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袁梦 《大众心理学》2022,(12):43-44
<正>1992年,埃克曼提出情绪分类理论,第一次将尴尬看作独立的情绪,并认为尴尬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尴尬的个体可能会有目光向下凝视、微笑或抑制性微笑、摸脸以及明显的脸红、出汗、遮脸等表现。目前常用的尴尬定义来自于米勒,他认为尴尬情绪是当个体遭受非意愿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慌张、笨拙、窘迫、懊恼的急性状态。非意愿的评价可以是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是来自个体的“假想观众”。  相似文献   

2.
"悲喜交加"是一种同时体验到高兴和悲伤的混合情绪体验,在个体面临有意义的事件即将结束,或即将失去曾经拥有的美好事物时所产生。"悲喜交加"产生的前提是混合情绪体验的存在,其强度可用"高兴"和"悲伤"情绪体验值中的最小值表示。根据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个体体验到该情绪的强度与老化正相关,并能引起注意的积极效应。悲喜交加情绪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文化普遍性,同时也具有文化特殊性。未来研究应拓展悲喜交加情绪在文化特异性、性别差异等方面的研究,促进其在情绪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体验是情绪的心理实体——个体情绪发展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情绪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化研究使情绪心理学更加接近和更好地解释人的心理生活。情绪是一种整合性心理组织 ,是人的自然与社会因素的交织。情绪体验是内在感受 ,表情是携带体验内导与外导的情绪信息 ,体验的自我觉知起着自我监测的作用 ,从而能驱动和调节情绪行为和其他行为。表情、体验、认知及其生物学基础的整合活动是情绪社会化的完整机制 ,其中体验起着核心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邓欣媚  王瑞安  桑标 《心理科学》2011,34(6):1345-1352
本研究使用追踪法考察情绪调节的发展及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对不同情绪调节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适应性进行探讨。对569位来自于上海地区的初中预备班和八年级学生进行测查,并于10个月之后进行第二次测查。 研究发现,随着个体的发展,其正性情绪体验逐渐减少,各种情绪调节态度的强烈程度均下降,情绪增强调节的使用呈递减趋势;情绪体验、情绪能力、情绪调节态度三者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情绪调节发展;在测试阶段一较多使用情绪减弱调节的青少年,在日后的发展过程中情绪能力提高的幅度较大且体验到更多正性情绪,说明了该策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具有更高的适应价值。  相似文献   

5.
他人不同的权力水平会引发个体不同的权力感知,带来不同的情绪体验。以往关于权力与情绪的研究多关注的是个体自身作为权力目标时的情况,而研究通过两个实验来探究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与情绪体验之间的关系。实验一采用回忆法,从情绪效价和趋近/回避动机的角度分析个体唤起的情绪反应,发现个体在与不同水平的权力目标交互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明显的混合情绪,且相比于远距离的高权力目标,个体与近距离的权力目标进行交互时容易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和趋近动机倾向; 实验二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启动被试的混合情绪,发现以积极情绪为主的混合情绪的唤起会影响个体对他人的权力感知,具体表现为对一定社会距离内的权力目标表现出更高水平的权力感知。  相似文献   

6.
基于情绪的发展性问题考虑,利用ERP技术对个体具体情绪状态到元情绪状态这一发展过程进行探索性研究。采用情绪的图片感知范式,2(情绪状态:情绪体验和情绪自我觉察)×4(情绪类别:愉快、悲伤、厌恶和恐惧)的被试内实验设计。结果表明:个体报告元情绪状态比报告基本情绪状态所用反应时更长;约在图片呈现后250ms,个体报告具体情绪体验与元情绪觉察出现ERPs的分离,且对自身情绪进行觉察的过程中的ERPs波幅更负。结论:具体情绪体验与元情绪自我觉察存在不同的神经机制。个体元情绪自我觉察对情绪感受具有抑制作用,元情绪自我觉察会降低个体情绪感受的强度。  相似文献   

