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考察布洛赫、卢卡奇和本雅明等三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相关思想,具体分析了马克思主义拜物教批判思想在20世纪的复兴。文章指出,以布洛赫为代表的这批中欧知识分子,通过对"犹太人问题"的反思而超越了韦伯关于"祛魅"的思想,达到了对资本主义的宗教性质的洞见。正是在此前提之下,他们后来才转向了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的立场。他们在转向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之后,又分别从资本主义宗教批判和扬弃该宗教的道路等两个维度对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思想进行了重构。通过这一重构,他们一方面更加明确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宗教的秘密,即,抽象的统治;另一方面也在资本主义拜物教的背景之下,重新考察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在马克斯·韦伯深邃的思想中,理性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而其宗教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考察不同宗教,确切地说,考察不同宗教"祛魅"之于理性的影响。韦伯判断一个宗教的理性化水平即祛魅程度主要依据两条标准,要之就是:对巫术斥逐的程度和对伦理依赖的程度。韦伯对儒教与犹太教都有过专门的论述,其中理性与祛魅主题可说贯穿始终;蒐集这些论述并加以梳理,我们即可看出韦伯对于这两个宗教系统,进而,对于更多宗教系统祛魅程度或理性程度的基本看法。无疑,韦伯对于中国宗教的看法未必都正确,但是,其大的方向没有偏差,大的判断没有错误。本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一、儒教:未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二、犹太教:彻底祛魅的理性主义;三、其它因素特别是宗教伦理之于理性主义的重要影响。有意义的是,宗教理性化或祛魅化这一问题恰恰是与张光直"连续性"与"突破性"理论相吻合的,因此对这一问题的考察就不仅仅涉及宗教问题,而是会涉及更为深广的历史与文化问题。  相似文献   

3.
乔戈 《现代哲学》2023,(1):28-36
马克思的宗教批判包含了对黑格尔理性宗教与青年黑格尔派彻底“祛魅”观念的双重反思。针对黑格尔的理性宗教方案,马克思认为其架通无限与有限的“中介”无法克服两个世界的割裂,反而导致了“泛神论”在世俗领域的“复魅”。此后,青年黑格尔派尤其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属于当代学者泰勒所刻画的“化减论证”与宗教祛魅的世俗化延伸。然而,马克思主张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并非相互重叠的同一过程,并在《资本论》中进一步引申,对资本主义及其拜物教批判尚不能够等同于一般宗教批判意义上的“复魅”批判。“复魅”批判实质上作为“祛魅主义”的逻辑延伸,并不足以理解资产阶级社会“物象化”关系所映现的社会关系本质。最终,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蕴含了对启蒙理性及其批判限度在不同层次的反思:既反思了宗教祛魅与世俗祛魅分别在启蒙逻辑中的运用,也在更广泛的意义上澄清了18世纪启蒙方法论在批判现代“复魅形式”时的缺失。  相似文献   

4.
"祛魅"一词在马克斯·韦伯的历史哲学和宗教哲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对其"祛魅"思想的多角度解读具有深远的意义。"理性化"和"祛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两个鲜明特征。这个世界已是理性主导的世界,工具理性的张扬,价值理性的遮盖,已经成为理解行动本身意义的障碍。宗教的神秘被理性化彰显,如何获得"救赎"让人深感不安。纵有繁多的选择,人却活得很累,纵然有目的和价值,却相互冲突,难以共存。通过对韦伯"祛魅"思想的再考察,能更好地理解现代文明中的进步与危机,合理运用理性,重建行动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5.
《法音》2015,(12)
<正>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等,意为"转世者"、"化身"。汉语中将其称为"活佛"或"法王",本身并不确切,这类称谓之流行,或许与明清帝王给予当时西藏地方掌政者各种类似封号以及明清小说之误译、滥用有关。活佛转世制度是藏传佛教有别于南传佛教、汉传佛教和其他宗教的最为独特的方面之一,是以愿力转世说为根据,为解决宗教首领继承问题而产生的、与西藏当时政教合一体制和社会文化相适应的宗教制  相似文献   

6.
乔纳森·史密斯(Jonathan Z.Smith)反对米尔恰·伊利亚德(Mircea Eliade)所建构的"神圣空间"(sacred space)理论,认为其中关于"神圣中心"(sacred center)的论述是基于对宗教学和人类学材料的误读。史密斯试图以相对的"位置"(place)以及作为动词的"放置"(to place)来解读宗教中的空间向度,认为是相对的位置抑或移位等,才是区分神圣与凡俗的关键,而非伊利亚德理论中"神圣中心"本身所占据的空间。  相似文献   

