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从“心”看《齐物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齐物论》不仅是《庄子》、也是先秦诸子中义理最为富赡深邃的篇什之一。历来诠解《齐物论》,多视内中“吾丧我”为全篇之关钥,但笔者认为,如不探及“心”的层面,则“吾丧我”何以可能终究有虚悬无着落之感。一、从“心”看“吾丧我”“吾丧我”乃是南郭子綦答颜成子游之问。子游之所以问,乃是惊异于子綦今昔“隐机”之异,遂有槁形、灰心之问。因而今昔“隐机”之异也就坐实到“形”和“心”两方面。这两方面是子綦之所呈现而为子游之所目击。子游之问虽是两个并列句,似无分轻重,但先言形而后及心,正密契目击的次第。目击形如槁木后方进到…  相似文献   

2.
1935年出版的《乡村礼拜》这本书,对当时的乡村教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表明,基督教的本色化,不仅要与中国文化相结合,还要与中国社会相结合。  相似文献   

3.
龚武 《管子学刊》2016,(2):13-17
学界奉行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使得今本《管子》各种正式出版物均仅署校注者或译者之名,而不署"管仲撰"。早于西汉初年,著名政治家贾谊即作《新书》,以"管子曰"引用《管子》原文,全书共4次,均存于今本《管子》相关篇目。贾谊不仅阅读、效法管子,其"《管子》体"著述《新书》具有承前启后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今本《管子》虽成书于刘向编修,但其文本主干为管仲撰,而管书最早可上推到姜齐桓公时代或稍后,至少应在"田氏代姜"之前。《新书》与《韩非子》《史记》及《管子》构成密切的互文关系,从而形成管仲是《管子》主要"责任者"或"著者"的系列证据链,证伪了宋代以来的"管书非管著"论。  相似文献   

4.
梁发在《劝世良言》中对圣经采取了"处境化"的阐释策略,主要表现在:为了建立起圣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与对话,梁发非常注重语言的转换,坚持文化调适的策略和本土化的处理方式;在宣教过程中,梁发往往针对现实处境来决定阐释的重点,将时代处境与圣经经文"融接"了起来;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梁发虽将一些重要观念融入其对圣经的阐释之中,但始终坚持了圣经的绝对标准和权威地位。梁发的这一"处境化"阐释策略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5.
刑名新思潮对礼乐老传统的冲击和挑战动摇了周代政治的权力论证体系,新旧两套系统急需对权力-秩序体系进行重新诠释或建构,作为秩序建构的工具——名的问题就此提出。名可用来表征春秋中期以降的社会危机,对名问题的回应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诸子的哲学突破。从无名到常名揭示了《老子》对道的建构过程,即反对本质是以智治国的礼、法符号系统,并经由无知开启形上之道的建构。《老子》继承了名的秩序意义和德的话语,使名突破了作为权力符号的限制而成为一种普遍秩序,并将德的价值意味赋予道,使之成为价值本体。至此,《老子》将西周以来天命有德的思想收束于道,完成了对前轴心时代思想的继承式突破。  相似文献   

6.
与几所高校的德育教师谈起学风问题,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当前在各高校中广泛流传着的对唐代诗人刘禹锡名作《陋室铭》的改编“伪作”,全文如下:“分不在高,及格就行;学不在深,作弊则灵。斯是教室,唯吾闲情。小说传得快,杂志翻得勤。谈笑皆下海,往来股市行。可以...  相似文献   

7.
正关于《牟子理惑论》(以下简称《牟子》)真伪的讨论一直受到学界和教界的重视,因为这本佛教典籍的考证关涉到佛教初传中国的情况,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佛教史的书写。自明清以来,不少学者从文献学、历史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围绕此书做了讨论,但关于《牟子》的成书年代仍难以定论。本文不再赘述学者们围绕《牟子》真伪的考证,  相似文献   

8.
<正>世界宗教史研究视野中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等概念,具体就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而论,就是意指宗教中国化;中国宗教史当然是世界宗教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宗教史所历来证实的各大宗教传统的本土化民族化和处境化共相,无疑意味着宗教中国化是符合这一普遍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该理论产生的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苦果。传统发展强调人均GNP的高速增长 ,为经济增长而生产和推销产品 ,造成过度地消耗自然资源 ,也脱离了经济活动应服务于人的目的。其实 ,发展应该包括人和社会的发展 ,不仅仅是经济发展、高度的技术和现代化 ,也不是西方化 ,人的发展应该是发展的核心内容和最终目的。经济发展应该与文化发展和人的发展相适应。美国科学家卡普拉呼吁“全面调整我们那目光短…  相似文献   

10.
人类应献身劳动勇于创造———从《古兰经》看人类和自然的相互关系王洪濮米寿江根据《古兰经》和“圣训”的精神,人类的生活应该与持久的、不断更新的劳动创造联系起来。伊斯兰教认为,真主创造了人和自然,人在大自然中劳动、生息、繁衍,并依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推动社...  相似文献   

11.
廖智睿 《美与时代》2014,(7):108-108
就宗白华的《美学散步》中莱辛所说的“魅惑力”,以文学为媒介,将“魅惑力”和“美”联系起来,通过两者的关系试从一个新的角度讲述“美”。  相似文献   

