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张力是指在倾听音乐的过程中,由听众的期待引起的放松或紧张感。音乐张力具有激发情绪的功能。音乐张力包括内在张力和演凑张力两种。影响音乐张力的因素有音乐期待、音乐结构、唤醒和激活等。音乐张力的理论主要有申克式分析理论、调性音乐生成理论、旋律期待模型和信息理论。最后探讨了音乐张力的发展特点、音乐张力的生理反映以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2.
音乐与情绪诱发的机制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与情绪关系的讨论正处于行为层面描述向认知及神经机制研究的初探阶段.线索一致性模型、音乐期待模型、协同化理论和多重机制模型分别从音乐线索、听者认知、音乐与听者互动关系及多重整合角度对音乐诱发情绪的过程做出了解释.当前分歧集中于三方面:(1)音乐诱发情绪是否必须以认知为中介;(2)诱发过程是一般领域还是特殊领域;(3)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多元还是单一.文章提出确定概念同质、借助多指标测量和思考机制关系等解决思路,并阐明了此领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3.
联邦德国的学者姚斯在当代美学与接受理论的研究中,提出了文学创作的二个重要概念,“视野融合”与“期待视野”。他认为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本文相融合,达到视野融合后才能谈得上接受和理解。“读者的期待视野是指阅读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4.
郑茂平  张大均 《心理科学》2007,30(4):900-902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存在的奉质特征,主要的表现是:知觉期待是构成音乐基本元素的心理基础,知觉期待是影响音乐记忆的薅要原因,音乐知觉的心理机制是由“传输激活”引起的期待,知觉期待影响音乐时间操作的心理过程。  相似文献   

5.
愉悦情绪体验是音乐活动中最普遍的心理现象。通过系统回顾相关的神经科学研究, 认为音乐愉悦体验与大脑奖赏系统的活动有关, 并涉及伏隔核与听觉皮层等其他脑区的交互。在这个过程中, 多巴胺的传递与音乐愉悦体验存在因果联系。基于预期视角, 奖赏预测误差理论和音乐信息理论模型可以解释音乐愉悦体验的产生机制。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检验伏隔核及各皮层在音乐愉悦体验中的功能, 并整合不同的预期理论。  相似文献   

6.
评价分类任务中的情绪启动效应有很多现象,如比例效应、反转效应、词频效应。到目前为止,任何一个启动模型均无法解释所有的情绪启动现象,表明现有的模型均有理论不足。为此提出了四条定理,实验一证实了启靶一致RT(一致性期待时)<启靶不一致RT(不一致性期待时)<启靶一致RT(不一致性期待时);实验二证实了“启—靶”反应从快到慢依次是:N(负)—N、P(正)—N、N—P、P—P;实验三证实了在评价分类任务中准确性判断与速度判断出现了实验性分离。使用这些定理可以解释所有的评价分类任务中的情绪启动现象。  相似文献   

