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如何欣赏名画《最后晚餐》雷镇阊1996年第2期(夏季号)《中国宗教》杂志刊载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绘画大师达·芬奇的名作《最后晚餐》,引起了广大读者的浓厚兴趣,并希望能相应有一个简要的介绍。现就如何理解和欣赏这幅名画,谈谈个人看法。达·芬奇(1452-...  相似文献   

2.
在山水画成为主流的宋代以前,以人物、场景绘画为主要题材的中国绘画中,边框在画面中曾凭借划界等功能扮演着重要角色。随着山水画的兴起,绘画中的边框渐渐被突破,至宋代在主流绘画中消失,其原因正在于宋代及以后的山水画以“去边框化”追求无限空间为绘画的最高境界。边框的消失是中国传统绘画空间观念在宋代发展的缩影,体现了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的自然观,并由此发展出了中国传统绘画特有的构图和观看方式。  相似文献   

3.
石涛《画语录》思维高妙,关于一画的内涵,自20世纪40年代起我国学术界就争议不断。笔者认为一画论就是绘画之法,这个法是有与无的统一。整部《画语录》有九个章节明确谈具体的绘画技法,通篇又贯穿着无法的精神。宇宙是乾旋坤转的,我是独立唯一的,一画之法必为活法。石涛是着眼于活法性质来界定一画内涵的。整部《画语录》闪耀着不断创新、强调变化的艺术辩证法光辉。  相似文献   

4.
骨法用笔对于中国的绘画和书法来说都是最为重要的观念和技巧之一,它对于作品的造型、气韵和神采都有深刻影响。从时代背景讲,骨法用笔观念的兴起同汉魏时期的相法方术有密切关联。但从思想来源探究,源头可以追溯到原始时期萨满—巫觋文化的骨骼透视现象。中国书画作品对于骨法用笔的侧重,渊源于原始信仰通过骨骼来再现生命的信念。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梳理西方绘画的表现,来分析西方传统绘画的空间表现方式。从西方传统绘画图式发展的形式,可以很明显看到西方传统绘画是在描摹客观的自然之物的认知下不断地发展起来的。由于对自然空间的感受和对绘画空间的表现都是在一种科学认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尊重自己眼睛所观察到的,所以西方传统绘画就一直在模仿说的理论下不断地发展着。西方的哲学理念是以数的绝对性及实证思想作为认识事物的原则,并且以此形成了西方绘画的方法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传统绘画的必然特征就是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医学科技史中的遗憾湖北省卫生厅(430077)阮小明“生命之火”的熄灭早在14世纪末叶,文艺复兴时代的巨匠达·芬奇就曾指出过空气中有两种成分:一种有助于呼吸和燃烧;而另一种则不能。达·芬奇的这一学说吸引着无数学者的兴趣和探讨,然而历史的车轮滚过了30...  相似文献   

7.
工笔画和写意画同属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体系。中国绘画从象形的萌芽状态初始,就一直追求"写意精神"。这个"意"就是追求真善美的审美理想。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国画传统,首先应该有清醒和正确的指导思想,另外还必须有科学的精神,扎扎实实地努力进取和攀登。同时,必须在写意精神引领下,在有"法"、有"度"之中张扬个性,才能达到"同臻其妙"的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8.
中国画的“写意”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观,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表现方法,是迥异于西方美学的另一种美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绘画在天人合一、心物契合思想的影响下,打破时空观念,以散点透视的流动方式观照自然,以以大观小法发挥想象,表现了一种无限的宇宙观;西方传统绘画在二元对立、主客相分的哲学观影响下,遵守时空观念,以焦点透视的静止方式认识自然,以对空间的逼真描绘,再现了一种虚幻的现实空间。  相似文献   

10.
笛卡尔式的透视主义对绘画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一影响常常被忽视和贬低。他对透视在绘画中的存在样式的哲学反思,触及了从柏拉图直至梅洛-庞蒂等哲学家所意谓的绘画的本质。与梅洛-庞蒂及其含混倾向不同,笛卡尔的理性主义借助于"自然之光"使得绘画得到了清楚分明的表达。他和梅洛-庞蒂各自表达着绘画传统中的两个可以并行不悖的走向:"心看"与"眼看"。  相似文献   

