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国内外感觉统合教育现状,分析国内玩具市场中儿童感觉统合玩教具存在的问题,立足感觉统合理论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方式,依据3-12岁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发展特点,将儿童分为3-5岁、6-8岁、9-12岁三个阶段,结合各个年龄段儿童发育特征,分析感觉统合类玩教具对儿童成长发展的重要性,并从设计的角度给出儿童感统类教育产品的设计原则。  相似文献   

2.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经过多年的研究、思考,五近提出了集古今中外的哲学、社去科学和自社科学之大成的“大成智慧学”,为科学界打开了一条新路。著名系统学家于景元说,学习了“大成智慧学”,可对各种学科触类旁通,既可大大提高人们的认拉能力,又可大大节省人们的学习精力.接钱学在提出的“大成智总学教育”设想,从《岁至12岁为’\年一贯制教育(相当于高中毕业),l:岁至18岁为高等教育(毕、2一般相当于当今的硕士生),19岁选择一门专业实习一年,而后开始为社会做贡献。专家们认为,“大成智慧学教育”将为21世纪培养出大智大信、…  相似文献   

3.
刘泽文  郭谦  葛列众 《心理学报》2010,42(3):406-414
采用DRM研究范式,实验一使用示意图提示,探讨特异性视觉特征对于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而产生的变化;实验二使用位置提示,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会显著减少错误记忆,而非特异性视觉提示则会显著增加错误记忆。(2)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能力所致。(3)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不显著,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削弱作用,但这种影响在10岁和12岁儿童间没有显著性地增长。(4)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0岁和12岁儿童有显著的增强作用,且这种影响从8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4.
实验采用DRM研究范式,探讨非特异性视觉特征对8岁、10岁和12岁儿童错误记忆的影响及其随年龄增长而产生的变化。实验结果说明:(1)8-12岁儿童错误记忆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随年龄增长不断地发展其形成要义痕迹表征和要义连接的形成能力所致。(2)非特异性视觉特征提示对8岁,10岁儿童错误记忆不产生显著影响,对12岁儿童影响显著,这种影响从10岁至12岁呈显著性增长。  相似文献   

5.
自宗教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以来,儿童宗教意识问题就成为宗教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皮亚杰认为,不论是在儿童早期(3-7岁),还是在儿童后期(10-12岁),随着具体到抽象思维的概念形成,儿童自我中心主义和前因果观念下的泛灵论、目的论、人工论起重要作用,儿童自发宗教观念时隐时现。此理论被宗教神学家所利用,针对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适时进行儿童的宗教教育,即所谓"三岁给我,六岁还你"。  相似文献   

6.
2009年全球甲型H1N1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截至8月30日,全球5大洲177个国家或地区共报告甲型H1N1流感确诊病例254206例,死亡2837人,病死率1.12%。病例以青壮年为主,无性别差别,年龄中位数12岁~17岁(范围0岁~85岁),约10%需住院治疗,37%的住院病例和80%的死亡病例有基础性疾病史或妊娠。全球甲型H1N1流感总体较温和,适时将其纳入季节性流感常规监测,掌握其流行病学和病原学变化,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提高医务人员重症病例救治能力均能有效地预防控制甲型H1N1流感。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准备渡海入侵英国,开始制订作战计划。但德国人对英国的防空力量及军事部署摸不清,因此决定派间谍去侦察。任务落到一个名叫汉斯的间谍身上。为蒙骗英国人,汉斯转道西班牙,假扮西班牙绅士,去英国使馆签证。汉斯声称自己是去调查英国战时童子军现状的。英国使馆爽快地为他签了证。其实,英国反间谍机关早已了解到汉斯的身份,派人暗中跟踪他。  相似文献   

8.
EEG频谱相干分析发现额叶发育在童年中期存在可能的加速期。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通过记录75名6至12岁正常儿童静坐和闭目状态下的自发脑电,分析δ、θ、α和β基本脑电频段下31对电极相干的变化情况,系统探索了该年龄段儿童额叶自发脑电频谱相干的变化特点,结果发现:θ波活动普遍强于α和β波活动;6至12岁儿童额叶内、额叶与其他脑叶间相干在整体上表现为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的趋势;额叶内、额叶与其他脑叶间相干在各频段均表现为7岁、11岁突增,10岁、12岁表现为高峰。上述结果支持6至12岁儿童额叶发育存在加速变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2003年7月,日本长崎市一12岁少年将一3岁幼童骗至一家超市楼顶,把幼童衣服脱下后将其推下楼致死,长崎少年杀人案震惊了日本国内。该少年(化名为K)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情平静,表示自己对损害了被害人的一生致以歉意。经科学检查和诊断发现,“游戏脑”才是杀人事件的“真凶”。  相似文献   

10.
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影响的效果,将非医学专业的大学生分为健康教育干预组(97名)和对照组(93名);干预组进行了近12周健康教育选修课,采用了课堂教学、团体和个别辅导、同伴教育等,分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进行前后对照测试.结果发现,教育后的多项指标明显低于教育前,说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身健康水平是很有效果的.  相似文献   

