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晓鸿 《天风》2009,(4):42-43
诗歌是语言的凝练、情感的升华、精神的畅想。你能想象没有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和元曲的汉民族还能称得上是有着悠久文化历史传统的民族吗?同样如果没有《荷马史诗》的古希腊人、没有吠陀诗歌的印度人、没有《阿通太阳神颂诗》和《尼罗河颂》的古埃及人、没有了《吉尔伽美什》的古巴比伦人,他们还能享誉世界吗?  相似文献   

2.
正城墙高耸的乌鲁克之王,更改了不可更改的道路,滥用并篡改了常例。——吉尔伽美什史诗人类似乎从懂得使用文字之初就开始记录梦了。公元2世纪时,罗马占卜者阿特米德洛斯(Artemidorus)走遍文明世界,为的是收集他的巨著《梦之解析》(Oneirocritica)所需的材料。他在亚述国王亚述巴尼拔(Ashurbanipal,公元前7世纪)建于尼尼微(Nineveh)的图书馆之中也找到梦的  相似文献   

3.
死亡在意识和潜意识层面都令人极度焦虑不安。死亡焦虑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出了重大挑战。死亡焦虑具有内隐性,人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死亡焦虑;同时它还具有两面性,既令人不安和恐慌,也促使人更加珍惜生命,努力发挥潜能,寻求生命的意义。死亡焦虑往往被转化为对于"永生"模式的欲求。人类常常从神话故事、宗教信仰和创造性活动中汲取"永生"的力量。每个人都需要探寻自己的"永生"模式,并为之努力,以纾解死亡焦虑。探寻不到"永生"模式,将有可能被死亡焦虑所压倒,陷入迷茫、困惑或虚无状态。  相似文献   

4.
佛学与死亡学佛日死亡,是自然界对人类这个万物之灵的最大挑战。没有谁不面临这一挑战,没有谁不在与死亡的战斗中惨遭失败。明人袁中郎说得好:“茫茫众生,谁有不死?堕地之时,死案已立。”每个人从呱呱堕地便开始了向坟墓的进军,死神之绞索从一出生便套在每个人的脖...  相似文献   

5.
马克斯·舍勒创造性地运用现象学方法研究死亡哲学,剖析永生信仰衰落的根源,阐释死的本质是对形而上学的轻逸,位格是人的规定性和延续性,且不失鲜活的个体经验。位格的永生是在生命体验之中被给予的,以表明现代欧洲社会潜在的精神危机,同时还原死亡的真相,使人清醒,能够向死而生。而要解决现代性的难题,就须重新找回对位格永生的信仰。  相似文献   

6.
中国人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天津市安定医院(300074)刘建勋不同的历史时期,由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关系,人类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有所不同;不同的国家、地域、民族,由于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的不同步,其人群对死亡和濒死的态度亦有所差异。从历史上看,人类...  相似文献   

7.
人类不能铲除自身的一切疾病与病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猿揖别 ,人有了自我意识。也许从那时开始 ,人类便有了健康长寿、永生不死的奢望。漫漫 4 0 0万年的进化途径 ,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人类的这一原始冲动并没有泯灭。在欢呼高科技时代到来的新时刻 ,人们始终没有放弃把奢望变成现实的追求。然而 ,理性的思考却告诉我们 ,人类既不可能永生不死 ,也不可能完全健康无疾 ,这是因为……1 病痛有害也有益人们普遍认为 ,疾病只对我们有害。如果我们只是从单一疾病的本身来观察它对机体的影响 ,情况也确实大致如此 ,这就是我们企图铲除人类自身一切疾病的原动力。而实际上疾病同世界上…  相似文献   

8.
人类受到罪恶、死亡、法律的奴役,”失去该享有的永生、自由,基督的降来为我们带来希望,他从这些控制人的势力下拯救出来。因为世界没有这样的能力,它能提高医疗技术却不能救人于不死。只有耶稣基督,因着他的死亡、复活,人类得到永生。“永生就是认识你,唯一的真天主和你所派遣来的耶稣基督”。(若17:3)一、基督,天人间的唯一中保  相似文献   

9.
前言人类的痛苦与死亡种类繁多。种种的痛苦与死亡都是人生必然和非自愿的事实。只有痛苦而没有死亡,或者只有死亡而没有痛苦也许还比较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0.
孟宪武同志在“死亡之死亡———新世纪医学目的之假设”一文(医学与哲学,1999,(6):45,以下简称孟文)中提出:“现代医学的一切理论和实践,实际上一直在紧紧围绕着战胜疾患,战胜死亡而进行的。”这使我也联想到与医学目的紧密相关的两个问题,即人类是否可以彻底消灭一切疾病,达到人人无疾而终,甚至最终达到永生不死(孟文提到的是长生不死)?本文想就此及新世纪的医学能否把消灭疾病与死亡作为自己直接的现实目标等问题展开讨论。1 什么是死亡,死亡能否死亡11 “死是个体历史的终结”[1]:人的生物学生命的…  相似文献   

