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在和他人交流的时候,伴随着说话这一行为,我们还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非言语行为,比如点头。点头这一行为看似简单,其实背后蕴涵着复杂的心理动因。在交流时,人们向对方传递着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知识,恰当得体的点头不仅可以促进沟通的顺畅进行,而且还能促进我们与对方建立更和睦的人际关系。  相似文献   

2.
人类在说话或思考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手势。手势是在认知加工或交流过程中自动产生的, 具有表征性, 同时, 手势能够影响人类的认知加工。尽管研究者对手势的概念界定各有侧重, 但普遍认为手势不同于直接行动, 具有认知功能。手势认知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有词汇索引模型、信息打包假设、表象保持理论、语义特殊性假设和嵌入/延展观。根据手势认知功能研究中主要自变量的不同, 可以把手势认知功能分成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 即允许-限制手势的研究范式、侧重手势模式改变的研究范式、侧重情境改变的研究范式。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除了深入探讨手势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加强对手势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外, 提出了建立更具解释力的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模型——“空间化”手势假设。  相似文献   

3.
人类在说话或思考的时候常常伴随着手势。手势是在认知加工或交流过程中自动产生的,具有表征性,同时,手势能够影响人类的认知加工。尽管研究者对手势的概念界定各有侧重,但普遍认为手势不同于直接行动,具有认知功能。手势认知功能的代表性理论模型有词汇索引模型、信息打包假设、表象保持理论、语义特殊性假设和嵌入/延展观。根据手势认知功能研究中主要自变量的不同,可以把手势认知功能分成三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允许-限制手势的研究范式、侧重手势模式改变的研究范式、侧重情境改变的研究范式。今后值得关注的研究方向除了深入探讨手势认知功能的神经机制、加强对手势认知功能的干预研究外,提出了建立更具解释力的手势认知功能的理论模型——"空间化"手势假设。  相似文献   

4.
语言伴随性手势是人类语言交流的一个普遍的特征, 它可以发挥信息交流的功能。依据产生目的以及适用范围的不同, 手势可以分成表象性手势和非表象性手势。多数研究者认为, 语言和手势动作是“近亲”, 具有“家族相似性”。来自语言发展、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证据均表明, 手势和语言共享同一个交流系统。当手势动作和发音单词意义相同时, 手势动作受到单词发音的干扰, 同时引发发音共振峰2 (F2)的放大。手势和言语之间遵循互相作用理论, 它们作用的基础是语义一致性, 镜像神经系统完成了两者语义一致性的传递。由于语言伴随性手势和语言之间的关系是语言和行为结合良好的特例, 因此, 对语言伴随性手势的研究将有助于对人类心智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5.
手势是语言交流过程中的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其不仅与语言互动间的关系密切, 而且具有不同的交流认知特征。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手势和语言交流的关系, 手势相对独立的交流特征, 教育情境中的手势交流。文章具体提出:首先, 手势和语言的共同表达促进了语言的发生和语言的理解、整合和记忆; 其次, 手势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手势和语言的“不匹配性”反映了交流信息的变化和交流认知的改变; 最后, 教育情境中教师的手势表达可以引导学生的注意并澄清语言信息, 学生的手势交流有助于促进学习认知过程。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手势对于语言交流功能的影响, 语言交流过程中手势交流的优势特征和认知机制, 教育情境中手势交流高效性的认知机制, 手势交流的影响因素、一般特征和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6.
手势是交流互动中一种重要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不仅可以辅助语言交流而且具有独立的交流性; 作为和语言共同发生的非语言媒介, 手势交流有助于降低交流认知负荷。文章重点归纳和述评了基于手势和语言表达关系的交流手势理论、交流手势激活理论、交流手势的认知节省理论。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考虑交流手势实验研究情境自然性和控制严格性间的平衡, 交流手势和其他非语言因素间的关系, 交流手势认知研究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言语与手部运动关系的研究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语与手部运动之间存在复杂的联系。该文总结了两类手部运动(伴随言语发生的手势运动和抓握运动)与言语之间关系的行为和脑科学研究成果。发现:(1)伴随言语产生的意义手势可促进言语加工,特别是词汇的提取过程;(2)观察手的抓握运动影响言语产生时唇的运动和声音成分;(3)对词语的知觉影响抓握运动的早期计划阶段;(4)言语产生可增加手运动皮层的兴奋性。作者由此认为,言语加工与手势间的联系不仅表现为神经通路的重叠和相互激活,而且可能在外显行为上也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8.
动物和人一样是需要交流、沟通的,所谓人们常说的“鸟有鸟语”就是这个道理吧,只是人类听不懂罢了。若将“动物会说话”广义的理解为“动物会交流”,那么,就会看到有的动物似乎是“通人性”的。与“动物交流”是有多种方式的,有的通过肢体来表达,比如,人类可通过动作来训养动物与它交流;有的通过气味来交流,如训练缉毒犬;自然界中有的通过皮肤颜色来交流等等。只是动物的有些交流是我们人类还没有彻底破解罢了!如果狭义地将“动物会说话”理解为“动物会说人话”,就更一针见血了,  相似文献   

