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蒙爱的教会     
林志华 《天风》2001,(10):6
经文:帖前1:3 帖撒罗尼迦教会是保罗用不太长时间宣道所建立的教会。保罗很爱这个教会,她在当地很有见证,能得信徒喜爱,也能得众民的喜爱。她能将信心、爱心、盼望以德行活出来,像一盏金灯台在那里闪闪发光。这节圣经是保罗对她的几句称赞的话。 一、因信心所作的工夫 帖撒罗尼迦教会虽然建立不久,却能在许多方面赶超老教会。首先表现在信心上,保罗说:“因你们的信心  相似文献   

2.
保罗神学,第一是指大数人保罗对耶稣基督的上帝的认信和理性反思形成的教义体系和行为规范,即以基督的十字架福音为内容,主要体现在真实的七封书信中:《罗马书》、《哥林多前书》、《哥林多后书》、《加拉太书》、《腓立比书》、《帖撒罗尼迦前书》、《腓利门书》;第二是指在保罗周围的部分门徒(如路加、马可、提摩太、推基古等,提后4:11-12)在独立信仰耶稣基督后,同时赞同保罗所认信的信仰体系和行为规范而形成的神学。因此,我们把保罗书信视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其中也包括“伪保罗书信”。后者,至少是对保罗个人的信仰体系的部分认同,否则,就不可能选择保罗之名作为“伪托”的主体。保罗书信在语言观上突显出十字架的结构布局与问答逻辑;在时间观上,突出时间之未来与过去的张力,即从未来到过去和从过去到未来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3.
在保罗的传道生涯中,反对他的人时常在他左右,不只是与他道不同的犹太人,也有与他“同道”的人.在《腓立比书》1章15节至18节,保罗提到有些人也在传福音,但是,他们传福音的动机却是要加增保罗的苦楚.这段经文,《和合本2010》的翻译对《和合本》作了些修改,保罗说:“有些人传基督是出于嫉妒纷争;有些人是出于好意.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析在中国的发展面临种种问题和考验,其中之一就是对精神分析的误解,尤其认为“精神分析就是谈性的”,以及由此而产生地对精神分析的抵触与反对。以《精神分析引论》为具体本,本力图梳理并整理出弗洛伊德所说的“性”的涵义,以此来澄清人们对精神分析的某些误解。首先,弗洛伊德不同意人们对“性”的一般见解。他认为儿童是有性生活的。婴儿的性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口欲期、肛欲期、生殖器期。经过后天的发展和教育,成人的性生活分为两类:正常的性生活和非常态的即倒错的性生活。而倒错的性生活也就是婴儿的性生活。最后,弗洛伊德认为“性”应包括三部分:生殖机能的性、倒错的性和儿童的性,即“广义的性。”此即为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引论》中所说的“性”。  相似文献   

5.
黄艳 《大众心理学》2022,(12):45-46
<正>一、生平简介:与“精神分析”理论共成长同亲历(一)安娜·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理论的出生之缘安娜·弗洛伊德(Anna Freud,1895—1982)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创始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其父亲是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安娜是家中排行第六的最小孩子,她的出生是在计划之外的,且其父亲在得知妻子怀孕时始终希望是个男孩;  相似文献   

6.
雪峰 《天风》2017,(1):44-45
《歌罗西书》的末尾,使徒保罗写下这么一句话:“要对亚基布说:‘务要谨慎,尽你从主所受的职分。’”(西4:17)亚基布是谁几乎无人知晓,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保罗称他为“与我们同当兵的亚基布”(参门2),可见他也是一位传道人。保罗对这位传道人的劝勉很有深意,值得深思。“务要谨慎,尽你从主所受的职分”,这句话告诉我们两个非常重要的道理:第一,传道人是“从主所受的职分”,不能自封,因为经上说:“若没有奉差遣,怎能传道呢?”  相似文献   

7.
无性族不在少数社会学家认为,夫妻间如果没有生理疾病或意外,却长达一个月以上没有默契的性生活,就是无性婚姻。人们一开始认为这部分人只占人口比例的很少部分,可以忽略不计。但实际上,他们为数众多。英国一份针对1.8万人进行的性习惯调查显示,有1%的人在性方面对任何人都没兴趣。《新科学家》杂志预测有朝一日无性族将在全球推行“没有性的性生活”概念。《现代快报》2004年12月17日载文,31岁的吴小丽离婚一年多了,她和前夫生了一个儿子,3岁了,活泼可爱,现在由她抚养。可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她长达8年的婚姻竟然完完全全是无性婚姻。为此,吴…  相似文献   

8.
E·弗罗姆(Erich Fromm,1900—1980),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新弗洛伊德主义”的最重要的理论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派别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他的主要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精神分析和伦理学》(1954)、《健全的社会》(1955)、《爱的艺术》(1956)、《弗洛伊德的使命》(1959)、《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自为的人》(1961)、《禅宗佛教与精神分析》(1961)、《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3)、《人心》(1964)、《遗忘的语言》(1965)、《希望的革命》  相似文献   

9.
孙天人 《天风》1996,(7):8-9
读《新约》保罗之书信,常见开头是“自称”,末尾是“问安”。特别是在罗马书16章里,“问安”占了相当篇幅,罗列了大堆人名,读时不很有味,可能就因此走马观花,好像这些经文,对我们无关紧要。然而“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提下3:16),“  相似文献   

10.
我们基督徒很关心人们信不信上帝和基督。如果对方信上帝和基督,我们就认他或她为“自己人”,否则他或她就不是“自己人”。至于一个人信的是怎样一位上帝,怎样一位基督,我们就不大问了。 但是只要我们细读《圣经》,我们就知道,《圣经》里有很多经文要帮助我们树立一个正确的上帝观  相似文献   

