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易传》义利观研究──兼论《易传》之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关系是《易传》伦理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易传》作者系统总结并发展了先秦诸子的义利观,认为“义”乃人类行为最基本之道德规范,其职能是“理财、正辞、禁民为非”,其基本含义是“崇德向善”、“广业济世”、“和谐中正”、“崇刚抑柔”、“顺天应时”;“利”的基本含义则是指“天地之大义”,凡合于义者,皆视为利。因此,在义利关系问题上,《易传》作者的基本思想是:(1)“义以为上,以义制利”;(2)义以生利,利在义中;(3)义利合一,相互为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是对吴飞先生《论生生》一文的回应,吴文与笔者旧文交涉的关键是如何理解生生。因此,本文试图通过确定生生在《易传》中的含义,说明吴文所看重的生生十六字实则是对损卦的解释,而非如他所言是对咸卦的解释。不过吴飞先生与笔者最终的立意与趋向并无实质差别,吴飞先生之学重人伦,笔者进路则重道体。  相似文献   

4.
孙业成  张四九 《学海》2004,(1):178-180
~~《易传》中真与美的观念@孙业成$南京大学哲学系 @张四九$安徽和县档案局~~  相似文献   

5.
毕绪龙 《管子学刊》2006,(4):120-124
“诚”是一个包含“人质”、态度、方法、途径等复杂要素在内的哲学范畴。由诚而明,明明德而达至善,这既是一种学者心法,又是一种内圣道路,还是一种带有本体论性质的思维溯源。由“诚”“入德”即朱熹读解《中庸》的法门之一。  相似文献   

6.
与王弼、胡瑗的解释不同,程颐在未济的注释中凸显不已之义。不已的世界,构成了理解其天道观的重要基点。而程颐所谓的不已,必以生生作为其存有模式。那么生生又是何以可能的?《程氏易传》中以对待作为生生之本,对待的观念不同于对立,它旨在解释万物之生成。作为一切对待根源的乾坤并非截然对立的观念,而是道的不同维度。乾是道之普遍化的倾向,赋予万物以超越性;坤是将普遍化倾向现实化的倾向,赋予万物以同一性。因此,乾坤本质上是一种一体化的二元结构,二者统一于道,由此构成了生生不已的真正根源。  相似文献   

7.
In Zhongyong 中庸 (The Doctrine of the Mean), cheng 诚 (sincerity) is the “Dao of all Daos”, the “virtue of all virtues”, and thus connects the Dao of humans and that of Heaven. The Dao of humans can reveal the sincerity in the Dao of Heaven in two approaches: to contemplate on sincerity and to conduct in sincerity. Meanwhile, sincerity in the Dao of Heaven is unfolded in everything’s seeking for its own nature and destiny, thus the most fundamental approach for the Dao of humans to reveal the sincerity in the Dao of Heaven is for humans to seek for everything’s own nature and destiny.  相似文献   

8.
帛书《易传》对乾坤之义作出了独特的阐发,在和今本一样充分肯定乾坤的核心地位和特殊作用的同时,以键川为卦名,从宇宙的动态功能的角度呈现出乾坤所统摄的天人之道。《衷》篇着眼于万物的动静存亡,凸显了乾坤的刚柔动静之义,并举证卦爻辞来阐明其刚柔之义,尤有进者,《衷》又将乾坤刚柔动静之义下贯于人事之文武之道。帛书《易传》最终将乾坤二卦所含之义理发挥为阴阳合德、刚柔相济、动静有时、文武兼施的天人之学,并从中体现出人文德性的精神和天人和谐的价值追求。不仅如此,帛本对乾坤卦爻辞的解释较之今本及传世注疏也可谓别开生面,向我们呈现了卦爻辞背后更为丰富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该文以现代西方哲学视角分析了<易传>交感与会通的解释学思想.指出:易文本与解释者同源同构同德是理解解释的原因,易文本与解释者交感是易学理解前提,"往"与"来"、"彰"与"微"、道与物之视域融合是理解与解释实质,生命与易道互诠互显是理解与解释的终极目标.最后通过与西方解释学比较,提出了<易传>解释学特征是融创造与循环、理性与非理性、方法解释到哲学解释为一体.  相似文献   

10.
<正> “诚”是《中庸》的中心观念之一。《中庸》提出“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天地之道,为物不二”、诚者“性之德,合外内之道”等命题,对宋明理学发生过重大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在其意谓被曲解的情况下发生的。今之论者,对《中庸》“诚”说的理解亦多未能摆脱这种曲解的影响。因而对它们的真实意谓,有深入探索一番的必要。一、“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解朱熹在《中庸章句》中对此命题作了解释。他说:“诚者,真实无妄之谓,天理之本然也。诚之者,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  相似文献   

