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由于汉语是非形态语言,其句法结构不象西方形态语言那样有严格、精密的框架,那样有控制力。汉语的实词的语法功能具有不同程度的共通性,这样就使汉语词语间的线性组合有相当程度的灵活性和一定的弹性,词序往往缺乏象西方语言那种强制性,而是具有选择性,并且主要依靠交际双方的意会来贯通的。因此语义关系在词句的组合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汉语句法的结构组合是意合法,而不是形合法。在这种意合法中,往往以词组为中心环节,把词与词  相似文献   

2.
文章涉及到的通用社交称呼语是汉语称呼语中陌生人之间使用频率最高的一部分称呼语,具有一定标识特征,它们标志说话人身份的作用甚至超过了其实际的语言意义。文章以年龄、职业、性别、地域以及社交场合这几个要素作为社会分层的依据,对陌生人之间称呼语的选择进行了调查。为使交际水到渠成,交际者只有依据交际对象在社会层级系统中的位置特点,恰当地选择能够反映双方关系的称呼语,体现对方自尊感,等等,才能为交际的顺利进行打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3.
蔑称语是近些年来语言哲学领域所关注的热点话题。蔑称语具有不可移置性和可借用性等特征。根据组合外在论,蔑称内容源于字面意义,并由外在来源语义地加以确定。本文旨在描述蔑称语的基本特征,并以组合外在论为切入点详述蔑称语研究中所遇到的基本问题,以及语言哲学家采取的可能立场。在反思组合外在论利弊之基础上,本文还尝试勾勒出一种新的蔑称语理论。  相似文献   

4.
常欣  王沛 《心理科学》2013,36(2):279-283
二语句子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尚处于验证和探索阶段,基本上还集中于对一语和二语的语义违例与句法违例反应的比较,更缺乏动态的二语句子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仅就二语语义加工而言,所得结果充满矛盾,这可能与二语习得年龄有关。就二语句法加工研究而言,二语学习者显示出依赖于二语学习年龄的不同模式。同时,二语的句法加工过程依赖于二语和一语的相似性与相异性。其深层原因可能意味着存在一语和二语之间的句法通达问题。为此,应当系统考察语义通达程度和句法通达程度的系统变化对二语加工加工可能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同时应开展以某种语言(如汉语)的母语者其二语(如英语)句子加工认知神经机制和以前者的二语(如英语)母语者为被试开展以前者的母语(如汉语)为二语的句子加工认知神经机制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5.
马利军  张积家 《心理学报》2014,46(6):754-764
采用词切分范式研究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的理解机制, 探讨在惯用语理解中加工的基本单元, 揭示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表征方式。研究发现, 词切分范式对语义分解性不同的惯用语有不同的影响。在空格切分的形式下, 语素切分和非语素切分抑制了对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惯用语的通达, 却未影响对语义低分解的动宾结构惯用语的理解; 语素切分、非语素切分和空格切分均增加了对语义高分解的惯用语的错误率。在阴影切分的形式下, 非语素切分抑制了对语义高分解的动宾结构惯用语的加工, 同样未影响对语义低分解的惯用语的理解。整个研究表明, 在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的表征中, 既存在着语素单元, 也存在着整语单元, 但整语是汉语动宾结构惯用语加工的优势单元。  相似文献   

6.
赵鸣  刘涛 《心理科学进展》2011,19(3):355-363
语言回指现象是指一个语言单位从先前某个已表达的单位或意义中得出自身释义的过程或结果, 对回指问题的研究一直是认知科学的焦点问题之一。相关的ERP实验研究表明回指语言理解过程更为符合语言平行加工模型, 其不同的理解加工阶段中会受到句法、语义、语用、先行词词频、照应语不同形式等因素的作用和限制。未来研究应对Nref效应、回指加工各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零形式照应语以及汉语回指问题进行深入地探讨。  相似文献   

7.
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跨语言启动条件下的真假词汇判断任务,变换启动词与目标词的关系类型和语言种类,考察了L2—L1、L3—L1、L3—L2等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语义通达模式。结果发现,维-汉-英三语者的三种语言词汇之间的联结模式为熟练的第二语言词汇是直接通达语义;而非熟练的第三语言词汇既借助母语词汇又借助汉语词汇来通达语义。除此之外,被试的外语熟练水平和语言间的相似性是影响外语词汇通达语义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作为话题延续和语篇衔接的重要手段, 代词是最为重要的回指形式之一。目前虽然有关代词回指的研究有很多, 但这些研究主要关注句法和语义因素如何影响回指加工, 很少考察话语(语用)层面的信息结构, 尤其是焦点结构, 如何影响回指解读, 也没有考察不同类型的焦点信息如何通过与句法角色、动词语义以及距离远近等因素的相互作用来决定回指解读。为此, 本项目将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之上, 选择两种不同的焦点结构—— 自上而下的焦点(语言焦点)和自下而上的焦点(非语言焦点), 并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ERP技术, 考察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焦点信息对代词回指影响的异同, 以及它们与句法、语义和距离等因素相互作用于回指加工的认知和神经机制, 从而揭示在汉语句子理解中来自语言和非语言的信息通过何种关系模式影响回指加工和句子表征。具体研究问题包括:1)自上而下的焦点信息如何影响回指加工; 2)自下而上的焦点信息如何影响回指加工; 3)焦点结构、句法角色和动词语义对回指加工的综合影响。  相似文献   

