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哲学角度提出了“元宇宙” 这一新概念,是有启发性的。是否有“元宇宙”,只能期待未来科学的回答。本文只是一家之言,我们更乐于听到各种声音,只要有故成理,不管证实、证伪,均受欢迎。  相似文献   

2.
在《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再论宇宙的层次与元宇宙》 (载《哲学研究》 2 0 0 2年第 2、1 0期 )两文中 ,我提出了“宇宙层次”、“元宇宙”、“本宇宙”的概念 ,其根本宗旨在于揭示和描述我们的可观测宇宙 (即“本宇宙”)不是单一的唯一的宇宙存在形态 :它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是由更原始更低级的宇宙形态 (即“元宇宙”)演变而来的 ,并且原始的母宇宙依然存在。于是 ,元宇宙作为本宇宙的背景又与本宇宙一起在总体上形成了宇宙的双层 (或多层 )结构。所以 ,宇宙在总体上是历史地生成的“立体宇宙”。目前 ,在宇宙学界“多宇宙”的观念已逐…  相似文献   

3.
“实践”和“物质”是两个不同层次和系列的范畴,不应把它们等同或并列起来。就“物质”来说,它是一个本体论范畴,指的是世界万物的共同本质。我们把千差万别的世界万物加以高度抽象和概括,抓住了它们的“客观实在”这一共同本质,统称之为“物质”。这里的“物质”范畴的外延,是包括人的实践活动所能干预的地球上的各种客观物体,也包括宇宙中其它的各种物质形态。在人类实践所及的属人世界里,物质客体都打上了实践的印记。它们是自然的产物,又是实践的产物;既包含客观因素,又包含人类主观的因素。然而就其物质客体来说,它们的最高本质也是客观实在。就“实践”来说,从认识论角度上看,  相似文献   

4.
路平 《天风》1996,(12):49-49
台基督教界支持“宗教扫黑”行动 轰动台湾全岛的宋七力集团诈欺敛财案,现已基本查清。宋七力及其有关人员已被收押。宋七力自称是“宇宙大光体转世”、“法力无比”,以其名成立的“显相协会”向受其欺骗的群众敛财数十亿台币。该机构高价贩售的“神光”、“分身神迹”照片均为重复曝光所合成。整个事件巳被证实为骗局。 对于取缔、制裁“神棍”之流的扫黑行动。  相似文献   

5.
董群 《中国哲学史》2007,(1):113-120
石峻教授(1916~1999)的学术生涯中,佛教哲学研究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他认为“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并且有它悠久历史和丰富典籍以及各种文物资料的佛教,是值得人们认真研究的。”他这样解释佛教哲学:佛教哲学不是指广义的佛学,它一向重视宇宙和人生“常”和“变”的关系、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各种相互对立的思想范畴之间相互依存、互不分离的关系。他对于中国佛教哲学的研究,有着整个宗教研究的背景,而不是单纯就佛教研究佛教,他专门撰有《世界三大宗  相似文献   

6.
宇宙的本来的概念是指时空,“上下四方曰宇,古往今来曰宙”。但是现在天文学通用的宇宙的观念,是指天文学观察所能达到的物理世界或物质世界。这种“观测宇宙”(又称“我们的宇宙”,总是有限的,这并没有争议。但如果把未来的发展也包括  相似文献   

7.
唐初易学呈现出融合汉魏的特色,孔颖达的《周易正义》是其杰出之代表。孔疏认为易道“备包有无”,孔疏中的“无”不是单纯的某种实体或属性,它具有多层含义,是对汉易元气发生论和玄学易无本论的融合创造,是其易学的形上学; 而“有”就是宇宙万有,孔疏将宇宙万有统摄于易象之中,认为易象是宇宙万有的符示涵摄者,由之提出了灵活开放的易象观;以之为基础,在乾坤父母说之上将易学六十四卦系统诠释成了一个流变互通的意义世界。  相似文献   

