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曾繁仁 《天风》2004,(8):46-47
中国传统剪纸艺术是一种装饰性极强的艺术形式,它以粗犷而简洁的线条勾勒艺术人物,又具有很强抽象表现力。用这种形式创作基督教艺术恰到好处地表现了神人和好这样一个神学主题。 中国传统的水墨画,吸收了西画的某些技法。诸如素描、构图、着色等手法。并将此揉进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技法之中,这种中西合壁的绘画技法强调了素描、层次、光线、色彩对比,为表现基督教文化之深刻内涵提供了视觉元素。  相似文献   

2.
在世界文化的历史中,许多艺术的种类起源于宗教.哪里有宗教的存在,哪里就有宗教艺术的存在.各地人民,在接受基督信仰的同时,也运用当地独特的地方文化,来表达对于信仰的理解和感情.艺术是文化中最重要和最富于表现力的手段之一.关于欧洲基督教艺术史的著述,可谓汗牛充栋,但是对于基督教艺术在欧洲以外地区的发展演变,中外学术界关注甚少.本文旨在介绍研究基督教艺术的东渐史,尤其在中国的发展演变史,以促进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并为基督教的中国本色化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梁惠 《天风》2003,(6):48-48
今天,教会不断地发展、壮大。信徒人数日见增多,各地新堂不断落成。怎样使这些教堂的布置既肃穆庄严,又清新洁雅,便成了教会急需解决的一件事。丁光训主教曾深有体会地说:“每个宗教无不通过艺术语言传达她的信息。”我们基督教怎样通过艺术的形式,尤其是适合中国人审美情趣的艺术形式来表达主耶稣爱的信息,使圣殿本身就成为基督福音的美好载体呢?山东省基督教两会为此于1998年秋成立了艺术服务社。  相似文献   

4.
范朴 《天风》1996,(12):33-33
首届中国基督教艺术研讨会与第二届基督教艺术展的邀请信发出15天了,没收到刘柏寒牧师的回信。纳闷之余,我拨通了他家的电话,才十分惊讶地得知他已于8月20日平安地蒙召归天,不能出席这次会议了。我为这位勤奋、开朗。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赵紫宸关于基督教与中国文化会通的思想及其实践做了评析与介绍,指出:赵紫宸准确地抓住了中国文化的特征,找到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会通点:自然倾向、伦理倾向、艺术倾向、神秘倾向;也论证了二者会通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在他自己文章著述中,从构思立意,到题材内容,乃至体裁语言,都力图贯彻这一认识,留下了一部部熔基督教思想与中国文化于一炉的典范。赵紫宸所开创的事业,仍然有待来者继承与继续。  相似文献   

6.
陈跃鑫 《天风》2013,(12):35-37
历经两千多年的基督教神学,集几个时代、许多国家地区的神学思想精华于一体,交融辉映,从而产生了今日基督教神学之丰富性。当然,基督教传到了中国,作为一种强势的基督教文化,与有着五千年历史积淀的浑厚中国文化相遇时,不可避免的也是可以预见的是基督教神学与中国文化的接触、碰撞,  相似文献   

7.
略论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的冲突与适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文论述新中国成立前基督教与中国社会相冲突的原因及相适应的几个方面。认为,尽管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和传统文化有巨大的矛盾和冲突,但从理论和实践来看,基督教是能够不断调整自己,与中国社会相适应的。回顾基督教与中国社会冲突与适应的历史,可以为探讨中国基督教如何更好地与中国当前社会相适应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纵观历史,基督教在中国经过了一个漫长的中国化探索过程,至今仍没有完全实现基督教中国化。尤其值得反思的是当时中国教会发生的本色化运动,虽然该运动当时没有实现中国教会真正本色化的任务,但产生了使基督教与中国民族文化相结合的各种主张和实践,为我们今天探讨基督教中国化问题提供了经验教训,以更好地透视基督教与中国文化的交会,更全面地、深入地、有效地、具体地促进基督教中国化,真正建立一个有自己特色并屹立于世界东方的荣神益人的中国教会。  相似文献   

9.
王从友 《天风》2011,(11):49-51,66
何琦博士,曾任金陵协和神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客座教授,现为旅美艺术家、访问学者。曾为亚洲基督艺术家学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为中国基督教艺术的代表性人物,他这几年大多在国外访学。能够访问到何琦博士还是因为他正回国度假,于是我们便有了机会相约在他的家乡六朝古者——南京。  相似文献   