9.
已有研究表明内隐韵律能够促进书面文本的理解,但以往研究多集中在重音节拍语言,而较少关注汉语这类音节节拍语言。为了探究内隐韵律作用的普遍性,研究采用眼动技术探讨了句子阅读中“N的V”结构加工的韵律制约。研究发现,“N的V”结构加工中存在稳定的韵律形式效应:动词为单音节时比动词为双音节时的注视时间更长,回视更多。韵律形式和语义关系之间存在交互作用,表现在受事语义关系条件下,在反映早期加工的凝视时间上,单音节动词条件长于双音节动词条件。但这种交互作用在晚期加工阶段则不受语义关系影响。表明“N的V”结构加工中的韵律形式效应稳定且持续。研究支持内隐韵律假说。  相似文献   

10.
逻辑是研究思维形式结构及思维规律的,语法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它们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逻辑和语法毕竟是两门科学。汉语语法是研究汉语的结构规律的,它主要讲各级语言单位组合的规则。汉语是非形态的语言,它各级语言单位的组合(语素和语素组合成合成词,词和词组合成词组,词或词组组合成句,单句和单句组合成复句,几个句子又组合成句群)不是依靠  相似文献   

11.
关系从句是人类语言领域句法结构较为复杂的句式,汉语3~5岁儿童是否具有加工关系从句的认知能力,以及该能力是否受句法结构和语义因素的影响,成为该领域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选取120名3~6岁学龄前儿童,以汉语主、宾关系从句为研究材料,通过操纵从句中核心名词的生命性格局对上述问题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1)汉语领域内,3~4岁儿童基本上具备了理解句式较为简单的关系从句的能力;(2)5~6岁左右的儿童基本上具备了利用语义因素辅助关系从句加工的能力。总之,汉语学龄前儿童具备了加工关系从句的认知能力,且高年级儿童可以利用语义因素辅助从句加工。  相似文献   

12.
论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李伯聪语言感知和理解的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四个阶段:语音知觉阶段;语义理解阶段;句子和语篇的理解阶段;理解说话人实际意图的阶段。关于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的头一个哲学问题是:语言交际和语言理解何以是可能的?一个人为何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这是一个十分困难而复杂的问题。极简单地说,一个人之所以能理解另一个人的话语,一个极重要原因是不同的“自我”的个体——这时主要指“心灵”——具有同一性,不同的个体之间可以进行社会约定,而语言正是一种约定了的通讯工具。与语言理解有关的哲学问题还有哲学方法论方面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多元关系中研究语言感知和理解过程。以往,许多人习惯于从两极对立、二元关系中思考问题,这往往使得思维简单化。现在,我们看到我们至少需要从四元关系(听话人或读者、说话人或作者、话语或作品、外部世界)中研究理解过程,这样才能使有关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语言理解过程中的确定性和不定性的关系问题是另一个哲学问题,由于语言理解过程是一个选择与建构统一过程,是一个主动性与带有主观性的过程,绝对的、完全的确定性是不可能达到的。但决不应把选择与建构机制看成“制造”不定性乃至专门进行“曲解”的机制。语言感知与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3.
国内语用逻辑研究回顾与展望(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斌峰 《哲学动态》2001,(12):26-29
(4 )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关于国内语用推理的形式化研究 ,笔者认为它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向推进 :一是面向生活世界 ,以成功交际为目标 ,来实现对自然语言的语用推理进行形式化研究。周武萍的《论语用推理及其有效性》 (《符号学和语言逻辑》和《探索与争鸣》 1 999年增刊 )在吸收以人工语言为中心的西方语用逻辑的形式方法的基础上 ,以语境为中心对汉语言背景下的语用推理做了初步形式化的研究。她认为语用推理就是在语境中的推理。由于语用推理是语境中的推理 ,语境对语用推理具有制约作用。因此语用推理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它的结论也是多…  相似文献   

14.
陈琳  钟罗金  冷英 《心理学报》2017,(10):1277-1286
词优效应是语言学习中的一个普遍现象。关于英语母语者和汉语母语者的研究都发现了词优效应。本研究关注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的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共两个实验:实验1考察汉字的频率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2考察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的结构)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词优效应的影响。实验1的结果发现,字频并未对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产生影响,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频字和低频字的识别中都出现了词优效应,且词优效应的大小没有显著差异。这说明非熟练的韩国汉语学习者在高、低频字的识别中都依赖于自上而下的词汇水平的激活。实验2的结果发现,汉字和词之间的语义关系(词汇结构)影响词优效应,相对于并列结构的词汇加工,在偏正结构的词语加工中更容易出现词优效应。这个结果表明词汇的结构通过影响词水平和字水平之间的交互激活,进而影响中文词汇加工中的词优效应。  相似文献   

