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英文词语刺激的情绪启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目的在于以中英文情绪词为启动刺激,考查它们情绪启动的效果是否存在差异。研究采用多媒体投影仪,以汉语感情色彩评定词库中的9个词语和自编的英语感情信息评定表中的9个单词为情绪启动的刺激材料,采取阈上掩蔽的方式,用幻灯片呈现启动刺激。随机选取6个班的大学生被试,共218名,分别接受积极中文词语组、积极英文词语组、中性中文词语组、中性英文词语组、消极中文词语组和消极英文词语组的实验处理,在启动刺激呈现完后进行情绪自评,即让被试填写情绪自评量表。结果发现:不同情绪材料形式(中文词语和英文词语)的情绪启动效应之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宫火良 《心理学报》2008,40(12):1250-1257
采用混合实验设计,以情绪词和情绪图片为实验材料,选取不同述情障碍得分的大学生为被试,通过三个实验考察了高述情障碍者的情绪图式特征。研究结果发现:(1)高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述情障碍组,述情障碍各维度得分均与情绪词的效价判断反应时呈显著正相关;(2)高述情障碍组被试对情绪图片的效价判断反应时与低述情障碍组相比差异不显著;(3)高述情障碍组被试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显著长于低述情障碍组,情感描述困难与情绪图式联结所需反应时之间相关显著。研究结论如下:高述情障碍者存在情绪语言图式和参考性链接上的缺陷,而在情绪意象上并不存在积极/消极区分能力方面的缺陷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情绪效价与空间动作的隐喻联结如何影响中国成人及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对外语情绪词的学习,要求被试在学习阶段根据情绪效价将新学习的实体外语词卡放在对应空间位置。测试阶段采用二选一迫选任务,记录新词学习的反应时和正确率。结果显示,无论是成人组还是儿童组被试,隐喻一致组在测试阶段中对所学外语词的再认反应时均快于隐喻不一致组和控制组。研究表明,成人和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均存在情绪效价–空间动作隐喻联结的心理表征,并且该联结可以影响成人及学龄前和学龄初期儿童外语情绪词学习效果。  相似文献   

4.
张智勇  王垒  漆鸣 《心理学报》1998,31(1):85-92
根据王登峰等人收集的中文人格词表,本研究用定距抽取的方式构造了一个包含244个人格特质词的自我评定检核表。601名中国大学生参加了自我评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七因素模式能较好地体现中文人格特质词的基本维度。中国大学生自我描述维度由七个因素钩:(1)负价一:虚伪浮夸,(2)正价:严谨负责,(3)负价二:浅薄无能,(4)内向负情绪:多悉善感。(5)外同正情绪:热情可爱,(6)外向负情绪:暴躁易怒,(7  相似文献   

5.
研究采用情绪性Stroop范式考察女性积极情绪特质被试对积极情绪刺激的关注倾向。采用中文情绪词作为刺激材料,27名积极情绪特质的女性大学生为被试,进行情绪Stroop实验。结果发现:女性积极情绪特质的被试对正性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和负性词,对负性词颜色命名的反应时显著长于中性词。说明女性积极情绪特质被试存在正性关注倾向。  相似文献   

6.
研究采用短影片启动情绪的技术,用积极和消极的两种情绪效价词作为认知材料,请大学生做被试,研究被试在不同情绪状态下是否存在注意偏向性.结果表明:(1)通过短影片启动情绪的效果十分显著,说明人们很容易受影片的影响而出现情绪的变化.(2)注意的倾向性总体来说呈现心境一致性效应,与情绪一致的信息更容易被划入人们的认知范围.(3)短影片情绪启动效果不存在性别差异,而注意受情绪影响的程度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7.
李芳  白学军  沈德立 《心理科学》2007,30(6):1287-1289
实验采用词-词情绪启动范式,在SOA 5个水平上以高频情绪词为靶词,考察情绪启动的反转效应。结果在SOA各个水平上均发现反转效应,即被试对与启动刺激效价一致的靶刺激的反应较慢,而对与启动刺激效价不一致的靶刺激的反应较快。实验结果支持情绪转换模型和快速-准确策略理论。  相似文献   

