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孩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更是一个家庭的未来。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教育孩子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更是父母的责任。家庭教育本应该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在融洽的亲子关系基础上,父母用自己的学识、人格影响孩子,助力孩子的成长。可是当下教育孩子却变成了全民的焦虑:“起跑线”焦虑、择校焦虑、升学焦虑等等,“教育焦虑”变成了当下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2.
<正>家长来信孩子高一下半学期起身体莫名其妙地有各种疼痛、各种不适,但去综合性医院反复做了检查,并没有发现任何疾病,后来因为孩子无法坚持上学,我们办理了休学。经过休学这段时间的调整后他表示很想复学,重新开始自己的高中生活,我们也非常支持他。但是复学没多久,他整个人都没有精神,常感到头晕头痛、身体上各种疼痛感又重新出现,  相似文献   

3.
当今时代的“育儿咨询室”里,有许多家长坐在心理医生面前,向专家询问一个合理育儿方面的实际问题,那就是应该怎样对待幼小孩子学习电脑并且沉迷于上网聊天的行为表现。心理医生的回答也不是直接的点头肯定或摇头否定,而是给出了如下的解释。  相似文献   

4.
<正>当下,亲子教育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等电视剧,更是将“原生家庭”“鸡娃”“隔代教育”等关键词引爆。如何教育孩子、帮助孩子成长成才,不仅是我们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广大父母的共同焦虑。作为一名学校心理老师,我在咨询室里见过了太多亲子冲突,也看到过许多家长因为亲子教育长吁短叹、束手无策。根据工作观察与实践经验,我认为,如果家长可以在亲子相处过程中做到“无条件”但“有边界”地爱孩子,就能有效规避许多雷区。  相似文献   

5.
下午,办公室来了一对父子,进门就问:“老师,本市哪里可以看心理门诊?”父子俩焦急而严肃的表情,令我吃惊。因为以前遇到学生心理异常,需要说服家长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今天他们如此急切、主动地寻找心理治疗,说明是问题很严重吗?经过简单交流,我了解到,这是一位高中学生,叫小磊,近来情绪非常糟糕,无法正常上学,已几次出现自残、自杀行为。家长渴望医生能救救孩子,小磊也非常希望医生能让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当我把市心理咨询中心的地址和电话告诉他们时,父子俩像得了“救命稻草”似地离开了……几天后,送来了第一张病假条,医生建议:治疗…  相似文献   

6.
现实生活中,老师和家长会发现一些“问题孩子”屡教不改,而且形形色色的“问题孩子”似乎有增无减,他们在对待这些孩子时,往往只想到教育和感化,或者是责骂与惩处,绝少有人想到这些孩子或多或少存在心理疾病,更不会想到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和药物的治疗。一、“笨小孩”实为孤独症在心理门诊中,一个年仅3岁的病人小明很特别。据小明的父母回忆,孩子在1岁之前一切都正常,到1岁后好像什么都停止了,到了3岁还不能叫“爸爸”、“妈妈”,只会发一些无意义的声音。进入幼儿园后,表现独来独往,常常独自一人做自己的动作。小明饿了,就要吃;困了,就要…  相似文献   

7.
<正>“不辅导作业家庭和睦,一辅导作业鸡飞狗跳”,这是最近流行在网络上关于辅导孩子作业的一句调侃之言,有孩子的家长认为这像极了自己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长对学生的学习高度关注,因为家长不仅将学习成绩看作是否赢在起跑线的标准,而且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看作家庭荣誉的象征。  相似文献   

8.
采用状态-特质焦虑量表、流调抑郁量表、注意控制量表和正负性信息注意量表,对481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考察了焦虑、抑郁对注意偏向的影响,并探讨了注意控制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1)正性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呈正相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流调抑郁呈负相关;负性注意偏向与注意控制呈负相关,与状态焦虑、特质焦虑和流调抑郁呈正相关。(2)特质焦虑、注意集中、注意转移可显著预测正性注意偏向,状态焦虑、流调抑郁和注意集中则显著预测负性注意偏向。(3)注意转移和注意集中中介了状态焦虑、特质焦虑、流调抑郁和正、负性注意偏向间的关系。研究提示注意控制是一个重要的保护性因素,可缓解或消除焦虑和抑郁对注意偏向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从Schachter的二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观点出发,采用信念量表、广场恐怖认知问卷、躯体感觉问卷、Hamilton焦虑及抑郁量表,以抑郁患者和正常人两组作对照,调查了焦虑患者的焦虑、认知及躯体感觉的相互关系。初步结论是,“躯体损害性”自动想法和对躯体感觉的过分担心是临床焦虑的特征;“社会、行为后果性”想法似乎是焦虑和抑郁患者共有的。焦虑的认知内容是以“危险”为主题的,躯体感觉和认知错解在焦虑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危险”的负性自动想法和焦虑关系密切,而由非理性信念所反映的特定的认知图式可能促使患者过度夸大危险性。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因素理论和Beck的认知模式  相似文献   

11.
常听到不少的家长在批评自己的孩子时,责骂道:“你怎么就这样傻”、“真真是个笨蛋”、“愚蠢”、“榆木脑袋”等言语。有时家长说这些话是不经意脱口而出的,也有的是家长想有意地刺激刺激孩子,使孩子在经过调教后能豁然开朗,改过自新。可以说,家长的这些做法是以爱孩子为出发点的。  相似文献   

