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戴文红 《学海》2002,(4):169-171
一谈到艺术的价值 ,似乎习惯上都是指道德、哲理、审美等人文价值。这种观念当然是典型的经典艺术观念。从中国古代艺术观念中所标举的所谓“士大夫气”、“书卷气”、“山林气”、“无烟火气”等等到西方古典美学中的“审美无利害”说或“审美距离”说 ,都在强调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性。因此 ,谈论艺术的物质性价值或者说作为商品的商业价值 ,被贬义地称为“铜臭” ,历来是被排斥在经典艺术理论的视野之外。关注商业价值的艺术活动传统上被视为是商业文化制造的艺术活动的变种。进入 2 0世纪以后的社会 ,尤其是城市社会 ,平民化、商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论审美体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本体性否定”的哲学观念出发 ,对审美者与审美“者”、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审美体验与庄禅体验的区别 ,做了深入阐释 ,并对认识论意义上的“审美”观念进行了批判 ,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美学界将审美体验与艺术体验和庄禅体验相混淆的弊端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化史上“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的时期。所谓“审美自觉与艺术自觉”,是指审美活动、艺术活动的独立价值的被认可。从学理上讲,“艺术自觉”必致艺术形而上学(或曰艺术本体论)的确立。“艺术自觉”发生在观念领域,它是人因着对艺术活动的反躬自省而达致的对人生审美维度的肯定。在艺术观念领域的重大建树,往往得力于一个时期的哲学反思,魏晋南北朝时期也不例外。艺术形而上学的建构与魏晋玄学的兴起是密不可分的,它紧密关联于魏晋玄学所表达的“人的自觉”。一、魏晋玄学与“人的自觉”魏晋玄学具有一种特质,这种特质使我…  相似文献   

4.
高波  侯方峰 《孔子研究》2023,(2):118-125+159-160
孔子乐论中“尽善尽美”这一命题涉及道德与审美的关系问题,“乐”“美”“善”等概念与艺术、审美、道德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所区别,所以“尽善尽美”有特殊的美学含义。通过对“乐”的艺术效果及艺术规则的分析可知,它是兼具道德和审美两种属性的特殊艺术现象,因而在乐论范围内“美”和“善”不是截然分开的两种价值,而是能够相互转化、融合,最终实现美善统一。  相似文献   

5.
本论文探讨了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对于入世的事业——语文教育进行积极探索,发现文本秘妙,倡导文本细读是“教”的艺术;王崧舟拥有出世的情怀,使有境界的语文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栖息的诗意家固,这是“育”的精神,因此,研究王崧舟的语文教育思想对于促进新课程改革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杨天顺 《美与时代》2013,(12):81-81
作为一门人文性极强的学科,语文教学肩负着“美”的教育的重要使命。因而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过程中的有利条件,抓住课文特点,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去引导学生发现美,把学生导入构建和谐优美的妙境,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审美氛围。  相似文献   

7.
地标性建筑所呈现的审美经验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当代江苏省各城市的地标性建筑为例:经济性建筑反映的是人们欢愉经验、欲望经验统领下的遍地奢华;工作性、政治性建筑则是人们日常化、世俗化经验的时代性缩影;文化性建筑象征着人们传统审美经验的诗意栖居地;社会性建筑是人性化经验的魅力集聚地;而生态性建筑则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表征。在这些地标性建筑的背后,“后现代性”和“商业性”是最为显著的特征,大众审美经验为此呈现出融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为一体的综合性特点。  相似文献   

8.
史建成 《哲学动态》2022,(6):110-118
“无利害性”在西方有着悠久的传统,但直到18世纪才摆脱伦理观念成为美学核心要义之一。经验主义美学家以及康德、叔本华从各自视角将“无利害性”拿为己用,展示了这一观念极强的历史延续性。20世纪,“无利害性”内嵌于斯托尔尼茨的“审美态度”理论之中,成为“同情”地“关注”对象自身的经验态度及其展开。环境美学发起人艾伦·卡尔松对于传统“无利害性”作出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否定了形式主义、如画性等现代审美规范,但这种批判本身被当代学者误读为“决然的否定”。卡尔松以分析美学的文化解释为依托,否定了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感知及心理的符合论,并借助双重征用性对传统“无利害性”延续及现代艺术观念的环境解读作了批判。若排除上述理论语境则难言卡尔松否定了“无利害性”。与此同时,卡尔松所发展的“审美鉴赏”理论吸纳了斯托尔尼茨关于审美对象、意识的广泛包容性以及鉴赏的对象引导性等论述,进一步强化了对象性本质的鉴赏原则,显示了其环境美学理论的调和论色彩。  相似文献   

9.
在与现实对抗中坚守艺术教育的品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与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人们感受诗意生存和审美精神。衣食无忧的当代仍应培养人的审美生存精神,而不是将审美与艺术教育等同于谋生。诗性的审美生存精神与人们的现实利益相反,这要求审美与艺术教育与人们的利益化和欲望化现实相对抗,而这种对抗陷入了难以对抗又不能不对抗的困境。中国市场化年代的文化思维简洁而理性:“能吃”的和“不能吃”的文化,诗是“不能吃”的,因此拒绝诗性品质。艺术常常被人们不理解而由少数人坚持,艺术的个性和自由在于艺术的精神,人类的传统就是以一种没有实际功能的精神与有效的现实相对抗,艺术要经受现实的围困又要从现实中突围,施行艺术教育成为使人摆脱现实困境的矛盾性出路。与现实对抗的审美教育需要强行给予,即进行早期和长期的艺术教育。  相似文献   

