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学前儿童对短时时距的区分及其认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以令儿童比较时距长短为手段进一步探查学前(5、6岁)儿童对短时时距的认知过程,挖掘幼儿的认知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学前5、6岁儿童已能区分只有几秒钟差异的短时时距;2)6岁儿童已能使用时间标尺测量时间,5岁儿童已有潜力把时间看成是可以计数的维量;3)两时距的时间差别大小是影响儿童认知成绩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王小英  杨海燕  王丽娟  石友梅 《心理科学》2006,29(5):1063-1067,1048
本研究在Friedman实验范式的基础上,增加了“系统教学”变量,探究教学与4~6岁儿童未来时间认知能力发展的关系。结果表明:(1)“教学”是影响儿童未来时序认知的主要因素;(2)“点估计策略”与“习俗时间单元概念策略”是两种主要时间认知策略;(3)儿童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发展规律;(4)“教学”是影响其未来时间认知策略的主要因素;(5)4岁儿童已能区分未来事件的时距信息,且其未来时距认知具有分段性。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是继“双语儿童概念获得”实验而作的一项研究。前项研究集中于语言与思维关系的分析,本实验着重观察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年龄儿童掌握守恒概念之异同,从而对学习与发展之间关系作初步的探讨。守恒是在物体外形发生变化时,仍能认识到该物体的某些特性并无改变的能力。守恒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一个很著名的发现。他通过大量的守恒实验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儿童在掌握守恒原则后,在认知发展上就达到一个新的阶段,即新的智力运算水平。Piaget 认为通常要到七岁左右,即他称之为思维的具体运算  相似文献   

