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佛教寺院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印度是一个重精神轻物质的民族,因而造就了佛教的出世性和超越性。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佛教也必须解决俗谛、俗人、俗法的事,寺院经济问题出现了。佛教传入中国后,寺院经济进一步发展,并且成为社会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佛教宗派的形成和佛教哲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由于寺院经济的急剧膨胀,威胁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出现了“灭佛”事件。“灭佛”使寺院经济遭到破坏,佛教举步唯艰,需要新的生存和发展形式。禅林经济应运而生,它为佛教在中国遍地开花做出了极大贡献。  相似文献   

2.
《中国宗教》2018,(10):37-39
普陀山现已修建开放的佛教寺院有50多处,由普陀山佛教协会(以下简称“佛协”)和寺院僧团两套组织构成了整体寺院群。佛协是管理服务实体,僧团是宗教修行组织。这样的组织定位,既符合现代社会团体管理要求,又继承了传统佛教丛林管理模式。全山寺院(单位)功能与定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近代中国社会剧烈转型中的佛教寺院,在组织内外两个方向上均有治理方式的变革。不过,代表寺院外部治理的各种佛教组织,和代表寺院内部治理的各种改革,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在于寺院内外组织治理方面遇到的合法性危机,即,一方面,官方管理机构的退出而给僧团以自治的空间,但佛教组织建设方面的合法性危机使其最终走向失败;另一方面,有关寺院僧众教育等寺院内部治理的改革,也因合法性认同的危机而未能成功。  相似文献   

4.
随着台湾社会现代化的提升,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逐渐契合.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的经济来源、经营机制,由之呈现新的特点与趋势.佛教应社会市场之需求变化决策信仰的生产和营销.但现代寺院经济与世俗经济,并非已然无别,实是传统之寺院经济的改造与衍伸.当代台湾佛教寺院经济的研究,为大陆乃至台湾学界所较少涉及.本文的努力,旨在为当代台湾社会及宗教文化形态的把握提供某种分析路径,同时试图资作大陆佛教当代发展的有益借镜.  相似文献   

5.
宋代是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时期。佛教采取“主动适应”的策略,积极融入社会,将主体思想儒学化,义理趋向简易化、平民化,佛事活动趋向民俗化,由此完成了佛教中国化在实践上的转型。这一转型与宋代的佛教寺院管理政策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对此加以简要梳理。  相似文献   

6.
南宋时期寺院两税的缴纳是政府控制寺院经济过分膨胀的重要手段,这一手段使寺院特权在一定范围内有所限定,对于此时期佛教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同时亦体现出佛教自身的发展对于世俗王道秩序的遵守。然而有些寺院还享受着一定田税蠲免的特权,这即是来源于世俗政权的"恩赐",体现其对寺院管理政策的灵活性,同时又是世俗政权对佛教经济强化行政干预的重要表现,一定程度上使政府加强了对佛教的管理与控制,寺院的发展亦因此更为依赖于世俗政权。  相似文献   

7.
何俊伟 《法音》2004,(4):27-30
中国古代寺院藏书在汉传佛教寺院的兴建和译经活动中初露端倪。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也随着佛教的传入而兴起。南诏后期、大理国时期,佛教得到了发展,佛经也随之传入大理地区。开元二年(714)南诏遣使张建成入朝,“玄宗厚礼之,赐浮图像,云南始有佛书”。经各个时期的求经、赠经和购经,使大理地区古代寺院藏书在吸收汉文化经籍的同时,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寺院藏书特色、体系,与大理古代私人藏书和书院藏书共同形成了大理古代图书事业的主体。一、大理古代寺院藏书体系形成的原因1、汉文化的传播与吸收大理自南诏始就推崇儒学。《全唐文》卷八十…  相似文献   

8.
开放寺院藏书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寺院藏书是我国佛教的优良传统。古往今来,在为数众多的佛教寺院中,一般都建有藏经楼(阁),其主要功能是收藏管理佛教经典及佛教方面图书文献、字画、佛像、法器等重要文物。在当前形势下,如果能够适度开放寺院藏书,加强规范和管理,不仅有利于发挥寺院藏书的社会效益,也有利于弘扬包括佛教文化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服务。一、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贡献无可置疑,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我国文化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从我国文学发展史的角度看:数千卷由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其中很大…  相似文献   

9.
《法音》2012,(8):1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作为佛教活动场所的寺庙,或恢复、或重建、或新建,其数量和内涵由少变多,规模和影响由小变大,其成分和功能由单纯变得丰富而复杂,香客游人纷至沓来,呈现出盛世建庙、香火鼎盛的状况。一方面,许多寺院成为了开展宗教活动、稳定社会的一方净土,成为了信众心中的神圣殿堂,也因此,寺院成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发展慈善公益事业、促进对外友好交往的中心和平台;另一方面,由于名山古刹巨大的影响力和寺院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寺院管理不善、道风不正,成为了滋生腐败的温床,一些人借佛敛财,使寺院成为了他们的"聚宝盆"、"摇钱树"、"唐僧肉",严重损害了佛教界的形象。对于寺院如何合理定位,依法管理,维护其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其在净化人心、繁荣文化与和谐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成为党和政府乃至  相似文献   

