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仲霞 《世界哲学》2017,(3):13-19
爱成就了哲学的起源,却又在西方哲学史中被逐渐遗忘,马里翁意欲重构爱的现象学。爱具有优先性地位,它先于思与存在,是更伟大的理性。爱不能被对象化,给予性是研究爱的可行性道路,爱成为自由被给予的礼物,喜欢去爱的决定将自我标志为爱洛斯者。爱赋予他者以优先性,他者的凝视对其自身不可见,它呼唤我的凝视,在相互凝视的平衡中勾勒出爱的定义,爱成为不可见凝视的交错。最终爱是肉的相遇。我从他者那里接受我的肉,这是自身给予性的彻底化。我现象化他者的肉,使他者作为面容成为可见,这是他者之肉的现象化。爱甚至无需自我而自动开启爱洛斯化进程,这是对形而上学自我概念的修正。不过马里翁的爱的现象学在开拓之余,也面临无法解决的困境,需要对其加以分析批判。  相似文献   

2.
博爱与狭隘     
陈大治 《天风》2004,(1):50-50
“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这里的“世人”原文有世界、世人、宇宙之含义。它告诉我们,神的爱是何等长阔高深。神爱的对象是以人为中心的神创造的一切。所有的人都包涵在神广博的爱中,这其中包括爱上帝的和从来没有想到上帝的人。  相似文献   

3.
亲情 爱情     
我们的天主是爱的天主;因着圣子,我们生活在天主的爱中(若9:10);爱的喜乐常存于我们内(若11);我们应彼此相爱(若12-15)关于“天主之爱”和“我们该以爱还爱并且彼此相爱”这些爱都体现在整部圣经里。爱是从天主出发的,人只是回应他的大爱;天主爱我们是无穷尽的,竟赐下了他的独生子,所以我们必须把爱天主放在首位,应超出爱世上的任何人,“爱人如己”是第二位。总之,人类应以“爱的行动”来见证天国的喜讯,以至纯的博爱之精神来接纳耶稣所派遣我们所有的人,当然包括自己的亲人和儿女。不可否认,人世间的亲情,最挚着的爱情莫过于父母爱自己的儿…  相似文献   

4.
他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可在一次踢足球中,足球不幸击中了他的双眼,使他从此双目失明……他陷入深深的黑暗中,人们再也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听不到他优美的歌声和激越的琴声。他感到自己在黑暗中不断地坠落,坠落到一个无底的深渊,看不到世界的一丝亮光。  相似文献   

5.
天主是爱     
天主本体是爱,天主唯一,所以爱也唯一。即谓天主以外没有爱,爱九九归原是天主。天主是爱,就有爱之间的双方,即该有爱与被爱。这一爱之间的双方只能出于天主和本体,因为天主唯一,只有一个,绝没有两个天主彼此相爱的道理。由圣经得知天主本性唯一,却有三位:圣父、圣子、圣神,父爱子、子爱父、父子间的爱是圣神。父对子,子对父,圣神对父子,彼此永远相对爱。这一爱是永远绝对存在的相对爱,是天主以外一切有源头的爱的根源。天主是以他向外的爱的作为,来启示他向内的爱的生活。天主既以他向外的爱作为来启示自己。人也就只有由把向外的爱的作为来…  相似文献   

6.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上,但却拥有一份各不相同的生活,我选择了宗教生活。恋爱、结婚、生育这似乎是每个人生活的必然轨迹,但我却超脱这一轨迹去享受无形的爱——基督的圣爱。我爱着他——耶稣,他也爱着我,我为了他离开了自己的家庭,抛弃了一切,跟随他传播福音。每当我在海边徜徉,在公园小憩,或在郊外远足,或在雨中漫步,时时刻刻我都享受着他的爱——圣爱。我弃家修道了,为了能更深一层地体验享受这份爱——耶稣的爱,但却有不少人对我表现出强烈的不理解。  相似文献   

7.
正鲁迅和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是忘年交。1923年,魏建功22岁,是北大学生。有一次,他在话剧《黑暗之势力》中扮演女角。当时,俄国盲诗人爱罗先珂正在中国访问并住在鲁迅家,他观看了魏建功的话剧后,写了一篇剧评,由鲁迅翻译后发表。在这篇剧评中,爱罗先珂尖锐批评演员以学优  相似文献   

8.
范爱侍 《天风》2004,(2):10-11
神子耶稣降世,宣告神是爱。神的爱显明在他将独生爱子赐给他们,让他道成肉身,住在他们中间;更显明在他以爱子为赎罪羔羊,以其尊贵圣洁的生命,在十架上为人赎罪,承担了他们律法上应受的刑罚与咒诅。  相似文献   

9.
四十而不惑     
圣奥斯定说:"凡与天主无关系的爱不能是圣善的,只有爱天主的人才能适当地爱自己和别人。"奉献自己是爱情的慷慨目标。不知奉献自己的人,不知"爱"为何物。爱人者裨益自己,使人爱者裨益他人。天主是爱,他爱一切受造物,尤其愿意人的心归向他,为能把人有限的爱融合到他好似汪洋大海的圣爱中。  相似文献   

