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选择的议题是柏拉图和孔子的孝行美学比较,通过展示柏拉图和孔子关于伦理学与美学间关系的看法,得出他们两者的不同是由于美学上的分歧。柏拉图忽略伦理学中的美学因素,而孔子则高度重视伦理学中的美学因素。从而论证了比较美学研究能对伦理学研究提供帮助。本文共分为四部分,首先是导言,说明了选择该议题的原因。一是可以突出美学和伦理学间关系这一主题,并能对东西方传统价值观得出普遍而又独特的结论。二是因为柏拉图和孔子具有令人吃惊的一致性。两者在其学说中都不仅非常关注美学,而且都关注美学和伦理间的关系。此外,柏拉图的《苏格拉底对话录》和孔子的《论语》都流传千古。他们都以伦理人格表达了他们各自的哲学探索。其次论述了柏拉图的孝行观。柏拉图认为孝行中的美学特质是不重要的,他鼓励孝心仅仅是因为它反映了正义的要求。再次论述了孔子的孝行观。孔子认为不能将孝行的美学性与道德性相分离。行事虔诚并且脸上伴随着合适的表情,二者结合才构成德性的完满。最后得出结论。认为柏拉图和孔子在概念阐明上的分歧是美学上的分歧。柏拉图认为道德行为必然是丑恶的,因而他忽略了外观,即德性的美学性。而孔子将道德行为看作是优雅的,且孝行是其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而重视美学性,认为行为的方式是行为的必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柏拉图的《克里托》《拉凯斯》《伊翁》《高尔吉亚》等早期对话录中关于专家知识概念的论述,指出专家知识是柏拉图早期对话录的一个核心概念,是苏格拉底这个角色由以考察德性问题的基本视域。柏拉图早期知识概念主要指专家知识,而非作为命题态度的确知。专家知识是处置领域内事物的一种能力,它追求特定的"好"并造就特定的产品或功用。专家知识蕴含理论性理解,即对特定领域内事物之本性和原因给出说理的能力。柏拉图认为专家因其知识而具有不可错性和权威性。  相似文献   

3.
孔子和柏拉图分别是中西教育史上的奠基式人物,他们的思想对于中西教育传统的形成产生了极为深刻而久远的影响。通过对两者教育思想形成背景、教育作用、教育目的、教育对象、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方面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他们的思想各具特色,又存在相似之处。研究比较孔子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认识中西教育思想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柏拉图将法定义为意图发现实在,法与哲学显得密切相关。柏拉图的探究表明,立法不应着眼于战争的胜利和财富,亦即基于勇敢这一最低的和片面的德性。真正的立法应以完整的德性特别是以理智为目标,将哲学作为立法的基础,以使立法朝向德政。哲学的鉴照可彰显现实法律和政制的缺陷,不断提升其趋向完善。指向德政的立法要求,立法者须明瞭各种德性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以此为依据给公民们安排恰切的生活方式及相应的法律。  相似文献   

5.
《美诺篇》是柏拉图写的一篇苏格拉底对话。最初讨论的问题从“德性是不是可传授的”开始,然后过渡到“德性是什么”。美诺关于德性的若干界定被驳斥之后,提出了关于探究之不可能性的“美诺悖论”。苏格拉底为了应对它而提出了“回忆说”。后续的论证看似陷入矛盾:一方面,如果德性是灵魂中起正确指引作用的东西,那么德性就是知识;另一方面,如果不存在德性的专业教师,那么德性是不可传授的,也就不是知识。不过苏格拉底随后认为行为的正确指引不仅有知识还有真信念,由此他试图论证通常被认为有德性的人可能没有知识而只有真信念,并且以某种方式解释了知识和真信念的差别。  相似文献   

6.
文章采用中西比较研究的方法 ,对于苏格拉底和王阳明伦理学的基本命题———“德性即知识”与“致良知” ,从德性的根据、德性认识的方法、德性的实现三个方面 ,围绕着“知”与“德”这一核心问题 ,进行了分析阐述和比较研究 ,并透过这一个案试图揭示中西两种伦理学传统的重大差异。  相似文献   