11.
李世峥 《天风》2016,(6):40-41
某日灵修,我读到《帖撒罗尼迦前书》里的一段话:“弟兄们,我们暂时与你们离别,是面目离别,心里却不离别;我们极力地想法子,很愿意见你们的面,所以我们有意到你们那里。我保罗有一两次要去,只是撒但阻挡了我们。我们的盼望和喜乐并所夸的冠冕是什么呢?岂不是我们主耶稣来的时候,你们在他面前站立得住吗?因为你们就是我们的荣耀、我们的喜乐。”(帖前2:17-20)读后,我被使徒保罗这一段充满真情的文字深深地打动。  相似文献   

12.
李世峥 《天风》2014,(4):36-37
《哥林多后书》5章,保罗以“地上的帐棚”和“永存的房屋”为喻,论述了现在的身体与复活的身体之间的关系,表达了他在生死问题上的基本立场。在保罗看来,由生至死,不过是由“帐棚”到“房屋”的迁徙。  相似文献   

13.
<正>主体间理论是精神分析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较为具有当代性的一种新理论,至今方兴未艾。其主要代表人物有Robert D.Stolorow、Aron、Benjamin、Mitchen、Ogden和波士顿小组的Stern等。主体间理论发展的三阶段主体间理论并非如自然科学家发现或创造某一新颖理论那样只凭灵感或意外偶然出现的,而是蕴含着深刻的精神分析理论渊源和时代诉求。精神分析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就其理论主体来说,大致经历了3个主要阶段,每一阶段都会呈现出一个核心的人性假设和治疗假设。  相似文献   

14.
银屏上的她迥造了一个个坚强不屈的女性,她的美丽和知性,犹如一朵淡淡的白玉兰花散发着沁人心脾的芳香,她就是我国知名的青年演员——小宋佳。说起成功,她淡淡地回应,这是一场美丽的“意外”。的确,她的人生中曾经有过几次的“意外”。  相似文献   

15.
儿童沙戏疗法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卡尔夫及其沙戏治疗瑞士心理治疗家卡尔夫(1904~1990),大学时主修哲学和音乐。1954年,听取了一个Lowenfled的创世技术的讲座很受启发,她认为在这项技术中,有一种潜在的东西可以成为专为儿童使用的象征性的工具。她受到荣格精神分析理论的熏陶,在将自己所学到的荣格精神分析理论与Lowenfled的创世技术结合以后,便产生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方法。她将这个技术命名为沙盘游戏(Sandplay)。卡尔夫的Sandplay中有两个86.9cm×59.5cm×9.2cm的沙盘,一个可放进干沙,另…  相似文献   

16.
<正>(一)介绍卡尔·古斯塔·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瑞士杰出的心理医生和精神病理学家,也是分析心理学的奠基人。在1899年阅读了艾宾的《精神病学教科书》后,荣格决定通过精神治疗追求内心梦想。他于1900年成为苏黎世大学伯格尔斯立精神病医院的助理医生,进行了备受瞩目的“字词联想”研究,提出了“情结”理论;后来深入研究弗洛伊德的理论,创建了“国际精神分析学会”,但在1914年与弗洛伊德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17.
《法音》1989,(10)
神慧,一个出家人的法名。这个名字,对沈阳人来说太熟悉了。近年来,她用瑜伽术治愈病人上千名,骨折的得以弥合,近视的不再近视,濒临绝望的某些癌症患者得到她的治疗,仍留在人间。……她的事迹在沈阳市大街小巷,一传十,十传百,越传越远,愈传愈神,“神慧”这个名字也染上了神奇的色彩。《沈阳日报》、《沈阳晚报·周末版》、《辽宁日报》、《辽宁老年报》、《中国实业与中国文化》等报先后报道了她的医术和感人的事迹,称她为“气功师”、“医师”、“法师”等。她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见过她的人都说她是一个慈祥、善良、正直的出家人,被她治过疑难病症的人说她是位良医,她的心如金子,她的行为象慈善家。今年66岁的神慧法师,是辽宁省气功协会科研组理事、沈阳市气功研究会顾问、  相似文献   

18.
李世峥 《天风》2014,(9):40-41
《提摩太后书》是使徒保罗晚年时期的作品。滕慕理(Merrill C.Tenney)指出:"《提摩太后书》是保罗离世前,给他的助手和朋友的最后一个音讯。"这样看来,这本关于牧养的书可以称作保罗的"封笔之作"。本书涉及的内容很多、很广,其中一项就是如何应对牧养中可能遇到的危机。  相似文献   

19.
道德心理分析,是弗洛伊德运用精神分析阐释文明、文化以及现代社会生活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引起自文艺复兴以来对传统道德的再次深刻反思,而且,实际地影响着本世纪西方社会价值观念的危机和变革。弗洛伊德曾经公开承认:“精神分析有两个信条最足以触怒全人类:其一是它和他们的理性的成见相反;其二则是和他们的道德的或美育的成见相冲突。”(《精神分析引论》,第8页)  相似文献   

20.
<正>有了《哥林多前书》和《哥林多后书》,现代读者才能特别熟悉保罗与哥林多信徒的关系。可是,这两卷书的某些内容暗示,保罗和哥林多信徒还有过别的通信,但这些书信并没有被保存下来。路加的《使徒行传》可以补充关于保罗和哥林多信徒的信息。关于古代哥林多的信息,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哥林多信徒,以及他们所做的斗争:理解并活出保罗竭力传讲给他们的教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