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无聊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也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情绪体验。它被视为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现代人比任何时代的人更容易感到无聊。无聊弥漫于大众的日常生活,当我们排队等待时会因为无聊而不停地刷手机,抑或对所从事的工作或学习感到无聊,缺乏意义感。无聊是一种负面的情绪,它是一种与世界脱节的体验,人们感到被困在看似无穷无尽、令人不满的当下。无聊时,我们的周围环境就会枯萎,变得贫瘠。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将无聊确立为现代生活基本情绪,但是无聊情绪在什么意义上支配着现代生活仍是一个有待挖掘的主题。本文试图将海德格尔无聊现象学放回到现代人的实际生活处境,阐释无聊与以计算、加速为特征的技术主义运作机制的内在关联,并论证无聊就是当今时代的时间图像。由此,海德格尔的无聊现象学上承帕斯卡、克尔凯郭尔等对现代世界历史命运的判断,下启阿甘本等对机器文化和加速社会的批判。最后本文将简要探讨深度无聊如何可能开启一条克服技术主义危机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以409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法考察无聊倾向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无聊倾向负向预测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及愤怒情绪调节效能感;无聊倾向负向预测主观幸福感水平。积极情绪调节效能感和抑郁情绪调节效能感在无聊倾向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中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4.
周浩  王琦  董妍 《心理科学进展》2012,20(1):98-107
无聊是个体由于知觉到生活无意义而产生的负性情绪体验, 它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各种社会心理功能。目前, 有关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绩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研究已经揭示了无聊的负性作用。但是, 无聊领域的研究还停留在理论探讨和相关研究层面, 概念定义尚没有完全统一, 缺乏系统的理论和完整的模型结构。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深入探究无聊的作用机制, 并制定有效的干预方案来改善人们的无聊状态。  相似文献   

5.
一个人早上起来心情若好,尽管工作繁重、生活琐碎,这一天也会过得很开心。反之,如果情绪不佳,即使再有趣的事情,他也会觉得无聊透顶。好情绪就像"发电机",它可以源源不断地输送快乐,让人们满怀信心地过好每一  相似文献   

6.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不同的生活事件在不同的个体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相反,同样的生活事件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之所以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通常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国内以往对此三者关系的计量研究尚少,为了明确情绪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对常见的两种情绪状态即抑郁、焦虑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7.
正看《笑傲江湖》节目的时候,经常听到冯小刚、宋丹丹说"这段戏太无聊了",而后笑得前仰后合,可见在喜剧里面有时缺了无聊才是真的无聊。其实无聊是一种状态,常被用来形容一些人无所事事、整天发呆。可它又是一种感受,愣在那儿你不觉得无聊吗?无聊。于是  相似文献   

8.
<正>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超出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人们的心理、行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受到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对象的暗示影响,其中积极暗示能给他们正向激励,使其不断进步,消极暗示容易让他们意志消沉,从而导致失败。家庭是孩子心灵的港湾,在家里他们会呈现一种轻松、自如的情绪状态,会不自觉地向父母敞开心扉。当他们的言语、行为或情绪中出现一些消极元素时,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导师,要及时化解消极暗示给孩子带来的负面影响,帮助他们调适心态,快乐生活。  相似文献   

9.
<正>一、学生网络成瘾的界定网络成瘾指不健康的、病态的、强迫性的过度使用互联网的行为,主要表现为对网络有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性,把网络当作生活的中心,上网操作时间失控;从上网行为中获得愉快和满足,产生了依恋性,一旦停止上网,马上就会出现情绪低落、兴趣索然、精力不足、容易激动、自我评价能力下降、疲乏无力等不良的身心反应;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参与社会活动及与他人交往减少;以上网作为排解、调节自己情绪的一种方式,以此逃避现实生活中的烦恼与情绪问题;即使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也难以自拔,  相似文献   

10.
郑晓明  余宇  刘鑫 《心理学报》2022,54(6):646-664
本文关注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跨领域的人际间影响。基于努力-恢复模型视角和情绪智力文献, 本文提出高情绪智力的配偶能够通过提升员工生活幸福感, 从而促进员工工作投入。此外, 通过整合社会性别角色理论,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员工性别的调节作用。通过两个子研究, 本文发现:配偶情绪智力与员工生活幸福感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员工生活幸福感与员工工作投入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员工生活幸福感中介了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影响; 并且, 员工性别调节了配偶情绪智力和员工生活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即当员工为男性时, 配偶情绪智力对该员工生活幸福感的正向影响更强; 此外, 员工性别还调节了员工生活幸福感在配偶情绪智力和员工工作投入之间起到的中介作用。本研究首次提出和检验了配偶情绪智力对员工工作投入的跨领域的人际间积极影响, 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情境性认知的视角,探索教学情境在教师自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研究创设教学与生活情境,通过面孔识别任务和点探测任务比较教学和生活情境下教师自动情绪调节效果。结果发现,教学情境下教师对负性情绪面孔识别的正确率更高,但反应时更长;教学情境下教师对负性词汇信息无显著的注意偏向;自动情绪调节下教师的面孔识别速率更高。该结果表明教师由于长期的职业训练,教学情境能作为一种情境线索诱发更良好的自动情绪调节效果,保持更稳定的情感状态,具体表现为更准确、谨慎的面孔识别特征和无显著的负性注意偏向。本研究结果为教师自动情绪调节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摘 要:对531名青少年进行为期五个月的追踪,运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考察积极、沮丧、生气三种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问题行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间的相互影响。结果:T1积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不能预测T2问题行为、抑郁和生活满意度;T1沮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显著预测T2抑郁水平;T1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显著预测T2生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结论:高沮丧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能保护青少年处于“低抑郁状态”,而生气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更容易受到个体生活满意度和抑郁水平的影响,是青少年处于不良心理状态下的易感效能。  相似文献   

