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真的道家用兵之道何建明王真是唐代后期的一位政治思想家,他的《道德经论兵要义述》,是一部道家军事政治学的名著,先后收入明《正统道藏》和新编《道藏》等重要道家和道教丛书之中,其中所阐述的“用其所不用”、“权与道合”的用兵之道,不仅反映出他在当时思想的进...  相似文献   

2.
孙、老、韩合说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言十年前毛泽东同志说过,《老子》是一部兵书。前人也有此论议。唐代王真说,“五千之言……未尝有一章不属意于兵也”(《道德真经论兵要义述·叙表》)。王夫之说,“言兵者师之”,“持机械变诈以徼幸之祖也”(《宋论·神宗》)。章太炎说它“约《金版》《六韬》之旨”  相似文献   

3.
一、《庄子内篇注》是德清晚年的一部佳作 明代四大名僧之一、学者德清认真研究过老子,著有《道德经解》,也认真研究过庄子,著有《庄子内篇注》。《道德经解》,据其序言始作于万历二十年,万历三十四年“卒业”,此书在其《观老庄影响论》之后(参见拙作《释德清〈道德经解〉评述》,载《五台山研究》1988年第三期)。《庄子内篇注》无序言,有简要题记,未记写作年代,但说“其学问源头,‘影响论’发明已透,请细参之”。“影响论”即《观老庄影响论》无疑。那么,《庄子内篇注》必定作于《观老庄影响论》之后。该书署名为“明匡庐逸叟憨山释德清注”  相似文献   

4.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与齐国兵学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汝波 《管子学刊》2005,(1):41-44,69
《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不等于“不战而屈人之兵”。其基本含义是谋全局,懂全破,定全策,力争用最小的代价获取全局的胜利。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进攻,也适用于防御。《孙子兵法》的这一思想与齐国的兵学文化有密切的渊源关系:齐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的称霸业绩,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实践依据;齐国兵学文化中的“尚智”特质,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的文化基因;古兵法中萌芽性的“全胜”思想,是《孙子兵法》“全胜”思想产生和升华的理论活水;齐国盛衰的教训,则使孙子认识到,实现“全胜”的首要条件是“道、天、地、将、法”综合国力的强大。《孙子兵法》的“全胜”思想对其后的齐国兵学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影响大致体现在兵书、非兵书论兵、社会风尚以及将帅成长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道德经》通篇都闪烁着和谐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经典中富含和谐思想的代表作。《道德经》中有不少章句直接讲到了“和”,如“知和曰常,知常曰明”、  相似文献   

6.
《道德经》(非竹简本)中的“德”概念从生成论方面来看,是一个相对于道的特殊性概念,相对于万物的普遍性概念,因而是一个共相的具体和具体的共相相统一的概念,它位于超越的实在和感性事物之间;《道德经》中的“德”概念从认识论方面来看,是“谷神”实现的原理,是一个精神生活的形而上原理;《道德经》中的“德”概念在道德实践上主要是“得”和“舍”相平衡的原理。《道德经》通过“德”概念使得个体价值指向一个形而上的、具有无限利益的生存领域,从而具有提升现实的人格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爱梅  胡海龙 《法音》2022,(2):12-15
<正>一、吉藏后期思想的转变及其主要争论三论宗,是以弘传“三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要义为中心的中国佛教宗派,吉藏是三论宗的实际创宗祖师。中国三论宗与古代印度中观学派既有继承关系,也有所区别。印顺法师曾在《空之探究》中强调过,《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三论与原始佛教的关系紧密,而中国三论的研究者深受大乘般若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林舟 《中国道教》2007,(3):45-46
无为思想是《道德经》的重要内容,《道德经》中有多处提到“无为”,如“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2章),“为无为,则无不治”(3章),“爱民治国,能无为  相似文献   

9.
本文探讨了主体如何摆正自己在群体中的位置,如何对待自己欲望的问题。通过对《道德经》“私”“欲”观的分析,充分地肯定了老子“少私”“寡欲”的合理性和现实意义。面对当今中国经济腾飞与道德滑坡的问题,该文阐论的老子“少私”“寡欲”思想不失为一剂良药  相似文献   

10.
1月10日下午,在北京市通州区一所黑瓦白墙的别致小院——“瓜饭楼”中,我们拜访了80多岁高龄的冯其庸先生。当听说今年4月22—27日将在西安和香港举办“国际道德经论坛”时,老人非常高兴。他表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对中国的影响极其深远,但长期以来,获得的关注与研究相对较少。“你们做的这个工作很有意义,希望可以通过论坛,带动对道家与《道德经》的关注和重新评价”。冯老认为,道家、道教以及《道德经》是在我们本土产生、发展起来的思想宝库,现在的重要问题是怎样挖掘其中的闪光点,古为今用。他说,“我觉得应该特别重视《道德经》…  相似文献   

