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精神生产的概念和历史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对精神生产的研究也日渐重视。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关系,在国内早就引起过热烈讨论,而对于一般的精神生产的研究,则刚刚开始。“精神生产”概念的含义究竟如何?精神生产在历史发展中采取过哪些形式?这些都有待进一步阐明。本文想就此谈点粗浅之见,以期抛砖引玉。 有的同志认为,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点、意识的生产。这种理解是否确当?“精神生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我国哲学界对精神生产的研究无论在广度还是深度上,都有了较大进展,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精神生产的涵义及其特点关于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一种观点认为,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见,精神生产就是“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即意识生产。它以生产观念形态的产品(思想、概念、方案、计划、理论体系等)为目的。第二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并没有把精神生产等同于意识生产。意识生产除了包括精神生产之外还包括日常生活意识的生产。所谓日常意识生产就是同物质活动、现实生活交织在一起的初级形式的意识生产,它指的是人们在日常实践中的直接感受、观点和意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艺术生产"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与物质生产一样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在消费社会商品拜物教的支配下,艺术的生产性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并呈现出新的特点,这些特点并没有偏离马克思的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消费社会的艺术生产与古典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生产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在不同时期的差异造成的。而无论是消费社会的艺术生产,还是古典资本主义社会的艺术生产,都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4.
任何社会,都有两种生产:一种是物质生产,即人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以及人自身的生产(人类本身的延续);另一种是精神生产。这里所说的精神生产,即精神财富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并不完全是纯意识的,它也包括意识现象的物质载体,如文化教育设施等。精神生产以物质生产为基础,但是没有精神生产,物质生产也难以进行。精神生产力萎缩的社会,物质生产力也不可能发达。人类的文明不仅表现在物质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也表现在精神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上。这两者的互相协调平衡发展及其互相促  相似文献   

5.
何怀远 《哲学动态》2006,23(1):27-33
马克思给予物质生产以历史基础地位,却对生产主义予以严厉的批判。这一理论取向为历代马克思主义者所继承,也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各种新马克思主义和后马克思主义的显性话语,因而成为我们判断一个学派与马克思主义有无学脉关系的根本论题之一。生产主义批判,包括“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和“生产主义”意识形态批判两个方面。生产主义社会批判又经过了狭义生产主义批判和广义生产主义批判两个阶段。一狭义生产主义批判“生产主义社会”批判首先是对“生产—消费社会”型的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的批判。在这种体制中,生产是社会的支配原则,在生产…  相似文献   

6.
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是两种最基本的人类生产活动,共同构成社会生活的基础。人口生产所导致的伦理价值观念既是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思想家们展开其社会批判思考的价值坐标。包括法兰克福学派在内的当代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缺陷,是没有意识到人口生产在文明时代也具有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社会地位,没有把当代文明的主要问题归结为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的分离及其所导致的价值观的冲突。两种生产的观点主张对工业文明的社会化大生产形式展开批判,通过揭示这种生产形式的社会历史性,认为人类文明将通过家庭重新实现两种生产在实现形式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除却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还重点阐述了生产总体辩证法。这一哲学方法以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经验论方法为"靶子",通过反思后者强调的物质生产基础来证实自身的合理性。它秉承了唯物史观的出发点,在将现实的个人及其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作为逻辑起点的同时,诉诸生产一般与生产特殊之间辩证关系的分析,完成理论前提的建构。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出以生产为起点的有机体及其辩证运动,从而构成生产总体辩证法的核心内容,并运用到关于货币形式与资本一般的诠释过程中。此外,他还力图解决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平衡问题,最终使生产总体辩证法成为一个逻辑严整、义理丰满的动态结构。  相似文献   

8.
一、轉炉炼鋼工培訓中存在的問題 生产劳动是劳动者利用劳动工具对劳动对象进行操作改变劳动对象生产成品。生产技术就包括劳动对象和劳动工具情况的掌握以及相应的操作活动。在有些生产领域或工种,如飞机、汽車駕駛,工具情况的掌握和相应的操作是生产技术的主要部分。在另一些生产领域或工种,劳动对象情况的掌握和相应的操作組成生产技术的关鍵部分,轉炉炼鋼就属于这类的生产領域。  相似文献   

9.
一、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物化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以及经济关系的所有不同形态在实践中差不多总是表现为物的关系。生产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物发生联系。人生活和活动在物质世界中,与他人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但是,这种同他人的联系,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物表现出来的。一些人生产产品,而另一些人则消费产品。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这种某一个人生产的产品被另一个人用于生产或者个人的消费的情况,正在越来越普遍。反之,每一个人消费的并不是他所生产的。一个人生产的物被另一个人所消费。物不仅应该通过生产过程,而且在进入消费之前还要通过分配和交换的过程。因此,在生产  相似文献   

10.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经济背景下,中国首饰业整体发展缓慢。当时国家出于发展出口经济的需要,由轻工业部部署恢复首饰生产,换取外汇。在完全计划经济的模式下,首饰行业重新组织生产,召回首饰行业的老工人,由北京首饰进出口公司根据国外市场的需要下单给定点工厂生产、配给原材料。这个阶段生产的首饰,有传统首饰在继续生产,也有根据西方的设计制作的产品,是解放前中国首饰发展趋势的延续。  相似文献   

