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教育界认为,“知识经济时代也就是创新教育的时代。”“教育主题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造型人才。”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个体,能力发展的基本趋势总是由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自我中心”到“逐步社会化”,从低级水平的“协调发展”到高级水甲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所表现出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那种独立操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教育需要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最可贵的品质之一就是人性,对孩子深沉的爱,兼有父母的亲昵温存和睿智的严厉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那种爱”。教师面对学生是没有选择的,热爱学生应该是我们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准则。  相似文献   

3.
苯乙胺在人生的爱情大戏里,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苯乙胺是人体内自行的兴奋剂,是内分泌的一种,就像血糖一样,可以用医学仪器测量,也有分泌不足与分泌过剩等病态。当一个坠入爱河时,他马上就会分泌苯乙胺,所有那些“恋爱现象”就一一出现!换言之,当一个男人或女人对某个人不知不觉产生那种感觉时,苯乙胺就开始分泌,而苯乙胺一旦开始分泌,又会增强那种“爱的感觉”;反之,当那种“爱的感觉”逐渐淡化、消失,苯乙胺便自然而然不再分泌,那种感觉也就加快速度消失。所以,苯乙胺与感觉之间,更有一种微妙的互  相似文献   

4.
作为人民教师,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修养,首要的就是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铸造自己的心灵美。千百年来,我们民族的审美观念就是重视人的精神美、心灵美。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文明史中,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那种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的美;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种尊长爱幼均善良品德的美;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忧国忧民的伟大抱负的美;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种视死如归的爱国主义的美……。心灵美,是一种高尚的美,它是用一个人的崇高的理性、健美的情感、优秀的道德品质、高度的政治觉悟充实起来的。这样的美好象一架机器的马达,给人一种内在动力,促使人们去创造更美  相似文献   

5.
导言 1509年,加尔文·约翰(JohnCalivn)于法国的诺阳(Noyon)诞生。他受过良好的教育,曾先后在巴黎大学学习人文科学及神学,并于奥尔良(Orleans)和波格斯(Bourges)两间大学修读法律。1534年加尔文已经转而接受更正教(Proestant)的信仰,他曾自称那种转变为“突如其来的认信”  相似文献   

6.
宗教与社会的张力及其制度安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宗教的超越性与社会张力韦伯在《宗教社会学》一书中分析各种宗教对于世界的态度时,引进了“张力”(Tension)概念。(Weber,p.207)宗教的“禁欲主义”由于对世俗事物和利益的拒斥而同现实生活世界形成了一种张力。那种完全拒绝世界并因此而遁世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彼岸世界”的;而那种反对世界但入世,并且试图按照其禁欲之理念来改变世界的“禁欲主义”是指向“内在世界”的。韦伯经常在这第二种含义上使用“禁欲主义”一词。在韦伯看来,具有入世的禁欲主义的人会成为一个理性的改革者和革命者。因为,其与世界的持久张力会成为驱动之…  相似文献   

7.
雅量     
“雅量”是文明社会里一个人的不俗追求。它具有化干戈为玉帛、化消极为积极的神奇力量。但实际上它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潇洒”和“豁达”,也不是普通概念的行为方式和情感方式,它与那种“制怒”的提醒语以及“打不还手,骂不还口”式的自律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8.
和晴天各一方,除了来信使我感到慰藉外,那别离的相思就像青藤一样爬满心壁,而每次的压抑更像荒原的野草越剪越旺。每看到别人双双漫步于黄昏月下,女孩那种小鸟依人状和男孩那种自豪的感觉,心中便不觉伥然。特别是寒风冷月的时候,那种孤独寂寞更难抵御。有时恨不得找一个来“花前月下”一番,但一想到晴的柔情温顺、痴心等待,便又恨  相似文献   

9.
下岗,是我人生中遭受的一次最沉重打击。在我心灵上所造成的创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部无法愈合,因为那种打击是双重的—— 一是那会儿下岗的远不像现在这般平常,社会舆论和群众对“下岗”这件事在认识领域尚处初级阶段,首当其冲的滋味便可想而知了。另一是从小就接受“你是一颗螺丝钉,党把你拧到那里你就在哪里闪闪发光”的革命集体主义教育,对单位的感情亦如对家庭般地依恋和难以割舍。尽管我对自己  相似文献   

10.
十年磨剑厚积薄发——评孙昌武著《中国文学中的维摩与观音》徐建华近几年来,国内佛学界正在逐步改变和突破过去佛学研究中诸如“正经正史”、“注经注史”那种研究领域狭窄、学术空气沉闷的不良状况以及宏而广之,动辄“大全”、“文化”之类看似热闹而实际无物的空洞文...  相似文献   

11.
美育研究     
审美教育在美学理论研究中最为切近实际,因而长期以来受到理论及实践工作者的共同重视。但是,“美育”这个古老的范畴到底确指什么?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在理论上却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近两年来,国内美育研究在澄清美育观念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本文就此综述如下: 传统美育观念的局限与突破所谓“传统美育观念”是指那种以美育为简单的伦理教化和人生修养手段的观念。论者普遍认为,传统美育观念并不象其它传统观念一样,内里存在陈旧的需要破除的因子,它的主要局限在于过份狭隘,需要做进一步的拓展。他们主要分析了“寓教于乐”和“以艺术教  相似文献   

