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辛自强  李丹 《心理科学》2013,36(2):364-371
以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117人作为被试,采用非符号性分数材料探讨小学生的分数表征方式,以确定他们能否表征分数值。以心理数字线假设为理论基础,分析被试完成分数比较任务的距离效应和反应编码中的“空间—数字关联”效应(SNARC效应)。结果表明:小学三到六年级学生能够对分数进行整体表征,并且表征效率随年级上升而显著提高。至少从三年级开始,小学生已能够根据分数的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自左至右地将分数表征在心理数字线上。  相似文献   

2.
通过查阅文献、开放式问卷调查、访谈、内容分析等方法提出了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结构并编制问卷项目。以小学四年级至初中二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对539名学生进行初步问卷调查,经探索性因素分析得到含20个项目的中小学生对教师信任问卷,然后对1012名学生进行正式调查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中小学生对特定教师的信任是一个多维结构,包括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守信可靠和友善关怀三方面的判断;自编的问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考察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的发展趋势、类型特点和师生关系对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选取云南省中小学生9055名,调查了他们的师生关系和学校适应.结果发现:(1)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依恋和亲密性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冲突和回避性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得分最高.不同年级段学生和性别之间存在显著差异;(2)云南省中小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存在三种类型:矛盾型、疏远型和亲密型.在矛盾型分布上,随年级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初中生矛盾型最多.在疏远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上升趋势,高中生疏远型最多.在亲密型上,随年级升高呈下降趋势,小学生亲密型最多.在三种类型上,小学和初中年级段学生存在显著性别差异;(3)冲突性和亲密性是中小学生学校适应的重要预测变量,回避性对中学生有显著预测作用.(4)具有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学生学校适应能力显著好于矛盾型和疏远型.结论:应加强对学生亲密型师生关系的培养,更加重视对中学生师生关系的干预.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中小学教学和管理的实践,分析了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提出了小学要加强一年级和毕业学年的教育教学,使他们顺利过渡到初中的学习;在初中,要特别加强初一年级的教学,使学生适应新的学习变化,从而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5.
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同伴评价、自我评价、教师评价法,考察小学一、三、五年级共128名7—11岁儿童分享行为的发展。结果发现:(1)由教师评价的小学儿童的分享行为在小学一、三年级无显著差异,从三年级到五年级,得分显著下降;学生自我评价的分享行为在一、三年级呈上升趋势,在三、五年级问呈下降趋势;(2)根据教师评价,一年级小学生在游戏分享和物品分享上的得分最高,学习分享次之,心理分享最少;对三、五年级小学生来说,游戏分享与物品分享行为逐渐退居次要位置,而让位给心理分享和学习分享行为;(3)教师对小学生分享行为的评价与学生自我评价之问有0.26的相关;教师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有0.37的相关:而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提名之间无显著的相关。  相似文献   

6.
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技能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在明确阅读理解实质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模拟法创立了阅读理解活动模式,这一模式包括相继联系的解析题目、通读感悟、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文意、全面检查六个基本的心智动作,并根据心智技能按模式定向、模式操作、模式内化三阶段形成的规律对阅读理解技能进行了分阶段培养。结果表明:①运用心理模拟法确立阅读理解活动的实践模式,并根据心智技能的形成规律对阅读理解技能进行培养,可以有效地提高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②小学三年级学生在阅读理解水平上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男女学生可以同等程度地接受阅读理解技能的培训;③学生原有智力水平和阅读技能水平对于当前的阅读活动有一定影响,教师在教学前应设法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相似文献   

7.
儿童欺负行为的类型及其相关因素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Olweus欺负问卷中文修订版对我国6471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了中小学生欺负行为的类型特点及其相关因素,结果发现:(1)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直接言语欺负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直接身体欺负,间接欺负的发生率最低。(2)小学和初中男生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显著高于女生,直接言语欺负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3)小学阶段三类欺负行为的发生率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三年级儿童受直接身体欺负的比例极显著地高于四、五年级,受直接言语欺负的比例总体上随儿童年级升高而上升,受间接欺负的比例在2-4年级之间相对稳定,5年级出现极显著的下降;在初中阶段三类欺负行为的发生率相对稳定。(4)欺负者大多与受欺负者同龄或年长于受欺负者,初中学生的欺负呈现出明显的“团体化”特点。  相似文献   

8.
通过调查分析783名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对广告重要性、广告信任度和广告意图的认知水平,本研究发现:中小学生对广告重要性的认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基本呈现上升趋势,小学六年级为关键的转折期;小学生对广告的信任度在小学四年级显著提高,而到了初中则显著下降,并且男生对广告的信任度高于女生;中小学生对广告意图的认知基本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提高。  相似文献   

9.
以小学五年级、初二年级和高二年级共3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10个月的追踪设计,运用交叉滞后回归分析,旨在揭示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相互影响,检验交互影响模型和发展观。结果发现,在前、后测中,小五学生学业自我概念得分呈现发展性差异,且均显著高于初二和高二学生;中小学生样本总体T1时间学业自我概念能显著正向预测T2时间学业成绩,T1时间学业成绩能显著正向预测T2时间学业自我概念,符合交互影响模型;小学五年级T1时间学业自我概念能显著正向预测T2时间学业成绩,符合自我增强模型;初二和高二学生T1时间学业成绩能显著正向预测T2时间学业自我概念,符合技能发展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年龄的变化,中小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与学业成绩的因果关系顺序也在发生变化,支持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速 《心理科学》2006,29(3):698-700
本研究采用12道假设性情境题目和包含数学涉及运算、思考、实用性三个维度的数学认识问卷,选取90名六年级小学生和106名初二学生作为被试,探讨中小学生的数学知识观。结果表明:1)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形成及发展与学校数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2)中小学生数学知识观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二学生对假设性情境的认同程度显著地高于六年级学生;在数学认识问卷的数学实用性维度上,六年级学生的肯定程度显著地高于初二学生。3)从总体上看,学生的学业水平与数学知识观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1.
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发展及性别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中小学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发展及性别差异。方法:采用东北师大心理系“成就动机”课题组编制的“学业成就动机量表”对河北辛集小学三年~高三89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年级与性别间存在交互效应,男生学业成就动机水平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发展;女生较男生变化更曲折。并且,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其学业成就动机水平均依次降低。另外,小学三年、四年、五年、初一、初二学生学业成就动机存在显的性别差异,小学六年、初三、高中三个年级则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中小学男生与女生学业成就动机的发展不同步,到初三、高中发展趋同。  相似文献   

