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史冰  苏彦捷 《心理学报》2007,39(1):111-117
为进一步探讨儿童欺骗行为的表现及其影响因素,在研究一中,分别引入陌生的成年女性、成年男性、同龄女孩、同龄男孩等四种游戏对手,探讨159名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在面对不同对象的情况下外显欺骗行为是否发生变化?结果表明,被试性别、对手年龄和对手性别三因素之间交互作用显著,儿童更倾向于欺骗成年女性以及和自己性别不同的同伴。研究二采用儿童社会化量表进一步考察儿童欺骗行为和其它社会性特点的关联。结果表明隐蔽的动作欺骗和意志维度显著相关,外显的动作欺骗和好胜心维度显著相关,说谎和自我概念维度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良心的见证     
刘美纯 《天风》2018,(4):24-24
在这个信息丰富的时代,对于我们来说,到底是被各种信息牵着走,还是有自己的思考,有时真成了一个问题。关于圣经研究方面的文章,可以说网上确实很丰富,只要输入你想要了解内容的关键词,就可以检索出多篇相关的文章。但是,当我们直接照搬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是否把自己的思考能力完全否定了?  相似文献   

3.
张晓 《心理学报》2011,43(12):1388-1397
对119名幼儿进行历时两年的三次追踪测试, 采用潜变量增长建模, 检验童年早期的社会能力是否呈线性增长, 并考察气质、性别、母亲受教育程度及其交互作用对社会能力发展水平与速度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社会能力在两年中呈线性增长, 起始水平及发展速度均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 (2)女孩起始的社会能力水平高于男孩; 母亲受教育程度越高, 儿童起始的社会能力水平就越高; (3)气质节律性对社会能力增长速度的预测因儿童性别而异:节律性能够负向预测女孩社会能力的增长速度、正向预测男孩社会能力的增长速度。  相似文献   

4.
《天风》2015,(3)
<正>最近微信朋友圈、微博中,各种有关周杰伦结婚的消息充斥着我们的视觉神经。当越来越多关于婚礼现场的细节被披露出来时,面对这场梦幻般的婚礼,男孩们都在憧憬着自己也能在气派的教堂中举办婚礼,然后到豪华的城堡中举行派对;而女孩们则八卦着新娘子身上那副首饰镶嵌了多少克拉的钻石,计划着让自己的男朋友给自己一个浪漫的婚礼;剩下的文艺青年们一面细数新郎多年的音乐历程,一面感叹自己即将逝去的青春……看到凡此种种,可以说很多人对这场婚礼的认知只停留在物质层面上。我想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背  相似文献   

5.
郭为 《天风》2022,(6):42-43
曾唱过《彩虹天堂》的歌手刘畊宏和他的妻子王婉霏最近凭借健身直播走红,49岁的刘畊宏带着妻子、66岁的岳母在镜头前运动,健身动作包括踢腿、抬腿等,动作利落,简单易学,这激起了众多年轻网友跟着健身的兴趣. 我也有留意到,许多基督徒也加入了这样的健身运动当中.这也促使我们思考基督徒如何看待健身的问题.基督徒是不是只关心灵魂的事,身体就不重要了呢?我们如何体验到身体锻炼的益处,使我们在灵里受益?  相似文献   