7.
日常生活中, 个体通常有不同的理想与目标, 当个体被特定的目标驱动, 试图去影响自身将要体验到的情绪类别、将要体验到的情绪感受发生的时间, 以及如何体验、表达此种情绪时, 情绪调节就发生了。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疾病, 该类疾病患者普遍存在情绪方面的缺陷, 通过操控各种内外因素, 可以帮助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有利于帮助他们构建健全的情绪体验, 对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具有现实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句子整理任务诱发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特里尔社会应激测试模拟应激过程,以探讨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对不同特质焦虑倾向大学生在应激状态下的影响。结果发现,自动化认知重评和表达抑制能获得适应性生理反应。自动化情绪调节策略适用于不同特质焦虑倾向的个体。特质焦虑对个体应激反应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体验上,高焦虑特质个体更易体验到焦虑情绪。但个体在压力性任务中的生理反应和行为表现不受特质焦虑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芳  陈国鹏 《心理科学》2003,26(5):928-929
1 前言  情绪调节的发展被认为是儿童期社会情绪发展的核心成分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社会情绪能力。Thompson把情绪调节既视为一种结果又看作是一种过程 ,认为它是“既有先天固有的、也有后天形成的一些过程 ,负责对情绪反应 (特别是情绪的强度和持续性 )进行监控、评估和修正 ,以实现个体的目标”。尽管有些学者在研究中会采用emotioncontrol,但它和emotionregulation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区别。例如 ,Cole和Michael(1994 )等人把调节定义为对情绪行为的“动力排序和调整” ,即情绪调节涉及的不仅仅是降低或减少情绪 ,有时它还会涉及到情绪…  相似文献   

10.
在自为的伦理不得不借助于外在制度约束的时代,现代社会道德个体的生存异常艰难,其所面临的是一种与“伦理真实的消亡”相伴而生的多文化因素交织、多值域情景共在、多权变随机制约的巨型“复杂社会”的情境.复杂社会充满了伦理的偶然和道德(动机、选择)的无常,甚至连基本的道德行为之确当与否的辨识和寻常事件的道德判断实践等都变成了一种无所适从的难言的尴尬.现代社会个体该如何“道德地存在”,才能获得作为健全的道德主体之应有的美好的道德生活体验和道德人格尊严?无疑,我们时代需要一种恰当而果敢的道德作为态度,促使“元规范本位的抽象教化的方式”转化为道德情感自主生成的“情景亲历和境遇体验的方式”,虽然后者常常是要付出难以言表的沉重的身心苦痛和代价的.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初中生尴尬情绪与合作的关系,设计了两个研究,研究1采用问卷法探讨尴尬情绪与合作倾向的关系,研究2采用实验法分析在具体的公共物品困境中尴尬情绪的唤起与合作行为的关系。结果发现:(1)尴尬情绪可以正向预测初中生的合作倾向,且状态自尊水平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尴尬情绪的唤起能够正向预测初中生在公共物品困境中的合作行为,状态自尊变化的差值在尴尬情绪与前期合作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初中生的尴尬情绪具有社会补偿作用,可通过调节状态自尊或自尊的变化来增加个体的合作倾向和行为。  相似文献   

12.
情绪作为一种心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反映。不同的生活事件在不同的个体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相反,同样的生活事件也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之所以产生不同程度的情绪体验通常与个体的人格特征、气质类型等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有着密切关系。国内以往对此三者关系的计量研究尚少,为了明确情绪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之间的复杂关系,本文试对常见的两种情绪状态即抑郁、焦虑状态与个性心理特征的相关性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情绪,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由客观事物所激发产生的心理体验、情感反应和意识冲动等行为特征的表现。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可以影响和调节人的认知过程。那么,对于情绪的调节控制除了“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针对性调节外,更要重视保持情绪稳定的心理养生的调节策略,归纳为“情绪诱导八法”。  相似文献   