8.
价值的定义及其特性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李醒民 《哲学动态》2006,10(1):13-18
普特南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不怀疑物理宇宙在一些方面是“机器”,它不是“关心的”(虽然把它描述为“不关心的”多了一些误导)。但是,正如康德看到的,物理宇宙忽略的东西正好是使那个宇宙对我们来说是可能的事物,或者是使我们有可能从我们的“感官刺激”———意图的、价值的和指称的“综合”工作———构成那个宇宙的事物。一句话,没有价值,我们就没有世界。虽然工具论否认这一点,但是工具论本身也是一个价值系统,尽管是一个病态的价值系统[。1]不管你同意还是反对这段话中的某些提法,但是其主旨恐怕大家都会接受。这就是对人类而言,价值是…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唐末五代“道门领袖”杜光庭的《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例,来说明在道教宇宙论中始终存在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是从神学上提出带有神喻启示特点的宇宙神创说,以彰显“道”的主宰性、神圣性与超越性;二是从哲学上建构了以“道气”为本的宇宙生成论,力图对宇宙世界以及人的生存作出一个根本性的解释,从而为人的修道实践提供依据。只有厘清这两条线索相互交涉的复杂关系,才能更好地把握道教宇宙论思想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0.
如果哈姆雷特是一个宇宙学家 ,他大概会提出 :“有限 ,还是无限 ,这是一个问题。”这其实也是一个悖论 (paradox ,似是而非的“吊诡”) :如果宇宙在时间空间上没有开端和边界 ,那么此前已经过去了无限 ,宇宙就被设想为完成了的总和 ,但无限不可能过去 ,总体也不可能完成 ;然而 ,如果宇宙有开端和边界 ,那么在开端之前、边界之外必须有一个空无的所在 ,但“无”中又怎么生出“有”来 (康德悖论 ) ?这个悖论还是“说谎者悖论” (被认为是罗素悖论的一个不严格表述 )的一个放大版 ,因为它同时具备了“自指” (self referenc…  相似文献   

11.
江峥 《美与时代》2005,(5):24-27
“意境”是一个古老而独特的审美范畴。在现当代各种不同观点中,多从宏观角度,试图把“意境”概念构建成某种庞大的体系,用它往各门具体艺术部类上生套。笔者认为,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其意境表现各有倾向,不宜笼统归一。中国山水画的“意”是作者对生命自然的思考,是对宇宙至真的理解;“境”则是这种思考行为和理解成果在画中与画外游走灵动的时空。  相似文献   

12.
石涛提出的“一画”说,是对宇宙万物的本质和艺术内在规律的高度抽象与概括。“一画”这个概念,指的是宇宙万物的规律。从艺术角度去理解,指的是一个完整的形象世界的创造规律。它是石涛对于哲学、美学、画论、道家思想、禅宗艺术等的深刻理解与总结。按禅理来解释,应是明心见性。  相似文献   

13.
论不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从过程哲学宇宙论的宏观视角出发,通过结合历史性考察而强调“无限的背景总是作为未经分析的理由而存在”和“任何一种存在物都只有根据它与宇宙的其他存在物相互交织的方式才能得到理解”。该文系统论述了构成宇宙的、作为“事实世界”的“创新的世界”和“价值的世界”及其相互融合关系,认为“人的不朽”也就是“已经得到实现的价值的不朽”,从而展示了其独具特色的人生观;文章言简意赅,值得仔细品味。  相似文献   

14.
李洪志在《转法轮》一书篇首的“论语”中说:“‘佛法’是最精深的,他是世界上一切学说中最玄奥、超常的科学。”“‘佛法’是从粒子、分子到宇宙,从更小至更大,一切奥秘的洞见,无所不包,无所遗漏。他是宇宙特性‘真、善、忍’在不同层次的不同的论述。”实际上,“真、善、忍”只能是某个人类社会群体的生活信条,绝不是什么宇宙的根本特性。而  相似文献   

