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学习不良和优良儿童社会信息加工中反应特点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情境故事和结构性访谈,研究学习不良和学习优良的小学四年级儿童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结果表明,学习不良儿童在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的反应数量与质量总体上不如学习优良儿童;学习优良儿童更能注意到特质线索对他人行为的影响,他们在自我估计时体现了有别于他人的行为倾向,而且具有策略性;学习不良儿童更多地依据情境做出对他人行为的判断,无论是社会判断还是自我估计都还停留在非此即彼的水平上。  相似文献   

2.
<正>在我们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向他人学习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样可以使我们获得不能直接获得的知识,并且能够避免代价昂贵的试错探索过程。这样的社会学习手段对各领域都是新手的儿童来说尤其重要。当然,如果信息来源不可靠,就会带来错误的信息。因此,选择合适的学习对象是获取有用和准确信息的关键。先前的研究表明,幼儿甚至婴儿在认可来自不同来源的信息时是有选择的,他们会更相信知识渊博的说话者以及说话者专门研究所提供信息的特定领域。  相似文献   

3.
观察学习是人类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过观察,从他人那里获得新行为的信息。模仿他人的所做所为,接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观察学习因而构成人们适应社会或社会化的重要手段.家长、教师和其他教育工作者无不利用榜样的影响,指导儿童通过观察获得正确的行为方式,培养儿童优良的思想品德.因此为了有效地指导儿童的  相似文献   

4.
儿童的选择性学习是目前认知发展领域的热点问题。儿童在因果知识领域内的选择性学习(即选择性因果学习)对于回答儿童如何获取知识这个经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儿童的选择性因果学习表现在对他人解释的辨别、评估与采纳上。他们会主动向可靠的信息提供者寻求解释, 并在接收回答后表现出选择性跟进反应。对于他人的回答, 年幼儿童不仅能根据言语线索辨别出解释性陈述, 还能依据解释的结构特征选择更好的陈述加以采纳, 年长儿童甚至可以从不同模式的解释中灵活地学习更适宜的因果知识。未来研究应深入关注解释的其它特征在儿童选择性因果学习中的作用, 进一步探讨选择性因果学习的认知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类个体对外界知识的获取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 即他人的证言。对儿童来说尤其如此。发展心理学家最近致力于研究学龄前儿童对他人证言的信任。一方面, 学龄前儿童往往会盲目地接受他人所告知的信息, 表现为轻信偏差; 另一方面, 儿童在知识学习上又会表现出高度的胜任力, 他们会借助一系列线索保证获取更为可靠的信息, 包括知识性线索和社会性线索。正如有关婴儿是否存在心理理论尚有争论, 儿童认识性信任的潜在机制也存在两种不同的取向, 涉及儿童是否理解信息者的心理状态。尽管对儿童知识性信息的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和发现, 未来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6.
流言是指以声誉信息为基础的关于不在场第三方的评价性信息。它同时也是儿童学习社会领域知识的一个重要信息源,可以影响儿童对于他人的评价及后续的行为。本文从流言在儿童中产生与发展的过程、儿童对于流言的认知发展特点、以及儿童对于流言信任评价三方面总结了儿童流言的相关研究。最后,本文提出未来可从流言发生的机制、儿童信任流言的机制以及流言对于儿童发展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张文新  林崇德 《心理学报》1999,32(4):418-427
采用经过标准化处理的观点采择故事对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二、四、六年级儿童的社会观点采择能力进行测量,利用录像观察技术和同伴评定法分别测定幼儿园大班和小学儿童的同伴社会互动经验,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与同伴互动经验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幼儿园大班儿童在准确采择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10岁为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的小学儿童能够根据有关事件信息准确推断他人的观  相似文献   

8.
郑信军 《心理科学》2002,25(6):702-705
本研究探讨在不同的道德冲突情境中,线索及其与行为的匹配性对儿童行为预测、情绪推断及其归因的影响。结果表明:(1)7、8岁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了根据他人特质推测情绪的能力,但是他们还难以做出准确的解释;(2)儿童对亲社会情境和犯过情境存在不同的情绪判断与归因模式;(3)在他人特质与行为匹配的时间,儿童更容易根据他人的特质来推测其情绪反应;(4)在他人特质不良的情况下,儿童更容易根据特质来预测其行为;(5)儿童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优于对他人情绪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引言合群性(affiliaton)又称乐群性,是一种人格特征,指个体积极接近他人,参与他人的活动,想获得他人认同的趋势或倾向,以及被他人接受,认同的程度。合群性的发展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学习、交往活动以及社会化过程都有重要影响。合群性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儿童交往的能力和水平。而交往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必要条件。具有较高合群性水  相似文献   

10.
亲社会表现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行为,其影响机制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两个研究(分别以大学生和二、四、六年级小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受助者结果类型(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vs.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对亲社会表现的影响。结果显示:(1)受助者避免消极结果条件比受助者获得积极结果条件诱发成人更高的亲社会意愿和行为;(2)六年级儿童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的亲社会意愿更强、情绪更积极;(3)相对于帮助他人避免消极结果,二年级儿童更倾向于帮助他人获得积极结果。这些结果说明受助者结果类型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表现(包括亲社会行为、亲社会意愿、亲社会情绪),并且这种影响因成人和儿童有所不同:成人和年长儿童表现出亲社会损失规避现象,年幼儿童则表现出相反效应。  相似文献   

