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成玄英是隋唐老子注家中最善言“理”者,晚近论著往往将成玄英虚理说的思想品质归于佛教“空”论,但若以成玄英《道德经义疏》对“深远之玄”的讨论为切入口,会发现成玄英对至道虚理的理解,与中观三论宗并无直接沿袭关系。成玄英说虚理归于“无”,是通过对道之种种概念执定的否定与消解,呈显肯定性的绝对真知,进而对万有的存在有所说明。在这个意义上,汤一介先生将成玄英放入道家思想的整体脉络中加以权衡,当更接近思想的实情。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成玄英的《庄子疏》为中心,全面探讨了成玄英重玄学的思想价值。由于成玄英处于魏晋玄学与宋明理学之间,故而重玄学能够在本体论、方法论、心性论、境界论诸方面,吸取玄学与佛学的宝贵思想资源,并有进一步的发展。它的不足,成为宋明理学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  相似文献   

3.
圣人观念在汉民族思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成玄英是唐代著名的道教学者,其<道德经义疏>中的"体道圣人"的形象表明其理想的圣人人格应是圣人仅居圣界,在世之外是不够的,要通过降迹处世,以圣凡平等,自利利他的思想来化导凡俗,以此才可能使圣人功圆德满,实现其自足性.成玄英对圣人形象的刻画一方面是其思想理论的内在要求,另一方面也为道教学者对道教自身合理发展提供了一条有益的探索途径.  相似文献   

4.
唐代道士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生卒年无考。据《新唐书·艺文志》,尝隐居东海,于贞观五年应召至京师,太宗赐号“西华法师”。著有《老子道德经注》二卷,《开题序诀义疏》七卷。二书均佚,经近人蒙文通校理,辑成《道德经义疏》六卷。又有《庄子注》三十卷,《疏》十二卷。成玄英精研老庄之学,更参以释氏之理,道通内外,学兼百  相似文献   

5.
唐初重玄学者成玄英,借鉴佛学思想以发展道教理论,在道教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援佛入道主要表现在对佛教语言及佛教思维方式的吸收与转化上,也表现在其对重玄之道的论述与三论宗中道的相近上.但佛道立论根基并非一致,佛教的"缘起性空"与道家"道法自然"思维的差异,必然使成玄英思想充满张力.成玄英在探求人生意义的观照下包容了二者的分歧.  相似文献   

6.
唐代是道教经书编纂史上的重要时期。唐代《道藏》的编纂与道经的传写,是一值得探讨的问题。唐代《道藏》的编纂李唐王朝立国初,即重视道经的搜集整理。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蔡晃、成玄英等三十余名高道,齐集长安五通观,“日别详核道德”。到唐高宗时,长安昊天观主尹文操编《玉纬经目》,著录道经7300卷。据贠半千《大唐宗圣观主银青光禄大夫天水尹尊师碑》载,唐高宗以晋王旧宅为太宗造昊天观,以尹文操为观主,兼知宗圣观事,可知尹文操时为长安道教领袖人物。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昊天观立于显庆元年(656年),尹文操死于武后垂拱四年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对成玄英来说,要体认“真道”,其途径就在于从心性入手,做到心空,复归真性,真性亦即人的本性、天性。他对儒家以礼乐仁义求复性的复性说作了破斥,提出其建立在道家自然主义基础上的复性复命论。与李翱的复性论相比较,早于他的成玄英具有自己的特色且内容更为丰富。本文对成玄英的复性论作了述评,以期对中国哲学史研究有所弥补,唤起学界之关注。本文还注意到唐时道教的复性学说其深刻的哲理内涵并不亚于儒家复性说,而且有可能李翱的《复性书》除受佛教思想影响外,亦受到道教复性论的某些启发。  相似文献   

8.
“通”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诸子百家所推崇的“道”,就以“通”为本质。老子说:“善为道者,微妙玄通。”(《老子》第十五章)庄子则直称“道”为“大通”。(《庄子·大宗师》)成玄英疏:“大通,犹大道也。道能通生万物,故谓道为大通也。”汉代大儒扬雄在回答何为“道”时说:“道也者,通也,无不通也。”(《法言·问道》)南朝黄侃在其《论语义疏》中说:“道者,通万物之妙也。”(《卫灵公》疏)道无所不在,故无所不通。“通”成为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9.
成玄英论“玄”与“又玄”李刚成玄英,字子实,陕州人(今河南陕县),生卒年不详,曾隐居东海。唐太宗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高宗永徽(650-655)中,流郁州。在流放期间注疏《老》、《庄》及撰述其他著作。“书成,道王元庆遣文学贾鼎就...  相似文献   

