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纪林芹  张文新  董会芹  李芳 《心理科学》2006,29(5):1237-1239,1242
采用问卷法考察青少年早期父母惩罚的特点。发现,父亲与母亲对青少年的惩罚具有相当的一致性;城市父母的惩罚多于农村父母,他们对青少年的限制与严厉多于农村父母;父母对男青少年的惩罚多于对女青少年,对男青少年的体罚与限制多于女青少年;城市父亲对初三青少年的惩罚多于初一和初二青少年,农村父亲和城市母亲的体罚随年龄而下降;父母惩罚以限制为主,其次是体罚,严厉最少。  相似文献   

2.
青少年自主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青少年自主发展作为青少年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之相关的研究十分庞杂.本文从青少年自主概念及其测量、青少年自主发展水平、青少年自主发展影响因素和自主与青少年心理行为发展的关系共四个方面对青少年自主研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自杀已引起广泛的社会关注。以青少年自杀行为和保护性因素为线索,回顾了国内外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研究概况,并对其进行总结概括。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保护性因素主要体现在积极的应对方式、心理韧性、社会支持、朋辈心理辅导、宗教信仰及活着的理由等方面,并且对青少年自杀行为的预防和干预措施进行简要论述,进一步探讨青少年自杀的防护体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青少年自杀行为的发生提供帮助,降低青少年自杀风险。  相似文献   

4.
以500名青少年手机拥有者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考察青少年新媒介依赖(包括网络和手机依赖)的特点,并探讨父母因素和抵制效能感对青少年新媒介依赖的预测作用。结果发现:(1)40%的青少年至少存在边缘网络成瘾行为,19.8%的青少年为手机依赖者。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手机依赖这两种新媒介依赖行为间具有显著的关联性,46.4%的青少年存在至少一种新媒介依赖行为。(2)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与其抵制效能感、父母行为/态度及父母行为监控显著相关。青少年抵制效能感在父母行为/态度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的作用,在父母行为监控与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研究结果对提高青少年新媒介依赖行为预防干预活动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是影响青少年饮酒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本研究以南京市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共995个中学生为被试,考察父母和同伴因素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以及相对影响力。要求青少年自我报告他们自己、父母和同伴的饮酒行为和态度以及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情况。结果表明:(1)青少年的饮酒行为较为普遍,70%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啤酒或葡萄酒,25%左右的青少年曾饮过白酒。约10%的青少年经常饮啤酒和葡萄酒,2%的青少年经常饮白酒;(2)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父母监控、父母教养方式、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与青少年的饮酒行为显著相关;(3)Amos结果表明,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有直接的预测作用,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还通过同伴饮酒人数和态度间接地预测青少年的饮酒行为。同时,父母饮酒行为和态度对青少年饮酒行为的影响力大于同伴饮酒行为和态度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北京、重庆和石家庄选取三所初中学校1038名初一到初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探讨青少年感知的父母冲突对其网络成瘾的影响,以及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和情绪管理在其中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总体来看,父母冲突和青少年对父母冲突的认知评价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而青少年的情绪管理与其网络成瘾呈显著负相关;(2)父母冲突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而且还通过青少年的冲突评价和情绪管理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成瘾,但直接作用更为明显。(3)相比青少年的冲突评价,青少年的情绪管理起着更为重要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科学道德观,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自觉抵制封建迷信和其他社会丑恶现象的影响,浙江省科协在大力支持出版青少年科普音像图书,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青少年科技俱乐部、社区青少年科技工作室等丰富多彩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同时,还组织了“关于在青少年中开展科学无神论教育”的调研,开展了与此相关的专家座谈会和理论研讨会。  相似文献   

8.
采用追踪设计,以948名初中和高中学生为被试,在考察早中期青少年对教育和职业领域的未来规划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父母教养行为对青少年未来规划的预测作用以及青少年行为自主在其中的中介效应。结果表明:(1)在两次测量中,中期青少年的教育探索水平增长,早期青少年的教育探索变化不显著;早期青少年的职业探索和投入水平均高于中期青少年。(2)父母的接纳/参与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当时及以后对教育和职业的探索和投入;父母的严厉/监督仅能正向预测青少年当时的教育探索和投入。(3)行为自主在父母的接纳/参与对青少年未来规划的预测中起部分中介效应。  相似文献   

9.
金灿灿  邹泓  侯珂 《心理科学》2011,34(6):1353-1359
以上海和昆明的499名犯罪青少年和504名普通青少年为被试,采用问卷法对犯罪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进行考察,发现(1)普通青少年的情绪智力、父母社会支持和社会适应状况显著好于犯罪青少年;(2)情绪智力显著预测普通和犯罪青少年的积极和消极社会适应状况;(3)父母社会支持能够直接预测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同时也能够调节情绪智力对犯罪青少年的社会适应状况的预测作用,父母社会支持对社会适应的直接效应和缓冲效应假说均得到了支持。  相似文献   

