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归纳概率逻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任晓明 《哲学动态》2004,1(5):21-25
归纳概率逻辑哲学主要关注的是对概率的各种解释.按照古典解释,概率与可能性是密切相关的,这样一来,概率就成了一种模态.对于像频率解释和性向(propensity)解释那样的客观主义解释来说,概率理论可以看作"机遇"的逻辑.按照主观主义(贝耶斯主义)的解释,概率是部分信念的逻辑.按照逻辑的解释,概率理论作为部分衍推(entailment)的逻辑,实质上是演绎逻辑的推广.近年来归纳概率逻辑研究的进展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哲学方面,进一步发展了概率的主观主义解释,以下我们着重介绍这种进展;第二,在逻辑方面,提出了许多非科尔莫哥洛夫(Kolmogorov)公理系统,它们是"异常"(deviant)逻辑在归纳概率逻辑中的对等物.我们将扼要介绍这些新系统,着重介绍亚当斯式的"概率逻辑",亦即在不确定推理中研究概率增殖(propagation)的理论.  相似文献   

2.
<理想国>作为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其对正义问题的探索具有开拓性的意义.<理想国>这部著作在正义问题的背后还存在一个隐形目标,即纯粹正义生活的建立.纯粹正义生活是一种理想的生活方式,由三种不同身份和职业的人们构成,彼此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纯粹、同质而和谐.这一生活方式被柏拉图建立在"自然"和"知识"这一对范畴的基础上."自然"和"知识"概念赋予这一生活纯粹性和正义性--在自然禀赋的基础上,纯粹正义生活中的身份和职业区分得以可能;在知识的指导下,纯粹正义生活的合理性和可欲性得到保证.通过这对概念,苏格拉底表明纯粹正义生活的可能性和有效性.然而也正是"知识"和"自然"这对概念之间的不一致性暴露了<理想国>中纯粹正义生活的局限.自然概念受到哲学家的过多干预无法保证其作用的发挥,知识概念更是无法保证一种言辞中的生活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3.
与经验主义或实证主义之前的形式相比,逻辑和数学哲学是最具逻辑经验主义特征的。逻辑经验主义不仅因此得名,而且也为科学经验主义的成功点燃了希望。然而,经验主义者的心理主义与实证主义者的逻辑主义对数学本质的探讨始终不能达成共识。基于这种背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的发表对于维也纳小组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逻辑经验主义在20世纪20年代的数学哲学都是植根于《逻辑哲学论》的。本文在第一部分阐释了它何以成为该学派在"哲学上的转折点"。而维也纳学派从一开始就试图对《逻辑哲学论》进行革新,使之服务于其本身的纲领。本文在第二部分着重探讨了他们关于这些问题所展开的激烈讨论。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31年卡尔纳普提出了"句法"纲领,该纲领从根本上超越了逻辑经验主义的原有框架。但由于当时欧洲逻辑经验主义者受到纳粹的迫害而四分五散,"句法"观点并未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在第三、第四部分具体分析了逻辑经验主义如何由《逻辑哲学论》向"句法"思想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医学哲学范畴是医学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概念,是人们把握生命和健康问题的认识纲领,是对医学问题进行逻辑归类的思维形式.医学哲学范畴是哲学与医学之间多重学术关系的统一,是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结合,体现了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等多重价值.医学哲学范畴研究以创新研究为灵魂,以基础研究为根本,以应用研究为标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黑格尔逻辑学置于康德先验逻辑这一背景下加以考察。康德先验逻辑面临的关键任务之一是如何揭示出纯粹概念的完备体系,为此,康德采取了"形而上学演绎"的进路,其实质是一种反思方法。在黑格尔看来,反思方法与纯粹概念的"无中介性"本性不符,他提出了辩证逻辑的方案,力图以合乎纯粹概念本性的方式完成康德未完成的任务。黑格尔的具体做法是从没有任何前提和预设的初始概念出发,严格地演绎出其后的所有概念。而这种以自否定的方式自生成的逻辑乃是一种自由的逻辑。  相似文献   