10.
物业管理改革已在一些佛教寺院中试水先行,即将寺院物业委托给物业公司进行专业化的管理,寺庙僧人则从这些管理领域退出,这种做法,在教内外引起了不同的意见和反响.作者认为要正确衡量当前寺院物业管理改革的利弊得失,首先必须厘清寺院物业管理与寺院的主要功能即佛法修持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准确把握改革与继承之间的度,让改革朝着正确的方面推进.因此,在改革中应坚持如下几个原则和对策:首先,应该以中道观来处理这一两难选择,折衷取舍,新旧兼顾,即在物业公司的管理范围和寺院常住的管理职责之间进行适当的划分和界定;其次,为了便于这种范围划分和职能界定,有必要对寺院进行职能分区,如将寺院划分为“公众开放区”和“宗教修持区”,开放区的大部分事务可由专业公司管理,修持区的绝大部分事务则必须由僧人自己管理;第三,对那些不能强制划分的部分实行共同管理,对共同管理的权限和范围作适当的划分;最后,在引进物业公司之前,寺院应未雨绸缪,对两序职事进行必要的调整,对那些划归物业公司管理的堂口寮舍,其原有职事之职能和任务做出相应调整,同时,及时制订出新的寺院管理计划和僧众修持计划,使因转轨而出现的空白由新的学修计划加以充实.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田野调研和个案分析为主要依据或研究方法,对西藏自治区境内部分具有典型意义的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作了纵向考述。主要对寺院传统体制的基础、当代寺院的民主管理,以及新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详细描述和多层分析,不仅梳理了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的历史演化过程,而且阐述了当前藏传佛教寺院内部管理体制与藏区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主客观因素。  相似文献   

12.
张蕾蕾 《法音》2015,(2):44-46
<正>一、研究之开创寺院经济,可谓是佛教存续与发展最基本的物质基础,然而在其作为一个学科问题被提出和关注,则仅始于20世纪30年代。以陶希圣先生为首的一批社会经济史学者在整理古代史料的过程中,发现寺院及其寺院经济已经成为能与国家力量相抗衡的势力,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均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这个发现让陶希圣及其弟子进行了相关探索,1934年至1937年  相似文献   

13.
中古时期的寺院金融通过传播佛教信仰来维系公众的商业信用,即依靠宗教信仰、宗教活动以动员社会资本并约束借款人,这是寺院金融不同于本土金融之处。正是这一点,使得寺院金融在南北朝时期兴起并迅速发展,成为中国金融发展史上最早的依靠社会资本放贷的金融"机构"。同时,也正是这一点,造成寺院金融在佛教热降温的唐中叶后迅速衰落。中古时期寺院金融的发展,对当代金融业的发展亦有重要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徐玉成 《法音》2003,(9):27-29
近一个时期以来,许多寺院僧人和居士纷纷来信咨询有关宗教政策方面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新近提出来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现将收到的提问综合归纳为五个问题,并回复如下。1、问:佛教寺院为了修建殿堂,因资金不足需要向银行贷款时,可以用寺院向银行作财产抵押吗?答:不行。理由如下:第一、佛教寺院是佛教信徒从事佛教活动的地方,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地,这是佛教寺院与其他社会组织的重大区别。因此,佛教寺院的建设应当以十方檀信的自愿捐助为主,遵照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进行。为了保持寺院清净庄严的气氛,最好不要搞突击性大规模的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5.
"都市佛教"是和山岳佛教相待的概念,是"人间佛教"理念在当代我国佛教发展的新阶段。都市寺院网站建设,是都市佛教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的网络平台,来弘传佛法的行为,是我国"人间佛教"思想的时代要求。都市寺院网站所展现出的自我介绍的主体性、内涵塑造的文化性、信仰重构的济世性和交流互动的服务性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当代"人间佛教"理念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周奇 《佛学研究》2004,(1):207-213
唐代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繁荣的时代,其中强大的寺院经济的为唐代佛教的繁荣昌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代是我国由统制经济向商品经济过渡的时期,均田制的崩溃和两税法的确立表明中国走出中古强制性的统制经济时代。本文从度僧制度、僧尼帐籍、寺院依附人口和僧尼的沙汰这几个方面探讨国家对寺院人口的控制与管理。并试对一些原因进行分析。通过研究以期反映国家对佛教寺院经济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住持"在佛教经典中原是护持、传承佛法之意,到了北宋中后期始成为寺院首脑的职位称谓。南宋初年,在政府行政命令影响下,以"住持"指代寺院首脑成为普遍惯例。晚唐五代宋初禅宗所说"住持"原指禅寺独特的组织管理模式,并非寺院职位;随着"住持"名位化为寺院首脑的职名,领导禅寺的长老也被称为"住持"。  相似文献   

18.
当代内地"汉式藏传佛教"寺院的教育制度,采取了内地传统佛教的丛林教育、现代佛学院教育及藏地佛教的经院式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体现了这一教育制度的融合性;同时,在"人间佛教"思想的指导下,其教育过程中先进教学设备的应用及对"居士"教育的重视,又体现了该寺教育制度的创新。  相似文献   

19.
普正 《法音》2001,(8):45-49
韩国是一个佛教文化底蕴十分浓厚的国家,在韩国的文物和宝物中,据说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佛教文物,而大部分宝物都保存在寺院里,寺院的建筑更是韩国建筑艺术的精髓。虽然因宗派的不同,各寺院的建筑各具特色,但它们主体上都保持了佛教传统的建筑风格。  如上文所述,韩国天台宗重兴仅有几十年的时间,此前500多年,韩国没有一所天台宗的寺院。但在重兴至今四十余年的时间里,天台宗在韩国建起了两百多所寺院。在韩国佛教圣地中,天台宗寺院以宏大庄严著称。赵朴老1993年访问韩国参观釜山三光寺时,惊叹地说:“看了三光寺,才让人领略…  相似文献   

20.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浙江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指引下,以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和推进宗教治理法治化建设为抓手,发挥佛教生态文化特质,积极推进浙江佛教生态文明建设。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完善,"绿色、和谐、发展"成为浙江湖州生态寺院建设的发展特点,生态寺院制度化体系的系统化标准,多措并举,和谐发展,逐渐形成了浙江"生态寺院"建设的独特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