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法音》2014,(12)
正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全球化趋势的推动下,佛教已传遍世界各地。佛教不仅以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著称,同时也因其中道、慈悲、和平与开放包容的精神品质赢得世界广泛的尊重。佛教是一个和平的宗教。佛教教团对内要求"六和敬",对外主张非暴力。佛教在两千五百多年的世界传播史上,从未因自身原因和传教而发动战争,相反,佛陀和历代祖师在延缓、消弭战争或有效医治战争创伤、和谐社会方面的案例不胜枚举;佛教是一个重视文化交流、以  相似文献   

2.
在争取世界和平、维护世界和平的事业中,宗教是有着重要作用的。宗教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当今世界上信仰各种宗教的人占世界总人口的三分之二以上,如果全世界的宗教徒能团结起来争取和平,必将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世界各大宗教中,佛教是具有和平精神的宗教,这已为它自身的全部历史所证实,也已得到了世界人民的共许。所以,传播和发扬佛教的和平精神,以佛教智慧启发众生、净化人类的心灵、制止和消除人类的暴力行为、求得个体心灵的和平和群体生存环境的和平,肯定是有积极意义的。佛教的慈悲精神佛教被称为慈悲的宗教,…  相似文献   

3.
佛教与和平     
观藏 《法音》2003,(9):32-34
和平,无时不为世人所渴盼,它是人类自古以来孜孜以求的宁静祥和、没有战争的理想社会状态。而佛教是主张和平的宗教,从根本上来说,佛教与和平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佛教是和平的永远向导,和平是佛教的外在体现!早在两千五百多年以前,佛陀降诞人间,那时的古印度由多个小国家组成,并且纷争频繁。佛陀洞察了人世间的烦恼与痛苦,透视一切所知的境界,圆证缘起《法音》2 0 0 3年第9期性空的真实,悟得无上菩提。之后,佛陀与诸多弟子四处弘扬佛法,劝人远离争斗,广行善道,亲近善法,息灭一切战争,使得当时不安定的社会环境得以平和,不协调的社会关系得以…  相似文献   

4.
刀述仁 《法音》2006,(5):55-55
众生平等,人类和谐,世界和平,这是佛陀创教之初就确立的主张。佛陀看到蝼蚁受到伤害都悲悯不已,更何况面对人类的悲剧。因此,体会佛陀的大悲精神、大慈心愿,是我们每一个佛教徒的根本立场。从佛陀创教至今2500余年,社会不断发生变化,物质条件已经日新月异,但是人生的根本问题——生、老、病、死,仍然在困扰着人类。因此,佛陀的思想就永远不会过时。我们的历史重任,只是把佛陀的思想与当今的时代相结合,针对新时代的新问题,站在佛陀的立场上予以解答。佛教对于东方文化的巨大作用和深远影响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中国、东北亚、东南亚和南亚,…  相似文献   

5.
圣辉 《法音》2023,(11):10-11
<正>在新时代的金秋时节,在党和政府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光辉照耀下,今天我们汉传和藏传、南传三大语系佛教徒欢聚在北京,喜迎中国佛教协会70周年华诞。自佛陀在古印度创立了佛教,不但成为古印度的主流信仰和文化,还成为影响世界的三大宗教之一。佛教是奉行无我、慈悲、平等思想的宗教。2500多年来,佛教是世界史上不曾用武力传播教义的宗教。佛教的“武器”是智慧之剑,佛教的敌人只有一个,那便是我们内心的无明烦恼——“贪、瞋、痴”。  相似文献   

6.
学诚 《法音》2014,(6):8-9
正佛教思想以其对世界规律的智慧和深刻洞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一直以慈悲和平的精神倡导民族和睦、社会和谐。在当前形势下,佛教思想对抵御宗教极端主义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宗教极端主义是极端主义盗用宗教旗号,对宗教教义进行歪曲和偏激的阐释,用绝对化的观点煽动宗教狂热,制造教派之间、宗教之间、民族之间的矛盾,其本质是反社会、反科学、反人类的。但由于它以宗教形式和宗教语言来包装,对一些普  相似文献   