7.
舍勒在晚期作品《唯心论与实在论》中,对狄尔泰关于"实在性"的讨论给出深刻回应,二者共同辩护了通过"反阻经验"(Widerstandserfahrung)来解释外部世界实在性的理论道路。不同于狄尔泰对属于人的意识经验的非直接的"反阻经验"的专注,舍勒把对实在性的讨论推进到存在论的论域,辩护狄尔泰拒绝的直接的"反阻经验"。作为对来自生命中心的冲动的反阻,"直接的反阻经验"是"实在"(Realsein)的根本。在舍勒看来,"实在"不只关涉到外部世界的实在,而是关于所有可能的存在领域的实在,是人的全部经验的根本性纬度。舍勒发展出来的这一理论,不但不是海德格尔所批评的对象性的在手经验的理论变形,而且还能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形成某种竞争关系。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恩格斯在世界观上都经过一个由唯心主义到唯物主义,由资产阶级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的转变。关于完成这两个转变的具体时期,在马哲史的研究工作中是有争议的。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马克思完成两大转变的逻辑起点恰恰是从同宗教的决裂和批判开始的。我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理论研究上所走过的道路可以这样看:最初是对宗教进行批判,然后进一步深入到政治领域,继续对政治、法律、国家形式等进行批判,最后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宗教二重化的根源不在于宗教本身,而在于社会  相似文献   

9.
<正>2016年12月5日,"欧洲宗教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Religion)成立大会在意大利名城博洛尼亚召开。大会由"若望廿三世宗教科学研究所"(Fondazione per le ScienzeReligiose Giovanni XXIII)发起和承办;该所以主持召开了"梵二会议"的教宗命名,是意大利乃至全欧著名的"梵二会议"研究机构。来自欧洲及域外300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是自然祛魅之前的文化,它对于自然保留着神性或神意的看法,承认自然之"魅"。其所谓自然之神意或魅是自然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神妙莫测的运行机制和力量。儒家文化通过祭祀表达对于自然的敬畏和报答,这叫做"报本反始"和"仁至义尽"。祭祀之礼的生态意义在于它把人从属于自然,从属于天道,使人和天地万物联系在一起,促使人们对于自然保持敬畏的情感。这是一种在宗教掩盖之下的生态循环观念,是天人合一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1.
(反)宗教已成为欧洲右翼民粹构建"同质的人民"与"危险的他者"这一二元对立的有效手段。宗教是如何被融入"人民/他者"的话语框架?这是出于何种目的、会引起怎样的后果?本文以法国的国民阵线为例来探讨欧洲右翼民粹与宗教的关系。研究发现,不论是老勒庞崇尚的宗教性法国身份还是小勒庞力推的世俗性法国身份,(反)宗教在国民阵线的民粹思想中都是用来反移民和反伊斯兰的说辞,用来区分法国"人民"和"他者"的重要标志。在该党眼中,身份胜过神学,民族胜过教会,宗教仅仅是民粹政治的一个身份识别标志。  相似文献   

12.
许多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已显示,当代资本主义思想形态越来越具有宗教性质,俨然成了当代人的宗教,因此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采取一种神学批判的进路变得极富挑战。在《资本论》,马克思把"市场体系"基本上看作是一个"宗教体系",认为基督教是最适合作为一种商品生产体系的一种宗教形式,他深刻地理解到金钱与宗教、资本主义与末世论愿景之间的深刻关系,这意味着对于资本主义的批判是可以探取一种神学批判的。本文即是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分析置于与传统宗教社会学不同的进路,以神学批判的进路揭示马克思的批判不仅是历史的,也是哲学的,更是神学的。  相似文献   

13.
很多人认为,特别是反平等主义者认为,平等主义面临一种致命的反驳,即"拉平反驳"(levelling down objection)。即使对于那些坚定的平等主义者,由于这种反驳的巨大力量,他们也不得不修改自己的观点,主张一种更温和的平等主义,比如说某种形式的"优先论"(prioritarianism)。因此,我们需要对"拉平反驳"给予特别的关注:首先,我们将讨论拉平反驳本身,以澄清它的含义;其次,我们将检验一些对拉平反驳的反驳,以测试拉平反驳是否能够对平等主义构成真正的威胁;最后,我们将探讨这种反驳的实质是什么,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平等主义本身。  相似文献   