10.
南北朝时期曾经流行一时的《节解》与《内解》之作,受到了成玄英的高度关注。通过对《节解》与《内解》等的扬弃,成玄英的《道德经义疏》极大地推动了道教哲学的成熟。而三部著作不同的思想关怀,自然又成为了我们把握当时道教理论建构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11.
《道德经》自问世后,注疏者代不乏人,据有关学者研究考证,从古至今,《道德经》注疏约有2000种,而成玄英的注疏当为其中的代表之作。成玄英作为隋唐重玄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很多重要的思想观点都从《老子道德经义疏》中反映出来。本文针对成玄英《老子道德经义疏》的“生命观”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2.
本文指出成玄英的无心论建立在道家自然主义基础之上。其内涵是心的动静顺阴阳之自然,虚心忘心,无为无欲;“无心”不是心本体,而是心应对外物时所保持的自然无为状态,由此而复归真性。成玄英的无心论还探讨了心与道、心与理、心与境、心与认知、心与身形、治心与治天...  相似文献   

13.
唐代道教重玄学派的重要代表成玄英、李荣以重玄思想注解老、庄,其论著中包含大量的文艺美学思想片断。本文从审美心态、言意之辨和文质观三个方面对二者散见的文艺美论进行梳理和总结。提出重玄美学借助"空"观,发展了先秦道家美学思维方式,并进一步推进了言意问题,丰富和补充了儒家的"善-美"文质观,显示出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在美的本质问题上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4.
成玄英论“三一”李叔达中国哲学有一分为二、合二为一的两分系统,也有一分为三、三合为一的三分系统,前者为人们所熟知,后者则鲜为人知,研究不够。如果说两分法在儒家思想中得以充分运用,特别是宋明理学家对之讨论非常充分,那么三分法则在道家道教思想中获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王夫之在评价孔子时说:“自生民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孔子者也。”同样我们也可以说,“自孔子以来圣者不一矣,尽生民之所知而知无不至,乃以集大成而为大成,未有如王子者也。”我认为,这对王夫之不能不说是一个恰当的评价。王夫之的思想(包括哲学思想)是中国封建时代思想的集大成者,这已成为思想史界的共识。王夫之的哲学思想尤其具有“大成”气象,在一定程度上可说是对中国封建时代哲学的终结。 王夫之哲学的这种“大成”气象,是与历代尤其是同时代其他哲学思想家相比较而言的,其特征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6.
十六、成玄英成玄英,唐初道士、重要的道教学者。生卒年不详,生平亦不可详考。《全唐文》卷九二三《成玄英》条下,有小传云: 元英,字子实,陕州(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召至京师(可能同年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连云港市东大海中,是为州岛,上有云台山)。成玄英的著作,《旧唐志》著录:《老子》二卷,成玄英注;《庄子疏》十二卷,成玄英撰。《宋志》著录成玄英的著作有:《道德经开题序诀议疏》七卷、《流演穷窍图》五卷、《庄子疏》十卷。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个体复杂决策过程中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的计划性,考察了四组大学生被试(共101名)在“知觉不同分心时间”条件下的复杂决策。结果发现:(1)“告知分心3分钟,实际分心3分钟组(知3实3)”成绩显著优于“不知分心时间组”和“知5实3组”,但与“知3实5组”之间无显著差异,显示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计划性;(2)“知3实5组”成绩显著优于“知5实3组”,与“不知分心时间组”为边缘显著,显示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可延迟性;(3)“知5实3组”与“不知分心时间组”成绩之间无显著差异,显示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精确的时间计划性,提前要求结果浮现不能出现无意识思维效应。上述结果支持了个体无意识思维结果浮现具有计划性的假设。  相似文献   

18.
中晚唐时期的著名哲学家陆希声的《道德真经传》,在对老子哲学的诠释中,提出了一个内容纯粹的本体论哲学系统。这一认识主张不仅继承发展了王弼与成玄英的思想成果,而且使本体论哲学的精神原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进一步的光大弘扬。  相似文献   

19.
孔子有一个比较系统的知识论,它是孔子思想大厦的一块基石,在历史上开创了注重知识的新学风。孔子的知识论是以知与仁为核心,包括“默识”、“好学”“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一以贯之”、“温故而知新”、名正言顺、知而力行、知与不知、志于道、知人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当前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现在与未来,不能不追溯到孔子的知识论。从现代科学发展的水平以及现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上,评价孔子知识论的价值,主要在于寻求建立有民族特色的新的知识系统。  相似文献   

20.
成玄英     
(生卒年不详) 唐初道士和道教学者。字子实。陕州(治所在今河南陕县)人。隐居东海(今属江苏),贞观五年(631)召至京师,加号西华法师。永徽(650—655)中流郁州(今江苏云台山)。成玄英对《道德经》、《庄子》推崇备至,并致力于注疏。《道德经》“道者,万物之奥”疏云:“道者,虚通之妙理,众生之正性也”。又释“玄之又玄”为:“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