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储 《法音》2023,(9):46-52
<正>《释迦谱》是中国僧人撰写的首部释迦牟尼传记。作为杰出僧人、佛教史学家僧祐存世的三部著作之一,其无疑能反映僧祐的佛教思想与态度,是当时社会思潮的产物。《释迦谱》收录的阿育王相关内容,正是东晋南朝阿育王经典与文化流行下的结果。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僧祐对时代思潮的观照与把握,也能窥见阿育王文化在当时的兴盛面貌。  相似文献   

2.
李四龙 《中国宗教》2022,(11):62-65
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既与印度佛教一脉相承,又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进而成为东亚佛教的核心。印度佛教融入中国文化、中国社会,这是世界文明交流史上的一件大事,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佛教在中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形成了适合中国农耕文明、宗族社会的佛教形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传播学角度对佛教早期在华传教主体进行研究。传教主体采用个人传播方式,其灵活性与隐蔽性有利佛教在古代中国的生存与发展;传教主体间文化身份的亲和及其认同,使佛教在古代中国文化深层结构中立足成为可能;传教主体摆脱功利主义影响,是佛教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传教主体创制了一套有效的精神文本,这种文本在符号表达、思维方式、当下利益上与解读者保持亲近,促进了中印两种文化实质性交流。  相似文献   

4.
公元6世纪,佛教由中国大陆传入日本,这在日本文化史上是一件大事。这不仅为日本的传统文化输入了新的内容与营养,使其变得丰富多采起来,同时也推动着日本社会进入一个在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融摄中不断发展的新时期。两种异质文化的交流,必然会有一个分辨。选择、淘汰、消化的过程,而作为接受主体的日本文化所固有的传统以及当时社会发展需要所发挥的制约作用,则决定了对中国佛教进行选择与消化的取向。正是这一点,规定了日本佛教既与中国佛教同宗同源,但又不是中国佛教照相式的翻版,而是经过日本文化改造的变形物。表现在僧官…  相似文献   

5.
谈谈佛经翻译对汉语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 ,由当时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舍王位出家修证悟道后于公元前6至5世纪创立。公元前3世纪时 ,由于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大力弘扬 ,佛光法乳即遍流世界 ,佛教遂成为世界性的宗教。佛教传入我国是在两汉之际的事。那时的社会动荡不安 ,战乱频仍 ,各种文化思潮易于传播。佛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 ,在文化、思想领域等诸多方面都给古老文明的中国带来了崭新的东西 ,给汉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佛教典籍浩如烟海 ,汗牛充栋。如何把这样多的“天书”介绍给中国的信徒 ,这是摆在有志于佛教译经事业的诸大德高僧面前的一项…  相似文献   

6.
《中国宗教》2023,(10):32-33
<正>十年来,普陀山佛教协会以观音文化为主题,积极拓展和推动对外交流,让普陀山观音文化走出浙江、走出中国,向世界传递慈悲济世的观音道场声音,讲述独具中国特色的观音文化故事,全面提升普陀山佛教的对外形象,为佛教中国化实践探索了发展新路。  相似文献   

7.
世界文明古国印度,作为佛教的发源地,至今保留着数量众多的佛教建筑、造像及建筑遗址。佛教早在公元前五、六世纪就产生了,但在阿育王之前的建筑数量极少,且规模很小,仅在北方邦伯斯蒂特区的比布拉瓦、坚巴兰特区的劳里亚发现三座砖塔。自阿育王始至波罗王朝末将近十五个世纪里,各地兴建了大量佛教建筑。可将其分为四期:一、初创期;二、革新期;三、发  相似文献   

8.
佛教寺院园林是佛教建筑、佛教文化、自然美景与人工山水的综合体,是佛教建筑在园林化过程中呈现的成熟的文化形态。佛教寺院园林,既是中国古典园林与佛教建筑在空间布局和审美情趣上的渗透组合,又是中国宗教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在互相交流中的自我发展。中国佛教自印度传入后,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经历初期形成、全盛发展、成熟定型等时期,不断变化与自我完善,呈现出寺院中国化、园林化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了解一点印度佛教的人都知道孔雀王朝的阿育王,他的帝国版图一度扩及印度次大陆的大部分。阿育王是公元前三世纪时的人,他为我们今天的人,尤其是为今天的佛教徒称道,主要因为他大力扶持佛教的行为,还因为他在位时,曾经以施行人道和仁政的统治形式,宽容的宗教政策造成了印度次大陆的文化繁荣。他  相似文献   

11.
天台宗与中国佛教任继愈佛教自印度次大陆传入中国,经历了漫长的交流融会过程,形成中国佛教。中国佛教有佛教外来文化因素,又有中国文化特色,它是中国化了的佛教,而不是“佛教在中国”。它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出现了三...  相似文献   