12.
<正>2020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新冠疫情”的爆发使得校园常规教育教学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经历了长期的居家生活和网课学习,极易引发亲子矛盾、适应困难、自控不足、学习压力等方面的心理困扰。在后疫情期返校复学阶段,学生不仅需要身体上的“严防控”,更需要心理上的“有效导”。  相似文献   

13.
产生效应指朗读单词的记忆成绩要好于默读单词的记忆成绩。采用“学习-再认”的实验范式,以小学三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和大学生为被试,采用2(阅读方式:朗读,默读)×2(学习次数:1次,3次)×5(年级: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初二,大学)的混合设计,探讨中文词汇产生效应的发展特点。结果发现:(1)年级的主效应显著,大学生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三年级、五年级和初一学生的;五年级、初一和初二学生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的;(2)阅读方式的主效应显著,朗读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默读的;(3)学习次数的主效应显著,3次的记忆成绩显著高于1次的;(4)阅读方式和年级的交互作用显著,在朗读的记忆成绩上,小学三年级的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但小学五年级、初一、初二学生的和大学生的差异均不显著,说明朗读的记忆成绩在小学五年级趋于成熟;在默读的记忆成绩上,小学三年级、五年级、初一学生的均与大学生的差异显著,初二学生的与大学生的无显著差异,表明默读的记忆成绩在初二年级趋于成熟。初一学生的产生效应大小与大学生的无差异。研究结果支持产生效应的特异观。  相似文献   

14.
小学毕业班正处于小学与初中交界,承上启下的年级,而且学生作为“小大人”,有自己的认识与见解,开始具有叛逆性。对进入中学既期待又畏惧,思想状况复杂,学习和思想表现的两极分化更为严峻。如何做好小学毕业班学生的思想教育呢?在二十多年的小学教育教学工作中,笔者积累了一些肤浅的知识。  相似文献   

15.
采用GNAT实验范式,以小学四年级、初一和高一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中小学生数学内隐态度的年级差异。结果发现,小四、初一和高一学生的数学内隐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男生和女生的数学内隐态度差异不显著。表明数学内隐态度存在年级差异但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以44名小学六年级儿童与40名大学生为被试,通过0~1和1/100~1/10两种数字线的NP(数字位置)和PN(位置数字)估计任务系统考察儿童与成人的分数估计的表征方式。结果显示:(1)儿童和成人在0~1数字线的NP和PN任务上都呈线性表征,但在1/100~1/10数字线下,两组被试在NP任务上却呈对数表征,在PN任务上呈指数表征;(2)NP任务的错误百分比均高于PN任务,且儿童在两数字线下的准确性均明显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17.
心理教育课与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钱含芬  许雍道 《心理科学》1997,20(4):363-364
1前言芜湖市新范区教委与安徽师范大学《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优化模型的研究》课题组组成联合实验组,在小学开设《心理教育课》,对小学生进行认知策略能力、语文智力、数学智力和人格品质的综合训练,旨在探索一种从心理素质教育入手、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促进学生素质整体发展和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小学素质教育新模式。本文主要讨论:在小学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对优化小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效果,以及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2方法2.1对象芜湖市狮子山小学三年级学生。以实验前测智商(IQ)值为指标,采用分层随机取样法设置实验班和控制…  相似文献   

18.
五、六年级小学生对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采用面积、线段、集合和数线的表征方式为试题,对小学五、六年级学生掌握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的情况作了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小学五、六年级学生能够掌握分数所代表的部分和整体的意义,但还不能很好地掌握分数所代表的测量的意义和等值分数的概念。六年级学生的等值分数的概念较五年级学生有显著的发展。研究结果对我们考察和思考目前的小学分数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期待效应是心理效应的一种。所谓心理效应,是指由于某个人的言行或某种事物的发生发展而在人的心理上所引起的反映和效果。钢琴教学过程的因素变化多端,出现的问题错综复杂,所引起的心理效应也有着不可低估的影响。1968年,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做过一次实验:从小学1—6年级的每个年级中各随机抽取三个班,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预测未来发展的实验”。测验后从中随机抽取20%的学生列为“最佳发展前途者”,将此名单悄悄交给了校长和有关老师。8个月之后再行测验,结果表明:名单上的学生普遍学习进步明显,求知欲强,与教师感情融洽。…  相似文献   

20.
使用皮亚杰经典任务探查了小学一、三、五年级儿童的认知发展以及发展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年级的升高,儿童的具体运算思维能力从一年级到三年级发展迅速,到五年级时达到比较稳定的水平;同时,形式运算思维能力在一年级已经萌芽并逐步发展。不管在具体运算任务还是形式运算任务,各年级儿童都表现出显着的个体间差异和个体内差异。这些发现对教育和临床心理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