7.
"敬"是儒家核心范畴之一。孔子之前,"敬"是先民对天或帝等神秘力量的原始畏惧心理表达,至孔子,"敬"实现了一次重要的人学飞跃,由原始的恐惧心理转变为人之道德理性精神,成为德目、德性和德行的统一。作为"德之干","敬"首先是基于对个体人格尊重的主体间关爱之情的理性表达;其次是个体交往的行为规范和实践准则——孔子主张"修己以敬"、"执事敬",在笃实行"敬"中获得德性的充实和事业的圆满;复次是生命追求的终极关切和文化信仰。经由孔子的人学化变革,"敬"成为儒家人文精神和道德理性的哲学表达,积淀为中华文化的精神品性和价值信仰,为现代人走出生态困境和存在危机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的关系问题是关涉到当代中国人以什么样的精气神生存发展、以什么样的精神家园安身立命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着眼于实践这一内在契合点来会通马克思哲学与孔子哲学,通过澄明实践的内向化和外向化的二重向度,恢弘其终在于人成其为人的价值宗趣,以激活其思想魅力,使之出场、在场而不离场,让书写在经典里的实践智慧活起来,活在心中以涵养精气神,活在当下以化成天下,生成当代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德性支撑、思想引领和精神动力,彰显其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世英先生从"纵向超越"移向"横向超越"的哲学方法论转折,体现在他以"惊异"来理解哲学特点的阐释中。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主张哲学发端于"惊异",但囿于概念化哲学的格局,无法容忍惊异这种情绪进入哲学本身。张先生呼应海德格尔的论点,认为惊异是一种横向超越的解蔽,应该贯彻到真正哲学的始终。这样的惊异打通了诗与思,因此,张先生认为哲学就是具有审美意识的惊异,我们应该追求一种"诗的哲学"。它与海德格尔论述的前柏拉图思想者们"爱智慧"的思想意趣相通,是中国古代哲学中民胞物与、万物一体的深邃哲理在当代的创造性生成。中国古代的儒家哲人也看重两种情绪的揭蔽功能,即忧惧和亲爱。只有在忧惧中,才可以直感到天道的特性,激发出原本的德性思考。而只有在亲亲之爱的兴发中,才可同时体验到忧惧和喜乐,让思想进入诗意盎然的仁道和泛爱万物的高明境界。  相似文献   

10.
扎戈泽博斯基主张用伦理德性来解释理智德性,即理智德性是一种深层的和持久的获得性卓越,包括产生一个特定欲求目的的典型动机和实现这个目的的可靠成功。然而,无论是在对德性进行解释方面还是在解决葛梯尔问题和价值问题方面他都遭遇了困难,问题的根源在于理智德性的内在性与知识的外在性之间的矛盾。一种可行的建议就是放弃理智德性的成功要求,全面转向内在主义,把它仅仅视为一种知识解释的辅助因素。总之,扎戈泽博斯基对理智卓越的追求和"真理之爱"的召唤重续了古希腊的哲学传统,促进了知识论与伦理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1.
古希腊时期的哲学与医学是相通的,其相通之关系,可细化为职业身份相通、学科主旨相通、研究方法相通、关注领域相通、具体观点相通.以古希腊哲学之集大成者的亚里士多德哲学和作为古希腊医学之集大成者的盖伦医学为例,二者都具有目的论色彩,都属于一种经验主义的目的论;都用到了经验观察法与演绎推理法;与研究方法相关,都极其重视解剖学;二者在解释人的生理机制时提出了一致的看法,盖伦的三种灵气思想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三种灵魂学说.  相似文献   

12.
在《美诺篇》中,柏拉图试图放弃他承自苏格拉底的"德性即知识"的信念,以彻底与智者决裂.但囿于定义论思维方式的固有局限,混淆了道德德性和技艺德性.只有循着亚里士多德的思路,厘清技艺德性、道德德性和理智德性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才能辨明柏拉图在《美诺篇》中陷入的困局,并合理解答德性是否可教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和中期柏拉图主义相关的许多研究都是从学说角度展开的,这些研究假设了中期柏拉图主义的多样性,但却无法说明各种中期柏拉图主义学说为何会被统称为柏拉图主义。为了从一个统一的角度理解作为一个整体的中期柏拉图主义,本文假设古希腊哲学可以分为事实指向型和文本指向型两种形态,它们代表了做哲学的两种不同方式。中期柏拉图主义属于文本指向型哲学,以对柏拉图哲学对话的评注为做哲学的首要任务,因而这些评注活动强调柏拉图及其文本的权威地位。本文认为,我们应当在评注活动的语境中来理解柏拉图的权威,柏拉图的权威本质上是知识取向的,而非道德取向的。  相似文献   

