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多 《中国宗教》2021,(3):70-71
明清时期南北地区宗教音乐的交流融合,对不同地区宗教音乐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贯通南北的大运河是其中的重要因素。考察这一段历史,不但对于研究中国宗教音乐史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对于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也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一历史上的京杭大运河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南北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而明清时期是交流最为频繁的时期。  相似文献   

2.
正不同的宗教文化通过大运河这一广阔的载体传播,并在此融合发展,不仅为大运河沿岸地区留下了丰富多彩的遗存,更沉淀为大运河文化的一道靓丽风景,从一个侧面也展现了大运河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行动指南》中指出,运河遗存"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京杭大运河开凿至今已有2500多年,大规模的漕运,跨流域商贸经济带的形成,吸引了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群体与当地居民杂居共处于大运河沿线,从而为经济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条件。大运河在促进各地商贸和人员往来的过程中,也担当了"文化使者"的形象——它不仅带动了经济发展和商业繁荣,同时也促进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3.
正既丰富多彩又大同小异、既有南北之别又有大一统的格局,大运河沿岸的传统音乐类非遗项目体现了这种融合的特点。无论是完整保存在宗教活动场所中的各种非遗项目,还是融会在民间音乐中的非遗项目,通过世代相传,共同成为大运河文化的记忆符号。  相似文献   

4.
正运河文化以博大的包容性和统一性、广阔的扩散性和开放性,加强了中国南北地区的文化交融。运河区域的宗教建筑文化同样是动态开放的,它们既有多元化的特点,又有很强的融会性。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河流。大运河的开凿与贯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快了运河区域城市的建设。而由此形成的极具特色的运河文化,也影响了运河区域建筑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正>中国大运河历史悠久,它促进了古代中国南北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对沿线区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民族独特而丰富的物质文化符号,尤其河北段音乐文化符号的存在,更是种类繁多,形式多样,比如有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铿锵有力的运河架鼓以及热情欢腾的沧州落子等,这些具有中原地区特色的文化瑰宝构成了大运河河北段丰富的历史文化。在它们形成或流传的过程中,或同宗流变,或取长补短,都打上了民族融合的烙印,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生态发展视角出发,分析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现状,以青果巷街区为例,通过ASEB栅格分析方法探究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的优势劣势,阐述了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生态文明建设的两大亮点,提出大运河常州段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与常州城市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7.
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是中国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传承和保护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从大运河常州段承载的历史文化内容入手,分析了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传承的意义,指出目前大运河常州段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最后阐明保护的对策,以促进运河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相似文献   

8.
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在景观设计中充分融入了运河文化元素,营造出独特的文化氛围,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体验。通过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分析,探讨运河文化的内涵,提出基于运河文化的公园景观设计原则,然后从运河文化的视角对北京大运河森林公园的景观设计进行深入研究,旨在提高公众对运河文化的认知度和保护意识,呼吁相关人员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更加注重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和保护,让公园成为展示地方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9.
西周王朝在泰山南北建立的齐、鲁两个封国,在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悠长岁月里,尽管二者之间也有战争和侵扰,但更多的是政治上的交好和经济文化的交流。两种文化良性互动和不断融合,使齐鲁文化具备了由地域文化跃升为中国主流文化的内容和特质。  相似文献   

10.
遗产廊道是一种历史文化保护方法,也是指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性景观。实现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保护与利用,首先要判定遗产廊道构成。文章梳理大运河常州段的历史演变,分析大运河常州段遗产廊道构成并提出保护策略,以期促进遗产地的资源保护、游憩开发与区域振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宋代是中国古代市民文化较繁荣的历史时期。商贸发达,南北交流频繁,瓷器造型呈现出新的时代风貌,融合了多民族特点,糅入程朱理学思想,复古三代器皿,创造出了一类造型简洁、格调雅致,极具实用功能同时也兼顾审美风尚的生活瓷器。  相似文献   