4.
4.5-7.5岁儿童时间持续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实验以“龟兔赛跑”故事为背景,设置了含有时间、距离、速度等因素的四个情景(即课题),考察了4.5─7.5岁儿童时间持续认知的发生和发展状况。结果表明:5.5─7.5岁是儿童时间持续认知发展的飞跃期;6.5岁儿童初步掌握时间持续概念,其中有75%儿童处于中以上水平;4.5岁和5.5岁分别是儿童时间持续认知的发生和开始发展的年龄。从儿童的策略看,较大儿童更多使用时间因素策略,年幼儿童更多使用有关的因素策略,反映出儿童时间认知的发展遵循从感性直观到抽象概括的思维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5.
初入学儿童认知发展中的个别差异和个人内部差异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富熹  方格 《心理学报》1991,24(4):38-45
本研究以守恒、类包含、双维逻辑关系等多项认知任务施加于同一被试,探查了初入学七岁儿童的认知发展。结果表明这一年龄儿童已基本上获得有关守恒概念(除容积守恒),逻辑推理能力正在形成和发展。学校教育条件,家庭文化教育背景及个人智能等因素对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个人内部的认知发展存在着横向参差现象,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时间流逝过程中, 回溯式时距估计动态性体现在短时延迟和长时发展两个方面。前者聚焦秒、分级的延迟, 将其归为背景变化或由目标时距引发的认知差异; 后者聚焦跨年龄(如婴儿、儿童到成年)的个体发展, 认为主要是信息加工速度的差异。最后, 从综合视角出发, 认为其动态性可能是由不同时距信息心理表征的差异造成的, 这体现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性。未来需以时间流逝的动态视角开展回溯式时距估计的心理表征研究, 深入探讨与目标时距紧密相关的计时策略在回溯式时距估计中的作用, 并扩展年龄、人格类型等个体差异方面的动态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7.
问题的提出1979年以来,我们曾选用了Piaget 的几项主要实验(五项守恒、序列、类包含),对5—10岁儿童进行了测验,取得了云南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资料。本实验在过去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寻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及命题运算阶段儿童思惟发展的特点,以取得儿童认知发展较为系统的资料,并研究文化背景、民族和性别等方面的差异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李秀妍  伍珍 《心理科学》2021,(2):433-439
认知风格是个体获取和加工信息的一贯模式,影响诸多认知活动。本研究测量了98名4-8岁儿童的认知风格和积木拼图中的问题解决行为,主要发现:(1)4-8岁儿童总体上表现为整体型认知风格,但分析型认知风格随着年龄增长在逐渐发展;(2)认知风格影响问题解决策略:越偏整体型认知风格的儿童越多使用主体参照策略(即先拼主体图形再补充其他部分),并且越少使用线索推断策略(按照行/列的线索顺序依次拼图)和局部定位策略(根据某一局部图案的具体位置摆放积木)。本实验首次探索了低龄儿童认知风格的年龄差异,发现认知风格在发展早期就已影响问题解决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儿童认知风格的发展及其作用,为儿童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践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设计了长度比较的实验,检查了5—11岁青海高原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的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1)5—11岁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是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的。藏汉儿童的成绩,10岁以前各年龄组均无显著差异,唯有11岁组差异显著,而其中了,9,10岁是几个值得注意的转折年龄。(2)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大致有四个思惟水平,据此可以划分成几个年龄阶段,但各个阶段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是各种认知成分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结果。(3)概念“守恒”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直接认识与间接认识的矛盾关系是儿童认知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4)不同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对藏汉儿童长度概念稳定性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0.
陈莹  黄希庭 《心理科学》2004,27(6):1381-1385
依据时间认知的分段综合模型,两个实验结合空间、参照点、事件和年龄因素,分别考察5至8岁儿童对未来一周和未来一年时间的认知特点。结果表明在这2种时域内:(1)5至7岁儿童有使用直线性空间标尺和固定时间参照点进行判断的特性;(2)5至8岁儿童表现出”两极化”的认知趋势.其判断受事件性质的影响;(3)5至8岁儿童表现出跨时域的认知差异,认知能力随年龄递增,7岁可能是发展的转折阶段。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4~6岁儿童理解时间副词的能力进行了初步的探查,结果表明:(1)学前儿童对不同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是不同的。对现在时间副词的理解优于对过去时间副词的理解,对将来时间副词的理解能力最低,基本处于萌芽阶段。但这种理解能力的年龄发展效应不明显。(2)在表示将来的时间副词中,儿童对不同的具体时间副词表现出认知差异。(3)学前儿童在理解时间副词时多种策略并存。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效策略的生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2.
儿童解决问题策略发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是对5—13岁昆明汉旅、永善县汉族、彝族共250名儿童所作的解决问题策略发展的比较研究。实验结果表明:1.儿童解决问题的策略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不断提高。表现在:(1)运用策略的灵活性的提高;(2)问题表征能力的提高;(3)处理反馈信息、监控与调节能力的提高。2.文化环境对儿童认知发展有重要影响。本文分析了差异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探讨了北京地区3—5岁学龄前儿童对中外通俗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能力及对他人认知能力的发展比较。每个年龄组儿童为44人,男女各半,共计132人。实验材料为两套图画故事集,其中一套名为《白雪公主》(外国故事),另一套为《孙悟空》(中国故事)。实验是通过看图讲故事提问方式以探讨不同年龄的学前儿童对故事情节的自我认知及他人认知的能力。结果表明:3—5岁儿童对白雪公主故事情节及孙悟空故事情节的理解,回答问题的正确率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4岁与5岁儿童已能很好地理解这两个通俗故事的情节及正确回答有关问题。但3岁儿童存在一定困难,对自我认知水平及对他人认知水平都较低;在各个不同年龄组中,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的问题回答的成绩,两者没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对他人认知及自我认知是处于同步发展的水平;男女性别的结果比较只在3岁儿童中存在一定差异,4岁及5岁儿童中不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被试内设计,研究了90名3.5~5.5岁儿童时序认知能力。结果发现:(1)3.5岁儿童基本上不具备时序认知的能力,儿童的时序认知能力在4.5岁到5.5岁间出现快速发展。到5.5岁左右,大部分儿童已具备时序认知能力。(2)不同年龄的儿童都表现出对现在的认知最好、对过去的认知次之、对将来的认知最差的特点。(3)3.5岁和4.5岁儿童还不具备判断时序先后的能力,到了5.5岁以后,儿童知道了什么是先发生的,什么是后发生的,具备了判断时序的能力。  相似文献   

