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3 毫秒
1.
作为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法显对佛教在中国的立足与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他对佛教思想、佛教制度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佛教从宗教走向信仰方面有着他人无可比拟的开创作用。法显西行所取经书丰富了中国佛学宝库;律藏的搜求与翻译对佛教僧团制度的完善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佛国记》中对印度各地佛教供养行为的记录与传播,对推动佛教在中国从贵族走向平民,从宗教走向信仰,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法显西行其始也简,而成之却也巨。  相似文献   

2.
佛教传入中国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它对中国宗教和文化的发展曾起过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朝鲜、日本等国也产生过重要影响。中国佛教把中国传统思想与印度佛教理论、仪礼融合后,形成了自己特有的佛教思想和体系。同时它又囊括了世界佛教流行的几大派别,有属于北传佛教的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属于南传佛教的云南上座部佛教,三者又为一体,构成了完整的中国佛教体系。它们在传播过程中平行发展(有时亦有交叉融、合或冲突的现象),地位平等,缺一不可。按现今中国史学界的观点,1840年以前为中国古代时期,之后至1919年为中国近代时期,1919年至今是中国现代时期。在中国佛教史中,学术界一般把两汉称为佛教传入期。  相似文献   

3.
《佛教常识答问》是1949年以来佛教界推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书,具有抉择佛法胜义和型塑佛教未来的重要作用。《答问》将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视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宗教家,将佛教的开展视为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思想历程,对中国佛教各宗派的殊胜义理进行称扬,将藏语系和巴利语系的佛教视为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作者主张充分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越性,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答问》对人间佛教的阐释对党和国家形成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政策提供了素材。  相似文献   

4.
卢云峰  和园 《学海》2014,(2):28-36
基于在北京、昆明两地获得的田野资料,本文对当代佛教在城市中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聚焦于变迁与融合。在变迁方面,佛教在城市形成了新的实践形态,从传统的非聚会型宗教向聚会型宗教发展;聚会地点不局限于寺庙,而是多藏于民居,甚至栖身写字楼;聚会时间也由传统的初一、十五改为每周聚会;甚至有学佛小组创办了类似基督教主日学校的儿童读经班。同时,佛教的传教性格也开始变得积极,佛教精英熟练运用现代传媒工具广结善缘。这些变迁反应了城市的时空环境、现代生活节奏以及宗教竞争对佛教的形塑,同时也折射出佛教本身的柔软身段。与这些变迁相伴而行的,是佛教团体对一些传统的坚守,比如在度人时避免让初学者陷入非此即彼的困境,我们将此种策略成为"渐进性严格";又比如淡化排他性从而增加佛教与外部社会的融合程度。在变迁与坚守的背后,我们隐约可见一致的行动逻辑,那就是善巧方便,以适当的方式饶益众生。  相似文献   

5.
从宗教范式而不是宗教势力的角度看,外来的佛教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一个其范式由榜样到边缘的过程。在中国古代宗教格局中,自从佛教在中国站稳脚跟后,“佛教范式”便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但是,在鸦片战争后中国近现代宗教格局中,由于西方基督教的传入和受“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佛教范式”便被边缘化了,而“基督教范式”则取而代之成为各种宗教纷纷仿效的榜样。“佛教范式”在中国宗教史中的这一地位变迁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所特有的没有西方式宗教对立的“不排异”的宗教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宗教中国化的根本属性是长期性,当代中国宗教依旧面临着中国化的问题,具体而言中国宗教要达成对当代中国的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核心价值文化认同。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集中体现了佛教的当代中国认同,它将"人间佛教"的核心内容(佛教人本关怀哲学和人学菩萨道教法)置于社会主义文化语境中重新涵化,表达了中国佛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接契,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现代化建设事业的认同;进而倡导中国佛教自利利他、庄严国土、利乐有情,服从服务国家民族最高整体利益,服务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中外友好交往。赵朴初的人间佛教思想可为当代中国宗教中国化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7.
佛教教义研究中的最关键一环就是对佛教戒律的探索研究,而对其性质特点和宗教作用的认识对于佛教学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入手,指出作为行为规范和组织制度的戒律,是贯穿佛教的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四要素"的核心内容;戒律制度是佛教研究中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部分;佛教戒律是人类道德自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有一定的借鉴作用;戒律是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平对话的共同基础.  相似文献   

8.
赵朴初先生在《佛教常识答问》等著作中,对佛教史观有一系统明了的阐发:佛教的创立、传播及发展与印度的社会经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演进的必然产物,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哲学的发展;质之传统,鉴于现实,“人间佛教”是佛教发展的趋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贯穿于赵朴初先生佛教史观的主题则是人,是思想文化。  相似文献   