7.
音乐知觉期待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音乐知觉期待是音乐时间知觉过程中重要的心理现象,它直接影响音乐作为时间艺术的本质特性。文章主要探讨了和音乐知觉期待相关的以下几方面问题: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范畴,音乐知觉期待依靠音乐元素的四种期待率,音乐知觉期待存在的两种类别和采用的五种研究范式,音乐知觉期待研究的主要领域(神经生理机制、记忆和启动效应等方面),以及音乐知觉期待通过音乐时间知觉和时间估计对音乐时间操作的影响。展望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可以认为,对音乐知觉期待的心理特征和存在条件在音乐时间操作中作用的进一步研究,将在很大程度上揭示音乐时间操作中的普遍现象——计时偏差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8.
欺骗一直是心理学家关注的重要领域,他已从多个角度得到考察,近期有研究从新视角对其进行了诠释,认为“欺骗”是一种情绪调节的策略,并把这种用于情绪调节的“欺骗”称作“情绪关注性欺骗”。文中根据“欺骗”和情绪调节的关系对“情绪关注性欺骗”的理论进行了阐述,并根据近期研究对“情绪关注性欺骗”发生的普遍性和它对身心健康等的影响进行了述评,最后提出了研究存在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
儿童与青少年情绪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情绪是十分复杂的心理现象。著名心理学家武德沃斯(R·S·woodworth)认为情绪心理学是一门“大概在心理学家们所从事研究的工作里产生了比任何其它研究对象都多的无益的争论”的学问。从十九世纪末的冯特的三维情感理论、詹姆士(W·James)——朗格(C·GLange)的认识动因说到当代的信息加工理论,争论的重点,都是围绕着情绪本质这个问题交织着的两个方面,即情绪的表情模式和动因展开的。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基于视听双通道的音乐情绪冲突效应、冲突情境下的优势加工通道和音乐经验对结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音乐表演视频为材料,比较音乐组和非音乐组被试在一致型和不一致型视听双通道下的情绪评定速度、准确性及强度。结果发现:(1)一致型条件下的情绪评定更准确且更强烈;(2)不一致型条件下,被试更多以听觉通道的情绪线索为依据进行情绪类型评定;(3)非音乐组被试比音乐组被试更依赖视觉通道的情绪线索。结果表明:通道间情绪信息的不一致阻碍了音乐情绪加工; 听觉通道是音乐情绪冲突情境下的优势加工通道; 音乐经验降低了情绪冲突效应对音乐组被试的干扰。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视听双通道下的音乐情绪加工机制及音乐情绪类型和音乐训练背景对加工机制的影响,本研究采用表达开心和悲伤的音乐表演视频为材料,比较音乐组被试和非音乐组被试在单听觉通道、单视觉通道和视听双通道三种情境下的情绪评定速度、正确率和强度。结果发现:1)视听双通道与单视觉通道差异显著,与单听觉通道差异不显著。2)非音乐组被试对悲伤的评定正确率高于音乐组被试,对开心的评定正确率低于音乐组被试。说明音乐情绪加工的视听双通道整合优势仅相对单视觉通道存在;非音乐组被试对视觉通道情绪信息的变化更敏感,音乐组被试更依赖音乐经验;可在音乐表演时加入协调的视觉通道情绪信息帮助没有音乐训练经验的听赏者。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代漫长的音乐发展过程中,曾经有过许多具有道家思想的音乐理论,它反映了道教乃至道教音乐对古代中国音乐的影响。我们知道,奠定儒家音乐理论基础的是先秦时期荀子的《乐论》,而道教音乐理论的滥觞则当推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和阮籍的《乐论》篇。通过荀子《乐论》中的儒家音乐理论和阮籍《乐论》中的道家音乐理论的对照,可以看出后者在音乐理论上具有明显的特点。 荀子《乐论》针对墨子“非乐”的主张,提出音乐的产生和人们对于音乐的需要,是“人情所必不免”的观点,认为人的内在“性术之变”,即  相似文献   

13.
<正>“体验”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初中音乐体验性教学从学生的已有音乐知识、经验等出发,关注学生的知识体验、表现体验、文化体验。体验性教学促进了学生的音乐理解,激发学生的音乐建构、创造。在体验性教学中,学生的音乐知识、音乐情感、音乐审美、文化精神、品质修养等融合为一个整体。初中音乐教学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教学,更是体验的教学。“体验”应当是初中音乐教学的核心。所谓“体验”,是指“对当下所经历事情的感知、判断、期待与表达”。  相似文献   

