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新译为“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 ●“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并非道德命题,乃是表达一种生活常规 ●把“大家为一人,一人为大家”提升为道德原则,既不合原意,并且会造成思想混乱  相似文献   

2.
在改革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建设两个文明的今天。如何认识“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一道德原则?本文就此谈点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一、“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为反对利己主义的道德原则而提出来的“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列宁于1920年提出来的。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领导俄国人民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进行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可是,千百年来私有制培植起来的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互不信任、人心涣散等恶习,成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严重障碍。要清除这些障碍,必须进行“移风易俗”的长期斗争,以便给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1920年春,列宁在《从莫斯科——喀山铁路的第一次星期六  相似文献   

3.
《法音》1986,(3)
马克思关于宗教有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列宁是如实转引这句话的。可是到了《列宁全集》中文版上却把这句话又译为:“宗教是麻醉人民的鸦片”,后来在竞相摘引中又加上了一个“烟”,宗教成为“麻醉人民的鸦片烟”?!几字之差,马克思原意给修改了。许多年来对宗教的性质、功能、看法上的偏颇也产生了!  相似文献   

4.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社会主义道德价值基本原则。它既是社会主义社会诸道德原则、规范之母,又是对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实质反映,也是社会主义道德与其他道德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5.
陈世佐(河北师院)在来稿中,阐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导向的四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社会道德价值导向。 人具有社会性。社会是由各个人组成的群体,社会离不开个人,个人离不开群体,每个人的衣、食、住、行、用等都是他人劳动的成果,而每个人  相似文献   

6.
在《哲学笔记》中,列宁曾说:辩证法、认识论和逻辑“不必要三个词:它们是同一个东西”(《列宁全集》第38卷,第357页)。在这里,列宁提出了被人称为“三者同一”的思想。《哲学笔记》问世后的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哲学界对这一思想做了广泛的研究探讨。但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晚年关于“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思索。近年来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兴趣。但是人们却很少论及恩格斯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毫无建树可言。但事实却是:马克思是在与恩格斯共同撰写的《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序言中公开发表自己对这个问题的  相似文献   

8.
近代日本的理性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明治初期,把外来语“reason”译为“理性”的是西周。被认为是1870年(明治3年)左右执笔的遗稿《尚白扎记》中,他作了如下注释:reason广义使用时,可译为道理;狭义使用时,可译为理性。在《生性发蕴》(1873)一文中又解释说:“理性就是理解道理的性能”。查阅一下现在的《英和辞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在理论界出现一种议论,认为马克思关于俄国农村公社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论述是他在晚年找到的一条“东方社会的发展道路”,因而被称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这种议论是以马克思1877年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1881年给查苏利奇的复信及其草稿和1882年同恩格斯联名为《共产党宣言》俄文版写的序言为根据的,但是我们在对马克思这些论述进行一次认真的研读之后看到,据此做出上述论断在理论上是极不严谨的。  相似文献   

10.
列宁在《哲学笔记》中列出了一个“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的图表(《列宁全集》第38卷,第399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这个图表,实质上是列宁关于构成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知识来源的研究纲要。在当代科技革命和社会主义实践  相似文献   

11.
心理意识是脑的产物。欧美等国的心理学者要求具体探讨脑物质怎样产生心理意识,我们不但不应当反对,而且应当更加切实、深入地探讨。因为心理意识既是脑物质的产物,人就必然要求知道脑物质究竟是用怎样的活动产生心理意识的。这是科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不可改变的。列宁一接触到心理学,就注意到这个问题:1894年,列宁热情鼓励心理学家“摈弃了关于灵魂的哲学理论,迳直研究心理现象的物质本体(神经过程)”。(《列宁全集》,第一卷。第124页)1908年,列宁在反对唯心论时指出:“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做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十四卷,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我们的意识和思维,无论表面上如何象是超感性的东西,但它们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头脑的产物”(《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心理的东西,意识等等是物质(即物理的东西)的最高产物,是叫作人脑的这样一块特别复杂的物质的机能”(《列宁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238页)。在我国,认识这个结论的正确性,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实践探索过程。关于这方面的材料散见于古代医学、哲学著作中的也有不少,特别是清代著名医生王清任《医林改错》一书中关于“灵机、记性”是脑  相似文献   