12.
<正>明清时期,大运河是宗教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入华传教士不仅在运河沿岸展开了丰富的宗教文化交流活动,而且留下了详实的文字记录,陆续传播至西方。故此,大运河不仅促进了西方宗教文化传入中国,而且也推动了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13.
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创造的一项伟大工程,是世界上距离最长、规模最大的运河,展现出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和勇气,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是一部书写在华夏大地上的宏伟诗篇。同时,沿着这条大运河也产生和积累了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充分挖掘大运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2019年2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宝贵文化遗产做出部署,这对于打造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具有积极意义。本刊从本期开始,开设"大运河与宗教文化"系列,连续刊发大运河宗教文化方面的资讯和研究性文章,助力大运河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14.
杨尚华  李玉 《学海》2022,(4):211-216
大运河在服务国家发展、形塑社会文化及保障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决定了大运河史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民国伊始,大运河史研究已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后,学界对于大运河史的研究进一步推进和深化。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对大运河工程及大运河文化建设的重视,相关研究愈益升温,视角转向微观,议题更加多元,大运河史料的学术需求也相应增加。已有的大运河史料集内容丰富,但主体内容偏向于古代,近代大运河史料的整理明显不足。夏锦文教授等主编的《近代大运河史料丛编》全面收录了与近代大运河相关的众多文献资料,部分珍稀文献系首次影印出版,且附有大量的高清原始照片,为近代大运河史的研究提供了较为丰富、完整的史料资源。《丛编》收录的史料具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系统性,文献采集难度较大,从中可见编纂者工作敬业、态度严谨。该丛书的出版将会对近代大运河史的研究产生重要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大运河作为天津历史意义上的"母亲河",孕育了丰厚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天津因大运河而生、依大运河而兴,天津城市的形成、演变,与大运河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京杭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何挖掘保护、传承创新运河及其"非遗"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水平艺术设计人才梯队和体系建设,将会成为实现运河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撑和保障。  相似文献   

16.
历史上的大运河,是一条中外文化交流的走廊,其交流时间之长、地域跨度之大、影响力之深,都是中国文化史的重要篇章,而宗教文化交流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在明代(1368-1644),特别是永乐年间明政府迁都北京之后,京杭大运河的地位日渐重要,很多大运河沿岸城市都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北上南下的外国使团大多活跃于这些地区,...  相似文献   

17.
高强 《法音》2023,(12):44-48
两晋南北朝时期胡族入侵,南北对峙,各路政权相继而起,征伐不休,给民众带了莫大的苦难。虽然民族间有纷争,但彼此的交流、合作、融合仍是发展主流。在征战和交流融合中,新的民族共同体逐渐形成。在这期间萌发和生长的新中原文化,也为之后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进程中,作为外来意识形态的佛教,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在查阅相关文献,参考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旨在对两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在北方新的民族共同体构建和形成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进行探析,以收抛砖引玉之效。  相似文献   

18.
正明清时期形成的中国伊斯兰文化,是大运河文化的组成部分。传承和保护大运河文化,不但包括对大运河两岸的古清真寺、重要遗址的保护,同时也在于对伊斯兰教坚持中国化传统的传承。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最伟大奇迹之一。大运河不仅是一条运输通道,也是一条文化之河。正如2014年大运河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概括说:"它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  相似文献   

19.
正明清时期是伊斯兰教中国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中国穆斯林学者在这一时期的很多活动都肇始于大运河沿岸,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大运河文化的影响,可以说,大运河文化为明清之际的伊斯兰教中国化提供了特殊的文化氛围。自大运河开通以来,尤其是元代之后,沿海上丝绸之路而来的穆斯林商人就停留和定居于大运河沿岸城市。  相似文献   

20.
文章在对丝绸之路陕西段文物保护单位艺术资源研究的基础上,从艺术文化融合交流的角度,对作为丝绸之路起点的陕西地区的艺术文化资源进行了研究,最后进行了综合分析。经过全面系统的资源整合与提炼,成功开启了丝绸之路线性遗产艺术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联动共享的新篇章。从文化交流和产业建设途径两个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促进陕西艺术文化的融合与交流,转化为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