15.
3.5~6.5岁儿童对死亡认知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120名3.5-6.5岁儿童为被试,用访谈法研究了他们对死亡特征、外延和原因的认知,结果发现:(1)他们对死亡认知是随年龄发展而提高的,但在水平上存在差异;(2)对死亡抽象认知能力有所提前;(3)对死亡认知表现出自我中心性和情感性。  相似文献   

16.
张丽锦  陈亮  方富熹 《心理学报》2011,43(9):1075-1086
本研究旨在将“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 (Inventory of Piaget’s Developmental Task, IPDT)中的守恒与关系领域分测验改编成动态测验, 并应用于不同程度学业成绩儿童当中以探查其认知发展的潜在水平。在实验研究基础上结合以往动态测验的编制技术, 把动态施测过程分为“前测—干预—迁移—后测”4个阶段, 分别确定各阶段的测题并构建了6等级提示系统。在中等学业成绩儿童(n = 33)和低学业成绩儿童(n = 35)中的应用发现, 动态测验测得的能力获得变量对儿童的学业成绩具有重要的预测作用, 证实了所改编测验的有效性; 动态测验情境下中、低学业成绩儿童的潜在认知水平基本相同, 所改编的动态测验有助于发掘儿童的潜在认知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林泳海  金莉 《心理学探新》2006,26(3):74-78,92
该研究采用测验法,考察数学学习不良(MD)儿童的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包括计数、数守恒、时空概念、逻辑、计算和操作等方面。被试为城市幼儿园34名MD儿童和30名正常儿童,平均年龄约6.0岁。结果发现:学习不良儿童早期数学能力在逻辑、计算和空间保持上有缺陷,与Johnson、Ginsburg等人的研究结果一致。与以往研究有所不同的是:在计数能力上,MD儿童与正常儿童间差异不明显;在数守恒能力上,MD儿童明显低于正常儿童;空间保持缺陷表现突出,表现为书写数字时的镜像反应、图形的错误表征等。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为例,在IRT框架下探讨了如何进行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分析模型采用项目间多维项目反应理论模型(between-item MIRT model)和项目内(within-item MIRT model)多维two-tier model,被试为来自全国的882名48个月的儿童,工具为自编4岁~5岁儿童认知能力测验。经测验水平 分析和项目水平分析,结果表明:(1)本文对追踪数据的测量不变性分析方法合理有效; (2)该测验在两个时间点上满足部分测量不变性要求,测验的潜在结构稳定; (3)“方位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参数都发生变化,另有4题难度参数出现浮动; (4)儿童在4岁~5岁期间认知能力总体呈快速发展趋势,能力增长显著。  相似文献   

19.
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时距判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姜涛  方格 《心理学报》1997,30(2):152-159
本研究选取“星期”这种习俗时间系统作为实验材料,通过让被试完成范畴性的时距判断任务,即让被试判断某一给定的日期是否属于某一参照日期之后3天中的某一天,探讨了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认知加工过程的发展。结果表明,小学儿童对习俗时间的认知加工成绩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在认知加工过程中,具有显著的“距离效应”和“边界效应”,随着两个日期之间时距的增加,反应时逐渐增大,正确率逐渐降低,当两个日期之间的时距为3天时,反应时最长,正确率最低。而且,儿童可以直接运用数字系统来解决习俗时间的问题,他们的认知加工策略包括数字计数、数字运算和表象判断。  相似文献   

20.
儿童对时间顺序的认知发展的实验研究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格  方富熹  刘范 《心理学报》1984,17(2):65-73
本实验以按时序排队和组成时间系列以及口头申述理由为客观指标、探讨4—7岁儿童对每日时序(早晨、中午、晚上)和一日之延伸(昨晚、明早)以及对时序的相对性认知发展的水平和特点。结果表明:5、6岁儿童对一日之内早午晚时序已能正确认知,但4岁儿童仍相当困难;4、5、6岁儿童对一日前后延伸的时序和时序相对性的认知随年龄而发展,但总的认知水平仍较低;对时序相对性的认知到7岁可以达到。儿童对时序的理解是以本身的生活经验为时间关系的参照物。儿童时间词语的发展与对时间关系的认知是互相促进的,两者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