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中韩两国,自古以来,文化和合,德教濡沫。儒学源于中国,而泽被韩国,形成共同的传统文化。加之地域接壤,水陆往来十分方便,文化成就彼此互通,而呈活耀的互动性。任何文化学术思想的交流,都不是单向的,单向便不能持久,互动才能流长。  相似文献   

2.
道教“洞天福地”思想对韩国汉文小说影响至深,无论是韩国汉文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还是“洞天”意象的蕴含,或是“桃源”情结的展现,都折射着这一思想。其中,小说中的“三神山”描写,不仅将中国的蓬莱、瀛洲、方丈三山看作是“三神山”,还把朝鲜舆图上的金刚、汉挐、智异三山附会此说;小说中的“洞天”意象包含避乱功能、田园牧歌式生活场景和修仙之所三方面内涵;而小说中的“桃源”情结,一方面与“洞天”意象融合,阐释战乱中的人们渴求和平安定生活的愿望,另一方面与隐逸思想结合,表现文人出世、肥遁山林的主题。  相似文献   

3.
朝鲜、韩国、日本是中国的近邻 ,在古代是同一个“东亚儒学文化圈”,是中国内核文化辐射的外缘文化区。但是 ,儒学在与古代的朝鲜、日本民族结合时又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差异 ,深深影响了这些国家民族的历史现实。本文即对古代李氏朝鲜 (以下只称“朝鲜”)和日本德川时期 (以下只称“日本”)朱子学的特色作一比较。一、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儒学不单纯是一种观念化的思想 ,它更多地是一种制度化的存在。这一方面表现在儒家本身的制度化上 ,即通过经学、科举制而确立的儒家著作的经典化和儒家与权力间的联系 ,另一方面体现为儒家意识形态的国家…  相似文献   

4.
韩国的儒教思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韩国儒教思想史的特点(一)儒教的传入要想寻找儒教思想传入朝鲜的渊源,不能不重视上古时代中国和朝鲜半岛之间的交通和民族迁徙关系。史籍和甲骨文资料业已证实,在公元前13世纪,即已出现从大陆向朝鲜半岛的民族迁徙。由此可以想见,伴随着民族迁徙,殷末的文化也传入了韩国。然而,儒教思想较系统地传入韩国却是与汉字的传入同步的。在古朝鲜时期,汉文和中国式的官职及礼仪制度已经传入韩国,并在当时社会的部分阶层中使用。  相似文献   

5.
在韩国本色化神学上出现的混合主义问题(韩)玄曜翰绪论一个固有的文化圈在接受外来宗教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说本色化是不可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色化也就是从基督教进入韩国那一天开始的,但是初期驻韩宣教士们,大部分对韩国的传统文化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与福...  相似文献   

6.
以图像表达思想,并对于图像本身作出解说,在北宋以后的儒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可以看作这方面的典范。周濂溪之后,不仅宋明时期出现了大量的解释《太极图说》的作品,有的甚至模仿周濂溪“太极图”而制作类似的图式以表达其思想。而且,随着朱子学在韩国的传播,周濂溪《太极图说》对于朝鲜理学也发生了重要的影响,朝鲜中期郑秋峦的《天命图说》便是一个突出的例证。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可以作为东亚地区“思想图解”的两个范例。本文以周濂溪《太极图说》和郑秋峦《天命图说》为中心,讨论“思想图…  相似文献   

7.
《法音》2004,(10):46-47
9月18日上午.“无相禅师行迹学术座谈会”在成都大慈寺隆重举行.成都市委统战部、市民宗局、市佛教协会等单位的领导,四川各地以及山东曲阜师范大学的专家学者.和由韩国《茶的世界》杂志社、《禅文化》杂志社、东亚细亚禅学研究所等组成的韩国禅茶文化考察团参加了座谈会。  相似文献   

