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和自己相遇     
<正>像孩子似的肆意涂鸦撒野,是成年人难得的机会。有幸参与严文华老师的涂鸦技术工作坊,我选取了感受深刻的几幅画与大家分享。姓名涂鸦——自我介绍在严老师的引导下,画一棵树来代表自己的名字。一开始,在我的脑海里并没有具体想要画的树的形象,只是用我最喜欢的颜色天空蓝跟随感觉涂抹出一些圆弧形线条,  相似文献   

2.
漫画之页     
郑辛遥 《思维与智慧》2006,(6):F0002-F0002
养生要动,养心宜静。 平衡永远是暂态.不平衡才是常态。 会随喜的人,多少也会沾上一点喜气。 经营好时间,就是经营好自己。 糊涂难 一半清醒一半糊涂更难 作者:郑辛遥摘自:《中国漫画》漫画之页@郑辛遥~~  相似文献   

3.
<正>歌词这样写道:“我们好像在哪见过,你记得吗?”诗词这样写道:“与君初相识,犹似故人归”。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难免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你走在路上,瞥到一位陌生人,脑中会闪现出这样一种想法:“他/她长得好像我的一位故人”,或者是:“我好像在哪里见过他/她”。  相似文献   

4.
<正>美宝是个小姑娘,快6岁了。美宝妈妈提出个问题:“美宝只要听我表扬别人,就不开心生气,说我不爱她。有什么好办法没?还是说5、6岁的娃都这样?”“对于美宝,我也是及时肯定、表扬她的,而且表扬还是具体到事情的。是不是好听话听多了,不能接受一点表扬别人了(即使表扬别人也是一嘴带过也不行)?”这种情况很常见,我家孩子也有过这样的问题。但不是每个5、6岁的孩子都是这样的,我也看到过内心非常稳定、自信的5、6岁小朋友:“别人很棒,我也很棒呀。”  相似文献   

5.
讲逻辑而且讲得兴味盎然,我往往要请笑话里的一些主人公进课堂。但他们多是从反面给我们上课。其中有一位糊涂解差,几乎在每一章我都要邀请他作“嘉宾”,来同我们师生共享逻辑趣题多解的那份轻松和愉悦。 那笑话是这样的:从前有个解差,押着一个犯了罪的和尚。总共只五样物事,但生怕出错,路上不住嘴地念叨着:“包裹、文书、枷(刑枷)、和尚、我解差。”和尚看到他糊涂得可以,便在半路上把他灌醉,头发剃光,然后给他套上刑枷,自己溜之大吉。解差醒来,似乎觉得少了些什么,就慌忙一一清点起来:“包裹在;文书在;枷,也在;和尚呢?……”急得直抓头皮。忽然他高兴得叫起来:“啊!还好,和尚还没跑!——咦,我解差到哪儿去了呢?” 问:明明和尚逃之夭夭,为什么解差还说“和尚还没跑”?  相似文献   

6.
新编高级中学《语文》第三册中,收入清代桐城派作家方苞的一篇文章,名叫《左忠毅公逸事》。什么叫“逸事”?教材编者在《自读提示》中这样解释道: 所谓“逸事”,是指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见课本第404页) 看了这个注释,真有点“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的感觉。既然“散失没有流传”,那么方苞又何以能得知明代左光斗的事迹呢?细读课文,作者明明已作了  相似文献   

7.
作家的幽默     
蒋子龙解怪谜1982年秋天,在美国洛杉矶举行了一次中美作家会议。在一次宴会上,美国诗人艾伦·金斯伯格请我国作家蒋子龙解个怪谜:“把一只五斤重的鸡装进一个只能装一斤水的瓶子里,您用什么办法把它拿出来?”蒋子龙略加思索,便回答说:“您怎么放进去,我就怎么拿出来。您显然是凭嘴一说就把鸡装进了瓶子,那么我就用语言这个工具再把鸡拿出来。”金斯伯格兴奋地说:“您是第一个猜中这个谜语的人。” 郭沫若趣解姓名1945年,广东漫画家廖冰兄的漫画在重庆展出。一次聚会中,郭沫若问廖冰兄:“你的名字为什么取得这样古怪,自称为兄呢…  相似文献   

8.
薪火     
在我记忆深处,最初使我对宗教产生崇敬之心的是这样一位传教医生:阿尔伯特·施韦策。这位德国神学家、哲学家、医师本可以在欧洲找一份高薪的工作,但他却远走非洲,在艰苦的环境中为救治非洲病人而奉献着自己宝贵的生命。这个名字深深震撼着我的心灵,这是一种怎样的宗教情怀啊!以后的读书生涯,我看了许多关于宗教的言论。其中,贺群先生的话发人深思。“真正伟大的宗教信仰的养成,多是出于大智慧大悲悯,出于真知灼见和理性的直观”,“这种信仰建筑在深厚的爱人类与爱智慧的基石上,绝非科学和无神论所能动摇。”懂这句话含义的人太…  相似文献   

9.
单渭祥 《天风》2023,(8):30-32
<正>教会内,有信徒与教内某人起了冲突,他认为既然冲突已经发生了,那就“走远一点”,采取“惹不起但躲得起”的态度,“反正一个礼拜就遇见一次,绕着走不就行了,如果绕不开就选择去别的教会做礼拜”......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冲突后的结果,远离窘境。还有姊妹曾对笔者说:“我爱教会,也爱牧者。可是,请别让我与有些信徒互动,因为我‘伤不起’......”笔者的回答是:“姊妹,对你的这类想法,我可以尽最大努力去理解和同情,但我实在不能同意你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有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掉入水中的。”船航行到终点停下之后,他从所作记号的地方到水中找自己的剑,但船已行驶,而剑没有行驶,象他这样寻找掉入水中的剑不是糊涂吗?听过这故事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楚国人是个可笑和愚蠢之人: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如此怎么会找到剑呢?他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犯这样的错误是因为他以静态和一成不变的观点看问题。实际上这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很容易犯的…  相似文献   