12.
道家“复归婴儿”认为发展健全的人格及保养身体应学习“婴儿”淳朴、凝聚、无欲等饱满的精神状态。此思想可以帮助分析《红楼梦》中人物的心理精神疾病的死亡原因与施治手段。通过林黛玉、王熙凤及贾瑞之死分析其不良的精神状态与心理欲望对健康的影响,结合道家所提倡的六种婴儿状态:“营魄抱一”、“涤除玄鉴”、“见素抱朴”、“绝学弃智”、“知足知止”以及“知和知常”分别对此三人的心理疾病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3.
《周易》的思维枢纽在"数",它是《周易》卦爻辞形式化、理性化的内在根据;通过《易传》对《周易》本经的语义转换和理论提升,《易》"数"摆脱原始思维"象数互渗"的神秘性,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思维范式。从内因说,"数"助推了《周易》古经文本的形式化、理性化;从外因说,又离不开《易传》对《周易》"筮数"原始思维的哲学突破。《周易》数物相生的思维方式实与现代"大数据"原理相通。  相似文献   

14.
王刚 《孔子研究》2015,(2):117-124
《孔子家语》载孔子"朝政七日而诛乱政大夫少正卯,戮之于两观之下,尸于朝三日",这是对"孔子诛少正卯"一事最详细的记载。"诛"、"戮"、"尸"三字皆至少有两重义项,故对于"孔子诛少正卯"问题亦有两条不同的诠释路径。其中某条路径若能成立,则需与周代礼制相合。如若其中的一条路径走不通,就必然要求转向另一条相异的诠释道路。通过对周代相关礼制的分析,可以看到孔子实际上并未诛杀少正卯。"诛"当为诛责、惩罚之意,"戮之于两观之下"是指孔子在两观之下责让、惩诫少正卯,"尸于朝三日"即让少正卯"坐诸嘉石"三日作为惩罚。  相似文献   

15.
十八世纪法国思想家卢梭所著《爱弥儿》,是教育领域的经典,但其中所蕴含的美育思想并未广受关注。艺术教育不应仅关注艺术技艺本身,而应该从感官感觉出发,将自身作为感受力培养的媒介,成为学科与领域之间连通的桥梁,支持观念的建构与情感的孕育。《爱弥儿》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情况,分阶段进行感官教育、智育教育、德育教育、爱情教育,主张遵循自然的法则,引导孩童从对生活与实践经验的感觉中学习成长。虽然卢梭在爱弥儿的教育中,并未直接强调艺术教育的重要性,甚至还对艺术家存在诸多偏见,但其强调从感官感觉出发,引导至观念建构与想象发展的教育方法,非常深刻地揭示了美育在素质教育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6.
祁自敏 《美与时代》2023,(1):102-104
《红楼梦》是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巨著,其中不仅富含传统绘画的知识和观点,更重要的是,在很多情节的构思和人物塑造上深受绘画意象的浸染。“黛玉葬花”作为《红楼梦》中的经典片段,更是具有超凡远尘的画境之美。  相似文献   

17.
作为儒家讲天人观的重要经典,《中庸》建构了一个影响深远的“天人合一”模式。从“天命之谓性”到“诚者,天之道”,为人的存在寻找到了形而上的本体依据,并透过对“至诚”精神的阐发,把人与天归并在“诚”的意义之下。而“至诚尽性”“至诚能化”“至诚如神”“至诚无息”四个环节对这种关系的紧密性、交互性、流动性、圆融性作了充分的展示。由至诚之天道而通贯于效法天地精神的人道,人生的道德实践活动便有了神圣的意味和某种超越性,而这种特殊的超越正是儒家思想的最大特点,它既有宗教终极性的祈向,又不离人伦日用的凡俗境况。  相似文献   

18.
<正>在《坛经》中,禅宗的六祖慧能提出了烦恼即菩提的思想,从这一命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坛经》的思想精髓,即慧能运用中道观的方法巧妙地处理了凡尘妄念与真如佛性的关系。在此境界中,从禅者自身的思维方式所具有的直接性和非理性特征,人心与万物的不违不离的自由关系及整个境界所彰显的澹泊自然的心境这三方面都使烦恼即菩提这一命题所贯穿的禅宗思想通向了审美之域,成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道家“顺应自然”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有深远影响,《红楼梦》作为古代经典小说,其生活习惯场景的描写可使我们了解古代贵族的养生方式。文章从道家“顺应自然”的三个观点出发,结合《红楼梦》养生方式,分析其具体的保养过程及对健康的作用。首先通过适度养生观,分析质朴养生及有节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具体应用;其次通过相对养生观,分析平衡养生及辩证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实施过程;最后通过和谐养生观,分析自然养生及无为养生思想在《红楼梦》中的保养方式。  相似文献   

20.
从“经言”诸篇看《管子》的法思想[日]谷中信一,路英勇,孙清顺译所谓法思想,是指那些为了形成和维持国家、共同体的秩序,期待其发挥行之有效作用的有关实在法的或自然法的社会诸规范的思想。这与可以获得相同效用的具有作为道德的、伦理的规范之特征的"礼"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