11.
写意花鸟画是我国绘画体系的重要部分,早在明清时期花鸟画就发展到了鼎盛,从明代的"青藤白阳"到清代的八大山人、恽寿平、扬州画派等,都表现了写意花鸟画旺盛的生命力。华喦是扬州画派的代表人物,以其独特的绘画风格对后世的"海派"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华喦的生平介绍,分析华喦的写意画风格,进一步探讨画中所隐含的隐逸精神,展现精神对艺术的作用,透视出华喦对后世花鸟画艺术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六法论"是从中国古代魏晋时期玄学中发展出来的对古代绘画的品评理论,是中国绘画发展到一定程度而形成的。它提出了一个初步完备的绘画体系框架,为之后美术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后人在品评中虽然有不同见解,但大体离不开六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13.
正回顾中国艺术史,中国的绘画与雕塑有着截然不同的生长轨迹。从其功能看,雕塑的起步要比绘画早,全赖雕塑有着让万民信服的实用功能,譬如用于"偶像崇拜"的塑金身。雕塑依附于建筑出现,西方亦如此。驾着历史的马车前行,绘画竟走在了雕塑的前头,两者渐行渐远。中国古代受儒释道影响颇深,尤其是儒家思想,让人扼腕的是,雕塑在这思想文化洪流中竟被归到"下九流",被形容为"雕虫小技"即是如此。再说说派系的建立,中国绘画的体系建制、画论都很完整,前人留给我们很多画论,如指导绘画的"六法",历代的画论集录数不下百,但是在雕塑领域,史论著作却称得上一片空白,可怜就《天工开物》  相似文献   

14.
南朝画家谢赫在其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绘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第一."六法"被前人誉为"千载不易一、"万古不移"的准则,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极大,"气韵生动"更成为中国绘画艺术创作的最高目标、最高境界及绘画批评的主要标准.  相似文献   

15.
五台山是殊道场,又是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唐代中叶,它就随着殊信仰的传播传遍了海内外。它那丰富多彩的佛教化也影响了我国的历史、哲学、宗教、建筑、绘画、音示、美术、学、医药等等。这里的“殊在五台”“泼法金刚”和“青毛狮子”就是五台山佛教化对我国古典小说《西游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西方艺术用科学的焦点透视自然,中国画家则以散漫的自由精神意识和主观散点透视,探求大自然神韵,追求物我境界.线条是东西方原始美术共用的造型手段.随着历史发展,西方艺术家不断地追求空间感、体积感,在色彩渲染方面寻求表现力,而中国画则进一步拓展线墨的艺术张力,逐步形成各不相同的绘画体系.  相似文献   

17.
工笔花鸟画是我国传统绘画体系里的一种绘画方式,绘画作品中表现出浓厚的装饰意蕴。工笔花鸟画无论在造型还是在绘画色彩、表现形式与绘画方法中都体现出了高度的样式化与程式化。这和强调绘画理性的主观归纳及其规律性的装饰性绘画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对传统绘画功能与形式中的装饰性因素做简单分析,旨在厘清装饰性因素对传统花鸟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李红  高雪梅  郑持军 《心理科学》2002,25(2):234-235,230
1927年Luquet提出了儿童绘画的发展阶段理论.阐释儿童绘画的所知所见,是由于发展阶段不同而出现的不同表现方式:幼儿的绘画因“理智的写实性”画所知的多,到8、9岁因“视觉的写实性”开始画所见。这一理论的提出.突出了儿童绘画的“知”“见”矛盾,从此引发了研究者们对这一现象的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天风》1999,(4)
在基督教艺术——至少是在圣经艺术中,美是一个绝对的标准,它从上帝的荣耀光环中发出。我们无论在那时的绘画雕塑或教堂建筑里,都能以这种由上帝之手启示出来的美质。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斐尔、提香、委罗内塞、格列柯、苏巴朗、牟里罗、伦勃朗,他们所描绘的基督形象,都充满一种绝对的神性  相似文献   

20.
绘画创作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历经几千年的发展,也形成了独特的绘画体系。新媒体时代对绘画特征与意蕴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新媒体时代下绘画的特征、意蕴进行分析,探究绘画的真正内涵,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绘画活动,分析现代绘画意蕴特征的表达,了解其造型特征、活动交流方式特征,以便能够在日常的绘画欣赏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