6.
资本逻辑批判与作为“现代世界观”的历史唯物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郗戈 《哲学动态》2012,(2):20-27
当前国内学界关于历史唯物主义讨论的焦点之一,是历史唯物主义与马克思哲学变革以及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关系问题。值得指出的是,"历史唯物主义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本身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应当历史性地提出和解答。同时,对于这一问题,不应在纯粹逻辑的层面上抽象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逻辑哲学论》虽然注家甚多,此书对于概率和归纳问题的零星讨论却一直没有受到后人的重视,而本文则试图对这些讨论进行尝试性的重构。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双重的。首先,本人试图揭示早期维特根斯坦的概率理论与他的整个逻辑原子论架构之间的关系,说明他是如何通过“真值根据”这个概念而将日常语言中的概率表述全部还原为真值函项理论的。在此基础上,笔者将说明为何他的这种概率理论缺乏实际的应用价值。其次,本文将讨论维氏将归纳问题和概率问题相互分离的“分离策略”,并尝试重构出他提出该策略的隐蔽动机。在此基础上.笔者将站在认知科学的立场上为这个策略本身提供一些辩护和批评。笔者认为,早期维氏虽然正确地看到了“思维经济原则”对于归纳推理的重要指导意义,并看到了该原则本身是无法被还原为逻辑真理的,却并没有意识到该原则本身可能是一切具有一定智能水准的问题解决系统所必须依赖的问题解决策略。令人遗憾的是,他对“心理学”和“逻辑”所作的简单的二分法阻止了他更为深入地对智能系统的普遍问题解决逻辑作出探究,尽管这种研究的确是可以相容于他的前述“分离策略”的。总而言之,本文认为早期维氏的概率理论的科学价值相当有限;与之相比较,他的归纳观却可能已指出了如何揭示智能系统的普遍认知机制的正确道路,尽管他在《逻辑哲学论》阶段还缺乏对于这条道路的全面自觉。  相似文献   

8.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将纯粹知性概念的演绎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从而实现了对"真理的逻辑"的论述。与此相应,康德在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也隐含了这一演绎结构,即纯粹理性概念的演绎同样分为形而上学演绎和先验演绎两部分。其中,形而上学演绎旨在分析理性自身的能力,以便从中探寻纯粹理性概念的起源;而先验演绎的目的在于使我们能够正确地把握和使用纯粹理性概念,以免陷入"先验幻相"中。在康德看来,通过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能够阐明"幻相的逻辑",也能够揭示人类理性的最终意图,同时又标志着纯粹理性批判的完成。因此可以说,对纯粹理性概念所进行的演绎不仅是康德知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关系到他的整个批判哲学体系的建构。  相似文献   

9.
任晓明 《世界哲学》2005,63(4):97-105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必然引起哲学范式的转换,从而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研究纲领.逻辑机器哲学是传统哲学与现代计算机科学、信息技术的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人与计算机的类比,探讨用计算机模拟人类心智的可能性以及有关的哲学问题.从本质上看,勃克斯的逻辑机器哲学及其人=机器人论题建基于心智的计算观,而心智的计算观不断地受到了严重的质疑.人工生命的进化研究成果表明,心智的计算观的困境是可以摆脱的."人工意识"的计算机生成和进化系统的动力学研究,将为拯救和发展心智的计算观开辟了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STIT逻辑是以模态逻辑为工具来研究主事性的逻辑分支。除主事性的形式刻画以及系统构建外,STIT逻辑还研究了其他很多与主事性相关的问题,例如繁忙选择者问题、如何刻画"不做"以及主事性如何体现在言语行为或者道义语句的刻画中,等等。本文在简述STIT逻辑对主事性的不同刻画方法的基础上,分别说明了STIT逻辑对上述问题的分析和刻画。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基于可能世界语义的内涵逻辑由于对意义的刻画过于粗粝而导致了所谓的"超内涵问题"。为了解决超内涵问题,出现了各种超内涵逻辑,其中由Suszko提出的带等词的命题逻辑(SCI)是超内涵逻辑中最基本的一种。本文是对SCI的精炼,其动机是语境同义性论题(CST)。该论题认为,同义性标准具有语境依赖性。基于认知语境主义,我们给出了CST的一个论证。通过将SCI中的二元等词修改为一个三元结构,用来表示两个陈述相对某个语境表达同一命题,我们给出了CST的希尔伯特式公理系统。我们证明了该系统相对一个代数模型类是可靠的和完全的。该代数模型的论域由命题构成,同时附带一组命题上的全等关系,用以刻画相对于语境的命题同一性。我们运用该逻辑部分解决了分析悖论这一困扰逻辑学家多年的问题。与我们之前的基于相同动机的论文[17]相比,本文给出的形式语言更加丰富,从而能够表达不同语境之间以及不同语境的同义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归纳接受与知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熊立文 《现代哲学》2006,3(2):120-125
归纳推理的结论进入知识集合的时候有一个“跳跃”的过程。根据什么规则接受归纳结论是归纳逻辑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概率接受规则与知识集合应当满足的一致性条件和演绎封闭条件之间存在着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性导致了抽彩悖论。该文介绍有代表性的归纳接受理论,指出归纳接受问题对归纳逻辑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逻辑常项的刻画蕴涵着逻辑作为整体的刻画,语义进路和句法进路对逻辑常项的刻画分别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而逻辑常项沿着皮尔士传统的归约将为其引入"镜像性"这个性质。这一归约可以追溯到皮尔士1880年的一篇手稿。本文主要研究皮尔士这篇手稿,指出其中建立的推理系统所存在的问题,并在其中发现了对2010年提出的"肖菲克尔(型)算子"的最早表述;在此基础上,结合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的思想,为逻辑常项的镜像性问题给出部分回答,从而试图为逻辑常项问题提出"第三种"进路。  相似文献   