15.
国家兴,语言强。近年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认知神经机制研究日渐增长,但汉语二语学习脑机制的系统归纳及相关理论模型仍处于起步阶段。基于汉语二语学习近20年的脑机制研究,以及最新二语学习脑机制的研究和理论,可以归纳主要发现为:1)汉语声调学习最初依赖右颞上回和右额下回,掌握后转而依赖左颞上回;2)汉字字形学习与双侧额下回及右梭状回有关,而汉字语音学习则与左颞顶叶区相关;3)汉语二语学习初期会依赖右脑重要脑区(额下回、梭状回等),随汉语能力的提升,这种依赖减弱。综上,汉语二语学习与右脑关系密切,经历了由右侧功能主导转向双侧化或者左侧化的动态大脑发展变化过程。汉语学习者所采取的二语学习方法及其语音听辨能力,会影响学习者的语言功能、脑结构及其脑功能网络连接方式。未来研究可以从被试语言背景、研究范式和内容、数据分析等角度出发,探寻汉语二语学习的有效方法,构建并完善汉语二语学习认知神经机制的相关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6.
语用学简介     
语用学是七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门语言学新学科,是语言的实用学。语用学本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它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研究语言与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正确地解释了语言符号的功能化的过程。具体说,语用学研究在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特别是研究在不同的语言交际环境下如何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语用学从语言的交际效果出发,主要研究语境以及各种言语规则,如前提和背景、指示语、言外之意表达规则、对话原则等等。我们就其主要方面做一简单说明。  相似文献   

17.
一、语境对语言研究的影响众所公认,语言是人们的交际工具,并且人们的一切语言交际活动总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进行的。语言学界称这种语言交际环境为语境。语境既包括语言因素,如书面语言的上下文、口语中的前言后语等,也包括非语言因素,如交际的时间、地点、场合、时代,交际对象以及社会、文化背景、自然环境等。我们可以称前者为“小语境”或“近语境”,称后者为“大语境?或“远语境”。语境是人们进行交际活动的场所和舞台背景,不同的语境规定了交际的不同类型和方式,所以语境对话语的语义和形式的组合及语体风格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因此,分析研究任何语言现象都必须和它所依赖的语境联系起来,若离开语境,把一个语言片断孤立起来作静态的分析,往往很难确定这个语言片断真正的结构价值和意义,现代语言学的研究不再满足一个自足系统的研  相似文献   

18.
句法优先理论假设词类加工功能上优先于语义、动词论元结构和话语信息加工。来自德语和法语的证据显示, 词类违反阻断语义整合和动词论元结构加工, 因而词类优先于语义和动词论元结构。关于词类加工在功能上是否优先于话语信息加工, 尚无来自任何语言的证据。汉语证据尽管显示词类并不优先于语义, 但未充分讨论任务因素的影响。将来研究有必要使用ERP技术和违反范式, 从语义整合、动词论元结构加工和话语水平加工等多个层面, 同时操纵词类的正确性和非句法因素, 考察句法特性上与德语和法语不同的语言, 如汉语和韩语。这方面研究将有助于洞察一个语言的语言学特性如何制约或调整词类加工的功能性质。  相似文献   

19.
词汇识别与记忆受到词汇之间语义联想关系的影响。鉴于自由联想方法建立词汇语义联想关系的局限性, 研究者们提出用共现联想法建立词汇之间的语义联想关系。本文对词汇共现频率视角下的语义联想效应及其神经机制的研究进行分析发现, 语义联想的丰富程度和关联程度影响词汇的加工; 与少语义联想词相比, 多语义联想词导致P200波幅增大和N400波幅减小; 语义联想加工涉及的脑区主要是额上回和左内侧颞叶区域。未来研究需要探讨自由联想法和共现联想法建立语义联想关系的差异, 基于共现联想法进一步地探究语义联想的行为规律和神经机制, 并从共现联想的角度开展汉语语义联想效应及神经机制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一、析句的目的先搜集大量的言语材料,然后进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是研究语言组词成句规律的最古老的方法,也是现在仍然继续使用并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之一。这种方法假设我们对研究的语言的句法规律一无所知,纯粹用经验的、归纳的方法,从言语材料中发现语言的规律。用现代语言学的术语来讲,我们不但能够发现语言的表层的结构规律,而且可以透过表层,探讨表层的句法结构和深层的语义结构之间的关系,探讨语言从深层语义结构到表层句法结构之间的转换生成关系。例如,我们可以从下列例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