11.
儿童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及其子类型间的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张文新  郑金香 《心理科学》1999,22(2):116-119
对幼儿园大班至小学阶段的425名儿童施以认知和情感两类观点采择测验,考察儿童社会观点采择发展的一般趋势以及两类观点采择的发展趋势及水平上的差异。结果发现:6岁左右儿童在准确推断他人观点方面还存在较大困难。6—10岁左右是儿童社会观点采择能力快速发展的时期。10岁左右儿童已能根据环境信息较准确推断他人的观点:儿童认知观点采择与情感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趋势基本一致,但后者的发展水平极显著地落后于前者。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旨在探讨儿童认知物体过程中是如何发展区分自己的心理意象与他人现实环境中获得的视觉信息的能力,即区分看见的和知道的观点采择能力。结果发现:(1)5岁儿童才基本具备观点采择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具有不同的观点采择水平模型和年龄特征。(3)在不同的信息种类条件下儿童上述的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4)呈现不同的视觉信息也影响儿童上述的观点采择。(5)儿童在观点采择过程中产生错误主要是由于儿童不能把自身对客体的不确定信息的区分外推到他人身上去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该研究以90名学习障碍儿童为研究对象,探讨学习障碍儿童情绪理解与同伴接受性和社会行为的关系,比较情绪理解不同成分对同伴接受性和社会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情绪理解不同成分对学习障碍儿童同伴接受性和社会行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基本情绪识别和自我意识情绪识别是学习障碍儿童同伴接受性的最佳预测变量;2)自我意识情绪识别和表情识别是学习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最佳预测变量;3)自我意识情绪识别、情绪内部原因理解、情绪隐藏理解、情绪改变理解和情绪外部原因理解是学习障碍儿童社会能力的最佳预测变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听障儿童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各层面的关系,以及情绪理解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方法:实验一采用错误信念理解和谎言理解来探讨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各层面的关系。实验二增加了情绪理解任务,并探讨情绪理解在错误信念理解和谎言理解之间的背后机制。结果:(1)听障儿童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谎言意图理解的正确率显著不如典型发展儿童,且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好,越容易进行真假信息辨别和谎言意图理解;(2)典型发展儿童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越准确,谎言意图理解越好:(3)当听障儿童情绪理解得分较高时,自我/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行为判断具有正向预测作用;(4)典型发展儿童情绪理解得分较高时,自我错误信念对真假信息辨别有正向预测作用,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行为判断、真假信息辨别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听障儿童他人错误信念理解对谎言理解具有解释作用,而且推动高情绪理解在谎言理解中的促进作用,以及表明高情绪理解对错误信念理解与谎言理解中的调节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5.
周宗奎 《心理科学》1998,21(4):378-378,374
行为评价法是一种由他人或本人对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行为表现作出评价.从而确定个体社会行为特点的方法。这种方法在儿童发展领域得到了不断的应用和发展。其具体形式主要有等级评定、直接观察、行为角色扮演和自我报告。1等级评定等级评定指由他人对儿童的某些社会行为填写行为核查表或直接评定等级。等级评定和行为核查表都要求他人对儿童的行为或某些特点作出判断.他人对儿童社会行为的知觉可由提名、排序、核查表、等级星表等多种形式获得。行为核查表要求填表人就儿童是否表现了某种行为或特点作出二择一迫选判断;等级评定要求明确…  相似文献   

16.
儿童对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根跃  丁晓攀 《心理科学》2006,29(2):392-394
本研究通过对63名儿童的访谈来调查儿童对他人有关心理特质的自我报告信息的评价。研究发现,10、11岁儿童比6、7岁儿童对高评价性特质“诚实”、“聪明”、“善良”、“友善”自我报告的信息抱有更大的怀疑;但是在中性特质“忧虑”、“喜欢热闹”、“喜欢红色”、“喜欢咸食”上没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把自我报告作为有关高评价性特质的信息来源时,高年龄组比低年龄组表现出更大的怀疑,而且这种变化是与儿童自我表现能力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采用早期问题行为发现量表、社会技能测量量表对 12 0名小学四、五年级学生进行测量 ,其中学习困难儿童和非学习困难儿童各 6 0名。结果发现 :1.学习困难儿童与非学习困难儿童相比存在明显的问题行为 ;2 .学习困难儿童相对于其非学习困难同伴社会技能低下 ;3.学习困难儿童问题行为与社会技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归因的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长江  王宪清 《心理科学》1993,16(4):205-210
本文以归因理论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问题。在研究中,设置家庭、学校、社会等三种道德情境,让儿童对各种情境中他人的道德与不道德行为进行归因。采用“主成份分析”和“方差极大正交旋转”法对归因结果加以统计处理,从而揭示出小学儿童对他人道德行为的归因的主因素构成及其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9.
心理学中的社会化是指一生物有机体向社会有机体的转化过程,儿童社会化过程就启始于出生。关于儿童社会化的探讨是发展心理学的中心课题,无疑也是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近年西方对儿童社会化的实验研究和理论探讨再度盛行起来,下面做个简单介绍。纵观许多关于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学研究,很容易发现,是各种总体的理论模型在支配着研究者的思想。每一种模型都首先给出儿童与他人接触时发生作用的特殊假设和发展途径。便径直去探讨社会化的最终产物及其心理机制过程过程。有这样三种模型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20.
袁鸣  邓铸  季培 《心理科学进展》2013,21(3):480-486
个体掌握的知识很多来自于他人的传授。从4岁起,儿童就意识到不同的信息提供者在可靠性上存在差异。他们根据与提供者间的熟悉程度、提供者过往陈词的准确性、以及来自他人的线索等策略对于信息提供者的可靠性进行评估,从而决定谁更值得信任。未来关于儿童对于信息提供者选择性信任的研究应从扩展探究的知识领域、对于信息提供者其他特征的操纵、以及潜在文化差异检验等方面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