8.
朝鲜实学既是17世纪至19世纪前期朝鲜王朝的地主阶级改革派和新兴市民的利益和愿望的反映,又是多元异质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与会通的结晶。朝鲜实学的形成和发展,不仅从朝鲜王朝前期的性理学中吸取了它所蕴含的实学思想,而且也从中国传入的明清实学与从欧洲传入的“西学” 中吸取了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只有在这种多元异质文化氛围中,才有可能建构朝鲜实学与性理学相对立的实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9.
《醇言》与《道德经》的儒家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醇言》是韩国朝鲜时代性理学大师李栗谷注释道家经典《道德经》的著作,该书可以说是开韩国学者站在性理学立场上解读《道德经》之先河。 在当代的栗谷学研究中,《醇言》一书历来不被重视,甚至于少有人提及,或许是认为该书在栗谷思想及其发展中并不占有什么地位,甚或是以为一位性理学大师注释《道德经》,似乎颇有些不伦不类。 可是,栗谷当初之作《醇言》,用意本在于打破性理学严守疆域,自立沟壑,视儒家性理学之外的其他思想派别均为异端邪说的保守封闭状况,所以,《醇言》一书,首先体现了栗谷思想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如果对…  相似文献   

10.
刘世明 《孔子研究》2023,(5):127-133+160
《尚书》是中国第一部治政之书,历代为之作注疏者层出不穷。除我国之外,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诸国学者亦对其有着深入研究。尤其是历史上的朝鲜王朝,解《书》注《书》蔚然成气,盛行五百年而不衰。在朝鲜王朝的《尚书》学著作中,学者们或尊崇程朱理学,提出顺天惩恶、君臣和谐的治国要求;或信奉清代实学,依据古道和礼法来治理国家;或践行利用厚生,大力发展农工商业以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总之,通过诠释《尚书》,学者们阐发心中的治国之道,是朝鲜王朝经学研究的一大特色,值得学界关注。  相似文献   

11.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道长、各位朋友: 古人说,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可以看到,韩国国旗上的图案:标乾坤坎离四卦,中间有一太极。此图案将宇宙自然大千世界、森罗万象、芸芸众生无不尽含。思想文化是人类发展进步的导向,没有文化的国家是迷茫的国家,没有文化的人是愚昧的人。由此可以体会到韩国是一个有理想而文明的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12.
中国道路需要主导理论和共同价值观。中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从单质化向多质或异质化转型,从简单向复杂化发展,各种思想文化在激荡,人们思想的独立性、多元性、差异性显著增强。中国秩序整合,民族精神和民族凝聚力,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的协调发展,都离不开来自共同价值观的维系和支撑。  相似文献   

