哲学》2022,(2):96-103
尽管斯宾诺莎的思想被诸多不同的学派援引,但通过一定的阐释,从他那里可以找到一种独特而有力的集体主义。德勒兹、奈格里和蒙塔格为此提供了有用的论述。这种对斯宾诺莎政治哲学的集体主义阐释比对他的多种个人主义阐释更加充分地说明了他对自由的捍卫。不过与德勒兹等人的理解相反,斯宾诺莎式的集体更加偏重于德勒兹所说的结块的一面,而非分子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