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基于神灵、利益、制度、熟人、舆论对民事主体的道德他律与民法实现等方面论述了道德与民法实现的关系。指出民法实现除了主要依赖于民事主体的道德自律以外,还必须借助于他律力量才能得以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金融道德风险的伦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金融道德风险的内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道德风险进行了分类.认为道德风险的生成机理源于道德个体的人性诱发、不良社会环境诱发、金融行业的特性诱发及道德的本质属性诱发,为此,应从风险防范理念、金融生态环境、法人治理结构、金融制度、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3.
论知识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及其规避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由知识经济而带来的知识管理同样面临种种风险 ,道德风险就是其中之一。道德风险是一种本质性风险而非过程性风险 ,不但缘于道德自身的不确定性 ,也缘于知识价值本身的不确定性。要消解知识管理中的道德风险 ,必须对知识进行道德规制 ,使知识内容、知识主体、知识传播都符合德性要求  相似文献   

4.
道德风险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社会救助制度的环境决定了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特殊性.社会救助制度的道德风险主要体现在救助依赖、"贫困陷阱"等方面.社会救助制度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包括:构建合理的社会救助责任主体的关系;强化社会救助的激励和约束机制;降低社会救助参与各方的信息不时称程度;坚持政府责任与个体责任的统一,实现社会救助制度中个体德性与制度正义的伦理生态.  相似文献   

5.
在强调发挥道德主体能动性的时候,当怎样看待集体主义原则?是当前道德理论上的又一重大困惑。有些人由于因袭了把道德主体看成只限于个体的人,认为个人至上的陈腐观点,便把道德主体的能动性同集体主义原则对立起来。以为:集体主义原则会轻视个人的价值、利益、尊  相似文献   

6.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法律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范旭斌 《学海》2001,(3):104-108
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的经营和发展危害甚大,目前商业银行在信贷经营中的非市场化倾向是形成信贷风险的主要原因,法律机制的不健全,又进一步加大了风险.对此,只有理顺政府、银行、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建立、健全商业银行法人制度和市场化的银企机制,以促使银行将信贷风险内部化,并完善相关的法律机制,从法律角度建立起一套以内部控制机制和外部监督机制为核心的风险防范机制,才能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信贷风险.  相似文献   

7.
坚持在农民的共同利益基础上加强集体主义道德建设─—刘庄精神文明建设调查之一徐必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发生了历史性巨变。由于体制的转型和利益的调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反映不同利益主体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相...  相似文献   

8.
金融监管在体制转型和金融发展过程产生了道德风险,新时代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金融监管制度缝隙中滋长的道德风险,对金融机构自身的风险管理和金融监管形成了挑战,具体表现在:金融俘获、道德责任缺失、自利性冲动以及金融创新引起监管缝隙。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带来了跨行业、跨市场、跨区域的风险传递,其深层次原因主要是供给与需求、委托与代理、权利与义务的矛盾。未来,防范金融监管中的道德风险,需要平衡内修和外治,处理好金融监管体系中制度建设、法律规制和伦理规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周荣华 《学海》2001,(1):176-179
道德行为是一种交换行为.发生在道德主体之间的道德关系是一种交换关系,它具有一般交换的特征,遵循交换的一般规律.从交换的视角来看,道德行为是追求效用最大化的行为,是遵循等质交换原则的行为,是创造公共物品并伴随道德风险的行为.  相似文献   

10.
自由可划分为观念自由和实在自由,观念自由因仅在主体意识中产生,总是表现为对各种限制的力图超越,而实在自由因需在主体与对象的共在关系中形成,则必须正视和承认各种限制.道德作为一种利益关系的调节者,必然具有基于各种关系限制的约束性,但由于道德是人的内在需要,因而其约束性也会表现出一种自觉自愿的主动特征.道德自由作为自由与道德的概念组合,既是自由的道德与道德的自由之内在统一,也是约束与任性的统一,当主体成为纯粹的道德主体、主体之性完全成为道德之性时,约束即为任性,任性即为约束.此时,主体便达到了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道德自由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