13.
<正>"新生适应不良综合症",是对新生不能很好适应学校新的环境,由此在认知、情绪、行为等方面出现的一种迷茫、困惑、痛苦及心理上的焦虑感、罪恶感、疲倦感、烦乱感、无聊感、无用感和行为上的不良症状的一种心理学概念。适应不良是每一个进入新环境的人或多或少都要经历的一种心理历程。有关新生适应情况调查显示,有51.6%的学生感到学习压力过大,18.8%的学生存在人际交往不适应,8.9%的学生自我认识不清  相似文献   

14.
在不同领域的道德判断中,情绪可能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种特定情绪对应一种核心评价;一种情绪只影响某一道德领域的判断,不同情绪的影响是特异性的;进化心理学和具身认知对道德判断中存在的评价倾向和特异性效应进行了解释。未来研究需要探索评价倾向与特异性效应的内在心理机制。以及进一步探讨文化等第三变量对不同情绪与特定领域道德判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以510大学生为被试,采用无聊倾向量表、意志控制问卷和认知失败问卷考察无聊倾向对认知失败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1)意志控制在无聊倾向与认知失败间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在低意志控制水平下无聊倾向能够显著正向预测认知失败,而在高意志控制水平下无聊倾向对认知失败的预测作用不显著;(2)无聊倾向能间接地通过意志控制对认知失败产生影响,意志控制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喜欢是人们对外界所产生的一种乐意于亲近和迷恋的感觉,能够有喜欢的事情和喜欢的人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喜欢是一种情绪,对于自己喜欢的课程,我们会有使不会的劲儿,而对于不喜欢而又需要去做的事情,我们会变得颓废无聊。对于我们喜欢的人,我  相似文献   

17.
研究利用定量脑电图(quatitative electroencephalograhy,q EEG)技术和自我报告法分析音乐和灯光颜色对情绪的影响。实验基于效价–唤醒度框架评价情绪。实验1考察3种灯光颜色和4种音乐调式作为单环境因素刺激的主观结果和EEG信号,实验2考察3种灯光颜色与4种音乐调式作为双环境因素刺激的主观结果和EEG信号。研究发现:(1)通过q EEG技术研究不同类型的音乐调式和灯光颜色对人情绪的影响是可行的。(2)大调、宫调音乐和绿色灯光对情绪产生积极影响,小调、羽调音乐和红色灯光对情绪产生消极影响。(3)音乐和灯光双环境因素对情绪同时刺激时,具有交互作用,情绪正相关影响双环境因素对情绪影响有加强,负相关影响双环境因素对情绪影响有削弱。(4)在灯光颜色与音乐作为双环境因素刺激被试时,主要由音乐调式影响情绪变化,但是灯光颜色与音乐调式组合时,对情绪影响程度依然有显著差异。(5)音乐刺激本身具有的情绪信息与被试被诱发的情绪相一致,灯光颜色的情绪标签与被试被影响的情绪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动机与情绪在很多情况下是密切联系的,情绪具有特殊的动机功能,它能以一种与生理动机相同的方式激发和指导行为,也能作为一种特殊的心理背景影响行为的动机状态。从情绪情感和动机的概念、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的相关理论以及动机过程出发,力图阐述情绪情感的动机作用。并具体阐述了期待这一情绪的动机作用过程以及有效引导与利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焦虑症”团体辅导活动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祖伟 《社会心理科学》2008,23(1):96-99,118
焦虑症是神经症常见的一种。焦虑症者的内心深处往往有一种无法解脱、不愿正视的心理问题,焦虑只是那种矛盾、冲突的外显,借此作为防御机制,以避免接触那更深层的困扰。本辅导方案的团体类型是大学生,是帮助大学生克服焦虑情绪而设计,它并不是针对特别严重的神经症患者,只是用理性情绪疗法的思想解决大学生一般的生活、学习适应及情绪困扰问题。对团体辅导活动进行了设计。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了解大学生情感素质及其下属情感的相互关系,本文在已有全国大学生情感素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决策树算法对大学生的情感素质及其下属情感(道德情感、生活情感、情绪智力)进行预测分类。结果表明:(1)决策树可以有效地对大学生情感素质下属各情感进行预测分类;(2)按属性重要性提取规则,道德情感对情感素质影响最大,生活情感次之;责任感对道德情感影响较大;自强感对生活情感有较强影响;理解他人情绪能力对情绪智力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