7.
佛教与和平     
刘建 《法音》1995,(11)
佛教与和平(日)一中春元,刘建译和平,构成了佛教实践目标的本质。佛教教理、教义的弘扬,不是依赖流血、武力,而是依靠和平方式的说服来完成、实现的。佛教的这一显著特点为世界宗教学者所公认。印度民族的和平性格印度历史未曾发生过对历史产生重大、决定性影响的战...  相似文献   

8.
《法音》2016,(7)
正因为神圣的使命,无上正觉的佛陀在2616年前以苦行悉达多太子的身份示现于人间,太子在菩提树下取得了证悟。从此,无上正觉的佛陀首要任务便是向全人类打开涅?之门。这是人类历史上伟大的进化。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在佛教诞生前,印度的普通民众被阻挡在解脱之门外,因为被赋予的种族身份,他们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人。佛陀获得无上正觉后,立即作出一个伟大的创举,佛陀派遣他的弟子们传法,向人类宣讲一个道理:佛出世是为了人类的福祉。最初的佛教使团有60名僧侣。佛陀指示,任何  相似文献   

9.
“佛法不杀”的思想基础是佛教教义不杀生的理论,因为佛教认为,杀害生命是一种罪过,要受到惩罚,从而不能获得解脱。所以佛教是明确反对战争的。佛教的“佛法不杀”,劝人慈悲的和平思想并没有过时,仍然有其存在的历史价值,被人们重视。佛教的创始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尊者,以博闻强记,知识渊博而著名于世。摩揭陀国王和吠舍离国王都仰慕他的名声,在恒河边上派兵前来抢他。阿难为了避免两国兵戎相见,在船上自焚,以生命保卫了和平。公元前3世纪,印度孔雀王朝的阿育王曾经是一位暴君,在一次战争中滥杀无辜10万余人,后来他受到佛教徒的感化,…  相似文献   

10.
佛教的象征     
《法音》1992,(7)
世界客大宗教都有各自象征性器物或符号,用以表达其中心思想。佛教所使用的象征也颇多。佛陀足迹、莲座和法轮等,是最早被用子象征佛陀的一些符号和图案。从现存印度的山奇(Sanchi)大塔浮雕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早期佛教艺术家并不直接描绘  相似文献   

11.
安田暎胤 《法音》2002,(11):7-9
本年度大会的议题是“创造人类和平与佛法”。所谓佛法,就是站在反省与忏悔的立场上,为人格之形成与人类之和平而实施“菩萨行”的佛陀教导。过去日本军队曾侵略过中国和朝鲜半岛,给无数的民众造成了数不清的苦难。在此,我首先作为日本国民的一员,对上述行为深表道歉之意。世界上许多不同类型的宗教,早在几千年前就存在于人间。具有悠久历史的宗教,都在宣传永恒的真理,以仁爱、宽容之精神救济弱者,积极致力于和平事业。所以,就宗教本身而言,根本就不存在杀生思想。然而,近来在中东进行的战争,宗教却成为起因之一。为什么呢?那…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7,(10)
<正>自1995年第一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在北京召开,开启了中韩日佛教交流新篇章。时至今日,成功召开第二十次中韩日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首尔大会,三国佛教界代表继承和发扬"友好、合作、和平"的主旨,向三国人民传达祈愿世界和平的心声。本次首尔大会,回顾历史,以史为鉴,也是把握现在、展望未来、加深友谊、深入交流、团结合作、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机。期间,三国佛教界代表在首尔奉恩寺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虔诚祈愿佛陀慈悲加被人类"地球村",让在反目对立、暴力战争、贫困疾病、天灾人祸中受苦受难的人们得到健康幸福、和平安宁。  相似文献   

13.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人们对佛教的认识越来越接近事实。佛教的和平、理性与人本精神,让越来越多的明智人士认识到佛教是慈悲、理性、和平的宗教。 英国哲学家罗素说过:“在历史上所有伟大宗教里,我最崇尚佛教。尤其是它的早期形式,因为它几乎没有宗教迫害因素的存在。” 爱因斯坦说过:“未来的宗教将是一个宇宙宗教。它将是一个超越了人格化的神,远离一切教条和神学的宗教。这种宗教包容自然和精神两个方面。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必定是建立在由对事物的实践与体验而产生的宗教观念之上的。佛教符合这种特征。” 在当前…  相似文献   