11.
面对一幅幅劫后幸存的人陆蚣.*中涌起一阵阵难以说清的想法。只有一点是肯定的,那便是以前有关水陆画的知识已不能说明我目前对水陆画的感受。一位朋友站在我边上,脸上也带着困惑:“这里放的音乐和这画的气氛太不协调了”。他说出了他的感觉,这句话影响了我,让我听到了展厅里的音乐。播放的是佛曲,是用钢琴弹奏的佛乐。以往我很喜欢听的,不过,今天我确实感到不协调。那么应该用什么音乐呢?我想如果放一盘焰口的录音或许好一点。想到焰口我的意识回到了三年前一个冬天的深夜。那时,我在常州天宁寺。殿里在放焰口,我为那一心召请…  相似文献   

12.
一在我的著作《自然科学之解释学的现象学观念》中,我解释了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我认为自然科学生来就属于解释学事业,以及为什么和在什么意义上科学家在其作为科学家的工作中对“那是什么”给我们作出了“合理的”解释。我还阐明了,在什么意义上可以说,这些解释(就其的确对“那是什么”作出的断定而言)是真的;不过,对这一点的理解总要假定或预先断定:这些科学家一定有能力去做他们的工作。正是由于这个理由,对于“那是什么”的问题科学断言无法把完整、详尽和确定的事实全部揭示出来。在对这种基本观点的详细阐述中,我曾努力解…  相似文献   

13.
银婚     
一对夫妇上照相馆拍摄一张银婚纪念照。摄影时,摄影师对妇人说:“你靠近一点,手搭在你先生的肩上,这样照起来就会自然一些。” 先生苦笑着说:“如果想拍一张复写实的照片,应该让她的手插进我的衣袋里。”银婚  相似文献   

14.
<正>许多父母常常会困扰,明明自己对孩子有天然的爱,为什么这样的爱在表达的过程中却被异化、被扭曲,以至于孩子根本感受不到自己的爱。而当我们去回想生活中父母与孩子谈话的场景,便能从中窥见一二。“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我起早贪黑的,你怎么就一点都不懂我的苦心呢”“你这孩子怎么这样”……这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父母向孩子表达“关爱”的例子。  相似文献   

15.
一直以来我做班主任工作不仅注重“管”,更注重“理”。“管”,强调制度化,以条条框框约束人,能培养更多听话的好学生;“理”,强调沟通,更人性化,能增强班级凝聚力。如果对一个班的学生,有“事”就“管”他们,没“事”就不“理”他们,这样当班主任不仅是不合格的,而且是很失败的。我是这样“管理”我的学生的:一、确立一批“能听话、会干活”的班干部。  相似文献   

16.
学会尊重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商人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铅笔推销员,顿生一股怜悯之情。他不假思索地将10元钱塞到卖铅笔人的手中,然后头也不回地走开了。走了没几步,他忽然觉得这样做不妥,于是连忙返回来,从卖铅笔人手中取出几支铅笔,并抱歉地解释说自己忘了取笔,希望不要介意。最后,他郑重其事地说:“您和我一样,都是商人。” 一年之后,在一个商贾云集、热烈隆重的社交场合,一位西装革履、风度翩翩的推销商迎上这位商人,不无感激地自我介绍道:“您可能早已忘记我了,而我也不知道您的名字,但我永远不会忘记您。您就是那位…  相似文献   

17.
一、创设情、趣,诱发习作热情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学生有了兴趣,就会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在教学习作2时,为了让学生知道要抓住自己的特点来介绍自己,我先和同学们来了一个“猜猜他是谁”的游戏,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老师出示一段话,请学生根据这段话猜猜这是班里的哪位同学。学生顿时很兴奋,当许多学生猜出这个同学的名字时,我说:“你真棒!  相似文献   

18.
职业演说家马克·桑布恩在佛的华盛顿公园附近一个小区买一套房子,迁入几天后,有人敲开他的房门。来人微笑着向他介绍己:“我的名字叫弗雷德,是这里邮差。我顺道来看看,向您表示迎,同时也希望对您有所了解,比您所从事的行业。”马克·桑布恩感到很惊讶,他了一辈子的邮件,还是第一次碰邮差做这样的自我介绍,但这确使他心中一暖。他很配合地告诉差:“我是个职业演说家,这算不真正的工作。”“那么,您肯定要经常出差旅了?”邮差问道,脸上始终浮着真的微笑。“是的,的确如此。我一年总有160天到200天出门在外。”演说如实回答。邮差点点头,继续…  相似文献   

19.
《中国宗教》2022,(7):8-10
福建山海交融、人文荟萃,是重要的统战工作大省。从1985年到福建工作起,习近平同志就与福建统战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父亲是做统一战线工作的,我对统战工作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在福建工作时,习近平常常这样说。带着这份特殊的感情,在17年半的不平凡岁月里,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习近平都亲自指导推动统战工作,广交深交党外朋友。  相似文献   

20.
一位朋友跟我描述他眼中的幸福生活,他说要在五年内在市区中心买一套复式大房子,享受最繁华便捷的生活。今年要实现买车的计划,然后带着老婆孩子到处旅游。我问他:“那你现在幸福吗?”他愣了一下,想了一会,说:“现在也是幸福的,上有老下有小,家人都健康,有称心的工作,平静快乐地生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