6.
采用眼动技术探究性别繁衍优势对性别偏爱的影响。实验一通过实验材料启动男性繁衍优势的高低,记录被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对男孩图片和女孩图片的注视时间,结果发现:当男性繁衍优势高时,被试注视男孩图片时间显著高于女孩图片,表现为男孩偏爱;而当男性繁衍优势低时则相反,表现为女孩偏爱;实验二通过实验材料启动女性繁衍优势的高低,记录被试在不同启动条件下对男孩图片和女孩图片的注视时间,结果发现两种启动条件下被试对女孩图片的注视时间均高于男孩图片,表现为女孩偏爱;然而,与女性繁衍优势低时相比,当女性繁衍优势高时,对女孩的偏爱程度更高。研究结果表明亲代对子代的性别偏爱可能是基于提高亲代自身繁衍效率的考虑,具有进化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有个女孩,喜欢上了一个开花店的帅气男孩。她有事没事就去花店,还对男孩说:"我上辈子大概是一朵花,要不然怎么跟花这么亲。"男孩爱开玩笑,说:"你呀,是花也一定是朵丰腴的牡丹花!"女孩很胖,她以为男孩是在笑话她的身材,于是下决心减肥。其实她曾经多次减肥,可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嘴。这次,她坚决要把减肥进行到底。接下来,女孩开始艰苦卓绝的减肥工程,其中艰辛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8.
运用《儿童动作评估检查表》和停止信号任务,通过教师评定和即时行为实验方法,对40名4~6岁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动作发展的内部结构、动作抑制的发展趋势和动作抑制与动作一般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细探讨。结果发现,4~6岁幼儿的动作处于一个迅速发展的时期;幼儿在自身与环境的静止或变动情况下,动作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当儿童自身静止并处于静止的环境中时,动作发展水平显著高于儿童自身移动和环境变动状态下的动作水平;男孩与女孩在动作发展的特定条件下存在差异。同时还发现,幼儿的动作反应抑制能力存在明显的年龄发展趋势,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其动作反应抑制能力增强;动作反应抑制能力与一般动作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9.
本采用修订的欺负行为问卷对333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在欺负行为的发生频率上随年级增高而减少,并存在起伏现象,男女间和重点校与普通校之间差异显;在欺负的类型上,随年级增高,男生由直接的身体欺负为主转化为直接的言语欺负为主;女生由直接的言语欺负为主转化为间接的言语欺负为主。欺负的方式男孩多是被一个男孩或多个男孩所欺负;女孩则是被一个男孩或多个男孩,或一个女孩或多个男女孩所欺负。并且表明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被老师、家长和同学所忽视,应引起教育工作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梁朴 《天风》2013,(5):12-15
你得救了吗?这个尖锐的问题可以更细致地表述为:当我们敞开心门接受耶稣,接受他为我们所成就的伟大救恩,我们能否肯定主已经确实进来?他的救法是否已经应用在我们身上,使我们知道我们有永生?我们能否确知,当我们接受他时,他是否也接受了我们?你得救了吗?对于这个问题,有些人坚持说我们现在不会知道,得救是一个未知数,只能作为美好的盼望。另有人会警告说,宣称自己知道是犯了骄傲和放肆的罪。以上这些错误的思想来自撒但,我们并非不知道他的诡计。他指着"罪"对我们说:"不一定死。"又指着"恩"对我们说:"不一定活。  相似文献   

11.
模仿非任务相关动作的行为被称为过度模仿。研究以94名4-6岁儿童为被试,通过操纵无关动作与结果之间的关系,考察了儿童遵守规范的动机对过度模仿的影响。结果发现,当遵守规范导致不能得到想要的结果时,儿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过度模仿;而当遵守规范与得到结果不冲突时,儿童过度模仿的比例显著增加。这些结果说明遵守规范的动机影响儿童的过度模行为,当遵守规范的动机降低时,过度模仿行为减少。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性别心理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铁如 《心理科学》1993,16(1):57-59
一、研究背景性别心理差异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兴趣。在研究的早期,人们普遍认为女性的智力差于男性,但很快就被一些调查研究资料所否定了。于是一些人便转而认为男女在智力水平高低上没有显著差异,而只是在智力类别上有差异.例如,格林和爱丁1982年的研究表明,女孩的阅读、文学和音乐成绩较男孩好,而男孩的自然科学和数学成绩较女孩好。到了六七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另一种观点,该观点认为男女性没有不同的能力,但男女性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表现在诸如成功期望、失败归  相似文献   

13.
在社会互动中, 人们具有自动模仿他人动作的倾向。尽管这种自动模仿有利于个体理解他人动作的感受, 但有时也会与自身的动作意图产生冲突。因此我们需要将自身动作意图与他人动作进行区分并调控二者之间的冲突。这种能力被称为自我-他人控制(self-other control, SOC)。与动作模仿控制相同, 心理理论、观点采择和共情等更高级的社会认知同样涉及对自我和他人信息的加工。很多证据表明, SOC可能是一种领域普遍的(domain-general)加工机制, 即在动作模仿控制和其他社会认知中, 大脑对自我和他人双方信息的区分和冲突调控共用同一套SOC系统。最近一些研究发现, 相比于抑制自身优势反应的抑制控制(inhibitory control), SOC是社会认知中一个更为关键的影响因素, 抑制控制对社会认知的作用受到SOC的调节。此外, SOC的领域普遍性提示我们, 未来可以通过简单的动作模仿控制训练, 来为社会认知受损个体(如孤独症和述情障碍者)进行康复训练。  相似文献   