14.
德性是古希腊一个重要的道德观念,对德性统一性的追求也是古希腊道德实践与思想领域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荷马史诗、苏格拉底、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表现了对德性统一性追求的不同路径。而德性统一性问题与古希腊对德性本身的理解有着必然联系,但从更深层意义上说,是由古希腊现实社会状况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5.
李晓蕾 《美与时代》2007,(1):121-123
孔子与柏拉图分别作为中西两大文化传统的源头,在完善和培养人的品格与修养方面都注意到了审美教育所起的巨大作用.二人的审美教育思想有着诸多的相同之处.但由于各自的理论倾向不同,当然也存在着不少的差异.本文就是对孔子和柏拉图二人的审美教育思想进行深入的比较研究,以把握中西文化传统在源头上的相近与别异.  相似文献   

16.
钱穆在《中国学术特征》中指出了中国学术尚通学的特征,其所谓通学,追溯而言,即从孔子开始,论语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1]主张一切典籍学问后于人的德性修养,重视人德性的养成.又说"博学于文,约之于礼."博学与礼相辅相成,以礼践学,以学成礼.可以认为孔子所主张的是学问和德性的双重完善,最终要达到以学问成就德性,如此,殊途同归,各种不同所学到达的最终点是人德性的完善,也即为人之学.人之德性有相通之处,人之学问也有相通之处,以为文之学通为人之学,孔门此种通学思想对后世治学之人产生了长远的影响,可以说,中国学术传统在此源头下开始了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化在此种学问影响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对中国哲学“合法性”的追问,是一个关于哲学到底是什么,以及中国哲学到底是什么的“元问题”。哲学作为对形而上学或者说本体的追问,由于思维态势的不同,可以区分为“对本体”与“自本体”两大类型。这两大类型决定了中西哲学各有其不同的基本特征,即西方哲学的思考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中国哲学的思考方式是“天人合一”取向的;西方哲学借助于形式逻辑的三段论论证,中国哲学则强调“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主体间性;西方哲学运用定义精确的概念语言,中国哲学则采取含义丰富的“意像语言”。未来中国哲学学术范式的创新,应当充分考虑到中国哲学的特质,并在融会中西不同哲学范式的基础上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8.
政治哲学的当代复兴及其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一、政治哲学的衰落与复兴肇始自苏格拉底的政治哲学是哲学的一个特殊分支。政治哲学不仅追求知识而且追求德性,不仅追求德性而且追问德性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因此,它是一种关于人类应当怎样生活的智慧。它的目标是对政治事物进行善恶之别、好坏之分的价值判断,对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进行形而上的反思。可是,19世纪以后,随着自然科学日益突出的成就,其方法论原则也日益渗透到各个知识领域并逐步占据统治的地位。这就使以探讨政治事物的价值和意义、追问政治事物的内在本性为目标的政治哲学陷入了知识合法性的危机。科学主义的知识论原则不承认…  相似文献   

19.
柏拉图提出的"阶梯喻说",旨在探讨与生俱来的爱美欲求,关涉一种精神型爱欲现象学。从审美与目的论角度来重释这一喻说,从中见出以哲学研习与德性修养为主导的教育进程。究其实质,这一进程意在引导人们通过爱美益智养德,趋向柏拉图式人性完满实现的理想,上达善好生活及其真正福祉的终极目的。为此,考虑到相互关联的诸种原由,本文特意凸显了知识价值与人格修养两者,同时参照智慧类别分层说的观点,提议采用一种实用态度来审视生活类别选择说的立场。  相似文献   

20.
孔子与柏拉图美育思想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美育思想的形成始于孔子与柏拉图。作为中西美育思想的渊源,两人都提出了许多共同的思想,为后人美育思想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财富。但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两人的美育思想又存在很大的不同。本文试图从他们共同的美育思想中找出不同点,从其不同点中找出相同的地方,从而为进一步理解与把握中西美育思想的不同发展轨迹提出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