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马礼逊和东印度公司的关系及其参与英国对华政治外交为例,分析了早期来华传教士活动特点及其影响。文章指出,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传教士和殖民扩张势力的合流,是历史的必然,这也使当时的传教活动在中国并不成功。文章也肯定了马礼逊等在传教事业上所做的基础工作及其在中西文化交流方面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天风》2018,(11):21-23
在介绍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牧师何进善时,我们都提到过英华书院。今天我们就专门介绍一下这所学校。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希望创建一所传教学校,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通过米怜的辛勤工作,马礼逊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相似文献   

3.
英华书院     
严锡禹 《天风》2018,(11):21-21
<正>在介绍马礼逊的圣经翻译和中国牧师何进善时,我们都提到过英华书院。今天我们就专门介绍一下这所学校。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希望创建一所传教学校,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通过米怜的辛勤工作,马礼逊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1815年10月,马礼逊和米怜着手为英华书院筹款,他们向英国教会写了一封公开信,介绍在马六甲建立英华书院的计划。  相似文献   

4.
严锡禹 《天风》2018,(7):24-25
米怜在马六甲有一个重要收获,那就是为梁发施洗,时间是1816年11月3日。梁发是一个印刷工人,因刻印圣经而结识马礼逊。1815年他应聘随米怜前往马六甲,继续从事圣经刻印工作。在此期间,他几乎与米怜朝夕相处,深受影响,遂接受洗礼,加入教会。米怜去世后,梁发回到家乡,向家人、同胞传教。  相似文献   

5.
唐晓峰  茹雪 《天风》2015,(4):26-27
历史经验说明,基督教在中国化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自1807年马礼逊入华算起,基督教传入中国已逾200年。如果单从今天基督教信徒数量的增长看,似乎基督教在华200年的传教历程还是"辉煌"的。但若从其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融入、融合,乃至认同、参与程度来考量,其离"成功"还有一定距离,即基督教的中国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6.
<正>1979年4月8日星期日,当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尚处于恢复工作阶段的时候,沉寂十三年之久的浙江省宁波市百年堂恢复礼拜,成为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间恢复礼拜的教堂。当天,来自宁波市的两百余位信徒热泪盈眶、齐声颂赞,感恩赞美主。百年堂于1948年,为纪念英国圣公会传教士入宁波传教100周年而开始筹建,1950年落成。1958年教会实行联合礼拜时,百年堂成为宁波市唯一保留聚会的  相似文献   

7.
严锡禹 《天风》2018,(10):31-31
米怜在短短九年的传教生涯中,忠实执行马礼逊制定的政策,苦心经营南洋传教基地。南洋传教基地的建立,是马礼逊和米怜鉴于清政府严厉禁教,难以在中国内地开展传教工作,不得已选择南洋华人比较多的地方建立一个基地,以便培养华人传道,由他们进入中国内地传教。为此,1814年,米怜赴南洋考察,在取得马礼逊的同意后,决定在马六甲建立基地。基地于1815年建立,主要开展四个方面的工作:办学校、办印刷所、办刊物和慈善。本期我们介绍米怜所办的期刊。  相似文献   

8.
英华书院     
严锡禹 《天风》2018,(6):24-24
创办英华书院(The AngloChinese College at Malacca)的想法最先由马礼逊于1812年提出,他说:"要在马六甲建立一所学校,来培养海外传教士。"设立书院的目的在于以中文为媒介,促进中英文化交流。米怜成为马礼逊理想的落实者,他的想法与马礼逊完全一致,在向董事会报告此事时,他特别指出,书院不是一个传教机构,而是一所进修中文、了解中国文学的学校。  相似文献   

9.
刘家峰 《宗教学研究》2006,17(3):111-117
近代中国基督教的本色化无法逃避的一个重要议题就是处理差会和中国教会的关系,本文主要对来华传教士以及中国教会在这方面的观点以及措施进行考察分析。基督新教入华的第一个百年,传教事业完全在差会和传教士的控制之下,但随着新一代中国教会领袖的成长和传教士“中国教会”意识的增强,到20世纪初期,主张差会向“中国教会”移交财产和治权,从“教会在中国”(ChurchinChina)逐渐过渡到“中国教会”(ChurchofChina),已成为传教士和中国信徒的共同理念。但实行起来并不容易,直到1950年代初,能完全做到自养、自治和自传的教会还是很少一部分。原因有多方面,包括传教士的不愿主动放权以及中国信徒自身能力的缺乏。  相似文献   

10.
快速传播是本研究新近发现的邪教特征,境内外邪教快速发展的事实说明了这一点。邪教快速传播的秘辛是将信徒变成"传教狂",而这一变化是通过利用"神"的法力让信徒自动化地传播邪教;利用"教主崇拜"驱使信徒自动化地传播邪教;利用信徒想进天国的需要促使其传教;利用信徒的"阿基米德效应"推动其传教;巧用激励驱使信徒传教;靠内滋激励(成就感所致的自我满足)使信徒自发传教。揭示这一秘辛和它的心理机制,对防范邪教乃至最终消除邪教都会有极大裨益。  相似文献   