15.
人类一直对宇宙的起源、形成及其存在价值等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每个民族、每个宗教都对这个问题做了不同的解释,伊斯兰教也不例外。由于其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伊斯兰宇宙观。现从几个方面予以介说。  一、“世界”或“宇宙”就是除真主之外的一切存在。“世界”或“宇宙”包括天地万物以及一切自然规律与法则,也就是说包括物质的或非物质的所有被造物。部分现代穆斯林学者把世界珍于四种本源:精神(灵魂)、物质、时间与空间。  “人”或“人类”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之一,他的出现虽然较迟,但因其所具有的结构特性而包容了世界的实质,也…  相似文献   

16.
宇宙的错误     
1917年爱因斯坦把新发现的相对论应用于整个宇宙。当时,科学家坚信宇宙是无限的,是确定不变的。可是,爱因斯坦按照他新发现的等式推测,宇宙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他感到有必要像许多科学家那样,给他的等式加入一个“λ”项。这样宇宙就静止不变了。可是,1929年美国天文学家埃德温·哈布尔宣布宇宙实际上在不断扩张。爱因斯坦意识到,如果他坚信最初公式,他自己也能断言宇宙在不断扩展的。他放弃了“λ”项,并拒绝再把它加进去。可是后来几年,天文学家发现了“λ”项的确存在的证据,宇宙是在加速扩展的。所以,具有讽剌意味的是,…  相似文献   

17.
4〔中观悟超思维〕除了“美”字的整体运动轨迹之外,《道德经》还使我找到了最能接近美、最能感受美的“美学思维方式”──破除执著的悟超思维。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曾用手杖画在沙地上的圆圈表明:圆圈内已知部分的面积越大,接触圆圈外的未知领域也越大。用《老子》的话说就是“知不知上,不知知病”(71章)这个知识悖论使我们顿悟:要较全面地把握世界,单纯靠科学方式是不行的,还需要哲学方式、神学方式和美学方式。从非线性动力学的角度看,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大宇宙的线性区。大宇宙是非线性的,整个宇宙是非线性动力学的世界。依照理解大宇宙奥…  相似文献   

18.
道教的信仰及教理教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教所信奉的神仙,上至三清、四御,下至城隍、灶君,风雨雷电、山川社稷均有神灵。而道教最根本的教理教义,是“道”和“德”。“道”在道教中是唯一的理论基础,是以“清静为宗、虚无为体、柔弱为用”的一种“道”。这种“道”就是道教最根本的信仰。道教认为:“道”是无所不包和无所不在的,它是一切的开始;并认为“宇宙”是由“道”演化出来的,有了“道”才生成“宇宙”,由“宇宙”中的“元气”构成了“天地、阴阳、四时”,由此而化生万物。有的道书又认为:先有“元气”,后有“宇宙”,并将“宇宙”分为“混元、洪元、太初”三个不同的大的世纪,这是依据“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理论而发展的。老子所说的“道”,既是指“宇宙”的本体,又是指“自然”的规律。《道德经》(二十五)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说明“宇宙”的根源是“自然”;由自然产生宇  相似文献   

19.
陈立胜 《哲学动态》2022,(10):30-34+127
<正>一作为原初的“中国哲学思想”的开启、转折与发展,是在“天下”的视域中展开的,而“中国”作为“天下之中”的信念,让中国哲学家始终有一种“大道在兹”意识。与今人对“不可通约”的问题意识之敏感不同,在古典中国思想世界之中,旁通纵横、气吞六合始终是哲人的基本精神抱负。用《中庸》的话说:“君子之道,本诸身,征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陆象山云:“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相似文献   

20.
真月 《法音》2005,(11):6-11
(2005年10月24日)一、讨论的背景与前提我们生活在所谓“世界化(全球化)”时代中,世界化可以说是通过地球这个空间概念融合在地球上发生的各种现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从天文或宇宙观点看待地球这个行星,并表示在这个行星内展开的各种状况特征,强调了一种将“地球“看作是一个单位的认识。过去,我们将该地球称之为世界,为了将在此生存的所有人与生态系中的其它动物区分,把它称之为人类。“人类的发展”是指,超越特定地区种族或文化界限的地球上所有人共同的较为正确的成就。当前的人类正经历着对可持续发展持怀疑态度以及担心人性丧失等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