11.
刘辰翁运用评点方法解读《道德经》,认为前此的研究由于对作者用心的失察、训诂式的研究与“追新求异”的心态在解读上造成了误读;而《道德经》文本用语之“奇”,及由之带来的“妙”的接受效果,奠定了《道德经》的文学特质.《道德经评点》在《道德经》注解体式与文学特质发现方面具有典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孙子》是兵家传世至今的第一部兵经,它的深刻的军事思想,不仅示人以致胜之道,而且蕴含深刻的哲理。军事家们视《孙子》为“兵家必备”、“兵家必读”,哲学家们认为,《孙子》是一部杰出的军事哲学名著。本文试从《孙子》的价值论、认识论与方法论方面,探讨其军事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对于《道德经》中的养生理法,以及有深刻养生智慧的心态论与养生原则,本文基本按《道德经》81章的顺序,分成三个部分进行了简明阐论。  相似文献   

14.
高正 《管子学刊》2011,(3):124-127
本文探讨了刘鹗《〈道德经〉序》与《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之间的关系。指出《张氏遗书》所录《道德经序》的作者应为张积中之子张少陵。刘鹗序文中所引的资料,并非直接取自《张氏遗书》。张少陵是为李晴峰《详注道德经》作的序,而刘鹗则是为自己所过录的晴峰夫子《详注道德经》中的若干要义作的序。这两篇序文中所引用的资料,虽有同源关系,但内容相近而文字有异;两篇序文各自独立,不能混为一谈。本文针对认为刘鹗《〈道德经〉序》和李晴峰《详注道德经》均为张积中所作等观点,分析悬疑,提出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15.
宗教都讲“真善美”,研究宗教应该从这三者的统一上来考察其文化内涵,但学界真正从其美学思想的角度研究宗教内在的文化特色者少,而道教美学研究正在起步。道教思想中反映出来的,以老、庄道家美学思想为基础的宗教美学思想意识,实际上是近二千年来中国人美学思想的一个特定的分支,是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史不可忽视之重要部分,包含着中国人传统的美学意识、美学观念,体现着中国人具有民族特色的“爱美之心”。同时,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明显保留了更多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特色。《道德经河上公章句》认为大“美”在“生”,而“生”即“道”;《南华经》认为“至道”才是“至美”;《太平经》有“出真文”,“除邪文巧伪”的美学观点;《抱朴子》有“非染弗丽,非和弗美”的推崇艺术美的说法;《化书》有“忘手笔而知书”和“师心”的艺术创作论;《本相经》有“随染即著”艺术美论等等,加上《玄珠录》、《坐忘论》、《水云集》、《悟真篇》、《初真戒说》……等道书所蕴藏的丰富美学观点,构成了一部从语言表达到思想内容都十分富于中国色彩的、富于发展性的宗教美学思想史。中国道教美学思想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别具特色,继道家美学思想之后,自汉代以来,同佛教一样,一直以宗教文化形态影响着中国人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6.
《道德经》蕴含着丰富的人生智慧,其"知足不辱"的思想凝聚着对人生现实困惑的反思。这一思想发端于《震》《艮》,表述于《道德经》,阐发于注本中,表现出一种道学特有的内在理路。"自知"是其前提要素,"俭欲"是其精神要义,"微明"是其行为准则,"长久"是其价值目标。《道德经》"知足不辱"以素朴之道为依归,确立"自知者明""知足之(为)足"等人生理念,告诫并引导世人,在人与道的契合、知与行的统一中,在"以道观身""以身行道"的过程中,通过对嗜欲、外物的切实超越,臻于精神生命的"常足""长久"。  相似文献   

17.
文摘     
《道德经》返朴归真思想的现代意义周高德在2007年第1期《中国道教》上发表文章《老子〈道德经〉中的返朴归真思想及其现代意义》。作者认为,道教始祖老子所著的《道德经》中,蕴含着丰富的返朴归真思想。这些思想对后世  相似文献   

18.
李辉 《中国宗教》2023,(2):66-67
<正>道教美学思想源自老子哲学,《道德经》在哲学层面对“美”进行了简要的阐释;庄子在继承老子哲学的基础上,建构起自己的哲学体系,并且“在其中突出了自己的美学思想和美学趣味,客观上建立了道家美学思想框架,奠定了道家—道教一脉美学思想发展的基础”。(潘显一、殷明:《论道教美学思想的发展与嬗变》)庄子的道家美学思想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经过早期道教各派的改造、创新,于隋唐时期形成相对成熟的道教美学思想,并且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国美学思想史。  相似文献   

19.
《道德经》是道教最重要的经典,“道”是《道德经》中最重要的概念。老子将“道”视为根源性的存在,宇宙万物包括生命均根源于此。“道”在《道德经》里被提升到了天地之本的高度,获得了宇宙论和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老子新解读     
1.论自然无为思维 老子所谓自然无为乃客观世界和主观行为的科学规律的统一,两者主体虽不同而本质规律是完全一致的,并互为依存相辅相成。即老子所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二十五章)《道德经》整部著作的中心思想就是这个科学规律的无为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