10.
在空间性与时间性的精神层面上,建筑美与诗意美具有一定的相通性和同构性。建筑美的根本所在,来自与一定的诗意相契的"建筑意",它是建筑的环境、材料、技术、结构与艺术以及实用、认知、审美与崇拜等一切因素的一个文化综合。将建筑美等同于诗意美,是对建筑美的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11.
目前,不少学校都很重视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为在语文教育中更好地实施审美教育,作为现代教育者应该充满人文主义精神,关注生命、追求理想人格是教育者应予期待的一种境界;注重语文教学和其它艺术形式的相互渗透,并在语文教育中,引进多媒体教学;加强课堂对话,让生命在互动中共同提升.  相似文献   

12.
审美教育是语文教学的灵魂、生命,也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从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充分挖掘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3.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语文教学进行美育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根据审美对象的特征,语文教学中的美育过程可分为三步进行:一、通过艺术感受,在感知、体验中认识美;二、通过审美判断,在鉴赏、理解中评价美;三、通过寻索、回味,在感悟、升华中创造美。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为当代美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的潜在机制主要表现为网络亚文化对传统审美观和社会道德底线的冲击;互联网助推重形式、轻内容,重娱乐、轻教化的大众艺术上位,使创作与欣赏之间消弭了张力和落差,在审美与道德的分离中也容易使人们沉醉于欢乐之诱,放弃价值及道德判断;网络碎片式阅读会逐步地改变人的思维方式和大脑神经突触连接;“在线”的艺术审美使人正常的视觉神经反射会受到抑制,并干扰了其视觉生理机能,同时“在线”式的审美由于缺乏感觉要素的全部介入,难以实现金息性的深度体验.  相似文献   

15.
盖光 《管子学刊》2012,(2):44-49
“穷神知化”包蕴自然天地的“化”与“变”,亦呈现生命活动及“生生”运演的“化”与“变”.其中的“神”既有自然天地之德性内蕴的“神”性,也有人悟解生命实在与精神、德性品质及审美体验所蕴积的“神”性,并通过人的活动(社会、道德及艺术审美)的现实化、对象化而转化不断放射、放大.“穷神”亦呈现由理性的体认去穷究感性、现实事物及生命存在的本根,深测“大化”运行及内外转换的生态轨迹;“知化”也表征着人们通过感悟生命而润化生命,进而品味、悟解审美与艺术生态之妙的机理.中国古代艺术与审美中的“神”也经由自然生态之“神”、生命之“神”向人转化,通向人的精神之“神”,以凝化、结晶而成就艺术之“神性”.  相似文献   

16.
河南传统文化资源遗存是中华民族精神与物质的瑰宝,是大学中国美术史教学中可资利用的宝贵资源,极具审美和素质教育的功能和价值.大学美术史课程可利用其艺术的丰富性、延续性和典范性进行教学,以拓宽学生审美视野.提高课程的教学效率,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相似文献   

17.
本文拟从当下高职语文课堂教学出发,在“大语文”观的关照下,将语文教学回归到对美的追求之中,将语文教育回归到培养文雅而淳乓的“成人”教育之中,以此探寻高职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8.
鲍德里亚秉持原始主义和精英主义的美学价值取向,因此,他对当代西方城市(与建筑)和空间作出了“过度”(excess)和“不及”的“病理”诊断.所谓“过度”,是指空间过满(人造空间过剩),技术过新(文明过剩,因此有仿真和代码过剩);所谓“不及”,是指空灵的诱惑空间或错觉空间的严重匮乏.故此,他设置了一系列关键词,包括空间与本源性、秘密与诱惑、错觉与诗意等,意欲在铲除一切他认为百无一用的空间理论和艺术理论的同时,使空间和建筑重返自身的本源性,走向总体的原始性(颇类席勒所描绘的素朴状态),挽救因“过度”而陷入堕落之境的空间的命运,重建城市的和谐与灵动,丰富与诗意.  相似文献   

19.
张伟 《美与时代》2014,(12):69-69
艺术设计基础课不仅能培养学生造型能力,更能带来新的设计观念和创造能力,本文主要从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着手,对目前的教学模式做一些尝试,探讨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的方法,提出基础课程应以“艺术的思维与表现”中心,结合社会需求,使学生对造型与表现及思维的认识上升到艺术审美的高度,挖掘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所能承载的全部教学功能。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孟子和荀子思想中的“性”与“情”两大范畴入手 ,构建了一个作为生命本体存在形式的“性—情”结构论样式。通过对统领“性—情”结构论的“心”本体的聚合和分解作用 ,梳理了一个心—性—情的逻辑脉络。将“乐”作为形式本体与审美快感体验的主要体现方式进行解剖 ,而使之成为艺术本体存在和审美愉悦的现实参照。本文认为 ,由“心”本体而建构的“性—情”结构论 ,是后世的艺术创造活动中人们提出的所谓“吟咏情性”和“心统性情”等命题的始基 ,它既有张扬艺术情感而创构艺术魅力的作用 ,也有以伦理文化制约艺术一审美体验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