14.
群际情绪理论及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峰  佐斌 《心理科学进展》2010,18(6):940-947
群际情绪理论认为, 群际情绪是当个体认同某一社会群体, 群体成为自我的一部分时, 个体对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情绪体验。群际情绪借用社会认同方法, 采用集体自我的概念作为其理论的源点, 认知评价、情绪、行为倾向是群际理论的三件套; 群际水平的情绪不同于个体水平的情绪; 群际情绪取决于群体认同水平; 群际情绪弥散于整个群体; 群际情绪有助于激发和调节群内、群际态度和行为。新近的研究也为群际理论提供了一定的证据, 群际情绪理论为消解偏见和改善群际关系提供了一个崭新的框架。  相似文献   

15.
高鑫  刘蕊 《应用心理学》2022,(4):333-343
情景预见是个体将自我投射到未来以预先体验未来事件的心理建构。通过梳理情景预见对跨期决策的影响,探讨年龄、工作记忆能力及自我相关性的调节作用,并指出情景预见影响跨期决策的情境预期-情绪假说和“关注未来”的注意机制:一方面,情景预见后的情绪影响延迟折扣;另一方面,情景预见通过影响等待时间成本和延迟收益权重,改变决策偏好。未来可将情绪障碍个体纳入研究对象,细分预见的具体情绪,建立规范的控制条件及对神经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杨玲  马丽  赵鑫  张更生 《心理科学》2015,(2):482-489
负性情绪是导致个体毒品成瘾及复吸的主要心理因素。毒品成瘾者在情绪加工过程中会夸大负性刺激,产生负性化偏向,提高负性情绪的唤醒度,最终导致其产生更多负性情绪体验。而当毒品成瘾者体验到诸如焦虑、抑郁、压力等负性情绪时,他们却更倾向于使用毒品来缓解或逃避负性情绪带来的不愉快体验。研究表明,毒品成瘾者这种负性情绪加工异常的根本原因在于长期毒品滥用所导致的个体大脑情绪回路相关脑区的受损,如杏仁核、海马、额叶等。未来研究应更进一步探讨成瘾者负性情绪加工与毒品成瘾之间的关系;并对戒断者在负性情绪加工能力的恢复方面做进一步探索,开展更多的关于如何改善成瘾者及戒断者对负性情绪应对方式的研究,从而更为有效抑制个体对毒品形成的心理依赖及强迫的药物渴求行为。  相似文献   

17.
综观已有的相关研究发现:1.女性比男性更频繁地体验到情绪且体验更强烈;2.同一种情绪,男性与女性可能体验到不同的内容;3.男女在情绪反应上也存在差异。情绪性别差异的最初原因是基于身体结构差异的社会分工;这种社会分工也使得人们对不同性别的情绪表现持不同的期待,因而也形成相应的性别刻板印象;在个体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或其他看护人按性别刻板印象对孩子进行区别对待和教育。  相似文献   

18.
陈杰 《大众心理学》2023,(11):11-13
<正>我们生活中情绪的变化是非常频繁的,情绪能够通过人的生理、肢体、言语等表现出来,从而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情感的联系。情绪对于个体的人格培养、人际交往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校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围绕“情绪管理”“绘本”“阅读”等开展了多项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9.
情绪既是冲突构成的要素,又是影响冲突管理的重要因素。现代组织研究证实冲突结果具有双面性,关键在于对冲突的管理,而个体冲突管理策略是冲突管理的重要形式。本研究考查了情绪的效价维度及具体情绪与个体冲突管理策略选择的关系。结果表明,体验到积极情绪的个体更倾向于选择合作策略,体验到消极情绪的个体则倾向于选择竞争或折中策略,冲突类型对情绪的影响起到调节作用,而具体情绪对个体冲突管理策略选择的影响则更为复杂。  相似文献   

20.
与一般行为动机相比,道德行为动机呈复杂格局。立体地看,道德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正面情绪体验内化的一种调适人际关系、服务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价值取向。道德动机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列,其中,情绪体验则是道德动机发生的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