10.
正求他依照他丰富的光荣,藉着他的圣神,以大能坚固你们内在的人,并使基督因着你们的信德,住在你们心中,叫你们在爱德上根深蒂固,奠定基础,为使你们能够同众圣徒领悟基督的爱是怎样的广、宽、高、深,并知道基督的爱是远超人所能知的,为叫你们充满  相似文献   

11.
来,伤害我!     
爱一个人,最深能达到什么程度?是将他据为己有?是为他赴汤蹈火?是为他交付生命?是愿他幸福快乐?是,这都是爱。但还不够,如果真爱一个人,就会心甘情愿地承受他所带给你的伤害,并仍然爱他。关于爱,我想,最有发言权的还是耶稣。是的,谁能比他爱的多?谁能比他爱的真?谁能比他爱的深?谁能比他爱的久?耶稣爱人,是怎么爱也爱不够。而他爱人的过程,就是不断地承受人类对他的伤害的过程。受难前夕,知道自己的身体明天就要被他深爱  相似文献   

12.
成祖明 《天风》2006,7(17):18-23
吴耀宗是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中国教会杰出领袖。他一生追求实践爱和真理,思考信仰,也在爱和真理中建设了新中国教会。三自爱国运动是他追求实践爱和真理的人生巅峰,是中国教会顺应神的呼唤所做出的正确的抉择。  相似文献   

13.
祷告箴言     
黄婧昉 《天风》2012,(2):63-63
1.只有当我完全降服于圣灵时.我才能活在神的旨意中。 2除非我屈膝祷告,否则我无法活在他的爱中。 3.祷告生活会使人爱基督、爱其他基督徒,并且爱不信主的人。  相似文献   

14.
他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可在一次踢足球中,足球不幸击中了他的双眼,使他从此双目失明……他陷入深深的黑暗中,人们再也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听不到他优美的歌声和激越的琴声。他感到自己在黑暗中不断地坠落,坠落到一个无底的深渊,看不到世界的一丝亮光。  相似文献   

15.
他从小就爱笑、爱唱歌、爱弹琴,可在一次踢足球中,足球不幸击中了他的双眼,使他从此双目失明……他陷入深深的黑暗中,人们再也看不到他脸上的笑容,听不到他优美的歌声和激越的琴声。他感到自己在黑暗中不断地坠落,坠落到一个无底的深渊,看不到世界的一丝亮光。  相似文献   

16.
李珉 《天风》2004,(7):44-45
爱确实是基督徒品质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基督徒身份的重要见证。基督徒效仿基督之爱而彼此相爱,就向世人展示了基督徒的精神。对于基督徒,在他每天平凡的生活中能否活出新的生命,活出耶稣基督的爱,是他信心的最好见证。  相似文献   

17.
舍勒对"爱"分别从认识论、本体论、社会理论等层面进行了现象学分析.在认识论层面,他将认识奠基于爱,为重建西方精神世界提出了奠基性的方向;在本体论层面,他认为人首先是爱之在者,人之在属于爱的秩序,爱的秩序是道德核心;在社会理论层面,他揭示了重建基于共契精神的爱的共同体是解决现代性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爱的血     
爱的血是鲜红的, 爱的血是温暖的, 爱是高悬天空的太阳。 爱的血浇灌大地, 大地生机盎然, 耶稣在十字架上流尽了宝血。 他死了, 他把永生留给了我们。 他复活了,升天了, 他把他的爱撒满人间。 血管里流淌着主的爱, 能使生命缤纷光彩。 我们血管里有爱, 因为我们心里有  相似文献   

19.
在基督教伦理中,"敌人"和"爱"都是感受上帝存在的补充形式:在敌人那里,上帝启示他们,他是作为他者存在于他们之中的,如同他们体会到在这个世界中上帝的距离;而在"爱"中,上帝则表明自己是作为救世主存在于他们之中的。"敌人"使得上帝与没有上帝的世界之间的界限变得非常明显,而"爱"却延缓这种界限的形成并让人们知晓上帝的存在。"爱你们的敌人"中的"爱"并不是一种情感,而是一种义务或责任,是一种超自然的爱。唯有如此,这种爱才可以成为一种绝对命令。"爱你们的敌人"为化敌为友提供了一种形而上学基础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20.
接受,也是爱     
衣娜 《天风》2013,8(8):17
在教会中,我们常常被教导"施比受更为有福"、"爱人如己"和"彼此相爱",却很少接受爱的教导,仿佛接受爱只存在于个人与上帝的关系中。不知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爱,需要付出爱,给爱一个寄托;同时,也需要接受爱,来满足心灵的需要,让爱传递下去。圣经上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耶稣虽然是施爱者,但却肯接受人的爱来表达他对人的接纳。还记得,一个有罪的女子,大庭广众之下,在耶稣脚前哭,用泪水湿了他的脚,用头发擦干,用嘴亲耶稣的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