14.
《逻辑研究》被海德格尔称为"一本带有七个封印的书",其中拥有全部现象学的"谜"。本文以胡塞尔《逻辑研究.I》为基础文本,先试以对"谬误"之所思为切入点,进入"逻辑研究"的视阈,领会胡塞尔《逻辑研究.I》的致思理路,及其所欲展示的"纯粹逻辑学的观念"的意义,以及某个欲开启的而在《逻辑研究.I》中又尚未得到全部彰显的真理领域。  相似文献   

15.
论医学哲学范畴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医学哲学范畴是医学哲学理论体系中最基本和最深刻的概念,是人们把握生命和健康问题的认识纲领,是对医学问题进行逻辑归类的思维形式。医学哲学范畴是哲学与医学之间多重学术关系的统一,是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稳定性与变易性的结合,体现了学术价值、实践价值和文化价值的等多重价值。医学哲学范畴研究以创新研究为灵魂,以基础研究为根本,以应用研究为标的。  相似文献   

16.
曾振宇 《周易研究》2001,3(2):63-72
"天人关系"是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这一基本问题在<易传>中表现得比较典型.<易传>之"天"概念蕴涵自然、自然规律、义理、天帝、阳气等数重内涵,逻辑内涵混杂,外延不确定.中国哲学之"天"从未获得"纯粹的哲学形式",天不是一个纯粹哲学概念,只是一个前哲学概念.实际上,气、道、理等中国哲学主干概念具有同样的哲学性质.学术界有必要共同讨论一个问题中国有哲学概念如何可能?  相似文献   

17.
子集空间逻辑是刻画知识及其在证据支持度提升时发生变化的一种具有拓扑逻辑风格的简单架构的模态认知逻辑。与关系语义学不同,子集空间逻辑的语义学借助"邻域"而非"可通达关系"来表达不确定性区间。邻域的缩小体现不确定性的减少;在认知语境下,这种不确定性的减少就表现为知识的增长。子集空间逻辑主要刻画邻域的缩小。与邻域缩小相对应的邻域扩张同样具有理论研究的价值,然而却没有在子集空间逻辑中得到刻画。本文在子集空间逻辑的框架下探讨邻域的扩张。主要成果是给出带有邻域扩张算子的子集空间逻辑,为其引入关系语义学和公理系统,并证明该系统的完全性。  相似文献   

18.
"习"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观念,它与"性"有着内在联系.孔子、孟子、荀子都对"习"观念及"习""性"关系作出了相应论述,但他们之间有没有内在的关联?本文通过对出土文献《性自命出》的"习以养性"等观念的考察,发现一条"由性而发,循性而习,尽性而终"的逻辑脉络.以此为中心,这可使孔子、孟子、荀子"习"与"性"观念得以...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和报道了美国哲学家哈特里·菲尔德于2008年4-5月间在牛津大学所做的约翰·洛克讲演--<逻辑、规范性和合乎理性的可修正性.菲尔德认为,逻辑是合乎理性的可修正的;而"修改逻辑"是指修改我们最基本的逻辑推理模式.而不仅仅指修改我们关于何种推理模式保真的看法.为了说明这一点,他举在研究语义悖论的过程中他新近发展的一个逻辑为例,后者以乌卡谢维奇的连续统值逻辑为基础,限制排中律的使用,当然还要增加一些限制条件和技术措施.他附带论证说,把逻辑视为根据逻辑必然性保真的科学的观点,可以决定性地证明为错误.这是因为,在一个形式系统内,"在模型中真"(至少)是部分可定义的,而一般性的真概念是不能严格定义的,因此,我们无法一般性地证明:(1)该系统内的所有公理为真,(2)该系统的推理规则保真.在本文末尾,作者根据其在牛津大学访学一年的经历,对逻辑和哲学研究的某些一般性问题作出了少许反省性思考和评论.  相似文献   

20.
关系语义是相干逻辑中最为重要的语义学之一,但是关系语义一开始就以"纯粹"的形式语义的面貌出现,其中三元关系R的直观意思是什么并不清楚,于是出现了关于关系语义的多种解释。我们认为,R所代表的是推理规则集、前提集和结论集三者之间的关系,据此提出了推理语义。推理语义以推理的形式结构为背景,有明确的直观意义。本文以相干逻辑系统R+为例,证明出推理语义是与关系语义等价的语义。从推理语义与关系语义的这个等价关系上看,推理语义完全可以作为对于关系语义直观解释的一个中间环节。由此不仅使得关系语义有了推理结构的解释,同时说明了相干逻辑是一种关于推理的逻辑。这与相干逻辑产生的历史也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