13.
朝鲜时期儒学史的分类范畴中使用最多的术语是主理和主气,这是日本官方学者高桥亨最初提出的。尽管这种提法存在问题,但迄今为止韩国的众多学者在研究朝鲜时期思想史时却对此不加批判的使用,缺乏明确的概念定义。这样甚至会扭曲思想史的真相。一般意义上认为,主理派主张理的实在性,其代表学者为退溪;而主气派则否定理的实在性,认为理是气的条理,其代表学者为栗谷。但朝鲜性理学者们主要关注的不是“理比气更具有根源性,还是气比理更具有根源性”以及“肯定或否定理的实在性”之问题,而是“应如何看待理气并设定它们之间的关系”,因为这才是决定他们性理学体系的根本因素。笔者认为,从“离看、合看”以及“不离、不杂”的观点(或立场)上来设定朝鲜时期儒学思想史的分类范畴会更容易接近问题的本质和实相。在同样的思路下,主理与主气也可以设定为分类范畴,比如说主理式的合看派、主气式的合看派等,这都是可能的。关于韩国儒学史的叙述方法,今后我们有必要从多种角度来进行综合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韩国儒学是在本土形成的固有思想基础上,吸收了中国的朱子学,并在适应本国国情的历史中形成的。其固有思想中很早就存在着儒学性的因素,传统思想也与中国的传统儒学具有很大的相似性,这使得中国儒学思想很容易地传入并被吸收。而吸收朱子学形成的朝鲜性理学与中国相比,则发生了不少深入而细致的变化。朱子学传入之初便被新兴士大夫们接受,后来以此为指导理念建立了朝鲜王朝,从而被定为国学。与政治的这种紧密而又特殊的关系,使得儒学不再是一门单纯的学问,而成为了指导阶层的统治理念、士人阶层的权斗工具。朝鲜儒学者对人的道德心性的深入探索、士人们强烈的历史和现实意识以及学派的分化和党争都与此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朝鲜文人笔下的北京白云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两代,朝鲜经常派使团到中国北京,使团中的官员或随行人员多是著名文人,他们在来京完成政治使命的同时,还肩负着重要的文化使命.他们或与中国文人、学者切磋学问、唱和诗文,或采买图书、字画,或观光游览,回国后将所见所闻所感进行整理,或供政府参考,或供文人品赏.笔者查阅<韩国文集丛刊>及<燕行录>时发现,从清代中期以后,朝鲜文人在逗留北京期间,重点游览了紫禁城、雍和宫、东岳庙、天坛、颐和园、圆明园、琉璃厂等这些重要的人文景观,并且均留有诗文.有没到过中国或没参观过这些景观的朝鲜文人也根据中国史料或本国人的诗文对这些景观有所记述.对于白云观这一全真道教圣地,在朝鲜文人的文集中也有少量的记述,这些记述对于研究清代中、后期白云观的结构、布局、陈设、功能等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朱子学"有广狭两义,朱子理学为狭义朱子学,而朱子后学及后世学者对朱子哲学的理论解释与创新发展则属于广义朱子学。13世纪末,传入日本与朝鲜的朱子学经与当地文化的冲撞、对话、吸收与转化而发展出来的日韩朱子学,是广义朱子学的典型形态。不过,朱子学在江户日本经历了一番乖舛的命运,传入伊始便出现了朱子学与反朱子学等多重势力交错缠斗的现象;由于江户日本属于武士国家,缺乏科举制度对儒士身份的保障,故朱子学在江户社会的地位显得十分微妙,历来以为朱子学是德川幕府政治意识形态的看法无法成立。然而日本朱子学也有独到之处,如崎门派朱子学在"智藏"说等方面对朱子学有理论推进和思想转化,值得我们进行批判性反思。韩国朱子学则有另一番奇特的景象,在朝鲜时代,朱子学获得了独尊天下的国家意识形态的思想地位;与此同时,有关朱子学的义理辨析而引发的思想论辩也极为激烈,例如"四端七情"之辩便是一场贯穿整个韩国儒学史的思想论辩,从中可以发现对中国朱子学的重要理论转进。可以说,东亚朱子学已构成了独立的研究领域,朱子学在东亚地域的传承、发展也充分展示了中国哲学的丰富性。  相似文献   

17.
论焦循《易》学的通变与数理思想陈居渊《周易》这部被尊为“弥论天地之道”而列入“六经之首”的儒家经典,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单就哲学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而言,自汉以后,我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最重要的思想家或主要的哲学流派,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  相似文献   

18.
儒教文化是韩国有史以来整个社会的主流文化。沿存两千余年,到了现代社会,在西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还保留着其地位。其中安东地区的儒教文化在韩国保存得最完善,因而称之为"邹鲁之乡"。安东儒教文化形成于大约公元前2世纪,到了朝鲜,儒学占了近乎国教的地位。退溪李滉在韩国历史上不仅是最著名的学者,也是非常优秀的教育家。退溪过世以后,他的学术师承集团汇集成的退溪学派在安东地区形成。安东作为在韩国同姓村落最发达的地区,不仅有两班贵族的同姓村落"班村",还形成婚班文化。21世纪企业文化继续保留着儒教的人文精神,进而创新出注重个人能力提拔的企业精神。其结果是韩国儒学重新介入国民教育,或融入国民精神中,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挥了另外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治《易》,务实求真,主张非无而有,非虚而实.非妄而真,其批判矛头直指佛老,提出了天地自然皆为实有的思想,从客观实际出发,说明天地自然的本性。王夫之易学中的实有思想与清初务实学风有关,受着明清之际反对虚理,崇尚务实思潮的影响。从哲理或思辨意义上说,他对实有思想研讨之湛深,创获之丰富.超拔于同时代人。  相似文献   

20.
五德终始,亦称五德转移,是在五行和阴阳思想基础上虚构的,用于说明人类社会组织和朝代变迁的一种神学政治学说。该说创立于战国末期的阴阳家齐人邹衍,大盛于秦、汉。中国历史上明确将五德终始理论用于实践者,唯有秦一朝。 一、阴阳、五行思想在秦人文化中的影响 五德终始说来源于阴阳特别是五行思想。阴阳五行思想源远流长,据庞朴先生考证,商人的龟卜文化已出现了以五方为基础的五行观念。秦人接受了商周文化中的阴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