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全国的穆斯林在正月里也都忙碌了起来。新疆在春节时依旧热闹,同时还洋溢着暖暖的民族情谊。宁夏的穆斯林则是邻近正月就开始忙碌起来。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联这种艺术形式也深受中国穆斯林的喜爱。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国最重要、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象征团结、兴旺,  相似文献   

2.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种节序风俗或节令风俗。是我国人民的传统节日。沿用传统,人们往往仍然称春节为“年”或“大年”,而专称公历新年为“新年”。按照历来的习惯,过年不仅包括除夕夜、元旦(即正月初一,又称元日),而且还要延展到正月初二、初三、初四,甚至到十五,称作“小年”。春节是炎黄子孙特别重视的节日,春节风俗覆盖于神州大地及海外华侨驻地。  相似文献   

3.
王从联 《天风》2013,(1):26-27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基督徒,我无意探讨基督徒如何看待春节,却想从实际生活的角度谈谈基督徒该如何过好春节。过年,在孩子的心灵里,是简单的。“大人忙种田,小孩爱过年”是家乡的一句俗语,道出了很多中年人对过年的集体记忆——快乐的回忆。  相似文献   

4.
正岁朝图记载了古代春节的各种习俗,比如扫尘、祭祖、傩祭、立桃人、挂桃符、挂年画、贴门神、贴春联、爆竹等等,堪称古人春节习俗的形象再现,为研究古代历史、民俗、绘画提供了实证。一春节是中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在中华民族中流传了数千年之久,团圆、迎春和接福总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绘画反映生活,生活中的民俗现象进入画家的视野是一种必然。古时就有一类专门描绘春节的绘画,被称为"岁朝图"。"岁朝"即"一岁之始"。《汉书·五行志》云:"岁首、正月、朔日,是为三朝",即农历的正月初一。岁朝作为绘画题材兴起于宋代,自宋徽  相似文献   

5.
正春节时我们可以书写一些感恩赞美神时春联,既符合传统习俗,又能彭显信仰。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生活习惯,包括节日习俗。它们既承载着传统的文化元素,也有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但其间往往是鱼龙混杂,良莠并存。因此,对于这些习俗,基督徒必须持守圣经真理,正确面对。对于符合基督教信仰、积极健康、增强民族向心力的活动,我们可以参与,反之则不然。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  相似文献   

6.
正春节来了,辛苦了一年的人们开始放松心情、休息娱乐,道观却迎来了一年中最繁忙的时节。从腊月二十三起,道观开启春节模式。腊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神,二十五接玉皇,除夕夜迎诸神,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初八顺星节祭星拜太岁,正月初九玉皇圣诞拜玉皇,正月十五上元节天官圣诞赐福人间。在这一系列重要的道教节日里,道观都会举行相应的法会。持咒、掐诀、踏罡步斗、礼拜、诵经、步虚、存想、进表,高功法师依科演教,祈福纳祥;虔诚的信众结缘参加,共  相似文献   

7.
正道教作为中国的本土宗教,深刻影响着中华传统习俗,新春习俗里就蕴含着许多道教传统,如腊月初八王侯腊、腊月廿三祭灶、腊月三十换门神、正月初一天腊、正月初五接财神、正月初九斋天、正月十五上元节等。春节是华夏儿女共同期盼的佳节,是中国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2019己亥新春到来之际,由中国道教协会主办,江苏省道教协会协办,苏州市道教协会、吴中区上真观承办的"2019年内地与港澳道教界迎春联谊会"于2019年1月4日在苏州举行,来自内地、香港、澳门的道教界  相似文献   

8.
[新华网]热闹的春节假期结束,网络上人们晒春节"账单"热情高涨.过一次年,巨大的开支和花费让不少人叫苦不迭,感叹春节变"春劫".在春节开销中,"红包"占了最大比例.过年给亲戚朋友、小辈长辈送红包,动辄几百元、上千元.《长江日报》2月14日报道,武汉的陈小姐一个年里用掉46个红包,而广州廖女士在春节拜年时,参加一次亲戚聚会就送出了7700元的红包.再加上过节期间请客吃饭、送礼、旅游等花费,一个春节过得很多人不堪重负,身心俱疲.  相似文献   