11.
论点摘编     
马礼逊并非圣经全文汉译第一人1807年,英国基督新教对外传教会伦敦会,向闭关自守的中国派去第一个传教上,是为新教在华之始。马礼逊在离国去华之前,伦敦会曾给马礼逊指示:“我们可以授权给你们……;可以编一本汉语字典……或更有幸地能翻译圣经。”马礼逊于9月7日在到达广州后,一面努力学习中文,一面与教他学中文的华人容三德参考伦敦带来的天主教“巴设译本”(部分新约内容),从事翻译工作。1813年新约译毕,1814年以木刻印刷200本,暗地分发。从1814年起,马礼逊身边增设一名从英国派来的新教士名叫米怜。二人合作用了5年多时间,…  相似文献   

12.
《天风》2016,(5)
正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  相似文献   

13.
《天风》2020,(5)
正花之安(Ernst Faber,1839-1899)出生于德国一犹太人家庭。1858年加入礼贤会(Rhenish Miss ionary Society,RMG),接受传教培训。礼贤会是德国新教最早在中国传教的差会之一,该会于1846年即向中国派出传教士。花之安接受了长达6年的培训,于1864年启程东来,1865年4月26日抵达香港,旋即赴广东内地传教。花之安一生的工作主要有三  相似文献   

14.
加拿大传教士在安阳四进四出及其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888年,加拿大长老会派遣以古约翰牧师为首的7名传教士来到豫北,后来建立了以安阳等地为中心的三个传教总站,信徒人数从零发展到万余人。60年间长老会传教士在安阳四进四出。长老会先后向安阳等地派出150多名传教士,其中包括专职传教士、医生、护士以及从事教育、秘书和其他工作的人员,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医疗卫生技术,传播现代科学知识,建立教会学校,提倡男女平等等,这些积极影响是应该得到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严锡禹 《天风》2016,(5):28-29
圣经翻译,既是传教的重要手段,又是基督教融入传教目的地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传教士来到中国,通常都会在第一时间着手圣经翻译,唐代的景教士也是如此. 以阿罗本为代表的景教传教士一入长安,就立即着手两项工作:一是向皇帝唐太宗及其近臣讲解景教教义,《景教碑》称“问道禁闱”;二是经典翻译,即所谓“翻经书殿”.  相似文献   

16.
徐以骅 《天风》2014,(9):15-17
<正>理解当代中国基督教的最大难题之一,就是统计数据的缺乏或不确切。与传教时代以注重保存历史文献资料而著称的传教士和差会不同,关于当前中国基督教权威统计数据的缺乏以及对之解读的分歧之大,足以引出截然不同的结论。然而,正因为后传教时代的中美宗教互动,尤其是在宗教民调领域的合作,中美或中外之间的"方法论差距"和"信徒人数差距"正在明显缩小。据目前中外学界  相似文献   

17.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传教士宣教中国人接受教义的过程,而且是中国人按自己的思维模式理解其教义、用自己的行为方式改变其礼仪的过程;不仅是传教士改变了部分中国人的信仰,影响到他们的思想、行为,中国的文化、思想等因素也影响、改变了传教士的思想、行为方式。特别是一些传教士采取了适应中国文化、环境的传教策略,主动或被动地接受  相似文献   

18.
美国南长老会传教士白秀生牧师是第一批来苏北盐城传教的传教士代表。本文通过对他传教经历的探究,特别是通过他在盐城地区近27年传教生涯的历史恢复,力图对白秀生本人和对盐城教会的初创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徐晓鸿 《天风》2006,2(12):28-29
长期以来,学术界和基督教界人士大都认为新教传入中国,是以英国伦敦会的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1834)1807年来华为标志的,因此马礼逊通常被看作是新教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马礼逊在近代基督教来华传播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同时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客观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这点毋庸置疑。但倘若把他作为新教的第一位传教士来定位,并因此得出新教由此传入, 则显然有不顾史实之嫌。笔者冒昧置疑,以此文抛砖引玉,还望方家指点迷津。  相似文献   

20.
基督教礼拜堂一般每年给信徒举行一次洗礼。但也有的礼拜堂每年给信徒举行两次洗礼:一次在基督教的复活节,还有一次在圣诞节。每次都有很多人通过洗礼加入基督教会。    洗礼即加入教会的仪式,亦称圣洗。基督教认为洗礼是耶稣基督亲自设立的圣事,不仅是信徒正式入教的仪式,而且象征着入教者的原罪和本罪得到赦免,是其接受圣灵和恩典的证明。    洗礼的起源,来自耶稣的命令:耶稣在升天前曾命令门徒们到各地去传福音,并给相信他的人洗礼。基督教从一开始就把洗礼作为庄严的圣礼,认为这是耶稣基督留下的重大使命,耶稣对门徒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