13.
译海拾零     
metalanguage的译法《哲学译丛》92年第1期曾提出 metaphilosophy译为“元哲学”是否妥当的问题。我们也常看到不少译者把 metalanguage 译为“元语言”。这种译法是否妥当,似乎很可以和 metaphilosophy 的译法一起考虑和研究。英国哲学家A.弗卢(Flew)在他所编《哲学词典》(1979)中这样解释:“metalanguage 是用来谈论一个对象语言(object language)及其组成词的语言。因此如果一篇论俄语的论文是用英语写的,俄语就是对象语言,英语是 metalanguage。可是,如果我们用英语写关于英语的问题,那么英语既是  相似文献   

14.
赖乔先生的《关于WillezurMacht的汉译》(《哲学译丛》 2 0 0 1年第 1期 ,以下简称“赖文”)一文对把WillezurMacht译为“权力意志”提出了质疑 ,并且得到了俞吾金先生的回应 (《也谈DerWillezurMacht的汉译》 ,《哲学译丛》 2 0 0  相似文献   

15.
三、守斋的意义 《圣经》拉丁通行本中的“Jejunium”一词,中文思高版似乎译为“禁食”,而另一个词“Jejuno”译为“守斋”。无论如何,两个中文词在思高版中是混用的。细究其义,禁食似乎在行为程度上严于守斋,禁食屡次指不吃不喝(non manducare neque  相似文献   

16.
列宁指出:“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通过创造性地改造客观世界而创造性地反映客观世界,是人类认识活动区别于世间其它一切物质存在形式反映或认知行为的根本特征,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认识之谜”。几千年  相似文献   

17.
《反杜林论》中有句话,马恩全集中文版第20卷第110页译为:“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笔者认为,句中两处“兽性”译得不够妥帖,易引起误解,应译为“动物性”,理由如下: 一、从全句语意看,恩格斯谈的是人的自然性而不是人的社会性,而“兽性”一词在汉语中通常只用于表示人的社会性。形容人的极端野蛮和残忍的性情,有时也指两性关系上的  相似文献   

18.
一些哲学著作和文章在论述假象问题时,常引用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所表述的一个公式。“假象=本质的否定的本性。”(《列宁全集》第38卷,第137页)并以此公式为出发点,阐发假象的定义。本人认为,由于“假象”一词翻译不确切,对列宁的这一重要哲学公式,一直存在着误解。这种误解,妨  相似文献   

19.
伊斯兰经注学家认为,《古兰经》第二章1-5节是对全章纳领性的提示,尤其第2节着重指出:“这部经典,其中毫无疑义,是敬畏者的向导”。过去人们把“蒙台给”(po)这个阿文词口头译为“行计较的”、“戒慎的”,含“有所执著的”或“严格要求自己的”等意义,先贤刘智把它译为“谨慎土”。我们通常把它理解为谨言慎行,重视修养的人。因为不重视修养,不谨言慎行,不要说追求一种真理的引导,更无所谓修养和信仰,因此也谈不上需要什么引导。从这节启示中可以看出,伊斯兰教教义的重要原则,不仅仅是思想信仰,同时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放…  相似文献   

20.
“吾丧我”——《庄子·齐物论》解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一《庄子·齐物论》历来号称难读 ,难读有好几层意思 ,一是有的语词十分费解 ,例如“以言其老洫”的“老洫” ,“奚必知代”的“知代”等等 ,当然可以根据上下文和历代注释选择或作出某种解释 ,但是这些语词的来头和含义毕竟是模糊的。二是有的句子即使在上下文中也很难确定其含义 ,例如“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故曰莫若以明”之类 ,就很难解释清楚。“莫若以明” ,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译今注》译作“所以说不如用明净的心境去关照事物的实况”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 ,陈先生译为“所以圣人不用 (知见辩说 )夸示于人而不寄寓在各物自身的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