11.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  相似文献   

12.
在这里我们所谈论的"死亡"不仅指医学上所定义的,即人体某些重要机能停止运动,结束了作为人的生命的现象;同时,从我们教会信仰上讲指一种因罪的影响导致了人失去永生的希望,也可以说是自动拒绝天主的悲惨境况。(为了便于说明,在此我勉强称前者为"暂死",称后者为"永死"),这样就意味着死亡对人而言并不是简单的生命之了结,而是生命朝向永恒  相似文献   

13.
宣庆坤  周雷 《世界哲学》2015,(3):140-146,161
B.威廉斯在其论文《马克洛普罗事件:对永生之厌倦的反思》中认为,永生是没有意义的。威廉斯指出死亡与有死是不同的,若永生则厌倦;只有满足同一性与吸引力两个条件,永生才不会无聊。尽管威廉斯的理论遭到一些学者的反驳,但本文通过分析得出,威廉斯的这一理论是深刻而富有洞见的。当然他的理论也不是无懈可击的,其同一性条件太严又太宽,但无论如何也不影响永生导致无聊的判断,因为破除对永生的期待,才可让有限的生命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即将进入21世纪,医学科学也将步入新的纪元。在展望新世纪医学科学的时候,任何前景的设想都不能离开关于医学目的的设想。因为任何学科的发展和前景,必然是以其终极目的和现实目的为先导的。所谓“有的放矢”,没有目的,就失去了假设与发展的意义。本文将要论述的是关于医学在新世纪的目的──死亡之死亡。寓义很明了,就是在人的生命生活中消灭死亡的目的,或长生不死的目的。其实,死亡之死亡,并非是医学科学将要步入21世纪才提出的目的,而是这一学科从诞生时起就树立的终极目的。因为医学自其开端就一直为消灭人类的死亡而…  相似文献   

15.
先秦儒道死亡思想各有特点。在对待死亡态度上 ,儒家重生轻死 ,对死亡存而不论 ;道家则由反对悦生恶死 ,进而歌颂、赞美死亡。在对死亡本质的认识上 ,儒家认为死由命定 ,是天意的体现 ;道家则认为死是气聚气散的结果 ;同时二者又都认为死亡本质上是一种安息。在对待死亡价值问题上 ,儒家强调把死亡落实到道德价值的开拓上 ;而道家则坚决反对给死亡以价值判断 ,强调避死全身才是人生之根本。在超越死亡的途径上 ,儒家认为只要生活充实 ,为理想而奋斗 ,创造了某种永恒之物 ,便可超越死亡 ;而道家则强调通过“心斋”“坐忘” ,达到与大道合一 ,从而实现死而不亡  相似文献   

16.
田素良 《天风》2022,(2):37-38
有着"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美誉的金乡是一个充满风土人情之美、历史人文之美、生活环境之美、社会和谐之美的县城.这是一个景美、人美、心更美的地方!北豆腐营基督教永生堂就坐落于美丽的金乡县城,永生堂高举爱国爱教旗帜,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积极引导信徒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在推进基督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做出了有益探索.永生...  相似文献   

17.
就叙事的简洁而言,帕特洛克罗斯奇异的死亡在《伊利亚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之前,阿喀琉斯出于对阿伽门农的愤慨,已经退出战争;随后,他的怒火转向了他认为应为他的朋友帕特洛克罗斯的死亡承担责任的赫克托耳。此后,阿喀琉斯重返战场,并且为了报仇而将赫克托耳杀死。正如我们在诗篇开始时读到的那样,这一复仇行动导致了他自己的死亡。但是,在《伊利亚特》中,实际上并没有阿喀琉斯死亡的叙述。这段史诗的出色之处不仅在于其叙述内容与众不同,而且在于其表现手法(通常被称为“程式”)别具一格。下面我准备就此举出一些例证,并作出解释。以…  相似文献   

18.
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与研究状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人类死亡学的概念、内容和意义11人类死亡学的概念人类死亡学(HumanThanatology)是近几十年来,在众多学者的努力下,运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综合相关学科知识,历史地、唯物地、科学地对濒死与死亡及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所形成的一门新...  相似文献   

19.
死亡:宗教的诞生地章牧只要世界上有生命存在,就会有死亡。只要人们对自己或者至爱亲朋的死亡还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就会希冀摆脱死亡的困扰。从人类出现起,死亡作为最残酷、最无法抗拒的现实一直引起人们探索的兴趣,至今,它仍然是一个古老的而又神圣的话题。正是人...  相似文献   

20.
哲学既要研究生的问题,也要研究死的问题,生和死的问题是每一民族的哲学所必须直面而无法回避的。所谓“人生”既包括“生”的方面,亦涵摄“死”的方面。从客观上讲,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人作为具有自我意识的生命体,能清晰地意识到这一点;而在主观上,人又都企盼能够实现生命价值之永恒,超越死亡,取得真正的不朽。生命事实上的有限暂时和价值的无限永恒这对矛盾,始终贯穿于整个人类文化发展的进程之中。不同民族的哲人对死亡超越的方式,因生存环境、历史传统和文化心理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回答。在世界三大文化体系中,西方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