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虎  何林  梁涛 《美与时代》2014,(1):63-64
目前大多数文物暴露在自然界的复杂环境中,导致文物表面的历史信息逐渐消失,特别是壁画。现存的石窟壁画发生了多种壁画病害,如起甲、空鼓、酥碱、皎结材料老化等,然而最致命的病害当属起甲。因此调查起甲的发生因素,介绍现存的起甲保护方法及保护材料,进一步探讨起甲修复机理,为以后文物保护工作奠定理论基础。结合吐鲁番柏孜克里克干佛洞壁画抢救性保护工程的实践过程,提出壁画起甲修复机理、保护的具体操作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2.
李玉福 《五台山研究》2021,(2):33-37,45
现存五台山寺庙壁画内容丰富,涵盖了唐、宋、金、元、明、清、民国等七个朝代.其中佛光寺东大殿唐代壁画是现存内地寺庙壁画中的孤品,南禅寺元代壁画、岩山寺文殊殿金代壁画、公主寺大雄殿壁画、佛光寺文殊殿明代壁画、三圣寺清代壁画等又为同时期壁画中的佼佼者,具有一定的典范意义.五台山寺庙壁画文化渊源深厚,蕴含着鲜明的本土化审美趋向...  相似文献   

3.
陈斌 《中国宗教》2018,(8):74-75
宗教活动场所的文物保护,除了要增强宗教文物保护管理意识、依法依规做好文物保护管理工作、掌握文物保护管理的知识技能之外,充分发挥宗教文物的文化功能,也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清代福建道教宫观壁画本身有传承道教文化的功能,同时又具有艺术审美功能。只有加以充分挖掘、研究,才能真正诠释其意义。  相似文献   

4.
岳全 《佛教文化》2023,(1):90-93
我国的传统壁画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寺观壁画、石窟壁画和墓室壁画。其中寺观壁画这一艺术形式主要是以佛寺、道观等宗教殿宇为载体,其内容也多为与宗教相关的佛道造像、传说故事、图案装饰等。现存的寺观壁画主要为明清时期,多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南方地区极少。香严寺壁画因其寺院的地理位置、壁画表现形式、表现内容的独特性,从而颇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历史中,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个动荡的时期,政权更替频繁,长期混战,使得这一时期的文化受到很大的影响。政治上的不稳定,给全国经济带来极大的冲击。但是,人们的思想意识领域却有很大的发展,人们迫切需要宗教作为唯一精神支柱,这就给佛教提供了良好的传播土壤。因此,佛教壁画的内容与形式美就赋有了更重要的意义。佛教壁画的装饰性表现了人们对于佛教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清晰地认识与广泛地接受。这一时期的美术创作极为活跃,其中主要的活动包括开凿石窟绘制壁画、建立寺庙、雕刻佛教造像等。由于佛教是从中亚地区传入我国中原的,所以,石窟的开凿也是在这条路上最先开始的。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石窟壁画的装饰性是对文化吸收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万全县赵家梁村与怀安县狮子口村新发现的两座普明庙,是迄今为止少见的带有壁画图像的黄天道寺庙。壁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本文以壁画中的施善图像和布教图像为核心,结合方志、宝卷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通过对相关壁画图像的解读,就普明祖李宾的民间形象与黄天道的创立、布教活动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7.
除了史籍上的文字记载外,历史上道教服饰最为直观的表现,当属历代的道教壁画。元代永乐宫壁画是现存规模最大、保存完好的道教壁画,其中的人物形象各具特色,人物服饰更是丰富多彩,为后人了解当时的道教服饰文化提供了直观的资料。  相似文献   

8.
黄天道兴起于明代中后期,发祥于华北张家口一带,历史上寺庙众多,壁画题材丰富多样,但迄今存世者少之又少,极为罕见。本文以新发现黄天道寺庙壁画为主题,结合方志、宝卷等文献以及田野调查资料,对部分壁画图像做了初步的考察和解读,并对早期黄天道历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9.
西安东岳庙是陕西省关中地区东岳大帝的总祠,该庙主殿壁画是陕西省内已知道教宫观壁画中单幅面积最大的,该壁画是陕西境内不可多得的道教壁画之一,是研究陕西地区宋代至清代东岳信仰发展历史中的重要一环,对丰富中国道教美术史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壁画的绘制时间和内容题材入手,对壁画的艺术特色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在现代的各种艺术门类中,视觉思维为服务艺术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壁画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设计师们也是运用视觉思维方法来参与壁画设计。通过分析壁画设计的空间构成、色彩、材料、心理与视觉思维的关系,为壁画设计提供新的思路,利用视觉思维给壁画带来创新性的突破。  相似文献   