14.
词语后情绪环境对其中的事件记忆产生影响,但是事件后情绪环境如何影响记忆加工仍不清楚。不同的情绪环境理论—“唤醒偏向竞争理论”,“拓宽-建构理论”,“记忆中心的积极情绪促进理论”支持情绪促进的不同本质。已有的研究表明,注意在情绪记忆中有重要作用。实验一、实验二分别探讨词语后情绪环境对其语义加工与内源源加工和外源源加工的影响。与中性环境相比,积极与消极情绪环境阻碍了外源源特征的加工; 与中性环境和积极情绪环境相比,消极情绪环境阻碍了内源源特征的加工。实验结果支持“唤醒偏向竞争理论”,同时表明“评估”和“注意放置”在情绪环境影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付翠 《心理科学进展》2002,10(3):295-301
该介绍和分析了“相互作用的认知子系统”理论的基本观点,即信息的意义分为具体的、低层次的意义和一般的、高层次的意义;编码形式的转换遵循着特定的规则;不同信息的存储具有各自独立的记忆存储系统:高层次的意义对情绪产生具有直接作用。同时阐述了该理论对抑郁性情绪障碍的研究,并指出了该研究对治疗情绪障碍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克.布朗称:适当地选择衣服,有改善情绪的功效。并根据有关“试验”和跟踪调查的结果,证实了其理论是正确的。他们认为,称心的衣着可松弛神经,给人一种舒适的感受。所以在情绪不佳时穿衣应该注意四“不”:  相似文献   

17.
袁梦 《大众心理学》2022,(12):43-44
<正>1992年,埃克曼提出情绪分类理论,第一次将尴尬看作独立的情绪,并认为尴尬情绪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而产生,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尴尬的个体可能会有目光向下凝视、微笑或抑制性微笑、摸脸以及明显的脸红、出汗、遮脸等表现。目前常用的尴尬定义来自于米勒,他认为尴尬情绪是当个体遭受非意愿评价时,产生的一种慌张、笨拙、窘迫、懊恼的急性状态。非意愿的评价可以是来自真实的他人,也可能是来自个体的“假想观众”。  相似文献   

18.
老年人在注意和记忆活动中存在着“积极效应”现象,即对积极材料的加工维持得较好,表现出对积极信息的偏向。社会情绪选择理论从时间的认知评估影响情绪目标的选择来解释这一现象。同时,研究发现信息的加工方式与“积极效应”有密切关联,当控制加工时,“积极效应”出现;而自动加工时,“积极效应”消失。“积极效应”受到时间认知的控制,也受到认知资源和认知能力的限制。目前,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利用先进设备与仪器研究老年人认知活动中的“积极效应”有着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情绪的神经心理学理论概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庆霞  郭德俊 《心理科学》2004,27(1):150-152
本文主要论述了情绪神经心理学的有关理论。过去,人们认为情绪和认知分别由皮层下和皮层结构所控制,认知系统控制着情绪系统。现在,人们认为认知和情绪两个机能系统是相互联系的。情绪系统能快速、自动地加工有限数量的信息,认知系统则能有意识和有控制地分析信息。情绪是一个非同质的、多成分的、有等级组织的适应系统。大脑左、右半球在情绪表征和控制中具有不对称性,右半球主要控制自动的、自发的情绪,而左半球在概念水平上调节控制情绪。  相似文献   

20.
张奇勇  卢家楣  闫志英  陈成辉 《心理学报》2016,48(11):1423-1433
原始性情绪感染理论认为, 情绪感染是一个“情绪觉察-无意识模仿-生理反馈-情绪体验”的过程, 情绪感染是一个由生理诱发情绪的过程。早在1884年, 詹姆士和兰格就提出了情绪外周学说, 同样描述了从身体变化到情绪变化的关系路径, 但没有描述从刺激事件到外周身体变化的发生机制。对情绪感染的发生机制的研究能揭示这一“自下而上”的情绪产生机制。研究选取有效大学生被试62名, 参与下列研究:(1) 在眼动实验中使用情绪图片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情绪觉察水平。(2) 在生物反馈实验中, 使用仿真课堂教学视频作为感官情绪信息, 以考察觉察者的无意识模仿水平和生理反馈水平。使用路径分析证实了情绪感染的路径机制, 在真实情境的诱发下, 这种通过生理唤醒而诱发情绪的机制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