8.
该研究采用词—面孔Stroop任务,以76名大学生为被试,探讨了不同认知方式(场独立、场依存)对情绪冲突Stroop效应的影响。结果发现:(1)情绪冲突的Stroop效应显著,即,在词—面孔Stroop任务中,当词和面孔的情绪效价一致时,被试的反应时更短,正确率更高。(2)认知方式对情绪冲突Stroop任务的影响显著,表现为无论是一致还是不一致条件下,场独立者比场依存者的反应时都更短。(3)场依存者的情绪冲突Stroop效应更大,表现为其在词—面孔情绪效价一致和不一致条件下的反应时差异更大。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以虚假测验反馈、倾听音乐和情景想像为情绪诱发方法,以人物面孔图片为材料,以大学生为被试探究了印象形成过程中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及其影响因素.首先检验了情绪关注与否对情绪一致性效应的作用,实验一发现,对情绪的关注消除了一致性效应对被试面孔印象的影响.实验二进一步探讨了情绪稳定性在情绪关注条件下对情绪一致性效应的影响,发现只有高稳定个体在情绪关注后消除了一致性效应的影响,而低稳定个体对面孔的印象仍与其情绪状态相一致,说明关注情绪后对一致性效应的调节,仍受个性因素的制约.此外,发现高稳定性被试的面空印象存在"积极偏向".  相似文献   

10.
研究考察了42名大学生(中国21人,波兰21人)对男、女性用5种不同情绪声音(高兴、生气、害怕、难过和中性)表达的中性语义句子的情绪类型和强度判断,从而分析中国、波兰不同文化背景下,个体对基于声音线索的情绪知觉差异。结果表明:(1)中国被试对声音情绪类型判断的正确率以及情绪强度的评定上均高于波兰被试,说明在声音情绪知觉上存在组内优势;(2)所有被试对女性声音材料情绪类型识别的正确率以及情绪强度的评定均高于对男性声音材料;(3)在对情绪类型判断上,被试对害怕情绪识别的正确率高于对高兴、难过和中性情绪,对中性情绪识别的正确率最低;(4)在情绪强度评定上,被试对害怕情绪的评定强度高于对难过情绪,对高兴情绪的评定强度最低。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不同性别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并分析内隐和外显测验的关系,对280名大学生进行了外显连线测试,对87名大学生进行了内隐联想测验。结果发现:在内隐和外显测验中,男女大学生均存在性别情绪刻板印象,将男性名字更多地与愤怒词相联系,将女性名字更多地与高兴词相联系;男女大学生的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程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女生更明显地表现出"男性更容易愤怒、女性更容易高兴"的偏见;被试的内隐和外显性别情绪刻板印象相关不显著,是两个不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经典双任务实验范式,探讨前瞻记忆的情绪一致性效应及其理论模型。情绪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后,观察被试在高兴、悲伤和自然情绪状态下的前瞻记忆任务和当前任务的成绩。结果发现,情绪一致性前瞻记忆出现反转效应,即在高兴背景下前瞻记忆负性词比正性词成绩好,在悲伤背景下前瞻记忆正性词比负性词成绩好。实验结果支持前瞻记忆的注意—搜索模型,不支持自动激活模型。  相似文献   

13.
郑希付 《心理学报》2008,40(8):920-926
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病理性网络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 , PIU)大学生是否存在认知和情绪干扰。实验大学生671人,使用传统的STROOP范式和修正的情绪STROOP范式进行实验。结果发现,PIU被试和高成瘾组被试对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比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长,差异显著,但是中等组和低分组则在网络关联词语和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上则没有显著差异。PIU大学生和高成瘾组大学生在网络关联词语的反应时间比中等组大学生和低分组大学生长,差异显著,但是在中性词语方面则差异不显著。大学生被试对情绪关联的反应时间比中性词语的反应时间长,表现出了典型的情绪STROOP效应。PIU被试和高成瘾倾向大学生在情绪关联词语上的反应时间都比其他两组成瘾倾向不明显的大学生反应时间长,差异显著,但是在中性词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明显。PIU大学生和高成瘾倾向的大学生有对情绪关联词语有更加突出的的反应延迟特点,表现出了明显的情绪干扰  相似文献   