9.
以言体信     
杨联涛 《天风》2017,(8):6-7
污秽的言语,一句不可出口,只要随事说造就人的好话,叫听见的人得益处。经文:雅3:2;弗4:29语言是人交流、沟通的重要工具,人每天都会说很多的话,怎样说话,说什么话,体现出一个人的学识、修养和内涵,而基督徒的说话又多了一层意义:见证信仰。圣经对说话有什么样的教导呢?基督徒又该如何说话呢?一、话语的力量"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相似文献   

10.
<正>之前曾发生过记者探访某小区群租房遭到殴打的事件。打人者固然被绳之以法,但是群租房的话题也再次被捧上了热议。除了消防安全以外,大家常常也有一个印象:群租房很容易起是非,住在里面的人往往也很“冲”。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到底是什么在影响着人的心情?勿庸讳言,正如许多为租客们说话的网友提到的:要是有钱租整套,谁还会挤在群租房?——且不论这个观点是否可以作为同情群租房的理由,至少从中不难看出群租房的住户们大多经济上并不宽裕。有研究表明,收入水平与主观幸福感是有相关关系的,  相似文献   

11.
正少时了了,大未必佳。倘若相反呢?古往今来,数数看吧:王阳明5岁了,都不会说话,却终成一代圣人;爱因斯坦,9岁时都不能流利说话,他妈妈曾经一度以为他是弱智;爱迪生5岁才会说话;陈景润成年后还是结结巴巴;海派清口创始人周立波,靠嘴上功夫名扬天下,却是在4岁时,才学会说话的……明代有一位被称为"四绝"的全才,却是在11岁,才开始能说话的。他就是诗、文、书、画无一不精的,明代  相似文献   

12.
王辉  李广政 《心理科学进展》2021,29(9):1617-1627
手势是在交流或认知过程中产生的、不直接作用于物体的手部运动, 具有具体性和抽象性。其分类主要从手势的来源、手势的内容、手势的意图及手势和言语的匹配性等角度进行划分。不同类型手势在出现时间及发展趋势上存在差异。手势在儿童词汇学习、言语表达、数学问题解决、空间学习及记忆等方面起促进作用, 但对言语理解的影响未得出一致结论。未来可关注不同类型手势与儿童认知发展的关系及对比不同来源手势在各学习领域的优势情况。  相似文献   

13.
让保姆,爷爷奶奶带孩子不自己亲自照顾,很多中国父母以为孩子只要身边有人看着,没有生命危险就好。其实从出生开始,孩子就需要和别人交流。不会说话也可以交流。肌肤的接触,拥抱,关注的眼光,和他说话。孩子需要不断的交流,会变得比较聪明,对爱有安全感。我们很多家庭的孩子,是在没有关注的环境下长大。脑子会变得怪异呆滞,然后永远缺  相似文献   