12.
<正>其实,标题中的这个问题一直在家长中呈现多极分化:有的家长显得特别“护犊子”,一旦发现孩子有被欺负的迹象立刻就会找上门;也有的家长历来主张“息事宁人”,往往劝孩子隐忍了事;还有的家长会一味地埋怨自家孩子“太没用”,继而教他如何报复。三种家长似乎都有自己的道理,只是鲜有人好好想过,站在孩子的角度,他又是怎么看待这一切的呢?  相似文献   

13.
做家长的都企盼自己的孩子成名成家。为了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他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有时却没有注意到自己对孩子的评价也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成长。有的家长看到孩子做错了一点事,便大发雷霆,指责孩子“笨蛋”、“没出息”;有的家长当着孩子的面向外人诉说孩子的种种缺点,为了不让孩  相似文献   

14.
从孩子呱呱坠地起,父母就盼着孩子能快点长大,可随着孩子一年年地长大,却平添了许多烦心事。因为,进入青春期后,以前听话的“乖乖女”“乖乖儿”不知怎么就变得像头牵着不走、打着倒退的犟驴了。教育处在青春期叛逆状态的孩子,是件很很棘手的事:打骂不行,因为打骂只能增加孩子的对抗情绪和叛逆心理;说教又被孩子当作了“耳边风”;放任不管更是不行,因为孩子们那并不成熟的个性和主见,不约束的话,难保他们不会出现行为偏差甚至滑向歧途。“家有‘逆子’怎么办?”这成了困扰孩子开始步入青春期的父母们的难题,当父母们发现,许多传统的教育方式已不能见效,这时,不妨换一种心态,变化一下方法,试试“另类”教育法。  相似文献   

15.
王金红 《大众心理学》2020,(2):29-30,23
2019年4月的一个上午,接到家长的求助电话。这位家长的孩子上初三,原来学习成绩挺好,马上要体育考试了,但孩子就是不上学了。孩子老师、同学、家长、亲戚试图和孩子沟通,孩子基本都不搭理。家长很焦虑,感觉和孩子仿佛突然在两个世界了,彼此没有信号。如何才能和孩子沟通呢?我们从两个方面分析。  相似文献   

16.
本文是一例利用认知行为疗法对高中生进行心理咨询的案例报告。来访者王某因在班级当众出丑的现实冲突引发持续的焦虑、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近三个月处于情绪焦虑、低落、不安,内容充分泛化的心理不健康状态。心理测验显示有中度的焦虑症状,其心理问题符合严重心理问题的诊断标准。咨询师根据来访者的症状及其相关认知特点帮助来访者调整认知观念,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了来访者的负性情绪,取得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7.
“非典(SARS)”应激反应模式及其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童辉杰 《心理学报》2004,36(1):103-109
对中国17个省市1016人面对“非典”疫情的应激反应作了调查。“高发病率区”和“其它地区”的比较发现,在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有显著差异。而在情绪障碍结构方程模型中,二者无显著差异。所建立的SARS应激反应结构方程理论模型揭示,急性的应激反应中,恐慌是最重要的内容,其次是防御反应,对疫情的认知则起了一种重要的调节、抑制的作用。抑郁和焦虑作为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指数,对急性的应激反应产生一定影响,而抑郁与焦虑对急性应激反应有更大影响。社会支持作为一种缓冲器与调节器,对SARS应激反应有值得注意的影响。研究揭示了高应激反应者的特征。高恐慌者有高抑郁、焦虑和低社会支持的显著特征;高防御者则有显著的高抑郁焦虑的特征,社会支持无差异;高认知者明显地有低抑郁、高社会支持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正>从“丧”文化到“Emo”“网抑云”等词语的流行,可以看出近年来社会大众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度空前高涨。而疫情反复持续的压抑底色,则让这种关注集中体现在以抑郁与焦虑为主的情绪表现上,为此有些媒体甚至形容现在是一个“全民焦虑”或“全民抑郁”的时代。这种氛围不可避免地感染校园。“我Emo了!”“今天有点网抑云……”“我得抑郁症了……”等,已经成为许多学生表达心情的口头禅;  相似文献   

19.
<正>试着想一想,你的身边是不是有这样两类迥然不同的人:一类人做事拖拉、犹豫,瞻前顾后,显得自信心不足,而且较多焦虑烦躁,总是担心这也做不好,那也完不成;尤其是面临一些重大或困难的人生课题时“前怕狼后怕虎”,生怕有什么“闪失”,纵使最后磕磕绊绊达成所愿了,也会归因为“侥幸”“运气”“偶然”。倘若挫败则情绪低落,状态萎靡,而且有可能持续时间长久,难于自拔。  相似文献   

20.
说你教过孩子撒谎,你肯定会站出来为自己辩护。你会说你把《狼来了》的故事多少次反复讲给孩子听,一再叮嘱孩子要做一个诚实的人。事实上,根本就不会有家长刻意去教孩子撒谎,起码在主观上是这样的。但是很少有人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现实,因为你的一些不经意的语言,客观上起到了“教孩子撒谎”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