14.
我们采用轮组法对96名中小学生被试进行了记忆情绪词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发现:(1)被试记忆三类情绪词的效果之间差异显着,其中愉快词的记忆效果最好,不愉快词的记忆效果次之,中性词的记忆效果最差;(2)随着被试年龄的增长,词的情绪性对记忆效果的影响呈逐渐减弱的趋势;(3)词的情绪性对男生记忆效果的影响要大于对女生记忆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史汉文  李雨桐  隋雪 《心理科学进展》2022,30(12):2696-2707
情绪标签词直接表达情绪状态, 而情绪负载词本身不表达情绪状态, 但能引发个体的情绪反应。通过对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相关研究综述发现, 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优势存在不一致的结果; 任务需求、语言类型和词汇特征是导致情绪词类型效应不一致的主要原因; 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的加工差异可以通过语义表征的具身假说、密度假说进行解释。未来研究应深入考察情绪标签词与情绪负载词加工差异的原因; 考察两种词在句子和语篇水平的加工差异; 提供能够直接解释情绪词类型效应的理论假说; 对比中英双语者加工中文和英文情绪标签词和情绪负载词的差异; 采用神经成像技术继续探查情绪信息与语义信息加工的神经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沈曼琼  谢久书  张昆  李莹  曾楚轩  王瑞明 《心理学报》2014,46(11):1671-1681
采用空间启动范式考察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是否激活空间信息, 即是否存在空间隐喻。实验1探讨单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 实验2则探讨跨通道二语情绪概念理解中的空间隐喻。实验1中让32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先看一个英文情绪词, 接着进行视觉空间位置判断, 最后再让被试判断之前呈现的情绪词是积极词还是消极词。实验2中40名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完成跟实验1类似的任务, 不同之处为英文情绪词以听觉形式呈现。两个实验的结果表明, 跨语言和跨通道的情绪词的空间隐喻受到空间位置方向的影响。垂直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在单通道和跨通道中都表现出了空间隐喻; 水平位置方向上, 二语情绪词没有表现出空间隐喻。该结果说明了情绪概念的空间隐喻会受到个体经验的影响, 进一步支持了知觉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17.
不同意识水平下的情绪启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程九清  高湘萍 《心理科学》2004,27(6):1506-1508
实验研究了不同意识水平下情绪启动的机制。我们采用带有褒贬意义的中文语句作为情绪刺激,要求被试在情绪刺激播放响度正常或极低的情境下对不熟悉的法语语句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无意识情绪启动显著;有意识情绪启动却未出现。我们认为无意识情绪启动是个体对刺激自动加工的结果;而个体在意识层面的认知加工可能会抑制已唤醒的情绪。另外,情绪刺激的不同排列方式对被试评价的倾向性可能有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通过三个实验探讨了情绪词的情绪信息对新异刺激喜好度变化的调节机制。实验采用评价条件化(Evaluative Conditioning)范式, 将新异刺激(相当于条件刺激, CS)与情绪词(相当于无条件刺激, US)配对呈现, 最后测量被试对新异刺激的喜好程度。三个实验通过设置表面故事, 控制新异刺激与情绪词间的配对关系, 并改变任务的加工深度, 揭示了情绪词调节新异刺激喜好度变化的机制。研究结果表明, 情绪词对新异刺激喜好度的调节不依赖于对刺激间偶联关系的意识以及被试的任务状态, 是一种自下而上的自动化的联想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9.
该研究采用ECM实验范式,操纵记忆加工策略验证联想网络模型或情绪渗透模型。电影片段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的情绪状态后,被试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加工策略下学习情绪词,然后进行自由回忆。结果:情绪电影片段成功诱发被试高兴或悲伤情绪;被试在采用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加工策略学习情绪词时均出现ECM,无意识记加工策略下效应量的大小显著高于有意识记加工策略下效应量的大小,实验结果支持情绪渗透模型。  相似文献   

20.
朱丽萍  袁加锦  李红 《心理科学》2011,34(2):284-288
以46名大学生为被试,以不同词性(名词&动词)的汉语双字正性情绪词、负性情绪词、中性词作为刺激材料,考察情绪效价强度(极端、中等、中性)对词性判断加工的影响。结果表明:(1)动词的词性判断比名词难,且该难度会受到高强度情绪信息的影响而扩大。(2)情绪效价及强度对名词加工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极端正性情绪易化对名词的加工,增强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而中等和极端负性情绪干扰对名词的词性判断,削弱名词加工的优势效应。(3)除了受到性别、性格等因素的影响外,情绪效价强度效应的具体表现还受刺激类型的调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