9.
《中国宗教》2020,(2):28-29
1月23日,浙江省政府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紧急会议召开后,全省民宗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疫情防控工作要求,以"三个地"的使命担当,全面部署落实各项防控措施。浙江省共有宗教活动场所9781处,登记编号的民间信仰活动场所17000余处,根据往年数据,每年除夕到正月十五,浙江全省要开展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动30000余场。针对春节期间宗教活动频繁,场所人员集聚,极易发生交叉感染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
《法音》2016,(1)
正和合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价值观念,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被普遍认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文化在中国古代民间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化生了许多寓有深意的传说,如宋代演化为"和合神"的万回,清代雍正时成为"和合二圣",又称"和合二仙"的寒山拾得等。和合思想还通过戏剧、舞蹈等形式,深入民间生活,成为民间趋利、祛邪、避凶的信仰。很多地区过年的时候,要贴"和合二仙"年画,或用彩纸剪成和  相似文献   

11.
第二件新衣     
<正>久居都市加之年龄渐长,我对过年越来越无感了。只是偶尔还是会想起年少时过年的某些情景和片段,热闹的、温馨的,也有酸楚的……新年穿新衣,尤其是孩子们,这似乎成了一个传统,然而16岁那年春节因新衣引起的风波,让我至今难忘。那是父亲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午饭后堂姐约我到她家去玩。  相似文献   

12.
圣诞节一过,转眼春节即将到来。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是全国各地特别是农村最为热闹与喜庆的佳节。 春节期间,民间特别是农村就有喜爱张贴春联的风俗。春联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以前,民间过节(即春节)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经过几千年的演  相似文献   

13.
春节传统文化视觉符号设计对象以能塑造出浓厚的春节氛围为设计目的,主要包含了字体、标志、插画及其衍生品的视觉符号设计。就设计内容而言,从农历二十三到正月十五之间选择能代表春节传统文化的日子,将其通过手绘结合软件调色的方法创制出主要图形,以此提高民众对春节的关注度,继承与发展春节传统文化,最终能弘扬春节传统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4.
正如果寺庙可以勉强比拟为商店,那么春节或许就是消费的"旺季"。北京雍和宫,正月初一即有7万余人前来烧香祈福,更有一位湖北信众,为抢得"头香",寒风中苦候庙外20小时,可谓是至心恳切。不过仔细回忆,年年此类报道皆似曾相识,并不令人特别惊诧。每年春节时,基本上都在不停地重演类似戏码,"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几乎都会在此刻齐涌寺庙道观,为求来年的运势燃香祈福。只不过每到此时,人潮汹涌的气势,多少还是让  相似文献   

15.
漫话春节     
春节,就是农历的新年,是我国各族传统的盛大节日。古代把个一天称为“元日”或“元旦”。所谓“春节”,是指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在《后汉书·杨震传》中记载:“春节未雨,百僚焦心,而缮修不止,诚致旱之征也。”南北朝时则把春节泛指整个春季。由于阳历通称一月一日为元旦,为了区别,只好将农历的正月初一改名为“春节”。  相似文献   

16.
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的文化意蕴里,“春节”即是正月初一,隐喻全新之意。无论是乡下人还是城里人,也无论是住豪华宾馆或是栖息简陋工棚,都祈愿从这一天开始树立新的目标,寻找新的希望、迈进新的生活、获得新福祉。每一个人都乐  相似文献   

17.
莉娜  渊声 《天风》2011,(2):64-64
问:春节是传统节日,有不少传统习俗需要遵守。我们家只有我一个人信基督,其他人都没有信主,而且婆婆还有点迷信。往年每每为是否遵守传统习俗的事上,我与他们有不同看法,甚至与丈夫闹得不快。现在要过年了,我心里又开始担心,我的春节怎么过?  相似文献   

18.
漫谈过年     
计文 《天风》2018,(2):1-1
"遥闻爆竹知更岁,偶见梅花觉已春。"又到了过年时刻! 过年(又称春节)是我国最传统的节日,千百年来已经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打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货,然后接踵而来的便是"团圆饭"、"压岁钱"等,所有这些都奔着一个共同的主题——辞旧迎新。  相似文献   

19.
意雯 《天风》2014,(2):59-59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新浪网]热闹喜庆的春节来到,不少人却是喜悦与焦虑并存。近日,网友盘点"80后过年九大怕",其中年终奖、催婚成为最尖锐的问题,还有怕亲戚邻居问工资、怕送礼、怕同学聚会没面子、怕提到自己的年龄等,使过年成了一件让人心情沉重的事。甚至有人笑称,怕得太多,过完年再回去,因为"这样见得到我的人少"![随感]这过年九大"怕",你是否也有同感?其实,薪资、婚姻……那一条条的"怕",  相似文献   

20.
水族与铜鼓     
“端节”就是水族的大年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以水历来推算过端日期的。“天之于物,春生秋实”。农历的孟春为正月,是因为“春为阳中,万物以生”。而水历则以阴历九月为正月,是说九月万物阳而终,复乘阴而起,无有终已。因此,水族的秋实为岁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