14.
<正>一、何为卧格夫卧格夫(Waqf),系阿拉伯语音译,又称哈卜斯(Habs)或胡卜斯(hubus),其词根源于动词"卧嘎法"(Waqafa),其复数形式为"奥嘎夫"(Awqaf),意为持有、禁闭或禁止。卧格夫有"宗教公产"、"宗教基金"之意,专指保留安拉对人世间一切财富的所有权,或留置有用益价值的土地、产业,专门用于符合伊斯兰教法规定的宗教与社会慈善事业。它是伊斯兰历史上最广泛的"持续慈  相似文献   

15.
正苏联初期,政府对伊斯兰教的管理政策相对开放包容,积极吸纳温和的宗教上层人士进入苏维埃政权的建设中,并保留了中央穆斯林宗教理事会(Ts DUM)(1)。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政府广泛动员穆斯林群体加入保卫国家的战争中,"斯大林认为要把少数民族团结起来,抵抗侵略,因而放宽宗教政策,开放清真寺这一措施对团结穆斯林群体反抗希特勒侵略确实起了很大作用。"(2)苏联政府获得了境内穆斯林群体及境外伊斯兰国家对其反纳粹战争的支持,并且苏联穆斯林宗教学者引用《古兰经》"圣训"明文,发布伊斯兰教令呼吁穆斯林群体保卫国家、反对纳粹,宣扬穆斯林对国家的忠诚。  相似文献   

16.
<正>宗教冲突、宗教对话、宗教关系研究,以及这项研究与文明对话、世界和平的重要联系,已被推到了国际理论界的前沿领域。"宗教对话"(interreligious dialogue)早已成为国际学界、政界和教界的热门话题;而如何推进宗教对话、达成宗教和解,至今仍是摆在关注世界和平的各界人士面前的一道难题。本文从宗教对话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入手,试论推进宗教对话的两条基本途径,即"知识的途径"与"行动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正我们应当重视对宗教心理引导功能的研究,准确把握它的特征,充分发挥宗教积极的心理引导作用,使其成为对于社会有益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一"宗教是一种建立在某种信仰基础上的文化体系,而信仰的最大特性在于其相对稳定而深刻的心理属性。"(李利安《宗教心理与社会和谐》)宗教有特殊的心理引导功能,这是宗教对社会产生影响的一种重要途  相似文献   

18.
"修行人类学"是中国宗教人类学者提出的最新研究范畴,旨在探寻人类学的宗教研究之新进路,即以内部性理解的视角,去反思宗教人或信仰者自身的文化习得机制或信仰的内在动力,从而为中国的宗教人类学提出一个具有普世性和关键性的话语构建。中国近现代民间教派(道门、教门)思潮是一种以复兴或传承传统文化为主导的宗教本土运动,具有典型的"家族相似性"和"济度宗教"(salvationist religions)的精神气质。从修行人类学的视角观之,道门或教门之有效存续和持续成长的弘道动力,主要来自于一种以"救劫"、"济度"(济世度人)为主导的修行传统。中国宗教谱系自身的传播方式,并非仅仅是西方式的"传教模式",而是带有"存神过化"(道化)特征的"修行模式",遵循"礼不往教"的"化育"的原则。济度宗教反复提撕"道化"(道降庶民)的范畴,充分反映了它们对于"正统化"的文化诉求和"文明化"的价值想象。讨论济度宗教"存神过化"的方式、特性、结果,有助于综合思考中国精神世界中的修行模式及其超越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但是,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表述中,"在其现实性上"的"其"(seiner)与"它"(es)指代的是同一个名词,即"本质"(Wesen),而"总和"(das ensemble)这个马克思有意识地选择的法文词,应当被理解为"他们本身历史的剧中人物和剧作者"正在进行着的感性活动本身——他们在历史舞台上的创造性合奏、合演和合唱。马克思就这样超越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直观性质,在费尔巴哈停留于"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之处,找到了实现人的解放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年代,在中国发生了一场声势浩大的非基督教运动。非基运动发生后,作为基督教徒知识分子,马相伯进行了积极的回应。他站在护教的立场,从学理的角度以及历史的事实,对当时反教一方所持的宗教与科学进步不相容的理论观点以及"科学万能"、"宗教是束缚自由的"、"宗教是麻醉民众的鸦片"等论调一一进行了驳斥;他又从政治的角度对反基督教运动的动机予以揭示,指出当时非基运动的政治实质是一些反教的知识分子与青年学生把反基督教作为宣泄民族主义、国家主义情绪的符号对象。在回应过程中,马相伯所发表的见解、思想观点以及所表现出的理性态度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20世纪2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在中国社会发展道路选择上的思想政治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