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303名2~6年级小学生为被试,通过测查儿童对婚姻冲突的感知、认知评价和儿童问题行为,探讨婚姻冲突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并针对认知因素在婚姻冲突影响儿童问题行为过程中的作用,比较认知中介和认知缓冲两种模型。结果发现:认知评价在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与其内部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感知的婚姻冲突直接影响儿童外部问题行为。最后,结合认知中介和认知缓冲模型的本质对结果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父母严厉管教、儿童自我控制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济南市两所公立学校的1097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及其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自我控制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儿童自我控制与其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母亲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外化问题行为;(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母亲心理攻击和父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中介作用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综上,本研究发现父母严厉管教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而且会通过降低儿童自我控制水平间接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父母严厉管教、儿童自我控制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关系,采用中文版亲子冲突解决策略量表、社会技能评定量表和儿童行为核查量表对济南市两所公立学校的1097名小学四到六年级儿童及其父母双亲进行测查。结果发现:(1)父母心理攻击和体罚与儿童自我控制均呈显著负相关,与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正相关,儿童自我控制与其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心理攻击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母亲体罚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外化问题行为;(3)儿童自我控制在父亲心理攻击和母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在母亲心理攻击和父亲体罚与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关系间的中介作用不显著,中介作用模型不存在显著的儿童性别差异。综上,本研究发现父母严厉管教不仅直接影响儿童的内外化问题行为,而且会通过降低儿童自我控制水平间接导致儿童问题行为的增多。  相似文献   

4.
李燕芳  刘丽君  吕莹  骆方  王耘 《心理学报》2015,47(7):914-927
以北京市40所幼儿园的336个班级的3430名儿童为被试, 构建多层线性模型, 分析亲子关系、班级师幼关系氛围对学龄前城市和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发现亲子冲突和班级师幼冲突氛围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外向问题行为; 班级师幼亲密和冲突氛围对城市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相比流动儿童更大; 班级师幼冲突氛围对亲子冲突高的流动儿童的外向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降低, 高亲子亲密缓解了班级师幼冲突氛围对流动儿童内向问题行为的消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研究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们运用访谈法研究了小学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比一般儿童家庭在问题解决、沟通、情感反应、行为控制四个维度以及家庭功能总分上显着低下;并进一步分析了学习不良儿童家庭功能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儿童父母拒绝、问题行为、家庭环境纷杂度和同伴拒绝的关系,该研究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采用自我报告、母亲报告和同伴提名的方式对济南市三所小学4年级至6年级共307名被试进行测查,结果表明:(1)父母拒绝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和外化问题行为均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2)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在父母拒绝与同伴拒绝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环境纷杂度调节了父母拒绝通过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影响同伴拒绝的中介过程的前半路径,即低家庭环境纷杂度可以作为一种保护因素,降低遭受父母拒绝的儿童出现外化问题行为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李秀妍  伍珍 《心理科学》2021,(2):433-439
认知风格是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一贯模式,影响诸多认知活动。本研究测量了98名4-8岁儿童的认知风格和积木拼图中的问题解决行为,主要发现:(1)4-8岁儿童总体上表现为整体型认知风格,但分析型认知风格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发展;(2)认知风格影响问题解决策略:越偏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儿童越多使用主体参照策略(即先拼主体图形再补充其他部分),并且越少使用线索推断策略(按照行/列的线索顺序依次拼图)和局部定位策略(根据某一局部图案的具体位置摆放积木)。本实验首次探索了低龄儿童认知风格的年龄差异,发现认知风格在发展早期就已影响问题解决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儿童认知风格的发展及其作用,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儿童问题行为受到环境与个体因素的协同影响。研究以北京150名五、六年级儿童及其家长为被试,探究心理攻击和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的中介作用。采用儿童版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测量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并由家长报告感知的家庭压力、对儿童的心理攻击及儿童的问题行为。结果发现:(1)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可正向预测儿童问题行为;(2)心理攻击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间起中介作用;(3)心理攻击和儿童应激下皮质醇反应在父母感知的家庭压力与儿童问题行为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研究揭示了父母感知压力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心理和生理机制,从父母和儿童角度为减少儿童问题行为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270名小学三~五年级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解决类比任务范式,探讨了小学儿童类比问题解决及策略运用的发展趋势.结果发现:(1)在儿童类比问题解决质量的发展方面,不同年级儿童差异显著,四年级儿童成绩最好;而儿童类比问题解决速度则随着年级增高而加快;(2)儿童类比策略发展更符合混合模型;随着年级发展,儿童初级、中级和高级类比策略运用逐渐增加,而非类比策略运用渐少;儿童类比策略发展的“飞跃”发生在四到五年级之间;儿童策略运用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竞争性、适应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行为的重要性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优良品格形成和个性健康发展的行为.它是发展中的现象,常见于中小学生.问题行为同“问题儿童”、“差生”等概念是不同的.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而问题行为则是教育上的普遍范畴,“研究问题行为,寻求解决的途径和方法,实际上是通过教育,促进良好品格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选取154名3~5岁学前儿童(M=4.11,SD=0.31),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最近3个月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外倾性气质、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19部儿童最常观看的动画片的暴力性进行编码,考察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和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1)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与低外倾性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观看较多的电视暴力内容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观看较少电视暴力内容也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2)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倾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2.