11.
儿童对汉语主动名、被动句转换理解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建 《心理学报》1984,17(2):82-92
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正常、低常、耳聋儿童对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理解的能力问题。实验材料是十组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类型,呈现了汉语主动句、被动句转换的全部形式,字词水平控制在聋哑小学二年级程度。要求被试正确进行思惟。被试是9至13岁的正常、低常、耳聋小学生,每个年龄组的被试在30人以上,14、18岁的21名耳聋学生也参加了实验,共计被试为208人。 实验结果表明:总体上看,三类被试对于汉语主动句、被动句的转换理解,正常儿童高于耳聋儿童,耳聋儿童高于低常儿童,差异是显著的。从各年龄阶段看,耳聋儿童转换能力低于正常儿童并不是绝对的。从转换能力发展的转折期看,正常儿童的明显转折期出现在10至11岁,低常儿童出现在12至13岁,耳聋儿童在12至13岁的发展接近转折期。从转换理解与语文、数学教育的相关关系来看,没有发现语文和数学教育对转换理解的有规律的必然影响。从理解的特点上看,三类被试在理解上呈现出一致的倾向。  相似文献   

12.
运用情境故事考察了246名12-16岁中学生在三种亲社会情境中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结果表明,12-16岁中学生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的年龄差异主要存在于12岁(低年级)和14岁以上(中高年级)中学生之间,初中阶段是个体道德情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情境类型对中学生的道德情绪判断与归因存在显著影响,表现为在付出代价最高的利他情境中,中高年级中学生出现更多的混合情绪判断与移情定向归因。  相似文献   

13.
李琳 《心理学探新》2008,28(2):85-90
修订BTL-QZ-V1.1气质测试系统。对519名12—21岁男女学生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神经系统特性具有年龄差异,随年龄增长兴奋性、抑制性增强,灵活性、稳定性增高;12~14岁是其快速增长期,14~18岁为慢速增长期,18岁后为稳定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抑制性具有性别差异,男生强于女生;可将气质类型划分为10种,年龄和性别不影响气质类型的分布;除灵活性外,神经系统兴奋性、抑制性和稳定性的重测信度系数在0.6~0.8之间,且达到显著性水平;以80·8神经类型量表为效标,所得相关系数达中等程度。提示BTL-QZ-V1.1气质测试系统的评定需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建立的分组标准较为准确科学,信度、效度较高,可以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政府1992年签署并在国内随之生效的国际1989年《儿童权利公约》第1条规定:“儿童是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 儿童期是接受教育和对之进行教育的重要人生阶段。错过这个阶段,孩子的可塑性即可教性就不那么强了。以后,受教育者将循着已受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方向,惯性地向前发展(个别人例外)。怎样抓住儿童期  相似文献   

15.
6~12岁儿童道德移情、助人行为倾向及其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岑国桢  王丽  李胜男 《心理科学》2004,27(4):781-785
以124名6~12岁儿童为被试、以情境故事为材料的测查表明:我国6~12岁儿童均能作出移情反应和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但8岁以上儿童的反应更为强烈和成熟;8岁以上儿童才能在自己也有困难的冲突背景下仍作出助人行为倾向的反应;6~12岁儿童的移情反应与其一般助人行为倾向反应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移情反应与冲突背景下的助人行为倾向反应的显著正相关8岁以上儿童才具有;个人、集体两类情境会影响他们的移情反应;人身伤害、声誉损害、财物损坏三种情境会影响他们的助人行为倾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了聋哑右利儿童113人和正常右利儿童133人,用八种书写方式书写八个汉字和阿拉伯数字1-10。结果表明;聋哑一年级学生出现的镜像书写人均人次比正常幼儿园儿童少,而其它年级间的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聋哑9—10岁儿童比同年龄组的正常儿童所出现的镜像书写人次多,而在11—12岁组则无显著性差异。通过分析,提出了镜像书写可能存在两个关键期的假说,一是字体熟练程度的关键期,一般在受教育的最初1—2年;另一个是大脑对镜像书写的调节和控制关键期,一般在6岁左右。  相似文献   

17.
儿童青少年返回抑制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返回抑制线索——靶子模式,比较了单线索和双线索条件下儿童返回抑制的发展变化。选取了4组被试,6岁、9岁、12岁和17岁各20名。结果显示:(1)儿童返回抑制在单线索条件下出现的晚,而在双线索条件下出现的早;(2)返回抑制出现的时间进程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显现,年龄对返回抑制有重要影响;(3)儿童返回抑制发展的关键期可能是在12岁左右。  相似文献   

18.
王文新 《心理学报》1960,5(3):30-39
一、实驗的主要目的和方法 1958年甘肃师大教育系心理学教研組接受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协作之約,自1958年9月至1959年7月在本校附属小学进行六岁儿童入学的初步实驗研究。主要目的在从学习語文、算术和接受政治思想教育等方面研究六岁儿童同七岁儿童同时入学在受同样教学、教育影响下的发展情况,为进一步研究儿童到六岁的教育、教学提供心理学科学論据。  相似文献   

19.
在教育实践中,初中阶段往往被看作是人生的特殊时期。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学生年龄大多在12~16岁之间。正处于人的心理断奶期,这一时期充满多种心理矛盾;从教育学角度看,初中阶段既是义务教育的终结又是基础教育的中间阶段;从社会学角度看,初中阶段是学生个体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一时期,通过社会影响、家庭感染,尤其是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完成个体社会化,具备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因此,全面研究和了解初中学生的特殊心理,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对于实施初中义务教育、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情景故事法,探究了7~12岁儿童对不同身份(老师、同伴)说谎者实施不同类型亲社会谎言(利他谎言、互惠谎言、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人际信任程度。结果发现:(1)7~12岁儿童对实施亲社会谎言者的信任水平随年龄增长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即在7~9岁逐渐增加,而9~12岁逐渐降低。(2)相比互惠谎言和伤害第三方谎言,儿童对利他谎言实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更高。(3)相较于同伴,儿童对老师实施互惠和伤害第三方谎言时的信任程度更高。研究结果有助于明晰儿童如何看待不同类型的亲社会谎言,并为研究儿童人际信任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