10.
禾欣 《天风》2003,(1):14-15
应香港华人基督教联会、香港基督教协进会和澳门基督教联会的邀请,中国基督教两会访港澳代表团一行14人,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季剑虹主席、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曹圣洁会长的带领下,于2002年11月22-30日对港、澳两地的教会、神学院以及其它教会机构进行了友好访问。 中国基督教代表团此次访问是全国两会换届后首次组团出访,因此,该团访问受到海内外特别是港澳媒体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慕道 《天风》2011,(5):63-63
最近一个朋友送了我一本《基督教艺术邮票画册》。打开目录就让我惊讶,一本邮票画册竟然能够以圣经为主题,其中囊括了圣经的邮票名画,耶稣生平,圣经对绘画、雕刻、教堂建筑、文学、音乐等多方面的影响的邮票,近代科学伟人的基督教信仰,基督教信仰中的爱与和平,以及以那些荣获诺贝尔和平奖的基督徒为主题的邮票。其类型包括:小型张、邮资片、明信片、极限片和首日封等,3000多枚邮票涵盖了160多个国家和地区,真有让人目不暇接的感觉。也不由让我对其编者产生了兴趣。  相似文献   

12.
梵蒂冈博物馆缘起于天主教把艺术作为人类灵魂最崇高的天赋之一加以鼓励的理念,形成于天主教界与艺术家的宗教理想与艺术追求的积极交织,而其藏品内涵则体现了宗教信仰之中对人性之崇高与尊贵的回归。本文追溯其缘起,考察其形成过程,阐释其藏品内涵。笔者认为,梵蒂冈博物馆的产生与发展是基督教人文精神的一种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13.
余音 《天风》2018,(11):F0002-F0002
2018年9月19日至21日,中国基督教协会会长高峰牧师出席“赵紫宸与基督教中国化——纪念赵紫宸诞辰130周年暨浙江省基督教中国化神学思想建设第十八次研讨会”的系列活动。高峰牧师在会上盛赞赵紫宸先生学贯中西,并在文学、书法、诗歌等艺术领域有很高的造诣,且他尤其擅长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多种形式表达基督教神学,堪称基督教中国化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
王雷 《天风》2018,(5):13-14
运用中国本民族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来承载信仰、弘扬福音,使我国的教堂建筑逐步地走向中国化、本土化,这是福音本色化和神学处境化的具体实践和运用。走中国化道路是基督教在中国处境中安身并发展的必由之路。基督教并非"土生"于中国,却可以在中国"土长"。我们可以采取多种不同方式使基督教逐步融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彻底抛弃洋教的帽子。  相似文献   

15.
陈永涛 《天风》2018,(7):26-26
不可否认,基督教在中国的未来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基督教。而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基督教,中国化是其必由之路。基督教中国化乃来承道成肉身的原则,因此它不是可有可无的,更不是权宜之计,它的意义是使耶稣基督的道在中国文化、中国社会中得以具体化.作为一个中国基督徒.  相似文献   

16.
基督教在华传教与中西文化的交流和对话,是中国学术界在思想认知上分歧较大的问题。人们通常较为强调在政治领域的社会及文明冲突,以及基督教由此而有的负面影响。但从人类文化交流的角度来看,也必须注意基督教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推动和在中西文化对话中的积极参与。本文以《马礼逊文集》的出版为契机,从马礼逊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与对话中的作用及意义来思考基督教在华存在和在中国文化中如何定位等问题,以便能为正确处理今天基督教与中国社会文化的关系提供思路和启迪。  相似文献   

17.
利百加 《中国宗教》2022,(12):62-63
一、新时代基督教中国化的神学自觉1.“中国化”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基督宗教每到一处都有“在地化”的过程,这既符合基督教教义,也秉承了教会传统经验。“在地化”要积极适应区域文化,才能做到实际意义上的“处境化”。基督教中国化让基督教在中国社会成为一种良性、和谐的存在,并力求将至今还存在于基督教与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身份之间的隔阂清零,这是基督教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社会对基督教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单信 《天风》2017,(9):4-5
纵观基督教传播历史,就是基督教不断民族化、在地化的过程。唯如此,基督教才能在特定的地区和民族中获得“生根建造”的空间。神学是“教会在思考”,这种思考绝非象牙塔中而必然是处境中的思考。而构成这处境的重要维度即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主义社会先进文化。因此,中国神学的生长必须以中国文化为其母体。对此,三十多年来,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宗教》2000,(5):4-5
50年前,以吴耀宗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基督教爱国人士发起的三自革新运动,致力于实现中国基督教自治、自养、自传的光荣任务。这是中国基督教为适应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彻底摆脱帝国主义的控制和影响,在爱国爱教的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50年来,中国基督教坚持三自爱国方向,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原则,坚持爱国爱教、团结进步,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基督教界的反帝爱国运动肇始于周恩来在北京与京津沪三地宗教界人士的三次谈话。会谈中,周恩来对宗教界人士阐释了中国基督教问题的实质、中国教会应该努力的方向以及政府对宗教所取的政策。受此启发,吴耀宗等人才认识到中国基督教的问题要得根本解决,必须从教会自身着手。这便有了中国基督教革新宣言的发表和反帝爱国运动的发起。 刘建平,历史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