强迫症已经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模型在成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但这个模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相对较少.从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界定及其流行病学调查出发,回顾了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的解释及儿童青少年强迫症认知行为理论实证研究,最后对该理论模型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选取154名3~5岁学前儿童(M=4.11,SD=0.31),采用母亲报告法收集儿童最近3个月最常观看的电视节目、外倾性气质、问题行为和亲社会行为,对19部儿童最常观看的动画片的暴力性进行编码,考察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和儿童外倾性对学前儿童社会行为的共同作用。结果:(1)在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显著,与低外倾性儿童相比,高外倾性儿童观看较多的电视暴力内容会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观看较少电视暴力内容也会表现出更少的问题行为,支持差别易感性模型;(2)在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时,电视暴力频率和暴力残酷性的主效应及其与儿童外倾性的交互作用不显著,外倾性有显著的预测作用,高外倾性儿童表现出更多亲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4.
流动儿童的问题行为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北京市806名流动儿童和319名城市儿童为被试,采用问题行为问卷、小五人格问卷和家庭功能问卷,考察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特点及其与城市儿童的差异,并探讨人格和家庭功能对流动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1)流动儿童内、外化问题行为的自我报告率分别达到了31.0%2、0.1%,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行为较为突出。(2)人格的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内化问题题行为,外向性、家庭功能的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情绪性、开放性显著正向预测流动儿童的外化问题行为,宜人性、谨慎性、亲密度显著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3)人格在家庭功能的亲密度与内化问题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在亲密度与外化问题行为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间隔两年的三次测量点追踪设计,分析了上海公立中学六年级477名随迁儿童的教养方式与内外化问题行为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父亲、母亲温暖与随迁儿童外化问题行为之间存在负向的交叉滞后效应;父亲行为控制能够正向预测随迁儿童内化、外化问题行为,母亲行为控制对儿童内化、外化问题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研究揭示了家庭系统中父母因素与儿童行为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促进随迁儿童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以338名学前儿童为被试,采用母亲报告法探究了学前儿童睡眠时间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儿童消极情绪性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睡眠总时长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而睡眠总时长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和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2)夜间睡眠比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显著,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主效应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内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显著,即对高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能够显著负向预测其内化问题行为,而对低消极情绪性的儿童,夜间睡眠比对其内化问题行为的预测并不显著;夜间睡眠比与消极情绪性对儿童外化问题行为的交互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陌生实验室的录像观察考察了中国2~7岁儿童行为抑制性的发展,并且采用教师评价量表报告了儿童7岁时的学校适应,采用父母填写儿童行为调查表CBCL来测查儿童7岁时的问题行为,从而考察了儿童2~7岁的行为抑制性对其7岁时的问题行为和学校适应的预测作用。儿童2岁时,共有208名儿童参加了这项追踪研究,4岁时,由于被试拒绝参加、搬家或失约,共有176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的录像观察。7岁时,共有124名儿童参加了实验室实验和学校教师的评价,并且父母对7岁儿童的问题行为进行了报告。同时参加2、4、7岁研究的儿童为66人,其中男孩为28人,女孩38人。协方差结构模型分析表明:儿童2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学习问题越少;儿童4岁时的抑制性水平越高,7岁时的攻击行为越少,挫折耐受力、任务定向能力越强,但同时抑郁问题也越多。而7岁时的抑制性可以边缘显著地预测儿童7岁时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即7岁时抑制性水平越高,母亲所报告的退缩问题越多。而且,本研究还发现女孩7岁的抑制性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和果断的社交技能越差。男孩2岁的抑制水平越高,任务定向能力越强;男孩7岁时抑制水平越高,攻击行为越多。  相似文献   

18.
强迫症已经被认为是儿童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障碍之一。强迫症的认知行为模型在成人研究中得到了大量的实证支持,但这个模型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研究相对较少。认知行为疗法被广泛认为是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有效心理治疗方案,但对于认知行为治疗儿童青少年强迫症的实证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旨在探讨依恋与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对178名儿童进行追踪,在儿童2岁时,进行实验室观察,对录像进行编码将儿童划分为四种依恋类型;在儿童2岁、4岁和7岁时让母亲填写《儿童行为核查表》。结果发现:安全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和外显问题行为上都要显著低于不安全儿童;回避型儿童在外显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矛盾型儿童在内隐问题行为上显著高于安全型儿童;混乱型儿童在内隐和外显问题行为上得分都比较高。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考察4-5岁儿童数数行为的规则性和策略化应用特点。研究选取了104名幼儿园中班儿童(年龄范围4-5岁),男女各半,采用现场实验法进行了逐一测查,测查任务为标准计数任务和数字复制任务。结果发现:4-5岁儿童的数数行为已经遵循一些数数规则,如固定顺序原则、一一对应原则和基数原则;但该年龄段的儿童还不会自发地把数数作为问题解决的策略应用于比较两组物体数目的问题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