12.
“达摩”是梵文dharma的音义,在中国古代佛教典籍中,按照其意义一般则译之为“法”。这个词出自于词根“dhri”,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原初意思是“支持”、“支撑、”、“维持”、“事物固有的秩序”等。以后这个词不断发展,其意义也逐渐扩大。到了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的时代,这个词出现在阿育王碑上,它的意思则完全与道德伦理观念联系起来。当时,阿育王还任命了一批主管和监督社会道德的官员。他们的官衔称为‘达摩——摩诃摩德罗’(Dharma-mahamadra),可译成‘道德部长’,但后来其意义转为‘施舍及宗教事务高级官员’。在…  相似文献   

13.
随着佛教的传播,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优秀文化也随之互相交融与影响,中国与周边国家在佛教交流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通过回顾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佛教历史渊源和传播途径、分析其现状并展望未来,力求更好地推进亚洲地区佛教文化间的相互理解,以期为亚洲各地区的文化融合和交流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琴 《中国宗教》2023,(10):64-65
<正>汉传佛教中“祖庭”概念的产生,受儒家尊祖敬宗观念的影响,被视为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标志。“祖庭”一般用于指称宗派发源地,以及在宗派发展中有嗣法地位与影响的寺院或道场。“祖庭文化”是指以祖庭、祖师为核心衍生出的思想、典籍、制度、建筑、文艺等文化的综合体,具有显著的向心力与凝聚力特征。江西佛教祖庭文化迄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互鉴的成果,更是佛教中国化的见证。  相似文献   

15.
朴现圭韩国 《法音》2006,(7):23-28,29,30
一、绪论韩中两国的佛教交流在悠久历史中,随着两国僧人间的相互访问、求法活动的展开、佛教经典的传递等活动得以实现全方面蓬勃的发展。现今,在中国留有众多与韩国佛教有关联的遗址。例如供奉着成为地藏菩萨化身的新罗金乔觉的等身佛的佛教圣地九华山,建有新罗圆测浮屠塔的西安兴教寺,新罗张保皋所建的石岛法华寺,高丽天台宗第16代祖师义通最后活跃及逝世的地方宁波阿育王寺,寄放着高丽义天的佛典的杭州高丽寺,高丽慧月补修石经的北京房山石经山,朝鲜郑同所建的香山洪光寺等。金陵刻经处是清同治五年(1866),由杨仁山(1873—1911)等人创立…  相似文献   

16.
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很快就风靡到江南一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魏晋南朝时期的写照。江南的佛教以浙江与江苏为重要地区,这里不仅培育了有影响力的寺院与高僧,而且还孕育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从浙江杭州到新昌到宁波再到普陀山,是一道著名的亮丽风景线,曾经有人称此为"唐诗之路",其实它更适合被称为"佛教之路"。因为在这条路上分布了很多著名的佛教寺院,这里的佛教早就闻名于世。杭州的佛教自不必说,如果再往东去,我们可以见到诸如新昌大佛寺、天台国清寺、奉化雪窦寺、宁波天童寺、阿育王寺,以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普陀山等等名刹名山,这些寺山在中国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7.
《法音》2015,(6)
<正>佛教是中国与东亚、南亚、东南亚各国人民友好往来的文化桥梁,也是与世界各国佛教徒友好交流的精神纽带。因此,中国佛教走出去,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独特的优势,它是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软实力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今年4月12日至13日,北京大学佛学教育研究中心与深圳弘法寺联合主办的"本焕长老与当代佛教学术研讨会"特别安排了"‘中国佛教走出去’战略"这一议  相似文献   

18.
“佛教与精神文明”笔谈会的多数文章已经在上期和90、91年《法音》上陆续发表。其中多数文章是从某一个方面的专题研究,本文作者尝试从佛教与中国文化的总体关系上作一研究,文章特别详细论述了中国文化的特色和佛教从开始传入作为一种外来文化如何逐步与中国原有文化接触、交流而最后融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对我们认识佛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价值有很大意义,特别在今天对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文化有很大历史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隆重召开徐玉成举世瞩目的中国、韩国、日本三国佛教友好交流会议,5月22日至23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这是三国佛教友好交流史上前无古人的一件大事。山水比邻三国佛教交流源远流长中韩日三国佛教界之间的友好交流源远...  相似文献   

20.
近日,在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庾山岭,意外发现久已湮没无闻的七塔禅寺塔院遗址,在佛教界和社会上引起轰动。这是宁波市继发现天童寺、阿育王寺古遗址后的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浙东近代佛教历史和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依据和参考资料。 七塔禅寺自清代光绪年间由慈运长老住持以来,香火日盛,梵刹日新,龙象辈出,法流远播,成为浙东地区与天童寺、阿育王寺齐名的四大丛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