11.
孙赫 《世界哲学》2020,(1):14-21
唯物史观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创立之后,马克思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批判使其得到运用与发展。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对斯密关于生产劳动社会规定性和物质规定性定义的批判,运用了唯物史观科学批判功能的历史辩证法引导出生产劳动的历史性生产关系线索,阐释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历史性;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在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之上,论证了资本主义生产劳动的本质特征。与此同时,唯物史观的价值批判功能表现出对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非人道性质的批判。马克思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通过对斯密生产劳动理论的批判,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劳动理论,丰富与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资本主义生产劳动问题的研究。这对于我们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产劳动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精神生产”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概念,“精神性”和“生产性”是它的两个重要特征。在马克思的哲学视野中,“精神生产”的精神性和生产性都蕴含在实践概念中,“精神生产”作为人类特有的感性活动,它建立在物质生产的基础之上并随着社会分工的推进而不断深入,最终指向“自由自觉活动”的人类实践目标。在经济学视野中,马克思将“精神生产”置于生产主义批判的语境内,“生产性”体现为资本主义的增殖性特征,从而使得“精神性”价值沦为生产主义的外在表现。20世纪中后期以来,“精神生产”的研究范围不断拓宽,非物质劳动和文化逻辑等理论开启了研究当代社会中精神性渗透和生产性弥漫等特征的新方式,由此产生了关于新型生产劳动者变革的“生命政治学”趋向,为此人们应当审慎对待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3.
《学海》2015,(6):38-43
安全生产除了政府推进机制以外,也存在市场推进机制。风险补偿工资、浮动保险费率、企业社会责任运动、绿色信贷、安全生产中介服务等因素都可以形成安全生产的市场推进机制。但是我国市场经济总体不太健全,安全生产的市场推进机制还需要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在继续加强安全生产行政监管的同时,政府还应当完善安全生产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健全绿色信贷制度,落实保险人安全检查制度,采取有效措施激励企业推行企业社会责任,全方位培育安全生产的市场推进力量。在条件成熟以后,政府应当转变安全生产治理模式,以实现政府监管与市场推进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余静 《哲学研究》2012,(11):27-31
<正>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引起劳动方式的新的变革,使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人的劳动性质和内容发生了深刻变化。正如马克思早在19世纪中叶所预见的:由于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劳动表现为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包括在生产过程中,相反地,表现为人以生产过程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同生产过程本身发生关系"。(《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册,第218页)这说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生产的实现,必然使机器代替人的部分劳动;并且越先进的机器越能代替人的劳动的更大部分,从而把人置于直接生产过程的旁边,以生产的监督者和调节者的身份出现。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中外理论界存在着把人类自身的生产同物质资料的生产绝对分割开来的倾向,实际上,这两种生产之间是有内在必然联系的,是人进行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一) 人类自身的生产是个社会生产过程。首先,人自身的生产过程虽然必须是人种的生命生产,但更重要的是在稳定地保持生物遗传的生命体的前提下,对其进行社会加工、制作和完善。社会是生产人的主导力量,人本身是社会对象化的结果,是社会化了的客体。同时,人自身的生产是个长时间的社会生产过程,就个体来说,通常是一个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在谈到生产和消费的同一性时,认为同一性有三方面的表现:(1)直接的同一性,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2)生产和消费互为媒介、互相依存的同一性。(3)生产和消费互相创造对方的同一性。马克思在论述第二、第三方面的同一性时,虽然没有用间接同一性这个词,但他所论述的实际内容则是  相似文献   

17.
西方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以生产为轴心的理论建构方式称之为生产逻辑,并将其视为马克思思想的重要特性。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或者无条件地肯定它,或者彻底地批判它。本文以德勒兹的欲望生产为切入点,着重讨论了德勒兹对于马克思的生产概念以及生产逻辑所做出的不同阐释。其中,生产成为一种富有生产性的过程本身,从这一视角出发,生产逻辑不再是另外一种形而上学的表现形态。而德勒兹的这种阐释不过是对马克思"生产一般"的观念的再摹写。因此德勒兹与马克思是一种生产逻辑在不同历史与理论境遇的同一表达。德勒兹的欲望生产有效地回应了鲍德里亚对于生产逻辑的批判,丰富了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基本内涵。  相似文献   

18.
"纹饰"作为一种艺术生产的产品样态,整体呈现出从集权占有到大众分权的发展态势。在这种过程中,艺术以特色资源的方式参与了社会生活、生产的整体协作。但是,在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协同发展中艺术的精神内涵与理念意蕴被遮蔽了,取而代之的则是艺术价值交换中经济性的资本积累与商业光芒。这让艺术从古典意蕴的显现退居到了历史长河之中。从而我们能够发现艺术生产在其显现与交换中逐渐发生了隐性与显性的状态演化。从纹饰入手分析了其在生产与传播中的基本现象,从多种角度剖析了艺术生产的内涵演绎与价值转换,从而为艺术生产这种"实存"的生产形态辨明其隐性与显性的特质。  相似文献   

19.
工作场所中的反生产行为及其心理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反生产行为(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 CWB)是员工在工作场所中实施的蓄意伤害组织利益或与组织利益有关的其他成员的行为。本文对反生产行为的概念、分类、理论解释等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全面回顾。在整理和分析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提出了反生产行为的发生机制模型, 即反生产行为的发生遵循“压力情境→认知加工→负性情绪反应→反生产行为”的逻辑顺序。“认知加工”和“负性情绪反应”是反生产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环节, 具体表现为个体在压力情境下的归因过程及负性情绪的生成。在此基础上, 对与反生产行为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整合, 并且对当前反生产行为的研究的开展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评价和展望。  相似文献   

20.
叶险明同志的《世界历史时代与“跨越”问题》(载《哲学研究》1989年第9期)一文,读后令人思绪不已。首先,叶文试图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生产的民族内部关系的区分中,探讨“跨越”问题的创新精神,令人深敬。然而,叶文在得到一个良好的开端后,却不能从国际交往的作用方面来正确解决“跨越”问题,缺乏对国际交往作用的理悟,不得不在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生产的民族内部关系之外,构设出生产的民族间的关系。并断言,从生产的国际关系和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