9.
明月 《中国宗教》2022,(1):72-73
在我国的外来宗教中,佛教是完成中国化较为彻底、成功的范例之一。佛教中国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佛教经典的翻译与研习读诵、经典和教义的判释与圆教义理的阐发、佛教宗派和山门祖谱的确立等;在实质内容上则表现为佛教义理的心性化、佛教信仰的大众化、普遍化。本文中笔者将以《药师经》的翻译为视角,以探析佛经在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国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佛教为案例,对"5·12"四川大地震重灾区绵阳市北川县、安县等地受灾人群信仰状况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自由座谈等社会学实证考察方式进行了调研.调查表明:佛教界闻灾而动,寻声救苦,社会广泛认可和赞赏佛教界在赈灾中的积极作用;佛教在赈灾中所发挥的心理安定、心理救援、生死安顿、生活充实、慈善公益等功能对于促进社会和谐和秩序稳定功不可没;信教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赖度最高,92.8%的佛教信众认为"信宗教与信党和政府无冲突",佛教信众对党和政府的满意率是97.3%,高于普通民众;调查表明:正信宗教尤其佛教的适度发展,对于社会秩序的和谐稳定有益无害.包括佛教在内的各大宗教在赈灾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从外部看,政府和社会对宗教的知晓度、认同度及宗教参与救援的必要性认识不够;从内部看,佛教自身存在寺庙引导力薄弱、僧尼老龄化、低素质化,部分寺庙僵滞于农耕社会的民俗信仰型态.必须痛下决心推动佛教向文化型、法治型、慈善型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11.
在佛教戒、定、慧三学的修习体系中,戒被奉为成就之基。僧团的传戒对求戒者而言就是受戒,此传戒受戒的宗教行为是佛教修行者身份认同乃至宗教修持的逻辑起点,因此传戒制度在整个佛教制度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正像印度佛教传戒法从佛陀创教时的"善来比丘"法最终演化为具足法、事、人、处的"白四羯磨"传戒法仪一样,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历程,中国佛教传戒制度经历了从初传时期声闻戒法的简单授受到宋代于小乘声闻戒法外别受大乘菩萨戒,再到明清时期一期顿受大小乘戒的"三坛大戒"制度演变。这一历史演变与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相表里,既是佛教中国化的表征与结果,也是佛教中国化在礼仪制度层面的动力与保障。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以其战略高度和理论高度,明确了宗教问题的重要意义和宗教工作的特殊重要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支持我国宗教坚持中国化方向,构建积极健康的宗教关系,强调宗教团体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结合佛教界实际,中国佛教协会将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和佛教内部管理作用,加强教风建设、文化建设,发扬佛教优良传统,保持佛教精神本色,推动佛教文化创新发展,开创佛教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3.
岳钰 《中国宗教》2014,(7):35-35
在世界化的过程中,由于佛教是一种跨越国界、民族、语言、习惯、审美的大面积推进的宗教,它因此也带来了艺术的多样性,统治者、供养人、寺庙住持等人的艺术品味、工匠的技艺水平、民族审美嗜好、风俗习惯等,都为不同时代的佛教造型艺术风格的形成增添了特殊的因素。从印度的笈多王朝开始,越来越多的人信仰佛教,人们跳出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局限,创立了大乘佛教,并逐渐地成熟。  相似文献   

14.
作为文殊道场的五台山,在佛教发展过程中,对五台民情风俗发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五台的风俗习惯,明显地带上了宗教色彩。一、佛教信仰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也是中国佛、道、儒三教之一。佛教的基本教义是空、  相似文献   

15.
真禅 《佛教文化》1991,(3):32-34
佛教与其他宗教的不同之处,不仅在于它为人们指示了解脱生死的涅槃大道,而且还教导人们要以出世精神作入世的事业,广作福利,以嘉惠群生。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佛教徒实践佛陀遗教,倡导“利生为事业,弘法为家务,形成中国佛教济贫救苦、广作饶益的优良传统。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今天,发扬佛教这一优良传统,对促进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对解决佛教与社会主义相协调这一时代课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法音》2017,(2)
<正>宗教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宗教文化中,佛教文化又有其独特的地位。中国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的氛围中形成了其独有的特色,正如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所指出:"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但传入中国后,经过长期演化,佛教同中国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给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哲学观念、文学艺术、礼仪习俗等留下了深刻影响。……中国  相似文献   

17.
戴逵与宗炳     
张总  牛鹤 《佛教文化》1995,(3):14-15
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与中国的思想产生了冲突和交融,而且与中国的艺术也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以佛像及造物等艺术品的输入和刺激,中国也随之有了寺塔。石窟佛像和佛画,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佛教艺术。 由于中国佛教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中国的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投身佛像艺术的创制之中,这些艺术家和匠师也必然受到佛教思想的薰染。但是,艺术和宗教毕竟是有区别的。  相似文献   

18.
印度佛教在其创立之初即有着人本化的意蕴,而大乘佛教普度众生的菩萨人格则彰显了佛教的伦理特色。佛教传入中国,与中国本土伦理相冲突、调适、融合,则真正实现了佛教伦理的大发展。佛教伦理中国化或者是彰显佛教原有的伦理文化因素,或者是与中土伦理相融合,作为其结果,中国佛教伦理形成了自身的基本理念和行为规范,它不仅在佛教徒中有重要规范作用,而且对中国伦理文化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略论梵呗     
邹燕凌 《宗教学研究》2005,13(1):159-162
内容题要:梵呗是佛教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梵呗的产生、特性、宗教功能、发展历程等基本概况出发,对这一人类宗教艺术瑰宝作了初步的整理与总结.  相似文献   

20.
论中国佛学的精神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佛学的精神是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形成的,是外来佛教与儒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碰撞、冲突、交流、融合的产物,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文化在中国佛学精神形成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佛学的圆融精神、伦理精神、人文精神是中国佛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圆融精神是佛教调和其内部思想学说及其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关系的产物,对不同思想学说的调和、包容和融合态度以及圆融性的理论是其基本内涵;伦理精神融合吸收了与中国传统宗法社会相适应的儒家世俗伦理,具有宗教伦理与世俗伦理相结合的特征;人文精神融合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关注现实社会人生的精神特质,从而使出世的宗教融入了更多的关注现实人心、人生、人间的思想内容。中国佛学的精神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当代社会的道德伦理建设、佛教适应社会主义社会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等均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