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张载理学思想中,含有丰富的生态伦理观,包括"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等著名命题。张载的生态伦理观与社会伦理观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乃至一致性,而这二者又都是以张载的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以天道论或宇宙论哲学为基础的张载生态伦理观,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太和"之道、"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理;其二,"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和准则。张载人与自然和谐观对于今天重建人与自然之间的新型关系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
<周易>的"保合太和"说在理学史上的重要影响是由张载发端的.太和"中涵"两体或万物是张载"太和"论的重要内容,由此构成的整体气运动,"时措"而"时成",始终条理的相互呼应."仇必和而解"的命题亦可以在此前提下得到恰当解释."太和"在王夫之发展为宋明理学诸宇宙本原概念的统一体,超越了张载对"太和"概念内涵的规定."太和"意味无处无时不和."一物两体"说在张载主要是一种思维方法,王夫之却经由此方法进一步去追溯实体.张载的"不有两则无一"与王夫之所注的"非有一则无两",体现了双方重两与重一的思想的差别.  相似文献   

3.
"心统性情"是张载提出的命题,朱熹对之做了系统的理学解释,成为其心性论的重要命题.性理学北渐韩国,16世纪的韩国硕儒曹南冥,以图解的形式对其概念系统进行了全方位的整合,其图<心统性情>即是对张载、朱熹等人关于心、性、情关系的图式诠解,其解释不仅体现着理学"体用一源,显微无间"的天人一体理路,而且有着自己独到的了悟.本文还对相关图式的真实性做了必要的考证,并对学界公认的"十七图"为南冥自制之图的说法提出质疑.  相似文献   

4.
在目前学界关于简、帛<易>出土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讨论<易传>心性论思想,认为<易传>总体性质是仁德已尽之后的智德,思想实质合于孔子之道,以尽性至命的穷神知化为思想核心.<易传>心性论比较隐微,经常与本体论结合在一起论述,不主要从人性生成的角度论心性,更主要是以"神"概念表达心体觉性,其思想实质是基于心性之体同于大化之体的本体阖辟论,而不是生成论.<易传>以"寂感之体-神-几"模式表述心与意识的结构,"圆而神"与"方以智"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心的两种认知方式.<易传>心性论的重点在圣智觉性,于本体与现象之际抉择人之心性作为天地之中,又以圣智觉性作为心性之中,由此阐发"穷神知化,由通礼乐"的内外一贯之道,这是<易传>心性论思想的根本特征.又对<中庸>与<易传>作了许多义理比较.  相似文献   

5.
天人之学是儒家的重要论域,而孟荀之说正好代表了其"究天人之际"的两种基本路向.孟子讲"仁,人心也",又讲此"心"为"天之所与我者",以心性点化仁学,打通天道与心性,证立了儒家道德境界的天人合一精神,表现了儒家内在超越的精神特质,这是从仁学进路发展了孔子天人之学中道德之天的思想,完善了其天人合德的道德理想精神.荀子讲"积...  相似文献   

6.
宋代新儒学从周敦颐的"以诚论性"到张载的"民胞物与",再到程颢的"万物一体",都带有强烈的人文情怀和道德理想,而湖湘学派的"求仁""成性"理论更是将其发挥到极致,最终将儒家的道德理想精神演变成为天道性命之学,构建出对人生、对社会的道德理想主义。湖湘儒学的"性气合一""以诚论性""明体致用"将新儒学的道德性命之学与经世致用之功有机结合,赋予经学之术深厚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基础。在近代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复杂曲折过程中,湖湘学人以天下国家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和敢为天下先的开拓精神,既重道德之体又重经世之用,是儒家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责任感融合的具体体现,这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张载作为北宋理学的共同创建者、关学宗师,建构了一套涵盖天论、道论、性论、心论等多方面内容的哲学体系,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心学(1)思想。应当指出,张载的心学有其独特性,与后来陆象山、王阳明以"心"为本体的心学有所不同。时下张载心学研究论域存在以下不足:对"心-物"关系这一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缺乏自觉,对张载"心-物"关系形态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其"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也有所忽略。有鉴于此,有必要以张载的三个心性论命题作为观照的视域,以张载心学的基本问题作为探究的主线,从三个方面为张载心学建构纲要并加以阐释:一、心性论的三个命题;二、"心-物"关系的形态划分;三、"心-物"关系的理论基础。最后,还将对张载心学的哲学特性、历史影响和现代意义略作总结。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齐格蒙特·鲍曼的学说被介绍到中国,但所涉多为他的社会学思想,关涉其伦理思想不够,而齐格蒙特·鲍曼"既具有说服力和启发性,又令人费解"的思想其实多为伦理思想.他的<后现代伦理学>和<生活在碎片之中--论后现代道德>以客观主义的描述方法揭示了后现代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却又将此归因于传统理性推崇的道德的"普遍原则",并提出本质上属于个人主义的"多元主义的解放"的道德重建主张,在中国学界产生了两面性的复杂影响.因此,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里分析齐格蒙特·鲍曼的伦理方法的得与失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9.
<论语>中的"直"作为君子人格的一个基本特征,包含着"学"、"知"的前提.以事实解说<论语>中的"直",以家国伦理矛盾、德法冲突解释"直"都有一定的局限性."直"在<论语>中具有人性论、道德论、认识论、政治论等哲学意蕴.  相似文献   

10.
<易传>所辟创的天人之学,确立的天人合一的哲学体系,对后世易学及哲学的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易传>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得以确立,首先依赖于其宇宙生成论的建构.<易传>的宇宙生成论,既是其天人合一哲学体系得以创立的基本理论前提,也是其天人合一哲学体系的核心内容--本体论形上学的基本出发点与立足点.因此,探讨<易传>的宇宙生成论,对于加深认识其完整的哲学体系,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易传>的宇宙生成理论,概括起来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宇宙本根于"太极",二是太极衍化为天地,三是天地气化生万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