11.
《易传》与道家哲学思想之比较丁原明近几年来,陈鼓应先生曾多次撰文将《易传》视为“较近于道家系统的著作”,并力主道家思想为《易传》哲学思想的“主要骨干”。受陈说之启发,笔者对《易传》哲学与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哲学作了粗略对照,初步认为《易传》作为解经之作...  相似文献   

12.
「易传」道论研究李祥俊《周易》一书包括《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易经》本是卜筮之书,它只是对一些偶然的占卜结果所作的记录,反映了古人对无知或无法把握的外在世界的一种幻想上的理解。《易经》中记述占卜结果的卦、爻辞,并不具备普遍性和必然性,不是理性思维...  相似文献   

13.
"才"是程颐在释<易>时所使用的独特概念.从根本上说,"才"来源于<易传>中的阴阳观念.但程颐在使用这一观念时摆脱了以非统一、即对立的关系来理解传统的阴阳,而是在一种更独立的意义上去使用阳或阴的观念--"才".在<程氏易传>中,"才"象征着某种不屈于人生欲望的克已能力,同时它又是某种在政治生活中拯救时局的才能.可以说,"才"之观念反映了程颐易学的某些特色.  相似文献   

14.
《易传》非一人一时所作,因此其“天”“人”概念的意涵不一;即便是出自一人之口或一人之手的篇目,由于语境等方面的原因,其含义也不是单一的.《易传》对天与人、天道与人道有明确的划界,“天人之分”是其天人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天地合德”的“天人合一”说,是《易传》所预设的一种理想的天人境界.  相似文献   

15.
《易传》是战国时期的儒家的作品,是解释、阐发《易经》思想的论文集。它包括《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古人又称其为《十翼》。我们认为:《易传》的主要篇章包含着许多整体思想的因素。本文试图就这些因素谈点初步想法。一《易传》称天、地、人为三才。它认  相似文献   

16.
南宋著名诗人和思想家杨万里 ,潜心研《易》 ,撰《诚斋易传》 ,开引史证《易》新学风。书中借《易》理阐发其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体常通变的革新思想和敬德力行的自律精神 ,对古代易学思想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诚斋易传》蕴含的经邦济世思想 ,至今仍具有重要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敬虔"和"诚"是否以及如何呈现了人的"宗教性"?首先,作为人之生存起点,敬虔被神植入人心,诚源于天。通过它们,体现了人对神或天的"依赖"和"信任"。其次,神或天之实在性的确认在于敬虔和诚所体现出的"敬畏"。最后,敬虔和诚引导不同的生存状态,前者是在信心中的称义之路,后者是在慎独中的修身养性之路。总之,在不同的生存状态中,宗教性藉由在敬虔和诚中呈现出的人对神或天的依赖、信任和敬畏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18.
刘震 《孔子研究》2011,(4):15-23
孔子与《周易》、特别是今本《易传》的形成之间究竟有着何种关系,历来是易学史上的一个热点问题。近代古史辨派对此有所怀疑,甚至完全否定孔子与《周易》之间的关系。但是随着出土文献的面世,针对这一热点问题又出现了新的见解。然而,如何回应古史辨派的疑问,依然是一个并没有完全解决的命题,故有必要从钱穆先生的疑问入手,就此问题再加探...  相似文献   

19.
一般认为,《大学》《中庸》出于宋儒所说的一脉相承的思想谱系,但从思想内容来看,二者有诸多不同。如《大学》言心而不及性,《中庸》则言性而不及心,由此造成了修养方式上的不同:《大学》重在"正心",《中庸》重在"尽性"。此外,二者虽然都讲"慎独",但其内涵也不相同:《大学》的"慎独"与"心"有关,并包含内心"诚意"和外在"独处"两个方面;而《中庸》的"慎独"仅包含内在之"性"一个方面。最后,二者的最终目标大为不同:《大学》的目标是"治国"、"平天下",处理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庸》则要达至"与天地参"的理想目标,面对的是人与宇宙的关系。因此,从理论建构上讲,《大学》是一种由内至外的过程,《中庸》则是上贯下通的模式。  相似文献   

20.
《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易传》是《易经》最早的注释。几千年来,人们都在研究它,并获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如果移开每个时代的经学大师们在它周围精心编织的簇簇花环,我们将会发现,《周易》之所以被奉为六经之首,历代受到重视,主要在于它给予了人们一种方法,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作品所揭示的方法通常都比方法所产生的作品更为重要,所以,对于《周易》思维方式的研究可能比揭示它的百科全书式的内容具有更重要的认识意义,本文拟就此作些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