14.
女孩受了伤,住进医院。她的眼睛上缠满了厚厚的纱布,世界在她面前,突然变得黑暗一片。医生告诉她,一个月后,这些纱布才能拆掉。她问,我的眼睛能好起来吗?医生说,当然能。不过,你必须忍受一个月的黑暗。女孩有些害怕,一个月的黑暗?她不知道自己会不会疯掉。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探讨城市、农村和流动三类儿童在共同相处的社会环境下的社会行为和适应。结果显示:(1)女孩在同伴接纳、领导地位、社交性-合作、害羞敏感、教师评定能力和学习成绩方面的得分显著高于男孩,而男孩的受欺负得分显著高于女孩。(2)流动儿童的同伴拒绝显著高于城市儿童和农村儿童;而城市儿童的社交合作显著高于农村儿童和流动儿童。(3)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能够预测同伴接纳;城市和农村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够预测社交性-合作和同伴拒绝;三类儿童的害羞-敏感均能预测受欺负行为。此外,流动儿童的性别与害羞-敏感交互作用能预测消极提名。  相似文献   

16.
感恩生活     
有人说,生活是一面镜子,你对着它笑,它也对着你笑;你对着它哭,它也对着你哭。仔细想来,难道不是这样的吗?面对上天给予的种种恩赐与考验,怜爱与不公,我们或许无法改变生活的事实,  相似文献   

17.
求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在人类精神领域的这一方“美”的净土里,同样存在着各色各样千奇百怪的心理状态,这些似乎极端但却“有理”的心理状态我们姑且称之为“心理黑洞”。心理黑洞之一:对自己身体的厌恶在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当中,很多人会对自己的身体不满甚至产生厌恶的心理。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我又一次因心情不好找茬和丈夫吵起来,我对沉默不语的丈夫一通狮吼后,将他骂出家门。丈夫走后,我心中的无明之火还是没有熄灭,于是我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和丈夫离婚。在翻箱倒柜的过程中,我翻出了一叠旧照片。第一张照片上,一个斯文帅气的男孩和一个小巧娇媚的女孩手牵着手站在婚礼殿堂上——这不是我们当年的结婚照吗!这就是我们?那个男孩就是现在下了岗,每天在建筑工地干苦力,被晒得黝黑、粗糙的丈夫?那个女孩就是如今体态臃肿,说话高门大嗓,动辄对丈夫大呼小叫的我吗?我不禁感叹,岁月啊,你是那样的无情,将我们的青春和…  相似文献   

19.
<正>自卑、敏感、怀疑、怯懦……在某些至暗时刻,你是否曾与这些体验会面?若只是偶有发生,你可能并不在意。可若是它们经常出现呢?焦虑、抑郁、强迫、恐惧,这些不适的感受就会接踵而至了,这一切或许都和个体独特感不足有关。一、什么是个体独特感个体的独特性导致每个生命会用自己的方式建构并理解这个世界。这种建构方式的核心,是个体生命的绝对价值观。活出生命独特性对个体而言是不评判他人的生活,拥有自己的绝对价值观念,捍卫自己珍视的事物,做专属于自己的重要决定。你的每一段关系,你将来做的每一个选择,你在世界上留下的任何痕迹,都体现出是“你”而不是他人。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145名4~5岁儿童进行结构式访谈,调查幼儿假装游戏中假想角色现象的概况,包括假想同伴和角色扮演现象。结果如下:42.7%的儿童有假想同伴,绝大多数是玩具形式,女孩更多有假想同伴;男孩倾向于选择动物类型的假想同伴,而女孩倾向于人物类型;假想同伴绝大多为同性别并且比自己年龄小。44.8%的儿童有角色扮演活动,其中男孩倾向于装扮动画中的英雄人物,女孩倾向于装扮现实人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