14.
“言”说     
戢宗鹤 《中国道教》2005,(4):55-55,57
世上大学问多的是,但作为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学会说话;善于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会不会与人沟通交流,除与环境和对象有关以外,关键一点在于自己是否有言谈,会辩的技巧;这种技巧主要体现在表达的能力上。常言道:会说话的人不抢着讲,不会讲话的人争着说。其实这一来说明自己态度不谦虚、没礼貌;二来说明个人的表现欲很强;三者说明没有表达涵养。太上爷曰:“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有智谋的人遇事沉稳,并不急于表现自己;同时说明夸夸其谈只不过是“纸上谈兵”、故弄玄虚、卖弄自己而已;空话一大堆,只会招来别人的厌恶、心烦。进一步…  相似文献   

15.
末芥姊妹  渊声 《天风》2010,(6):63-63
<正>问:当教会中人们遇到一些难处,请求他人为其祈祷时,有人喜欢开一些所谓"属灵的处方",如有人会这样说:"神对我说了,你应该怎样怎样……才能得主的喜悦,这样有病会好、有难会过……"我很困惑,难道神真的对他说话了?末芥姊妹  相似文献   

16.
<正>“你的耳朵去哪里了,妈妈和你说话呢,怎么没反应?”“非要我发脾气大声吼,你才听得见我说话吗?”相信这是不少家长朋友的烦恼吧:对孩子说话仿佛就是耳边吹过风,风过而无痕。但其实对儿童来说,比起听到的内容,他们最先接受的往往是面孔的情绪,而且家长更不知道孩子是不是准确接收了刚才的情绪,即正确识别面孔情绪。情绪是个体与客观世界互动时,  相似文献   

17.
感觉与认知是否是相互独立的?本研究通过对比先天盲被试与明眼被试在进行物体颜色判断时的行为反应和神经电生理信号变化,探讨视觉经验缺失对颜色认知的影响。结果发现,先天盲被试具有一定的颜色知识,但其水平低于明眼被试;两组被试都出现了由颜色不匹配所诱发的N400效应,且都表现出左半球优势;但是盲人组的N400效应大于明眼组,盲人组的N400反应潜伏期小于明眼组。该结果说明,直接的视觉经验是颜色认知的充分条件而非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我们常常说,最难对付的敌人,就是我们自己。我们会常常问自己“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丰富,我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自我意识在增强,达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完全觉醒。  相似文献   

19.
略论民族声乐表演中肢体语言的基本构成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语言作为语言的一种,属于非言语性的语言.它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肢体动作和体位变化而构成的一个视像符号系统,是人们在长期的交流中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自然符号.肢体语言一方面以视觉的可感性区别于有声语言和其他声音符号①;另一方面,它又以自然性、民族性和社会性而区别于聋哑手语、交警手势等统一规定的肢体符号;同时,它还因其具有信息功能和交流功能而不同于人的生理行为.  相似文献   

20.
盲人买剪刀     
阿西莫夫从小就很聪明,天赋极 高。有一次他遇到一位汽车修理工,是老朋友修理工对阿西莫夫,朋友说:“嗨,阿西莫夫 !我来考考你的智力,出一道智力题,看你能不能回答正确。”阿西莫夫点头同意。“ 有一位聋哑人,想买几根钉子,就来到五金商店对售货员做了这样一个手势:左手食指立在 柜台上,右手握拳做出了敲击的样子。售货员见状,先给他拿来一柄锤子,聋哑人摇了摇头 。 于是售货员就明白了,他想买的是钉子。“聋哑人买好钉子,刚走出商店,接着进来一位 盲人,这位盲人想买一把剪刀,请问:‘盲人该怎么做?’”阿西莫夫说:“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