14.
大家都知道,佛教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和不同时代的变化。从今天留存下来的经典看,若把早期与后期的加以对比,就可以看到佛教思想发展的脉络。若在一个具体的人物身上,我们更可以清楚地观察到伟大宗教的思想内容与关怀重心在历史当中是变化的,先后不一的。舍利弗本人在佛经中的形像就会给我们以不同的感觉和印象。认真研究过这种内在思想变化的大德僧人与学者都会注意到这种历史变化。 在早期佛教经典中,舍利弗在佛陀的诸弟子中是"大智能第一"、辩才无碍,解义自在,成就八法等等。八法指能闻、能说、能学、能持、能  相似文献   

15.
肖永明 《法音》2002,(1):12-22
佛教,对人类的终极关怀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成为了众多人群的精神信仰,沿续两千五百多年,至今已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充分显现了佛教之于人类精神生命的恒久价值。在终极关怀的信仰层面,佛教的恒久价值已得到了充分显现。然而,在社会发展层面,佛教有何价值?完全相反的奉佛灭佛历史现象,让人们感到困惑。特别是到了现代化大潮成了世界趋势的近现代,有着传统东方文化形式的佛教,其在现代化社会发展大潮中还有何价值,就更成了一个莫衷一是的“问题”。在近现代中国,首先思考这个问题的,是作为中国近现代佛教复兴之父的杨仁…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06,(5)
佛陀充满人性与伦理的理想孕育了一个充满活力的精神传统。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它仍使数以百万计的人民过着高尚的生活。今天,全世界的佛子们庆祝佛陀带给人间的慈悲、理解与互敬的教义。今天,佛陀的和平理想也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与我们更息息相关。如果我们想要战胜人类当前在和平与安全、发展与全球环保的领域里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就必须摒弃狭隘、短暂的一己之利,站得更高,把人类的福祉与个人的幸福看得一样重要。人人都希望有一个更加和平、平等、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不论是作为个人还是社会的一员,我们的行动都必须以此共同的理想为指导…  相似文献   

17.
佛教文明的交流性是佛教思想文化的一个本质性特征,是佛教文化成为全球性文化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基础.但是对于佛教思想交流性本质的发掘与论证,还需要系统地学术探索与建构.以释迦牟尼及原始佛教思想的交流性问题为核心议题,分别从以生命为本位问题的佛陀哲学观,以慈悲、无常、无我为主轴的佛陀真理观,以"四大教法"为思想原则的佛陀诠释观...  相似文献   

18.
《法音》2014,(10)
正"秋色清华,梧叶庭飞"之际,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陕西宝鸡市,特于潮香映月、桂花飘香的十月,盛大举行第27届世界佛教徒联谊会大会,此为全球佛弟子无上法喜,圆宗谨代表台湾"中国佛教会"特来祝贺!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与台湾佛教关系渊源深厚,"世联会"(WFB)是一个国际性的佛教组织,1950年于斯里兰卡的科伦坡创立,是最具影响力的佛教组织,长期以团结全世界佛教徒,发扬佛陀慈悲教理,服务社会、增进世界和平为目的,特于全球各大洲  相似文献   

19.
赵朴初会长在佛协四届二次会议上拈出关于提倡人间佛教、发扬三大优良传统的问题,实为当前佛教界开展爱国爱教工作的重要课题。世界上任何事业,如果不植根于现实,不适应时代潮流,不符合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它就没有生命力。我想佛教事业也不例外。佛陀曾经说过:“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枯。”要继承中国的佛教事业:一不能脱离时代;二不能脱离国家;三不能脱离人民。否则便是空谈。中国佛教有二千年的悠久历史,其间,由于历代高僧大德们遵循佛陀的教导,结合我国的国情,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形成了具有中国特点的佛教,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宝  相似文献   

20.
二千多年来,佛教以其慈悲、和平的形象,充满智慧的教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广泛的传播,发展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这是令广大佛教徒感到自豪和欣慰的。不过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佛教在各国的传播极不平衡,即便在某一个国家的各个历史阶段,其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比较典型的事例就是在各个佛教国家或地区,历史上都曾不同程度地发生过统治阶级大规模排佛毁寺.事件,佛教界称之为“教难”或“法难”。例如【印度就曾发生过多次法难,并最终由于印度教的兴起和伊斯兰教国家的入侵和统治,使佛教过早地在其发源地消亡(约在公元十二世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