11.
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阶段,就佛寺的历史脉络而言,该时期达到顶峰,表现在佛寺建筑和壁画创作。其壁画艺术无论以释仪像和诸经变为创作主题,还是以宗教类释仪像画,造型上突出地刻画了宗教的灵异,洋溢着对佛教法力的膜拜,在它身上凝聚着社会变动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法音》2010,(8):I0001-I0004
约于公元六十七年东汉时,佛法传入我国,即获皇族护持,寺院随之崇兴,佛菩萨塑像及壁画艺术亦随之茁壮蓬勃。南方寺庙以壁画为主,北方则以石窟造像居多。  相似文献   

13.
刘灿姣  林伟 《世界宗教研究》2016,(4):18-21,193,195
水龙祠壁画位于湖南省江永县兰溪瑶族乡勾蓝瑶寨。2015年6月,被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田野考察组发现。2016年元月,中国村落文化研究中心组织对此进行了清理,已有五铺之规模。水龙祠壁画是目前所见我国南方地区地面建筑中,遗存年代最久、保存最好、面积最大、规模最盛、题材与内容最为丰富和独特的壁画,也是我国乃至世界惟一所见的瑶族地区大型壁画,因而具有非常突出的瑶族文化、艺术特征以及重大的历史文化与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4.
佛教最早的壁画是阿旃多、悉耆利耶等石窟所绘之壁画,系印度笈多王朝时期的遗存。我国最早的壁画是东晋明帝于太宁元年(323)大内乐贤堂所绘的释迦佛像。我国现存最古的壁画是敦煌出土的净土变相壁画。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坊间广为流传着一句谚语:"七大召,八小召,七十二个绵绵召。"其中大召寺与乌素图召是至今现存屈指可数的蒙古召庙壁画遗址,其壁画受到"藏传佛教"艺术特征的影响,由于明清政策使然,蒙藏汉三地文化开放,因此大召寺与乌素图召壁画集蒙藏汉艺术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蒙古艺术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民族性。更为特别之处即两大寺庙的壁画艺术形式在形成间存在着必然联系,无不体现着蒙古族特有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及审美意识,是对当时多民族文化相融盛况的还原,是蒙古壁画艺术独特魅力的展现,也是探寻蒙古族地区文化发展脉络的重要载体,因此其历史地位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6.
大跃进时期是中国历史上迷茫而又悲壮的时期,很多其时代的艺术不被提上研究议程。作为画种,大跃进期间壁画的繁盛没有任何时代可以比拟。在1958年新壁画运动的研究中,人们片面的认为其因政策而生,因政策而亡,只是政治的衍生品,并不具有艺术价值。甚至许多学者都认为此时期是壁画的断层期。但是,大跃进时期的壁画达到了宣传的目的,记录了其年代人民的生产生活,并对现存艺术持续着一定的影响,是值得被从新研究的。  相似文献   

17.
桑吉扎西 《法音》2006,(2):33-41
在藏传佛教壁画艺术中,阿里古格壁画以她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情调,有别于其它藏区的壁画风格,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流派,并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点。在藏族艺术史乃至中国艺术史上,古格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宗教文化研究价值。现存的古格壁画为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阿里同周边克什米尔、西域、尼泊尔、印度等国家和地区的宗教文化关系史,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材料。古格壁画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信息,证明古格艺术是域外多民族佛教文化艺术融合创新的典范。一、古格王朝的建立古格都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扎达县18公里外的郎钦藏布…  相似文献   

18.
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主要是在寺庙的大雄宝殿内壁上绘制,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艺术风格的研究是相对比较多的,没有得到比较统一的结论。其中多数研究认为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大雄宝殿壁画主要是将明代时期作为重要中轴线,东西两壁壁画是由两组画师而共同制作完善的。这些就为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壁画绘画及其风格的研究提供了更加成熟的思路和借鉴等,对山西太原崛围山多福寺明代壁画及特色分析等方面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考古学者于20世纪末在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发掘出了丰富的汉代墓室壁画,壁画的表现内容呈现出了丰富多样的东汉时期当时的社会风貌,画面出现了山川、牛羊、树林等山水画意象,反映了当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这些图像真实生动,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及审美意义。基于此,对内蒙古汉代墓室壁画中的山水场景与图像成因、内容以及造型进行细致的分析与梳理。  相似文献   

20.
胡彬彬  吴灿 《世界宗教研究》2016,(4):22-31,196,197
水龙祠壁画是我国瑶族地区目前所见惟一一处大型古代建筑壁画遗存,具有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民族宗教艺术价值。它以高超的艺术水准,描绘了勾蓝瑶寨历史上祭祀水龙神的宏大场面,题材独特,绘制精美。水龙祠壁画中的人物亦民亦军亦瑶亦傩。目前尚存的其他古代宗教建筑壁画,尚无一处与之类似。水龙祠壁画反映了勾蓝瑶曾经被招安之后成为民间军事防御体系的历史,更体现了古代瑶民族独特的民间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