12.
大约30年前,科学哲学家的一股“新潮”为取代科学的那种实证主义形象播下了种子,它被看作是证明的理论框架和掌握资料数据的法则,“新潮”的趋向使科学更具历史色彩,这种形象的科学被认为是在继承而来的精神气质和预先假设的安排之中所进行的研究过程,他为科学的各个方面提供了意义。在这些科学哲学家中,也许就是T.S.库恩的著作促使大陆哲学家提出了自然科学的解释学这一看上去很庞大的混合体,这是一种嫁接,一种在“硬”科学和“软”人文学这两个不同的文化之间神圣的分界上所做的跨越。尤其今年轻的解释学鼓舞的是库恩的那种…  相似文献   

13.
被称之为“当代诗匠,又精禅理”的“诗佛”王维,一方面在佛理中领悟社会与人生,并以之作为精神武器,去调和自己失衡的心理,从而获取那种他自称之为“无可无不可”、“苟身心相离,而理事俱如”的精神境界,以及那种让后世文人心仪、向往不止的集富贵山林于一身的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而另一方面,他又从中获得一种虚静的创作心态,以审美的态度去观赏自然,描写自然,将佛理、人生、自然混融为一,并以精妙的审美形式将这些主观情趣表现出来,创造出集诗情、画意、佛理为一体的诗歌。王维诗歌中尤其善写“空”、“静”、“独”之景,寓托王维的佛教寂灭思想的信仰。  相似文献   

14.
西方后现代哲学在非理性主义的发展上表现出一些新特征:(1)以功能的非理性取代实体的非理性,即不再寻求那种形而上学的不变基础或架构,而只诉诸于永恒的消解,不仅消解柏拉图式的“理念”和康德式的先验“形式”,而且也消解在“理念”和“形式”位置上更换“意志”、“权力”、“生命”、“结构”等概念的企图;(2)以解构的非理性取代建构的非理性,即在摧毁了理性概念之后不再建立一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认为社会“是人们交互作用的产物”,但他又把社会主义以前的那种显然也是由人们的交互作用所产生的社会形式称作“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马克思指出的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但他又把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佣工人的那种显然也是由其社会关系的总和所决定的受剥削受奴役的生活称作非人的即不符合人的本质的生活。这决不是由马克思的思想混乱而引起的自相矛盾,而是马克思从他探讨事物本质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所得出的必然结论。这个重要方法论原则就是区分事物的双重本质即现实本质和理想本质。  相似文献   

16.
当代科学家信仰宗教,一大原因是,在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过程中往往生发宗教的“境界”,或者说那“境界”非常投合宗教。科学与宗教之同一,突出表现在“境界”这个层面上。因为“宗教感情所采取的形式是对自然规律的和谐所感到的狂喜和惊奇……这样的感情同那种使自古以来一切宗教天才着迷的感情无疑是非  相似文献   

17.
温柔     
张远来 《天风》2001,(4):36-37
温柔是神赋予人性中美丽的品德。世界之所以有那么多纷争,正是因为它失去了它本该有的温柔。在伊甸园中“羊羔与狮子同卧,老鹰与小鸡为伴”,大自然在那种万物为一的和谐中享受着“温柔”的甘甜,可以说“温柔”是伊甸的生命。  相似文献   

18.
阿爸父     
顾云涛 《天风》2006,(2):44-46
今天很高兴能与大家一同来分享上帝的话,藉着刚才所读的圣经一同来分享一个主题“阿爸父”。我们相信耶稣的人,互称弟兄姐妹。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家,有一位共同的天上的父亲。在刚才所读的圣经中我们很亲切地称呼他为“阿爸父”。弟兄姐妹,也许你正是一位父亲,一位母亲,也许你即将要成为父亲,成为母亲,每一个做父母的常盼望听见“爸爸”、“妈妈”的叫声,尤其是孩子的第一声“爸爸”、“妈妈”,那种甜美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那种内心的欣喜是无法用文字来描述的,心中的甘甜比蜜更甘甜,脸上的笑容比阳光更灿烂,比获得许多的金银珠宝还要快乐百倍、千倍甚  相似文献   

19.
历史与进步     
这篇文章,从神学和科学的折衷主义的立场出发,借进化论的名义,替资本主义制度辩护。作者认为:资本主义一直表示着以自由为特征的历史的进步、现在只有西欧各国结成强大的同盟,保持西欧国家的精神上和实力上的因素,才能实现“全人类的自由”;而“从来不知道什么是自由的”其他地方实现其新世界的那种方法,是“不会导致自由”的。  相似文献   

20.
几乎在每一座喇嘛寺院中,都有那种六面、六臂、三目,持种种法器,髑髅为璎珞,头冠虎皮裙,遍身焰燃,异常忿怒,怀抱阴体的大威德怖畏金刚塑像或壁画,一般人们称之为“欢喜佛。”谈及“欢喜佛”,人们总是与“纵欲”、“荒淫”相连系。 千余年来,这种佛身一直蒙受不白之冤,可谓屈辱深重。实际上,这种“欢喜佛”并不“欢喜”,恰恰相反,与“欲”、“淫”相去甚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