10.
江毅 《道德与文明》2008,3(3):85-87
青少年德育思想是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将青少年德育工作视为一项战略性的根本任务。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青少年德育思想对加强和改进新时期的青少年德育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有利于全面贯彻党的德育方针、加强青少年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教育、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网络成瘾、暴力网络游戏和网络不良行为等青少年犯罪的危险因子,以及网络社会支持和网络利他行为等青少年犯罪的保护性因子,共同影响着青少年心理、行为和社会性的发展。未来研究可以以犯罪青少年为对象,使用横断研究和纵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挖掘更多影响青少年犯罪的网络因素及其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2.
张玲玲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08,40(5):583-592
采用未来取向问卷(中文版)、亲子沟通和朋友沟通问卷调查了1741名高中生和大学生,从探索和投入两个方面考察了中晚期青少年个人规划的基本特点以及亲子沟通、朋友沟通与个人规划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水平高于未来职业和婚姻/家庭;从青少年中期到晚期,个体对不同领域的探索与投入遵循不同的发展模式;女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投入更多,而男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探索和投入更多;城市青少年对未来教育的探索和投入更多,而农村青少年对未来婚姻/家庭的投入更多。亲子沟通对中晚期青少年成就领域的规划具有较大影响,且影响大于朋友沟通,而朋友沟通对青少年未来婚姻/家庭规划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学业情绪特点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俞国良  董妍 《心理科学》2006,29(4):811-814,818
本研究采用问卷法调查了1034名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506名),比较了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的学业情绪的特点。结果表明:(1)学习不良青少年的积极学业情绪显著低于一般青少年;学习不良青少年的消极学业情绪显著高于一般青少年。(2)学习不良青少年与一般青少年在学业情绪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初一、初二和高二、高三年级。(3)总体来说,男生的积极学业情绪多于女生,女生的消极学业情绪多于男生。  相似文献   

14.
师生关系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全国大城市抽样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640中国青少年(平均年龄14.5岁)以及他们的父母和老师参加了一次全国城市青少年抽样调查.该调查的目的是为了研究师生和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发展的影响(如学生成绩,心理健康,利他行为和问题行为).结果发现师生关系与青少年发展有很高的相关,甚至超过亲子关系与青少年发展的相关.另外,师生关系等与青少年发展的相关程度不受性别及年龄的影响,此研究的发现指出教师在中国青少年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一个正在起步的研究领域--非父母成人(包括教师)在青少年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1177名农村留守青少年为被试(包括394名双亲外出青少年和783名父亲外出青少年),考察其歧视知觉和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并检验亲子分离年龄和分离时长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1)双亲外出青少年的歧视知觉水平显著高于父亲外出青少年,留守男生的孤独感显著高于女生;(2)歧视知觉能够显著正向预测留守青少年的孤独感,且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强于父亲外出青少年;(3)与亲子分离年龄较大相比,在亲子分离年龄较小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双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强;与亲子分离时间较长的青少年相比,在亲子分离时间较短的情况下,歧视知觉对两类留守青少年孤独感的预测作用更高;(4)亲子分离时长对歧视知觉与父亲外出青少年孤独感之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因亲子分离年龄不同而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6.
徐夫真  张文新 《心理学报》2011,43(4):410-419
通过对549名初一至高二年级城市青少年的问卷调查, 考察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特点及其与疏离感之间的关系, 并对家庭功能和同伴接纳是否可以调节疏离感与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1)在所有使用互联网的青少年被试中, 网络成瘾群体的检出率为8.93%; (2)女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突显性水平高于男青少年。在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消极后果上, 初一青少年高于高一、初三和高二青少年。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总体上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级差异; (3)疏离感较高的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的水平也较高, 健康的家庭功能可以保护疏离感高的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 但同伴接纳对高疏离感青少年减少病理性互联网使用不具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北京市四所普通中学选取 82 9名初一、初二、高一和高二学生为被试 ,采取匿名的方式让被试报告自己在过去半年内分别与父亲和母亲在学业、做家务、交友、花钱、日常生活安排、外表、家庭成员关系和隐私等八个方面发生冲突的频率 ,以及自己的问题行为、抑郁和社交焦虑的情况 ,以此探讨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会适应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 :(1 )父子和母子在冲突内容上有很大的差别 ;母子冲突多于父子冲突 ,且母子冲突和父子冲突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2 )在学业和生活方面 ,发生亲子冲突的青少年远多于没有亲子冲突的青少年 ,但在其余六个方面却是没有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多于发生亲子冲突的青少年。在发生亲子冲突的青少年中 ,与双亲均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最多 ,其次是只与母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 ,与父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最少。 (3 )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的抑郁和问题行为具有较为一致的关系 ,即与双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所表现的问题行为和抑郁最多 ,其次是与单亲发生冲突的青少年 ,问题行为和抑郁表现最少的是与双亲均无冲突的青少年 ;但亲子冲突与青少年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并没有一致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父母自尊和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间的关系及其内在机制,本研究采用罗森伯格自尊量表、积极/消极情感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亲子信任关系量表,针对233对高中生及其父母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2)亲子信任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3)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4)亲子信任和青少年自尊在父母自尊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该结果对于揭示影响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寻找到提升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自杀是我国青少年死亡的首位原因,青少年自杀具有突发、难预测的特征,同时青少年处于自我发展的关键期,既脆弱又有潜力,青少年期是家庭、学校等支持、帮助其塑造完善人格的最佳时机。文章通过一例自杀未遂青少年的心理治疗报告,从精神动力学角度展开分析,理解青少年自杀的背景和动机,为提供及时有效的青少年自杀预防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以306名父外留守、147名双留守和288名非留守青少年为被试,以亲子依恋问卷、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和儿童焦虑量表为研究工具,考察了亲子依恋与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关系以及教师支持的保护作用。结果发现:(1)双留守青少年的母子依恋、父子依恋安全性显著低于,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父外留守和非留守青少年,后两组青少年之间差异不显著;(2)安全性母子依恋能降低父外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安全性父子依恋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3)安全性母子依恋能补偿不安全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影响;(4)教师支持既能降低非留守和双留守青少年的焦虑水平,也能增强安全性父子依恋对父外留守青少年焦虑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